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和道格用三个词定义了真正的成功——“金钱”、“阳光”、“蜂蜜”。“金钱”是财富:“阳光”是心理、身体和精神健康;“蜂蜜”是牢固的人际关系。如果你尚未拥有这三种东西,你就不是成功者。你就需要这个“改变!”计划!当拥有这个“改变!”计划的时候,你和你的团队就会明白过去改变行不通的原因,并踏上了真正的成功之路。
我们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改变你自己;改变他人;改变一切。我们这样安排三个部分的顺序,是有充分理由的。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你就必须首先作出选择去改变,这是最根本的。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帮助他人也作出改变这个根本的选择
这本书终于面世了,它不只是谈论变化。比尔和道格会告诉你:为什么你要改变?如何改变?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人改变!
为什么你需要改变?如果你还没有踏上通往真正成功的道路,你就需要改变!比尔和道格用三个词定义了真正的成功——“金钱”、“阳光”、“蜂蜜”。“金钱”是财富;“阳光”是心理、身体和精神健康;“蜂蜜”是牢固的人际关系。如果你尚未拥有这三种东西,你就不是成功者。你就需要这个“改变!”计划!
你如何改变?按照这个“改变!”计划去做。比尔和道格会告诉你如何实施那六个步骤——以及没有实施某个步骤的后果。学习这个“改变!”计划,你就会明白过去改变行不通的原因。
你如何让他人改变?你必须让他们加入这个“改变!”计划。从“识别问题”开始,全程陪同他们,直到实施“可操作的行动步骤”。
任何想拥有更多“金钱”、“阳光”和“蜂蜜”的人,本书都将是他们的理想读物。
扫描环境
我们所谈论的环境,是指你工作、生活和成长的世界。这是你的个人环境。
事实证明,所有成功的公司都有专人负责环境扫描。这通常是营销或策划部门的事情。他们“向前看”,作出预测。一个能够有效扫描环境的公司,很少因为没有预见到的事情而措手不及。大多数情况下,事情是可预见的。
当我们谈及你的个人环境,我们知道,有些读者会说:“这是开玩笑吧?去年我出了车祸,我可没有预见到;我已经失业7个月了,我怎么没有预见到呢?”
你也许不可能预见到具体事情的发生,但你肯定能为各种情形而制订计划。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某种麻烦,可能是疾病、事故或者失业。换句话说,你知道某件事情有可能发生;因此,不要等到它发生了才作出改变。现在就作出某些改变,这样,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已经作好了准备。
“正常人"理论
美国的司法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正常人”(the ReasonabIe Man)行为的。在民事诉讼中,陪审团需要确定“一个正常人在类似情形下会做出什么行为”。例如,如果一只大狗咬伤了一个小孩,陪审团就会被问道:“一个正常人会预见到这条狗很可能会咬伤人吗?”正常人应该预见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采取积极行动防止这样问题的发生。
我们来问你:“一个正常人能够知道他的生活中可能发生某些事情吗?”答案是:“当然能够!”如果你能够理智地预见到某件不好的事情会发生,那么,为此制订某个计划,是否很有必要呢?这个计划可能需要你现在就作出某些改变,因而,当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时,你已经作好了准备。
不必为灾难作准备
正常人不必为那些可怕的、灾难性的事件作准备。他们只需今天积累一些积极的行动,以便它们在未来能带来回报。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个很好的日常例子。
如果你有小孩、或者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就会知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况会越来越紧张。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同你的关系非常简单。你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但是,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会开始交朋友,他们可能会离开你,搬出去外面住。事实上,这是很自然的,而且你希望并鼓励他们独立。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远离你的影响力,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复杂。他们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孩子们十多岁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可能完全停止了思考!你能理智地预见这些事情的发生吗?你当然能。即使你没有养育子女的经验,你也曾经是个青少年。你清楚你当时做的那些愚蠢的事情。你知道那段时间是多么迷惘、沮丧。
因此,聪明的父母应该趁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想办法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互信的关系。专家们认为,你有大约10年时间去建立这种互信关系。这样,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当无法预见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而实际上这是完全可预见的——牢固的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你不能等到孩子开车冲进游泳池的那个夜晚才去和他们交朋友!你必须在此之前就作出改变、采取行动!
