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朝首辅的为官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永志强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三杨辅政”之杨士奇

江西吉水籍的胡广是明建文二年(1400年)的状元。他参加会试,名居前列。殿试过后,他的答卷与同乡王良的不相上下,但王良其貌不扬,做堂堂状元不太妥当,便定为第二名榜眼。状元定谁呢?礼部官员主张胡广,而翰林院赞成杨溥,争议不下,只好请建文帝定夺。建文帝看了胡、杨两人的试卷后,倾向于胡广,但不知两人的长相和应变能力如何,就命左右赶快宣“胡广秀才上殿”。杨溥是石首人,当时属湖广管辖,听到喊声,不知是指他“湖广的秀才”,还是指江西的“胡广秀才”,犹豫了好一阵后才找衣服穿,打算先去看看再说。胡广也弄不清到底叫谁?可他认为应占先机,于是赶在杨溥之前到了殿中,抢先面圣。建文帝见胡广相貌堂堂,有几分中意,又想到他的对策中有“亲藩陆梁,人心摇动”之语,暗指要预防燕王兴兵篡位,正合建文帝征讨燕王的心意,就定胡广为状元,赐名靖。成祖即位后,又恢复原名广,提升为翰林学士,后成为内阁要员。解缙下台后,胡广接任首辅。胡广曾奉命修《五经大全》等,为科举取士标准书。还曾两次随成祖北征。胡广之后,就是“三杨辅政”了。

《明通鉴》曰:“仁宣之际,政在三杨”。仁宣,即仁宗朱高炽(明成祖长子)和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他们在位时期,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盛世之一“仁宣盛世”。三杨,即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宣宗长子朱祁镇)四朝(1403—1449年)的宰辅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历史有“明称贤相,必有三杨”的评价。时人以宅邸位置分别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杨溥为“南杨”。他们辅佐明初洪武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可说是“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局面。辅政的“三杨”也被称为“三‘杨’开泰”的宰相,他们的功德和政绩在明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人在评价“仁宣盛世”时说,“第一缔造者”恐怕还轮不到仁、宣两位皇帝,此荣誉实非杨士奇莫属,因为如果没有他,朱高炽可能就不是所谓的明仁宗了。永乐初,杨士奇、杨荣与解缙等七人同时被选为文渊阁大学士。杨士奇在仁、宣二帝时期及英宗初年,长期主持内阁。他知人善任,为官清廉,为天下楷模。“三杨”中,杨荣以才识见长,但生活奢侈,据史书记载,杨荣有时不能廉洁奉公,曾经多次接受边关大将馈赠的良马。事情传到宣宗耳中,于是宣宗向杨士奇对证,杨士奇却大力称赞杨荣长于军务,是他和其他朝臣所不能相比的,不能因为他犯了这样的小错误就抓住不放。宣宗听完则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的坏话,杨士奇听后,不仅没有愤怒的表示,反而请求宣宗能够像信任他一样信任杨荣。后来杨荣听说了这件事,感觉自己非常对不起杨士奇,内心十分惭愧,从此两人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当时朝臣评价这位贤相“正而不谲”,有古代贤人之风范。杨士奇对皇帝的忠,为人的正,行事的才,加上大巨的气度,使他居“三杨”之首当之无愧。他在文渊阁处理政事四十年,任职时间是明朝最长的。他为官处事,顾全大局,不计小处,兢兢业业,关心民情,请求减免赋税,缩减官田,审理积案,减汰工役,安抚逃民,惩治贪官污吏,深受百姓拥戴。杨士奇这位传奇文臣,活跃于四朝,掌控朝政,风光无限,但这一切都是他应得的,为了走到这一步,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杨士奇(1364~1444年),名寓,字以行,号东里,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杨美就去世了。杨士奇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即使在兵荒马乱四处漂泊的时候,她也不忘教杨士奇读书。杨士奇七岁那年,母亲改嫁了,士奇随继父改姓罗。八岁那年,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他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亲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想祭拜父亲和亲人。他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后来,继父告诉士奇,他看到了士奇祭拜祖先的行为,他感叹道:“你才八岁,却能够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从此,士奇恢复了杨姓,继父还着力培养他,供他读书。一年之后,继父病故,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然而杨士奇却没有放弃读书学习,他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杨士奇虽家道贫寒,但爱书成癖。一天,他为买《史略》一书,卖掉家中正下蛋的母鸡,凑足100文钱成交。这就是流传于世的“卖鸡市书”的佳话。

