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有一本书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标志,那就是《海国图志》;有一句话最准确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题,那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这两者都出自同一个人,那就是本书的传主、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诗人——魏源。《魏源》是“大家精要”丛书之一,由王林著,记述了魏源的生平事迹,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其思想学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魏源/大家精要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林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近代中国,有一本书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标志,那就是《海国图志》;有一句话最准确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题,那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这两者都出自同一个人,那就是本书的传主、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诗人——魏源。《魏源》是“大家精要”丛书之一,由王林著,记述了魏源的生平事迹,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其思想学说。 内容推荐 《魏源》是“大家精要”丛书之一,由王林著。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早年在家乡读书,后至京师求学。1825年后定居江苏,任幕僚多年。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后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高邮州知州。魏源一生爱读书、爱交友、爱游历,他勤学异常,著述丰富,尤以《海国图志》影响深远。魏源被后人誉为今文经学的健将、开眼看世界的先驱、百科全书型的学者和诗人。梁启超评价“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齐思和赞他“兼揽众长,各造其极,且能施之于实行,不徒托诸空言,不愧为晚清学术运动之启蒙大师”。 《魏源》记述了魏源的生平事迹,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其思想学说。 目录 第1章 幼有异禀,终老科场 一、邵邑醇良 二、少年苦读,世所罕见 三、那识君臣际会难 第2章 尽交天下士 一、受知最深,待之甚厚 二、心中固终身仰止矣 三、古来贤豪士,常愿生同时 四、以文章经济相莫逆 五、以君衣上月,照我花前饮 第3章 惟有耽山情最真 一、从此芒鞋踏九州 二、应笑十诗九山水 第4章 喜以经术作政论 一、发挥三家《诗》之微言大义 二、使绝学复大光于世 三、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第5章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一、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 二、惟海运可培国家之元气 三、非变法曷以裁费 四、断非改道不为功 第6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一、战和谁定算 二、以西洋人谈西洋 三、旨在“制夷”的百科全书 四、 迟来的巨响 第7章 立乎今以指往昔 一、读书期有用,削札记圣武 二、近代中国第一领悟部“当代史” 三、集道光前清人元史研究之大成 第8章 晚年的亲民与归隐 一、东台受累,赔垫四千 二、兴化抗洪,以命相搏 三、高邮“简恕”,被参革职 四、归隐著述,病逝杭州 第9章汇众流于江河,为群望之所归 一、从乡下书生到思想巨人 二、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三、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 附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魏源与林昌彝堪称挚友,交往甚密。林昌彝曾言:默深尚友谊,重气节,醺粹渊懿,古道照人,与余为挚友,沥胆披肝,今之鲍叔也。余入京参加会试,每次路过扬州1相访,必留居数日,厚赠旅费。而且二人志向相投,林昌彝又云:余前有上某大府平夷十六策,默深见之决为可行。默深负命世才,书生孤愤,与余有同志焉。 1844年,林昌彝在京参加会试期间病重,魏源与好友何绍基等凑钱为其医治。1851年,林昌彝第六次进京赶考,路过高邮,住在魏源官署,两人同赋《江南吟》。魏源的《江南吟》共十首,集中反映了江南人民的苦难及吏治腐败,是他晚年的代表诗作。林昌彝亦有《江南吟》七首,其诗题、内容与魏源的《江南吟》相同,林自注作于魏源官署,可见当时是两人共吟,后分别收入自己的诗集。 魏源作为经世名家,与当时提倡经世之学的才俊多有交往,这其中对魏源影响最大的首推包世臣。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三年举人,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江西,任新余知县,因劾去官。包世臣少攻词章,继而喜兵家言,善经济之学。由于长期在江南做幕僚,他对农政、刑律、军事、漕运、水利、盐法、货币、财经等社会问题很有研究,提出不少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漕、盐诸巨政,无不屈节咨询,他也总是慷慨论之,其策有采用有不用,而其言皆足以流传后世。 魏源大约在道光五年(1825)初入贺长龄幕府之时与包世臣相识。当时贺长龄与陶澍准备对弊端丛生的漕运进行改革,而包世臣对此问题很有研究,早在嘉庆八年(1803)就写成了《海运南漕议》,提出利用上海一带的民间商船海运江浙地区漕粮的建议。因此,贺长龄多次派魏源前去咨询求教,二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包世臣比魏源大20岁,又长期在江南游幕,对江浙地区的社会问题有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尤其在漕运、盐政、河工方面都提出自己的一套改革方案。魏源在贺长龄、陶澍幕府期间,与包世臣长期共事,共同协助进行了江浙漕粮的海运、江南水利的治理、淮北盐法的改革。陈其泰、刘兰肖在《魏源评传》一书中认为,魏源接触漕运问题的时间晚于包氏,他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谙熟漕运,一是得益于他在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章,另一方面也是虚心求教于包世臣的结果。包、。魏二人都参与了道光六年(1826)漕粮海运的实施,其承担的角色略有不同,包世臣是漕粮海运改革的专家和幕后策划人,魏源则更像贺长龄、陶澍的秘书,负责具体操作和公文起草。有人认为,魏源对海运漕粮改革的理论总结和事后宣传颇有贡献,而包世臣在道光初年海运改革中所起的实际作用,则远超魏源。不论两人功劳孰大孰小,这至少说明两人在此次改革中是并肩合作的。 包世臣不仅在经世问题上给魏源以指导,而且二人在学术上也经常相互切磋。1842年,魏源将完成的《圣武记》寄给包世臣审定。包世臣一方面称赞道:足下竭数年心力,提挈纲领,缕分瓦合,校原书才及百一,而二百年事迹略备。其风行艺苑,流传后世,殆可必也。另一方面又对编纂体例和某些史事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包世臣在“目力劣甚,心思忙乱,,的情况下,还能作出如此认真的审阅,并毫不掩饰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由此足见二人相知信任之深。反过来,魏源对包世臣的著作也不客气。包世臣的《安吴四种》成书后,嘱咐魏源为之订定,魏源将其中认为不妥者摘要签出,包世臣则有改有不改者,魏源又致信加以纠正。这才是真正的挚友和君子之交。 比魏源年长十岁的姚莹与魏源一同经历过鸦片战争,战后又一同成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共同的经历和思想使二人成为挚友。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安徽桐城人,是著名桐城古文家姚鼐的后人。嘉庆十三年进士,道光十七年任台湾兵备道,鸦片战争中遭诬陷下狱,免罪后发往四川,后因病辞归。 姚莹虽出身于桐城古文世家,但他却不以文章相标榜,而是致力于国家时务、典章制度、物产风俗、民生疾苦,以及海疆兵防。他在任职江苏期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对他很器重,贺长龄、魏源在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时还收录了他的六篇文章,由此可见他在经世思想方面的成就。鸦片战争期间,他在台湾兵备道任上与总兵达洪阿共同防御英国的侵略,后竟被英军首领璞鼎查诬陷为“妄杀其遭风难民”而入狱,一时引起朝野震动。最后清廷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将他释放。 姚莹与魏源相识于道光初年。姚莹曾有文章记述说,道光初年,余至京师,与魏默深、张亨甫、龚定庵、汤海秋相变。此四人皆慷慨激励,其志业才气,欲凌轹一时。并称赞魏源“悉心时务,其所论著,史才也”。1844年,姚莹被发放到四川以同知知州补用。魏源当时正在京城应试,为看望这位多年不见的好友,他匆匆离京,在汉阳与姚莹相会,并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部《海国图志》相赠。 P28-3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