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辅政”之杨士奇
江西吉水籍的胡广是明建文二年(1400年)的状元。他参加会试,名居前列。殿试过后,他的答卷与同乡王良的不相上下,但王良其貌不扬,做堂堂状元不太妥当,便定为第二名榜眼。状元定谁呢?礼部官员主张胡广,而翰林院赞成杨溥,争议不下,只好请建文帝定夺。建文帝看了胡、杨两人的试卷后,倾向于胡广,但不知两人的长相和应变能力如何,就命左右赶快宣“胡广秀才上殿”。杨溥是石首人,当时属湖广管辖,听到喊声,不知是指他“湖广的秀才”,还是指江西的“胡广秀才”,犹豫了好一阵后才找衣服穿,打算先去看看再说。胡广也弄不清到底叫谁?可他认为应占先机,于是赶在杨溥之前到了殿中,抢先面圣。建文帝见胡广相貌堂堂,有几分中意,又想到他的对策中有“亲藩陆梁,人心摇动”之语,暗指要预防燕王兴兵篡位,正合建文帝征讨燕王的心意,就定胡广为状元,赐名靖。成祖即位后,又恢复原名广,提升为翰林学士,后成为内阁要员。解缙下台后,胡广接任首辅。胡广曾奉命修《五经大全》等,为科举取士标准书。还曾两次随成祖北征。胡广之后,就是“三杨辅政”了。
《明通鉴》曰:“仁宣之际,政在三杨”。仁宣,即仁宗朱高炽(明成祖长子)和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他们在位时期,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盛世之一“仁宣盛世”。三杨,即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宣宗长子朱祁镇)四朝(1403—1449年)的宰辅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历史有“明称贤相,必有三杨”的评价。时人以宅邸位置分别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杨溥为“南杨”。他们辅佐明初洪武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可说是“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局面。辅政的“三杨”也被称为“三‘杨’开泰”的宰相,他们的功德和政绩在明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人在评价“仁宣盛世”时说,“第一缔造者”恐怕还轮不到仁、宣两位皇帝,此荣誉实非杨士奇莫属,因为如果没有他,朱高炽可能就不是所谓的明仁宗了。永乐初,杨士奇、杨荣与解缙等七人同时被选为文渊阁大学士。杨士奇在仁、宣二帝时期及英宗初年,长期主持内阁。他知人善任,为官清廉,为天下楷模。“三杨”中,杨荣以才识见长,但生活奢侈,据史书记载,杨荣有时不能廉洁奉公,曾经多次接受边关大将馈赠的良马。事情传到宣宗耳中,于是宣宗向杨士奇对证,杨士奇却大力称赞杨荣长于军务,是他和其他朝臣所不能相比的,不能因为他犯了这样的小错误就抓住不放。宣宗听完则笑着告诉他,杨荣曾经在自己面前说他的坏话,杨士奇听后,不仅没有愤怒的表示,反而请求宣宗能够像信任他一样信任杨荣。后来杨荣听说了这件事,感觉自己非常对不起杨士奇,内心十分惭愧,从此两人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当时朝臣评价这位贤相“正而不谲”,有古代贤人之风范。杨士奇对皇帝的忠,为人的正,行事的才,加上大巨的气度,使他居“三杨”之首当之无愧。他在文渊阁处理政事四十年,任职时间是明朝最长的。他为官处事,顾全大局,不计小处,兢兢业业,关心民情,请求减免赋税,缩减官田,审理积案,减汰工役,安抚逃民,惩治贪官污吏,深受百姓拥戴。杨士奇这位传奇文臣,活跃于四朝,掌控朝政,风光无限,但这一切都是他应得的,为了走到这一步,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杨士奇(1364~1444年),名寓,字以行,号东里,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杨美就去世了。杨士奇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即使在兵荒马乱四处漂泊的时候,她也不忘教杨士奇读书。杨士奇七岁那年,母亲改嫁了,士奇随继父改姓罗。八岁那年,罗家举行祭祀先祖的仪式,他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亲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想祭拜父亲和亲人。