杨士奇少年时期有这样一副对联:

夫子天尊大士,头上不同;

官人宦者宫娥,腰间各别。

《评释巧对》卷十一中载有此联,并注:“杨士奇幼聪明,一士人出此对而即答之。”这是一副形近字联,出句中“夫”、“天”、“大”三个字,下面都是一“撇”和一“捺”,只是“头上不同”。对句中“官”、“宦”、“宫”三个字,上面都是“宝盖头”,只是“腰间各别”,即中间的部分有所区别。辨析字形而串成生动文意,且又兼有双关意思:“头上不同”也可视作所佩戴的头饰不同;“腰间各别”又可从男子、阉者、女人的形体区别上理解,别具一格。

为了贴补家用,杨士奇从十五岁开始就做私塾老师了,此后二十多年,他一边给私塾打工养活母亲,一边继续努力读书,学业水平不断提高。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朱允J坟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三十六岁的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编撰。杨士奇以深厚的文史才学较好地完成了工作,并得到了此书主编方孝孺的赞赏,居然一举成为了《太祖实录》的副总裁。永乐帝朱棣继位后,杨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是与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的七名成员之一,自此之后,他成了朱棣的重臣。

杨士奇宽厚待人,清廉律己。他平生乐简静,闲暇时闭门读书。居官奉职甚谨,在京城为相几十年,妻子却在家乡躬勤家业,以耕作树畜为务。一次,他休假探亲,还抽身拜访一位当裁缝的老同学,看到他们的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就题赠了一副对联:

银剪裁开双凤舞;

金针引动独龙行。

此事泰和《杨氏家谱》有记载。该联十分切合裁缝的职业特征,且极富想像力。银剪,剪的美称,联语中也比喻制作、安排。双凤舞,写裁剪动作之潇洒自如,既逼真又传神。金针,针的美称,联语中也比喻秘法、诀窍,民间相传,金针为织女所赠,得之手艺更精。独龙行,写飞针走线似游龙戏水,足见缝纫技巧之娴熟。此联以形象的动作和传神的比喻,将裁缝师傅的高超技艺写得活灵活现。据说,该裁缝将此联贴出后,全城为之轰动,该店也从此身价倍增,生意一直十分兴隆,一副妙联能引起这么好的经济效益,恐怕是杨士奇始料未及的吧。

杨士奇没有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而是自学成才,所以有些人瞧不起他。在他被举荐入翰林任编撰后,那些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同事,就经常给他冷面孔,对他冷嘲热讽。有一次,一个翰林要和杨士奇对句,试图当众取笑他。这个翰林的出句是:

萤入垂杨,一点火星缠柳度。

杨士奇看见紫薇花下卧着的一条狗正在睡眠,即对句:

犬眠芳草,暂时天狗犯薇垣。

出句中以“火星”与“萤”、“柳度”与“垂杨”相应,对句中以“天狗”与“犬”、“薇垣”与“芳草”相应。“暂时”二字,尤其得妙。天狗,星名。《史记·天官书》:“天狗,状若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薇垣,紫薇垣星名。在联语中,又指紫薇省,唐朝将中书省改称紫微省,明朝沿袭称薇省或薇垣,亦称微垣。作者将这个词语用于翰林联对,甚是有趣。

后来,杨士奇从一个翰林做到相当于宰相的官位,官算是做到了顶,但仍有人瞧不起他,因为他并非通过科举而步人仕途的。有一次,“三杨”聚会,以松、竹、梅为题赋诗,杨溥与杨荣都故意在诗后落款为“进士某某”。杨士奇知道他俩在嘲笑自己,于是便奋笔写了首题梅诗:

竹君子、松大夫,梅花何独无称呼。

回头试问松与竹,也有调羹手段无?