你是希望等到危机发生后才作出改变吗,还是就像理性人那样现在就作出改变呢?如果你现在就改变,那你就是在“口渴之前先掘井”了。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第一,你可以在危机发生前作出更好的决定;第二,如果你需要调整你的决定,你还来得及;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在培养一种好习惯,你在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成为环境的受害者。
掘井:道格与比尔
为了理解这个概念,请回想一下本书两位作者的“改变!”故事。我们俩人都是口渴之前先掘井。
道格所从事的工作需要他每隔几年就要搬一次家。孩子小的时候,这还不算太糟糕,但是道格清楚,今后这可能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为了给妻子和孩子们一个更稳定的家,他开始创业。
比尔希望获得财务独立,这样他在视力退化的时候就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比尔患上了视网膜黄斑变性疾病,他成了法律定义上的盲人。但是,当环境迫使比尔离开大学教职的时候,他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掘“财务之井”了。55岁时,他就可以退休,不再从事全职的教师工作,而是发展写作和演讲事业。
一位朋友曾经说,他希望创造一笔相当大的财富,让自己变得“刀枪不入”。他所讲的并不只是钱。他辞去了建筑承包商的工作,离开那种高压力、高风险的生活,开始经营一家客户营销公司。他让自己在生活大多数方面都“刀枪不入”。他拥有了很多金钱,同时也拥有很多时间与家人待在一起。他还利用这些时间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因为他在危机发生前就作出了改变,如今他拥有了非常美好的生活方式。
成功的改变意味着为成功而改变
关于你阅读本书的理由,我们想作出某些推测。我们假定你:
1.希望作出某些改变,以便让自己更成功;
2.知道要改变什么;
3.知道如何改变;
4.帮助他人改变。
事实上,我们在写作本书之前,也问了自己一系列类似的问题。最困难的问题也许是:人们为什么要改变?明白“为什么”是非常重要的。P32-36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们希望你理解有关改变的三大要旨。这三大要旨是最基本的,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特别辟出本章,对其加以讨论。
请看:
1.改变就是选择。
2.改变是你的选择。
3.如果你和他人共事,你就需要让改变成为他们的选择。
《标杆人生》(The Purpode Driven Life)一书的作者瑞克·华伦牧师(Pastor Rick Warren)利用处于自动驾驶状态的轮船作为例子,对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改变问题作出了精彩描述。华伦认为,许多人没有调整轮船的自动驾驶状态,就想作出改变。他们奋力地转动船舵,努力转向新的航线。这引起了很大的张力。他们不停地转动船舵,想保持在新航线上。最终,他们的努力程度和船舵的张力都超过了极限,于是他们放开了船舵,轮船又回到了原有的航道。
当我们说“改变就是选择”的时候,我们说的并不是选择去转动船舵,我们希望你选择去改变自动驾驶状态。我们说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选择。你必须改变你的整个思维方式。如果你和他人共事,你必须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有人说:“可是,这个改变并不是我选择的,我是被迫改变的。”
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听见人们这样说,要克服这个借口,最好的地方就是这里——就在本书的开篇之处!没错,你也许正处于一个并非由你创造的变化中,但是,这个变化出现之后,你做什么,这是由你选择的。
你应对变化的方式、你选择如何管理变化并在变化中成长,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有人说:“我的老板是个蠢货!”好吧,你打算为此做些什么呢?有人说:“我破产了,我被裁员了,钱都花光了!”好吧,那你打算为此做些什么呢?你会做些什么事情来避免这类情况再次发生呢?
选择权在于你自己。你是简单地转动船舵、打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斗,还是学会作出根本性改变、让自己的生活真真正正有所不同呢?
本书的结构——三个部分、三大改变
我们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改变你自己;改变他人;改变一切。我们这样安排三个部分的顺序,是有充分理由的。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你就必须首先作出选择去改变,这是最根本的。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帮助他人也作出改变这个根本的选择。
因此,请你首先阅读本书的最后一章。
“什么?搞错了吧?你们才告诉我说本书有三个部分呀!我不是应该从开头部分读起吗?”
