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积淀下来的经典谋术,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虽历经数千年,仍闪耀着光辉夺目的智慧之光,对于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这是一部谋略学的精典读本。那些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者,依靠的不仅仅是武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凭其智高一等、谋胜一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谋术全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司马志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积淀下来的经典谋术,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虽历经数千年,仍闪耀着光辉夺目的智慧之光,对于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这是一部谋略学的精典读本。那些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者,依靠的不仅仅是武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凭其智高一等、谋胜一筹。 内容推荐 《中国谋术全书》一书对中国自古以来有关智谋韬略的经典历史案例和著名故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纳,甄选了数百个最具典型性的智谋故事,本书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多个角度清晰、完整地呈现了中华谋略文化的全貌,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人们在治国理政、行军打仗、外交谈判、应对危难及处世交往等方面的智慧与谋略。希望本书不仅能成为读者增长智谋的参考书,更能成为读者在实践中运用智谋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书。 目录 一、谋夺天下——王霸谋略 励精图治,秦孝公推动变法成霸业 迷惑对手,齐桓公急智诈死夺王位 忍辱负重,晋文公历尽磨难成大业 不鸣则已,楚庄王韬光养晦“一飞冲天” 卧薪尝胆,勾践忍屈含辱为复国 奇货可居,吕不韦豪赌助成王霸之业 抢占先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深藏不露,司马懿装疯卖傻积蓄力量 顺势而动,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 雷厉风行,康熙果断裁“三藩” 二、统御有术——用权谋略 巧施小计,晏婴二桃杀三士 欲擒故纵,郑庄公智克共叔段 高瞻远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勇革新 隐忍不发,秦始皇冷眼旁观吕、嫪专权 招揽人心,汉高祖封仇人雍齿为侯 柔中有刚,汉武帝推恩散势 恢弘大度,汉光武帝刚柔相济驭群臣 转移众怨,曹操借粮官头颅安军心 巧解威胁,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跟踪刺探,雍正派遣密探监督群臣 三、知人善任用人谋略 用心良苦,武丁借梦求贤相 求贤若渴,昭王千金买马骨 不拘一格,鸡鸣狗盗有大用 不计前嫌,文公容人有雅量 容人小过,庄王绝缨得死士 谦恭纳士,信陵君屈己待人 巧妙识人,文侯选相有高见 信任下属,魏文侯用人不疑 用人所长,诸葛亮量才选贤能 唯才是举,曹操用人不拘品行 用情于谋,唐太宗以情感人心 秉公无私,姚崇不因私去贤 得人治事,曾国藩放手用人 四、出奇制胜——军事谋略 出其不意,叔詹空城退楚军 以退为进,晋文公退避三舍 趋利避害,孙膑围魏救赵国 奇正相生,韩信暗袭陈仓城 背道而行,韩信巧借洪水计 声东击西,曹操用计破袁军 善观形势,周郎用计烧赤壁 树上开花,张飞单骑退万军 虚而虚之,赵云空城败曹军 计外有计,诸葛亮智胜司马懿 勇谋两全,宇文泰智败高欢 英勇善战,岳飞奇谋胜金军 五、纵横捭阖——外交谋略 巧舌如簧,子贡凭口舌之力定天下 借箭反击,晏子自嘲以辱楚 抛砖引玉,芒卯献地巧破秦赵联盟 大义凛然,蔺相如渑池会智斗秦王 对症下药,张仪巧言行连横 抓住弱点,范雎赠金破六国合纵 以少胜多,班超振士气夜袭敌营 先发制人,周瑜巧拒蒋干游说 攻心为上,羊祜怀柔收东吴 机智善辩,和逢尧巧说突厥可汗 六、升迁有道——官场谋略 看准时机,渭水钓鱼顺时应势 抓住机会,毛遂自荐脱颖出 巧借外力,李斯妙谏当宰相 明哲保身,王翦故意自污避免猜疑 藏露适宜,庞统终得高升 找准捷径,马周代书引关注 居功不傲,郭子仪功高主不疑 大处着眼,吕端棋高一着 低调谦和,邓绥被册封皇后 七、处变不惊——应变谋略 急中生智,弦高献牛退秦师 旁敲侧击,淳于髡谏齐威王 知己知彼,孙膑小计赢千金 循循善诱,触龙劝说赵太后 走为上计,鸿门宴刘邦智脱身 虚实相生,李广疑兵计撤退 以退为进,陈平脱衣险渡河 临危不乱,孔明弹琴退雄师 随机应变,卫璀急智灭钟会 八、方圆有度——处世谋略 功成身退,范蠡功退成巨富 急流勇退,范雎全身离相位 廉洁奉公,晏婴律己得美名 防患未然,孟尝君狡兔三窟 小心谨嗔,萧何自污名节免猜忌 