杨士奇虽以此挽回了面子,杨溥与杨荣也向他道了歉,但这件事充分表明,如果不是由科举出身,哪怕官儿做得再大也会被人轻视。

杨士奇作为首辅,他是个称职的好官。他善于选择人才,于谦、沈周、况钟等人均由他荐引。在国计民生的具体事务上,他刚直敢言。仁宗朱高炽即位不久,有一次向扬壬奇征求意见。杨士奇说,您下诏书减少各地岁供才两天,而惜薪司却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诏令抵触。仁宗立即命令减免其半。有人曾经向仁宗上了一道歌颂太平的奏章,群臣都附和当今四海升平值得庆贺,独有杨士奇不以为然。他说,眼下恩泽虽然普及天下,但多年争战,百姓颠沛流离,未归故土,疮痍还未平复,许多百姓不得温饱,需休养生息数年,才可能天下太平。仁宗很赞许他的直言。与那些愚忠愚孝的文士相比,杨士奇比较能根据自己资历的变化和各个皇帝性格的不同选择策略,躲避了被贬被冤杀的悲剧,历经四帝,开创了明初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宣宗朱瞻基是明初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却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玩乐的皇帝,不仅喜欢琴棋书画之类翰墨艺术,他还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然而,瑕不掩瑜,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只是宣德皇帝享寿不长,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终年38岁。

自从明朝建国以后,直到第五代皇帝宣宗时期,宦官都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作用。宣宗朱瞻基并不重用宦官,但是他给予宦官的待遇很优厚,他甚至给自己宠爱的几个太监颁发免死敕书。宦官读书识字是从宣宗开始的,他破例在宫内设立内书堂,让大学士陈山教宦官读书。宦官虽未到达擅权乱政的程度,但条件已经成熟了。王振是明代第一个专权的大宦官,他是山西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他便自阉人宫。他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意,所以得到了明宣宗的赏识。

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后来终于找到了怀孕的张氏宫女,她将宫女藏在密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以后的情形就无需赘言了。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朱祁镇。可是孙贵妃不久便去世了,临终前还是将实情告诉了明宣宗。

明宣宗的儿子朱祁镇被立为太子后,王振被派去侍奉,并教太子读书认字,王振平常十分严肃,朱祁镇有点怕他。王振又很会逗朱祁镇玩,所以朱祁镇又有点离不开他。宣宗突然病逝后,朱祁镇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十日正式登基即位帝,改明年为正统元年,这便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少年天子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才9岁。皇帝年幼无知,贴身宦官王振因为教他识字,身份突然显赫起来,权势也就不断地膨胀,小皂帝称他为先生,对他非常尊重。王振虽受宠任,但在开始几年还不敢过于放肆,因为这时的皇太后张氏把政事委托于三杨等元老重臣,有些大事还亲自过问。正统二年(1437年),她见王振为人奸诈险僻,一天,张氏御便殿,召三杨等大臣入内,女官各佩刀剑侍立左右,英宗站在东侧,诸位大臣站在西侧,王振跪在地上。太后突然脸色一变,厉声喝道:你侍候皇上不循规矩,应当赐死!女官们应声而起,将刀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吓得王振浑身乱抖。英宗和大臣们都跪下为王振讲情,太后才饶了他。接着警告他说:“你们这种人,自古多误人国,一皇帝年幼,哪里知道!现在因为皇帝和大臣为你讲情,且饶过你这一次,今后再犯,一定治罪不饶。”每隔几天,太后就派人到内阁,查问办了些什么事情,如果发现有不通过内阁而由王振自己决定办的事情,她就把王振叫来,痛责一番。王振虽然受到这样的制约,但由于他的位置重要,大权在握,一些阿谀谄媚、趋炎附势的官员争着投靠到他门下,因而权势日重。渐渐地,连张太后也约束不了他了。

