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二战图书,只是一架望远镜,带人们去观赏战争;而全景二战系列不同,它是一台时空机器,带你去亲身体验战争,体验战争所带来的死亡恐惧和心灵冲击。愁云惨淡的奥马哈滩头,速射的武器发射出的不是高动能的子弹,而是毁灭一切生机的地狱火焰,天地冲撞的摩尔斯克荒原,漫天飞舞的不是炸起的尘埃,而是士兵的残肢断臂和钢铁的碎片;炮火连天的莱特湾,炮口的闪光如同瓦格纳的歌剧一样绚烂,钢铁巨舰在瞬间炸成耀眼的火团……高尚与野蛮,怯懦和勇敢,二战的历史不会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只能是记忆的丰碑,永远让世人惦念。赵云峰编著的《血战太平洋》是丛书之一。
赵云峰编著的《血战太平洋》内容简介:太平洋战争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最广阔海域的大冲撞。参战国家多达37个,涉及人口超过15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6000万以上,历时3年零8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对参加太平洋战争的人来说,太平津战争代表的绝 不仅仅是个名词,而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代表着空中殊死的战斗、太洋上残酷的海战,为供应和修建所作的狂热努力,在潮湿的丛林和岛屿中进行的血腥搏斗,划破黑夜的凄厉的炸弹声和军舰炮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血战太平洋》中浩瀚的大洋上处处充满杀机,数百万人舍生忘死的搏杀,让这个大时代充满了金属的碰撞与思想的交锋。
战争遗留了多少残骸?大地寸寸触目皆是,人心几成一面石碑,锲满伤痕般的文字!
“长赌必输”的军国主义
任何一个了解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日两国国力差距的人,都会对日本人如此轻率地发动太平洋战争感到困惑不解。如果仅仅列举一个事实来说明美日两国的差距的话,那么很显然的一点是:1939年,当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显露苗头的时候,经历了接近十年经济萧条的美国,其战争潜力依然要比已经因为侵华战争导致“经济过热”的日本大7倍左右!这个简单的数字代表着将近2倍于日本的人口、7倍于日本的国民收入、5倍于日本的钢铁产量、7倍于日本的煤炭产量、80倍于日本的汽车产量……而对于日本来说最重要的石油、废钢铁等资源,更是直接来自于对手美国。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太平洋战争呢?很简单,日本人又一次把自己的国运放在了赌桌上。只不过这一次它是不得不赌。如果1931年他们就收手,那就是相当有利的局面,但是赌徒的本性让日本人一直下注,终于失败。
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人就几乎在不停地打仗,几乎每十年就有一次。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1914~1925年的入侵远东,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3年的长城抗战,1937年的“七七事变”,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战争,日本就是一部刹车失灵的战争机器,一直打仗,总有失败的那一天。
1895年甲午战争,海战方面日本实际上处于劣势,但是日本赢了;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方面更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居然还是赢了。这一次日本人又一次赌博,中国有句话叫“长赌必输”,日本人这一次果然输了。
日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的过程被不断地拉长,战争的烈度也在加剧,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日本人的思维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虽然1907年的日本国防方针和用兵纲领就提到战争有从短期到长期发展的趋势,日本的财力有支援不继的趋势(日俄战争就是靠英国人的贷款打下来的,颇有一些日本人后悔进行了这场战争)。
日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这给日本带来了相当的好处,比如太平洋上托管于日本的岛屿维持原状(主要是一些原来德国管辖下的岛屿);再就是华盛顿条约对各国海军主力舰艇的限制(图1)。
一战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衰退期,日本也不例外。1925年日本陆军大裁军,从21个师团缩减到17个师团;日本海军则把计划中服役的16艘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的目标,按照《华盛顿条约》进行了缩减,改成了10艘战列舰,4艘航母,16艘巡洋舰。
到了1929年,世界经济在经过了几年的稳定发展之后,一下子掉进了深渊,日本也遭受到了沉重打击:黄金被禁止出口;中小银行纷纷倒闭;农村甚至出现了卖儿卖女的情况。日本的出口额从1928年能J20多亿日元,急剧下跌到了1931年的10亿日元,钢产量也在达到120万吨后再无增加。
这段时间,日本陆军计划关闭四分之一的兵工厂,有的兵工厂甚至到了用多余的炮弹壳做饭盒出售的境地。日本海军在这段时间虽然一样艰难,但要比陆军的日子好得多。
陆军的日子难过,那怎么办?打仗呗!既能抢钱,还能争夺拨款。在这个困境之下,日本陆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经济迅速走出低谷,两年时间出口额就回到了近20亿日元。