因势利导,陈平放浪避吕后 谨慎淳厚,公孙弘官拜相位 淡泊名利,王导雅量为社稷 年少轻狂,苏东坡被贬黄州 假痴不癫,朱棣佯疯守王位 知足为诫,张廷玉代子谦让 九、明察善断——断案谋略 洞察秋毫,子产明察辨真凶 对症下药,龚遂妙法巧治盗贼 攻心为上,周纡辨尸破假案 故布疑云,陆云智断无头奸杀案 明鉴真伪,苻融智断贼喊捉贼案 细心求证,傅琰“审丝剖鸡”巧断案 处处留心,张楚金识假信巧破疑案 请君人瓮,裴子云智解养牛案 明查暗访,张希崇巧破兄弟遗产案 巧识谎言,程戡唬破弑母嫁祸案 善恶有报,解缙救冤囚巧治盐商 陈明厉害,吴履巧化干戈 明眸善推,周新智破疑案 不漏疑点,京师指挥破栽赃谜案 引蛇出洞,张淳智擒盗贼 智取字迹,殷云霁巧破疑案 十、灵舌急智——说辩谋略 巧妙应对,知荧温言拒楚王 柔中带刚,吕甥献妙言救君王 归谬巧辩,蔡厨师洗脱冤屈 攻击要害,展喜巧言退齐军 巧驳妄言,姚贾以辩才扳倒韩非 颜率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为己巧辩,陈平赢得刘邦信任 巧言激将,鲁肃说服孙权抗曹 舌吐莲花,诸葛恪应对机智得赏识 唇枪舌剑,诸葛亮阵前骂死王郎 舌辩群臣,崔浩力劝武帝征柔然 避其锋芒,王僧虔巧言保性命 巧设寓意,侯白讲故事智脱身 委曲求全,赵鼎巧言化解君臣矛盾 急中生智,刘墉妙答悦帝心 试读章节 励精图治,秦孝公推动变法成霸业 经过春秋时期诸侯间的连年战争,到战国时期,一百多个诸侯国只剩下了二十多个,其中又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号称战国七雄。这几个大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争得霸权地位,纷纷开始了各自的政治变革运动。这其中,又数秦国的政治改革最为成功。 在战国七雄中,秦原本是—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被称为西戎。“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就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答理秦国。在秦献公当政之前,秦国频繁更换君主,君臣之间明争暗斗,朝政腐败,国势日衰,士无斗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几乎同时,中原大国晋国被卿大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所瓜分,韩、赵、魏合成“三晋”,势力极其强盛,三晋中的魏国乘机夺去了秦国河西的土地。面对三晋咄咄逼人的气势,秦国前途暗淡。 在外忧内患的压力下,秦国也开始寻找改革以图强的发展道路。 秦献公即位后,面对秦国的衰败落后,大胆地将其在魏国所学得的政治经验用于秦国,秦得以迅速停止下滑的颓势。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渠梁继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孝公。孝公即位时年仅21岁。 秦孝公即位之后,看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感到无比悲愤,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他向全国颁布招贤令说:“现在秦国内忧外患,各诸侯国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 正是在秦孝公招贤令的感召下,当时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商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国求见孝公,并很快得到了重用。 商鞅姓公孙,名鞅,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因为是卫国人,也称卫鞅。后来受封于商(陕西商县东南),号为商君,所以又称为商鞅。 商鞅到了秦国,打听到秦国有个叫景监的人很受秦孝公的宠爱,就用重金贿赂他,托他引见秦孝公。据说,在景监的引见下,商鞅一共四次拜谒秦孝公。 第一次拜谒时,商鞅对秦孝公大谈尧舜“帝道”。结果说得秦孝公直打瞌睡,一句也没听进去。第二次拜谒时,商鞅大谈周文王、周武王的“王道”,孝公虽然没有睡觉,但仍然对商鞅的话题不感兴趣,只听了一半儿就听不下去了。第三次拜谒时,商鞅对秦孝公讲述了春秋五霸以武力强国的道理,这一次,他们谈得比较投机,但孝公也没表示要任用他。 等到第四次拜谒时,当商鞅向国君谈及霸道之时,秦孝公一下子听得入了迷,有时,甚至忘了君臣礼节,不知不觉地一次次将坐席向前移,两人交谈三日三夜,秦孝公还是觉得不过瘾。在以后的两年里,商鞅成为孝公宫廷中最受欢迎的人。他们经常在—起彻夜长谈,富国强兵的政策也成熟了。 公元前359年,孝公授权商鞅正式推行变法。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甘龙、杜挚是反对派的代言人。秦孝公没有采取强制压迫的办法,而是把大臣们召集在—起辩论,以理服人。于是,在改革的前夜,在秦国的宫廷,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大论战。秦孝公既让主张改革的商鞅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让反对改革的甘龙、杜挚陈述反对变法的理由,各自把自己要说的东西都讲出来,看看谁更有道理。