P66-73

目录

引子

少年解缙联胜尚书

解元解缙名声远扬

进士解缙春风得意

解缙因疏带职归读

解缙得宠五年首辅

解缙谏诤引火烧身

“三杨辅政”之杨士奇

“三杨辅政”之二杨荣

“三杨辅政”之三杨溥

商辂是个三元宰相

李东阳和景帝对句

李东阳任翰林期间

入阁期间的李东阳

李东阳和茶陵诗派

锐意改革的杨廷和

出将入相的杨一清

夏言严嵩相互倾轧

费宏李春芳是状元

少年张居正显才华

张居正当上了首辅

身为帝师的张居正

张居正的治国治家

张居正在世加三公

张居正难料身后事

申时行还权于六部

叶向高祈梦求功名

叶向高两朝任首辅

祸国殃民的周延儒

舍生取义的史可法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

序言

从明朝开始,朝廷不设宰相,人们通常把大学士身份的内阁大臣(辅臣)称为宰相,首辅大臣则是首位阁臣。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内阁大臣怎样逐步握有相权?阅读本书《宦海趣联——明朝首辅大臣的对联故事》,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在我国古代,皇帝的地位和权力至高无上,而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行政长官的地位和权势也是举足轻重的。各个朝代设置的这个政务官名称不一样,商代辅佐商王的政务官称为尹,秦朝开始称为丞相,隋唐时期称为宰相。由于三国时期出了一个篡汉的丞相曹操,后来历代新朝在调整典章制度的时候,总是在不断加强帝权,削弱相权。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仍然沿袭汉元朝旧制,中央设立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总理六部事务。大明第一代丞相是开国功臣,左相李善长,右相徐达。一文一武,挑选的还是不错的。后来又有汪广洋、胡惟庸相继为相。有明一代,当过丞相的就这么四个人。后来左丞相胡惟庸等人独断专横,“生杀黜陟”,不向皇帝奏明就直接执行。《明史·太祖纪》载,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曾“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这显然是裁抑中书省权力的一个措施。但胡惟庸等人却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组织党羽,在外招集军马,并派人勾结倭寇,又向蒙古贵族残余势力称臣,请兵为外应,阴谋武装政变。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了胡惟庸,并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据《明太祖实录》239卷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废除了丞相(宰相)制度,朱元璋分权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即皇帝直接掌控六部,实际上是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皇帝事必躬亲,单是每天要亲自批阅奏章一事,已经是繁重的了。据明史专家吴晗记载,从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8天内,朱元璋收到了1666件公文,合计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看200多份文件,处理400多件事情。这真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数字。朱元璋政务缠身,他为此忙得不可开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他并不以为然,因为他贫苦出身,饥寒交迫,历经百战,戎马一生,相比之下,坐江山要舒服得多了。可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有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还没有讲到实际内容。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一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了,命令马上传茹太索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躺在床上,又叫人接着往下读,读至16500字以后,才涉及正文,建议5件事情,其中有4件事是可取的,可行的。于是朱元璋拿过奏章,在首页批写了两句话,也是一副对联:

冗文赘句即乏味;

直言快语斯有为。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当着文武官员的面说:“茹太素有繁文之过,一份建议五件事的奏章,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讲清楚,却哕哕唆唆写了一万七千字。朕厌听繁文,打了人,承认这是过失。对于茹太素敢于直言提意见应予表扬。尽管如此,茹太素还是忠臣。”后来,朱元璋把这件事情的经过亲自写成文章公布,并规定了谏言的格式。经过这番整顿之后,奏章只陈实事,从此朱元璋读文件就省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

当然他也还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亲自处理政务,怎奈事务纷繁,无论如何也忙不过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代制度,设内阁于殿廷,以大学士担任顾问兼秘书的职务。开始只是简任文臣入直文渊阁。这些人官品低,不兼部务,也无官属,不能直接指挥行政,与东汉的尚书、唐代的翰林学士性质略同。用现在的话说,这些人其实就是朱元璋的秘书。

到了永乐年间,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他也找来七个文笔不错的低级文官,帮着处理公务,书写公文。不过这七个人,不单单文笔不错,见识也有过人之处,很受朱棣的赏识。因此,成祖开始在一些机密公务方面征求他们的意见,叫作“预机务”。明朝内阁参与国家政务即自此开始。据《明史》记载:“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壬子,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按永乐皇帝对解缙说:“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书下也。”这里的“尚书”指明朝六部的一把手,而并非东汉时期的尚书了。就是说,明朝的第一任首辅,是从解缙这儿开始的。这七个人的确不错,很多主意都被皇帝采纳了,所以不少人就以为,他们便是有实无名的宰相。这些人逐渐升迁,并有了正式的办事处所,大学士只有五品,但其所迁任的官往往以至尚书、侍郎,或有加衔至“三公”者。这样,内阁的地位逐渐提高。正如《词林典故》说:永乐初,命编修等官,于文渊阁参预机务,谓之内阁,渐升大学士诸职。仁宗或加师、保及尚书、侍郎、卿,仍兼学士、大学士衔。自后因之,称内阁大学士。凡大学士加三师,则为一品;加尚书,二品;侍郎,三品;若未加升而只系大学士者,则仍正五品。内阁与翰林院为两个机构,一套人马。这也是清朝只有翰林出身者才能入阁的由来。因为他们常在皇帝左右,“备天子顾问”,也就颇能左右朝政,或是干预官吏的黜陟,所以特别地受到尊崇。渐渐地,这批名叫内阁大学士的人,除了官衔不是丞相外,其余的一切和丞相都没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然而此路不通就绕道走,内阁还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一茬一茬的继承人没有把太祖成法当回事,继承人的宠臣们当然更没有把太祖成法当回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首辅们的权力甚至要大于前朝的任何丞相。更为严重的是,朱元璋曾铭文规定太监干政者,杀;敢议立丞相者,杀,等等。可是这些措辞严厉的规定从来就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不仅内阁还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而且太监干政比历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朝太监左右朝政最为突出,特别是魏忠贤专权,是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题外话了。