一次次从战争中获得甜头,日本人就越发经受不住战争所带来的诱惑。“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军费占国家预算的30%左右,已经很高了,到“七七事变”前日本军费占国家预算已经接近了70%。长期把钱花在军费上,那国家自然就没钱了。没钱怎么办?只能继续重复之前的道路,侵略近邻中国,抢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于是就有了“七七事变”。
从图2上,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理解日本为什么被称为军国主义国家,钱都花到军费上去了。做一个对照:战争之前和战争中日本国民的主食(大米)消耗量,战前日本人均消耗大米165千克,战中人均消耗大米126千克,考虑到优先保证军粮和军粮运输储存中的损耗,可以说日本国民当时的粮食消耗量已经低到一个可怕的程度了。
在日本陆军的预期中,“七七事变”并不是要鲸吞中国,日本的高层也知道,侵略中国最好的办法是蚕食,而不是鲸吞,蚕食而后逐步消化,直接鲸吞的话,这么大的中国,噎死日本的可能性更大。但是,这挡不住军官们“建功立业”的野心,于是全面战争就爆发了。打上以后日本军方才发现,中国太大了,这个摊子消耗太大,日本的国力根本支撑不起。用句简单的话说,这一仗打赔了。
打赔了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韧性,这一口咬得太狠,惊醒了中国人,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血性。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强国,比如美国、苏联、英国,包括日本的盟友德国,都不愿意世界上再出现一个大国,而日本人依靠自己的技术再加上从中国获取的资源,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国。于是美国派志愿者航空队,其实这些志愿者都是临时从美国军队退役的,干两年回去还是继续当美国大兵;苏联人就没动这么多心思,来华志愿航空队就是空军;德国顾问则一直参与中国的国防防务。P6-9
关于太平洋战争的书浩如烟海,笔者也从前人的大量著作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那么这一本书又想向读者们传达什么信息呢?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战火烧遍了大半个太平洋,所击沉的舰艇总吨位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被击沉的军舰所分布的面积超过了地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一。日本在战争初期的几个月里以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横扫了整个西太平洋,随后美国以巨大的牺牲和压倒性的军事实力优势,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加上欧洲和北非的战果,决定了战后直到今天这几十年的世界格局。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战争的起因到双方实力对比再到战争的历程,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场战争。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一直以武力进行对外扩张,以弥补其经济实力的不足,因此,军部对于国策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军部制定的国策又使得日本对武力更加迷信。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多次对外战争都可以称得上赌国运,而日本也确实很幸运,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都打胜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依然是一场赌博,而且日本很容易就胜利了。伴随着不断的胜利而来的就是不断扩张,扩张就需要消耗巨大的资源,为了占据更多资源就必须再进一步地扩张。不断的正反馈,导致了日本必然会进攻当时积贫积弱的大陆国家中国,同样也导致了日本必然会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发生直接冲突。
开始一场战争是容易的,困难的是怎样结束它。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如此不均衡,除了日本那些狂热的战争分子,恐怕没有人会认为日本能打赢。即便是策划偷袭珍珠港的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他也一样不认为日本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的所有作战思路都是尽快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以战争求和谈,尽可能为日本多保留一些利益。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美国的战争决心远远超出了日本的预先估计;庞大的工业基础带来的军事实力使美国在与日本的殊死较量中一直占据绝对的优势。
当然,即便是这么巨大的优势,也需要战场上的将军和勇士们把它转化成为胜利。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珍珠港的完美偷袭、珊瑚海上人类第一次航母大战,中途岛上漂亮的以少胜多,瓜岛上的绿色地狱,南太平洋上双方比拼内力,马里亚纳海战这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航母大战,莱特湾这一空前规模的大海战,火烧东京的惨状以及原子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