不行,请从结尾部分开始读起。首先阅读第12章,然后再阅读导言部分。
反向设计
在第2章“改变他人”中,我们引入了一个叫做“反向设计”的概念。基本上来说,这个概念告诉你的是:首先,想象你的计划和策略所带来的最终结果;然后从那里开始,反过来努力,这样,你所做的一切就会带来你所期望的结果。本书第12章是一个总结,是对本书所有要点的扼要重述。事实上,我们在第12章开头部分为你列出了所有的重要原则和要点。每一要点前面都有一个空格。
我们建议你:
首先阅读最后一章。然后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找到第12章中所列出的要点。在每一要点前面的空格里,写下该要点在本书中出现的页码以及对此要点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页码。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希望你作出一些重要改变。如果你只是从头到尾地读完本书,你就是在“同船舵战斗”。我们希望你先想象整个过程,然后再开始逐一地学习各个原则。
各位朋友,你终将会写信来感谢我们的!因为我们给你的不只是一些新主意,我们还会告诉你如何改变“自动驾驶状态”,为你的人生,也为他人的人生带来持久、有意义的变化。
4月份的时候,北京的一个出版界老朋友告诉我,比尔·奎恩先生写了一本新书,叫做《改变!》。我一听到书名,就特别高兴,因为,这样的题材特别适合当今时代的每一个朋友。这个主题特别简单,而且是每个人时刻需要的;也正因为如此,它特别具有挑战性,真正考验作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翻译稿在6月中旬完成,交到我手里;然后我拿着它坐上去美国的飞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大半个月里,由于两个不同的项目,我去了美国两趟;趁着长途飞行的时间,以及在旅途中见缝插针,改了不少稿子;7月中旬从美国回国后,直接去了大连,参加一个大型会议,在开会间隙,继续改稿子,终于在比原定计划晚大概10天的时候,把全部书稿改完,交到出版社手里。
说了以上这么多,并非吹嘘自己在忙碌的时候,多么投身于工作;我只是希望在第一时间把这么好的题材送到大家面前。比尔·奎恩确实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思维洞察力非常强的作者。他把这么一个简单而高难度的主题写得深入浅出,相信各位读者一定会很有收益。我本人就因为详细修改这份稿子而成为最大受益者之一。
这本书的推出,相信是一个最恰当不过的时候。现在,我们踏人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全世界庆祝千禧年的烟花礼炮声似乎还在我们耳边缭绕,而很多我们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游戏规则,已经被纷纷颠覆;在过去几年里,一些被认为固若金汤的百年大企业倒闭了,或者被收购;很多20世纪如雷贯耳的大品牌,现在已经纷纷被数字产品所代替。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但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机会也摆在了每一个人面前。现在,是人类有史以来改变最剧烈的时候。我们再也不可以用10年以前的眼光去看待现在,更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10年以后。我们必须去主动改变,否则就要“被改变”。
正如本书的小标题所说的那样,“要想改变你的生活,你就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我们都要去做一些事情,以便“驾驭改变”。接下来很简单的问题是,究竟要做什么事情,让自己走在改变前面呢?
到现在为止,我个人感觉,对这个问题的最精彩回答,来自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其中一个习惯,“以终为始”。
普通人喜欢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情,喜欢就多做,不喜欢就不做,或者少做。改变也如此。但这样的行事方式,通常不能给人们带来他们在生命中归根结底想要的结果,那就是如同本书所说的那样,财务、健康、人际关系三者的平衡。我们必须“以终为始”,先把自己想要的结果摆在眼前(梦想),然后“逆向设计”,确定接下来要走的一个一个台阶(短期和中期目标),然后确定需要做什么事情(计划),接着才是去大步向前(行动)。
在行动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单凭自己的感觉走,而是随时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自己更有经验,已经走过自己想走的路的导师视野范围内,让他(她)可以根据情况来调整你的行动。正如火箭发射以后,需要经过无数精密调整,才能到达目的地;人生数十年,比任何飞行器的运行时间更长,就更有必要经历无数精心调整和提升了。
我们都要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如果我们应该做,而喜欢做的事情刚好重叠,那就是一份令人惊喜的“奖金”。但很多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事情,通常不是我们喜欢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约束自己,刻意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了。这样,我们才能在改变到来之前,先改变自己,以便可以“驾驭改变”。
我衷心祝愿,各位朋友的生命,因为打开本书而变得不同。
赖伟雄
2010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