品文化、写历史、评时局,赏风月。陶杰编著的的《洗手间里的主权》,散文似小说,随笔亦故事。他的文字变化多样,具有少见的中文之美,绮丽华美、犀利辛辣。含有古今中外的历史、艺术、文化、政治、文学、世俗生活等知识,洞悉后的真知灼见,一针见血。
《洗手间里的主权》系陶杰香港版散文评论集《泰晤士河畔》《权力的地图》《天国的凯歌》等书籍与香港报刊专栏文字选取佳文辑录而成,分为“洗手间里的主权”、“美国式自虐”、“瓶中幻觉”三部分。《洗手间里的主权》所述内容涵盖东西方文化、艺术、欧美政坛、英国历史、旅游,文笔轻灵,纵意而谈,智性中透出犀利。
高官的辞职信,应该怎样写?
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辞职信是写给国务卿基辛格的,只有一句话:“本人谨辞去美国总统之职。(Ihereby resign th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权位愈高,辞职信愈简洁。被迫辞职的人,心中难免都有气,但写辞职信不必公开感受,更不必把一封辞职信写成一篇《出师表》。
尼克松的辞职感受,留给对国民的电视广播。在广播中,尼克松没有诉苦,没有宣泄冤屈,没有攻击他的政敌。一开头,尼克松说:“这是我任内第三十七次全国广播了。在水门事件漫长而艰辛的年月中,我一直想尽力完成各位选我与我的任期。但这几天,我明显地觉得国会已经没有了令我尽力完成任期的政治基础,这种努力无法再延续。我想完成任期,但国家利益必须在个人考虑之上。”
然后尼克松婉转地讲述自己的政绩:结束了美国史上的越战,开始了和平谈判;与苏联的核武器谈判,双方同意设置上限;打开与中国对话的大门,国民的生活,更为自由充裕。
尼克松的辞职信没有一句牢骚,遣词用字,极为得体。他觉得对国家一片忠心,只是手段出了点错,他任内的努力,何尝没有一样是为了美国好,但国会和选民偏偏不原谅他,要他滚蛋。
辞职信不是表白感受的对抗,电视广播才是。因为在电视荧屏上,是立体的Performance(表演),市民会看到总统的表情,听见他的声音。尼克松的样子不算英伟,但那一天他神色凝重,坐在美国旗下,说话的节奏徐疾有致,感性洋溢,在辞职演说中引述先贤罗斯福的话:“一个战士,面上蒙尘,身上遍是血污,即使倒下了,也要失败得勇毅和光荣。”
辞职信是官式的,愤怒都在空白处,尼克松只用了简短的一句话。辞职演说却成为一篇散文,情感都在词句和画面之间。通篇都没有对国会和政敌民主党的半句指摘,没有说“如果一个尽忠为国如本人的总统受到这样的对待,那么将来不知道谁愿意当总统”,如果尼克松这样说,全世界都会震惊:美国出了什么问题?但幸好没有,美国是领导全球的第一强国。
一个地方有没有第一流的政治家,从政的人是世界级的
精英还是小师奶、大少爷或小男人,看的就是这些地方。写辞职信,是一种艺术,权位
愈高,愈需要教养和胸襟,要令人读来知道你跟一般凡人不同。因为这是最后一场表演,是所谓Epilogue(收场白),这不是怨恨和诉苦的时机,挥一挥衣袖,留下满台云彩这才是第一流的治国英才。
P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