直至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反对派哑口无言,才称之为“善”,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开始了。一系列新法措施相继出台。 新法颁布之前,为了测试一下民众对变法的态度,更为了取信于民,以便新法能顺利地贯彻、实施下去,商鞅派人把—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奖赏十金”,老百姓纷纷来看,但都抱怀疑的态度,无人去搬;商鞅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国可是从来没有出这么重的奖赏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虽然没有这么多的奖金,但总有一些吧。他扛起木头,搬到北门,足艮随的观众很多。商鞅如数地兑现了奖金,大家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 第二天,商鞅颁布新法,并使新法顺利地实施了下去。 商鞅的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隋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在商鞅变法之时,秦孝公对他信任始终如一。在变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应他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对他必须深信不疑,不能受外界挑拨离间的干扰。否则,不仅自己不得善终,变法也无法贯彻实施,最终只能前功尽弃。秦孝公欣然答应,并说:“300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一世,绝不负君!”孝公果然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终没有动摇对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任,才使商鞅能放开手脚推行改革。 孝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实际行动支持商鞅的改革。改革前,孝公就允诺商鞅,执法不避权贵。新法一旦推行,全国上下唯法是从,即便是宫室宗亲,如果违反了法律也和庶民一样治罪。新法实施以后,遭到了一些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这些旧贵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挑动太子驷犯法,企图打开一个缺口,破坏整个变法事业。商鞅毫不动摇,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建议秦孝公处罚太子,以儆效尤。秦孝公完全同意。考虑到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不能用刑,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社会秩序相当安定,家家富裕充足。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得到飞速发展。 P2-4 序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长于思辨、善于筹谋的智慧民族,翻开中国古代史,煌煌大中华,绵绵数千年,一部中国古代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王朝更替史、一部权力角逐的战争史。阳谋、阴谋与政变贯穿始终,次数之频繁,手法之多样堪称举世无双。 中国古代,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无不倚重智谋去用心、斗智、出奇、弄巧,以达到预想的目的。从治国兴邦到用兵打仗,从统御下属到对外交往,从官场升迁到为人处世,无时无处不展现着智谋的力量。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者,依靠的不仅仅是武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凭其智高一等、谋胜一筹。 中国古代积淀下来的经典谋术,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虽历经数千年,仍闪耀着光辉夺目的智慧之光,对于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中国谋术全书》一书对中国自古以来有关智谋韬略的经典历史案例和著名故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纳,甄选了上百个最具典型性的智谋故事,本书内容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多个角度清晰、完整地呈现了中华谋略文化的全貌,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人们在治国理政、行军打仗、外交谈判、应对危难及处世交往等方面的智慧与谋略。希望本书不仅能成为读者增长智谋的参考书,更能成为读者在实践中运用智谋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