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黄新荣的《汤姆森讲的干细胞的故事》这本书是以汤姆森教授利用十天的时间给我们的青少年朋友讲解有关干细胞知识的形式编写的。在这十天里,同学们将会从汤姆森教授那里学到干细胞的概念、种类、提取方法、应用领域等诸多知识,了解到干细胞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汤姆森教授还要给我们讲授有关克隆人的制造方法和克隆人的弊端等方面的内容。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拥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
读者可以把干细胞想象为“种子”,用它可以培育出一些人的组织器官,替换人体自身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假如某位老人能够用上自己或他人婴幼儿时期或青年时期保存起来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这位老人的寿命就可以延长了!
《汤姆森讲的干细胞的故事》介绍了美国生物学家、“干细胞之父”汤姆森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生命科学——这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科学的神秘之门!
《汤姆森讲的干细胞的故事》作者韩国黄新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一些知识。连肉眼也看不到的微小细胞中都包含着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组织。细胞的生命及其活动由细胞核负责。那么,细胞核又是如何调节细胞功能的呢?今天,我们就钻进细胞核当中,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神奇的物质在调节细胞的功能。
科学家们通过高倍显微y镜观察了细胞核的内部结构,结果发现细胞核里有时布满丝状的物质,有时游动着许多杆状的物质。于是,科学家们给那些松散的丝状物质定名为染色质,给那些杆状物质定名为染色体。在长时间的观察过程中,他们又发现在细胞核里平时以丝状形式存在的染色质,到了细胞分裂期才以染色体的状态存在。
这是为什么?染色质为什么在细胞分裂期要变成染色体呢?
汤姆森搬来一只大箱子,箱子里装满了各颜色的毛线。
大家看到,箱子里装有不同颜色的毛线。现在,请大家按照不同的颜色将这些毛线进行分类。
同学们按照汤姆森的吩咐试图将毛线按不同的颜色进行分类,但是各种颜色在毛线缠绕在一起,一时很难进行分类。
按不同的颜色分类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所有的毛线相互缠绕在一起。
说着,汤姆森从箱子里抽出一根毛线开始缠绕起来。那根毛线接连不断地抽出来被汤姆森缠绕在他的一只手上,汤姆森手上的毛线越缠越多,最后变成了一个线团。
用这种方法缠绕毛线,使之变成一个线团,我们就很容易把不同颜色的毛线区分开来。
我想同学们已经猜到了箱子、毛线以及毛线团各意味着什么。大家说,它们都意味着什么?
——箱子代表细胞核,毛线是染色质,毛线团是染色体。
好,大家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大家明白了吧?当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分裂成两个,随着细胞的分裂,细胞变成两个。同样,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也变成两个。我们把细胞增大到两倍,然后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
通过刚才梳理毛线的例子我们已经看到,在丝状的染色质相互纠缠在一起的混乱状态下,是几乎不可能准确区分染色质的。因此,在细胞分裂前这些染色质就需要形成线团状的染色体,以备顺利分裂。
人体细胞内部的细胞核中含有46条染色体。若把成双的染色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可排列为22对。在此基础上,女性又拥有一对X染色体,男性则拥有X和Y染色体各一个。P17-20
让我们跟着汤姆森,一起走进神秘的“干细胞”世界
我想同学们都听说过“干细胞”这个词,因为近年来报纸和电视里经常会出版这个词。实际上“干细胞”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干细胞具有制造人体内任何一种细胞的功能,因此它能给一些身患不治之症的人带来新的希望。目前,干细胞已经成为全世界医学家和生命科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我国的干细胞研究目前站在世界的前列。
1998年,人类第一次从人体胚胎中成功提取了干细胞,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这个干细胞的人正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汤姆森教授。
这本书是以汤姆森教授利用十天的时间给我们的青少年朋友讲解有关干细胞知识的形式编写的。在这十天里,同学们将会从汤姆森教授那里学到干细胞的概念、种类、提取方法、应用领域等诸多知识,了解到干细胞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汤姆森教授还要给我们讲授有关克隆人的制造方法和克隆人的弊端等方面的内容。
我认为我们的青少年朋友有必要增进一些对生命科学的了解,因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我希望青少年朋友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更深入地关注生命科学,领略生命科学的奥秘,更希望在同学们当中出版生命科学诺贝尔奖的获奖者。
这是一套优秀的科普读物,对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科学真理,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王乃彦(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对于中小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这套书具有启发意义,而且深入浅出。这套书的写法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对我国的科学推广有现实意义。
——肖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用植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