他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后来,继父告诉士奇,他看到了士奇祭拜祖先的行为,他感叹道:“你才八岁,却能够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从此,士奇恢复了杨姓,继父还着力培养他,供他读书。一年之后,继父病故,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然而杨士奇却没有放弃读书学习,他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杨士奇虽家道贫寒,但爱书成癖。一天,他为买《史略》一书,卖掉家中正下蛋的母鸡,凑足100文钱成交。这就是流传于世的“卖鸡市书”的佳话。
杨士奇少年时期有这样一副对联:
夫子天尊大士,头上不同;
官人宦者宫娥,腰间各别。
《评释巧对》卷十一中载有此联,并注:“杨士奇幼聪明,一士人出此对而即答之。”这是一副形近字联,出句中“夫”、“天”、“大”三个字,下面都是一“撇”和一“捺”,只是“头上不同”。对句中“官”、“宦”、“宫”三个字,上面都是“宝盖头”,只是“腰间各别”,即中间的部分有所区别。辨析字形而串成生动文意,且又兼有双关意思:“头上不同”也可视作所佩戴的头饰不同;“腰间各别”又可从男子、阉者、女人的形体区别上理解,别具一格。
为了贴补家用,杨士奇从十五岁开始就做私塾老师了,此后二十多年,他一边给私塾打工养活母亲,一边继续努力读书,学业水平不断提高。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朱允J坟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三十六岁的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编撰。杨士奇以深厚的文史才学较好地完成了工作,并得到了此书主编方孝孺的赞赏,居然一举成为了《太祖实录》的副总裁。永乐帝朱棣继位后,杨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是与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的七名成员之一,自此之后,他成了朱棣的重臣。
杨士奇宽厚待人,清廉律己。他平生乐简静,闲暇时闭门读书。居官奉职甚谨,在京城为相几十年,妻子却在家乡躬勤家业,以耕作树畜为务。一次,他休假探亲,还抽身拜访一位当裁缝的老同学,看到他们的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就题赠了一副对联:
银剪裁开双凤舞;
金针引动独龙行。
此事泰和《杨氏家谱》有记载。该联十分切合裁缝的职业特征,且极富想像力。银剪,剪的美称,联语中也比喻制作、安排。双凤舞,写裁剪动作之潇洒自如,既逼真又传神。金针,针的美称,联语中也比喻秘法、诀窍,民间相传,金针为织女所赠,得之手艺更精。独龙行,写飞针走线似游龙戏水,足见缝纫技巧之娴熟。此联以形象的动作和传神的比喻,将裁缝师傅的高超技艺写得活灵活现。据说,该裁缝将此联贴出后,全城为之轰动,该店也从此身价倍增,生意一直十分兴隆,一副妙联能引起这么好的经济效益,恐怕是杨士奇始料未及的吧。
杨士奇没有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而是自学成才,所以有些人瞧不起他。在他被举荐入翰林任编撰后,那些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同事,就经常给他冷面孔,对他冷嘲热讽。有一次,一个翰林要和杨士奇对句,试图当众取笑他。这个翰林的出句是:
萤入垂杨,一点火星缠柳度。
杨士奇看见紫薇花下卧着的一条狗正在睡眠,即对句:
犬眠芳草,暂时天狗犯薇垣。
出句中以“火星”与“萤”、“柳度”与“垂杨”相应,对句中以“天狗”与“犬”、“薇垣”与“芳草”相应。“暂时”二字,尤其得妙。天狗,星名。《史记·天官书》:“天狗,状若大奔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薇垣,紫薇垣星名。在联语中,又指紫薇省,唐朝将中书省改称紫微省,明朝沿袭称薇省或薇垣,亦称微垣。作者将这个词语用于翰林联对,甚是有趣。
后来,杨士奇从一个翰林做到相当于宰相的官位,官算是做到了顶,但仍有人瞧不起他,因为他并非通过科举而步人仕途的。有一次,“三杨”聚会,以松、竹、梅为题赋诗,杨溥与杨荣都故意在诗后落款为“进士某某”。杨士奇知道他俩在嘲笑自己,于是便奋笔写了首题梅诗:
竹君子、松大夫,梅花何独无称呼。
回头试问松与竹,也有调羹手段无?