从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共277年。在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力量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先后在南方各地建立起5个政权,史称南明,共21年。严格地说,南明政权已经算不上是中央政权,这段历史已经由清朝谱写。我国历代有许多贤人名相,他们以其才能和谋略,上辅佐君王,下治理民众,功德名垂青史。他们之中有的人辅佐幼小的皇帝,竭忠尽诚,虽有唾手可得的利益,也不轻易取得,因为在他们的心里,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于一切,忠君为国思想根扎在他们的心里,因此他们的忠肝义胆,可昭天下,他们为世代人民所称道、所景仰、所效法。明朝如解缙、杨士奇等人,还出了改革家张居正这样的首辅。自然,也不乏严嵩、周延儒之类臭名昭著的权臣。据史料记载,明朝从永乐元年(1403年)设置内阁以后的240年内,先后任命首辅62人(79人次)。本书以专题的形式收入了18人的对联故事,还有几个曾经做过首辅如徐阶、高拱、殷士儋等人的对联故事穿插期间,然而加起来也未能过半。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收入呢?一是相当一部分首辅任职时间短,任职最短的仅一两个月者如蒋冕、毛纪等。二是没什么政绩,甚至名不见经传。三是尚未搜集到他们的对联,无“联”自然无“话”可写。所幸的是。这18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对联故事像一根链条,能把明朝历史的发展连接起来。还因为首辅辅佐的是皇帝,和皇帝的关系颇为密切,说到首辅就必然要说到皇帝,所以自然需要对明朝的16个皇帝作一些必要的介绍。其中还穿插介绍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嘉靖新政”、“议大礼”、“壬寅宫变”、“国本之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等。可以说,《宦海趣联——明朝首辅大臣的对联故事》,既是一部新颖的人物志,也是一部另类的明朝史。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专题的形式收入了明朝18人的对联故事,还有几个曾经做过首辅如徐阶、高拱、殷士儋等人的对联故事穿插期间,这18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对联故事像一根链条,能把明朝历史的发展连接起来。还因为首辅辅佐的是皇帝,和皇帝的关系颇为密切,说到首辅就必然要说到皇帝,所以自然需要对明朝的16个皇帝作一些必要的介绍。其中还穿插介绍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靖难之役”、“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嘉靖新政”、“议大礼”、“壬寅宫变”、“国本之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等。

本书既是一部新颖的人物志,也是一部另类的明朝史。

编辑推荐

从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共277年。在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力量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先后在南方各地建立起5个政权,史称南明,共21年。严格地说,南明政权已经算不上是中央政权,这段历史已经由清朝谱写。我国历代有许多贤人名相,他们以其才能和谋略,上辅佐君王,下治理民众,功德名垂青史。他们之中有的人辅佐幼小的皇帝,竭忠尽诚,虽有唾手可得的利益,也不轻易取得,因为在他们的心里,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于一切,忠君为国思想根扎在他们的心里,因此他们的忠肝义胆,可昭天下,他们为世代人民所称道、所景仰、所效法。明朝如解缙、杨士奇等人,还出了改革家张居正这样的首辅。自然,也不乏严嵩、周延儒之类臭名昭著的权臣。

本书记载了明朝的16个皇帝和辅佐他们的20多位首辅大臣的风流雅事,其中还穿插介绍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4: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