杨士奇虽以此挽回了面子,杨溥与杨荣也向他道了歉,但这件事充分表明,如果不是由科举出身,哪怕官儿做得再大也会被人轻视。
杨士奇作为首辅,他是个称职的好官。他善于选择人才,于谦、沈周、况钟等人均由他荐引。在国计民生的具体事务上,他刚直敢言。仁宗朱高炽即位不久,有一次向扬壬奇征求意见。杨士奇说,您下诏书减少各地岁供才两天,而惜薪司却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诏令抵触。仁宗立即命令减免其半。有人曾经向仁宗上了一道歌颂太平的奏章,群臣都附和当今四海升平值得庆贺,独有杨士奇不以为然。他说,眼下恩泽虽然普及天下,但多年争战,百姓颠沛流离,未归故土,疮痍还未平复,许多百姓不得温饱,需休养生息数年,才可能天下太平。仁宗很赞许他的直言。与那些愚忠愚孝的文士相比,杨士奇比较能根据自己资历的变化和各个皇帝性格的不同选择策略,躲避了被贬被冤杀的悲剧,历经四帝,开创了明初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宣宗朱瞻基是明初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却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玩乐的皇帝,不仅喜欢琴棋书画之类翰墨艺术,他还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然而,瑕不掩瑜,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只是宣德皇帝享寿不长,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终年38岁。
自从明朝建国以后,直到第五代皇帝宣宗时期,宦官都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作用。宣宗朱瞻基并不重用宦官,但是他给予宦官的待遇很优厚,他甚至给自己宠爱的几个太监颁发免死敕书。宦官读书识字是从宣宗开始的,他破例在宫内设立内书堂,让大学士陈山教宦官读书。宦官虽未到达擅权乱政的程度,但条件已经成熟了。王振是明代第一个专权的大宦官,他是山西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他便自阉人宫。他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意,所以得到了明宣宗的赏识。
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后来终于找到了怀孕的张氏宫女,她将宫女藏在密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以后的情形就无需赘言了。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朱祁镇。可是孙贵妃不久便去世了,临终前还是将实情告诉了明宣宗。
明宣宗的儿子朱祁镇被立为太子后,王振被派去侍奉,并教太子读书认字,王振平常十分严肃,朱祁镇有点怕他。王振又很会逗朱祁镇玩,所以朱祁镇又有点离不开他。宣宗突然病逝后,朱祁镇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十日正式登基即位帝,改明年为正统元年,这便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少年天子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才9岁。皇帝年幼无知,贴身宦官王振因为教他识字,身份突然显赫起来,权势也就不断地膨胀,小皂帝称他为先生,对他非常尊重。王振虽受宠任,但在开始几年还不敢过于放肆,因为这时的皇太后张氏把政事委托于三杨等元老重臣,有些大事还亲自过问。正统二年(1437年),她见王振为人奸诈险僻,一天,张氏御便殿,召三杨等大臣入内,女官各佩刀剑侍立左右,英宗站在东侧,诸位大臣站在西侧,王振跪在地上。太后突然脸色一变,厉声喝道:你侍候皇上不循规矩,应当赐死!女官们应声而起,将刀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吓得王振浑身乱抖。英宗和大臣们都跪下为王振讲情,太后才饶了他。接着警告他说:“你们这种人,自古多误人国,一皇帝年幼,哪里知道!现在因为皇帝和大臣为你讲情,且饶过你这一次,今后再犯,一定治罪不饶。”每隔几天,太后就派人到内阁,查问办了些什么事情,如果发现有不通过内阁而由王振自己决定办的事情,她就把王振叫来,痛责一番。王振虽然受到这样的制约,但由于他的位置重要,大权在握,一些阿谀谄媚、趋炎附势的官员争着投靠到他门下,因而权势日重。渐渐地,连张太后也约束不了他了。
P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