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学之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曾仕强//曾仕良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学》这一部经典,是我国所独有的政治哲学之精髓,以自我修养和道德感化为基础,把德行和德政合而为一,从而引导整体社会走向止于至善的正道。《大学之道》是曾仕强教授继名家论坛《为官之道》后出版的姊妹篇。本书分别从文学专业和实际应用角度解析中国社会大人之学及其成功之道,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中国特色的成功之学。

内容推荐

大学之道,是强国兴邦的光明大道,曾仕强、曾仕良教授合著《大学之道》融合专业解读和人性管理方面的应用,分别从文学专业和实际应用角度解析中国社会大人之学及其成功之道,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中国特色的成功之学。曾仕强教授利用:原文、主旨、注释、今译、引述、生活智慧和建议等7个板块深入浅出的道出“大学”的真实意义。《大学之道》中深刻的指出了大学之道的精髓:大学,顾名思义,乃大人之学。大学之道,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目标确定,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具体落实;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的践行,到知止有定、静安虑得的成功,大学就是中国社会的成功之学。

目录

代序——小小的心意

前言

经一章

 经文(一)

 经文(二)

 经文(三)

 经文(四)

 经文(五)

 经文(六)

传十章

 传(一) 释明明德

 传(二) 释亲民

 传(三) 释止于至善

 传(四) 释本末

 传(五) 释格物致知

 传(六) 释诚意

 传(七) 释正心修身

 传(八) 释修身齐家

 传(九) 释齐家治国

 传(十) 释治国平天下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大学》一书所讲的“大学”,并非现代教育制度中的大学,最好能称为“太学”,更符合这一本书的要旨。因为“太”字原本的意思是“很大”。凡是比大还要大,用“大”字不足以形容的,都叫做“太”。实际上“太”这个字,既有“广大”的意思,又有“不二”的限制。“太学之道”,便是太学这一本书所说的道理。它是人世间最大(最重要)的,也是不二的学问。

人世间最大的学问是什么?在“天道、人道、地道”之中。人生于天地之间,有顶天立地的责任,当然以“人道”为优先。孔子集古圣先贤的大成,最伟大的贡献,便是创立人道,倡导仁义,把伦理道德和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顺天应人的大道一一方面顺应天理,遵循自然规律;一方面应合人性,发扬伦理道德。《太学》是儒家的经典,位居四书之首,说的当然是人道中最大的学问。

最大的人道是什么?《论语·为政篇》记载: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请教孔子:“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尚书说,‘孝敬父母的人,必能友爱兄弟。’将孝敬、友爱的道理和精神,传布给当政者,这也算是从政,何必一定要自己在朝为官才算从政呢?”政治是以造福人群为目的,透过各种管道,提供合理服务,以贡献人群社会,即为政治。人是群居的动物,离不开社会,也就离不开政治。所以最大的人道应该是政治。太学之道,既为人道,也是政道。主要有三大纲领,即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纲领之中,依据《易经》“居中为吉”的原则,“亲民”居于“明明德”和“止于至善”的中间,成为核心课题。换句话说,“明明德”必须为“亲民”而“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的效果,也必须合乎“亲民”的要求,才能使人安心而乐于顺从。

“亲”和“新”两字,古代互通,是同音假借字。“亲民”的意思,现代人大多曲解为顺应民意。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讨好大众,骗取人民的感情,博取大家的好感。为政的道,固然是顺天应人,然而天是不明言的,不但天意难测,而且天理难明。现代科技发达,我们对大自然还是有太多不明白的地方。人呢?数量愈来愈多,意见愈来愈多元。若要“应人”,请问该应那些人?如何应法?人多意见多,究竟要听谁的?何况占到便宜、得到好处的,通常是喜在心里,却默不吭声。至于权益受损、吃了亏的人,不平则鸣,无不大声喊冤。再精密、周全的民意调查,也难免有人为的操作。所以为政一方面是要亲近人民,把人民当做亲人般看待,真正地关心人民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天人之间,扮演沟通的桥梁,使人民的需求,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节制。“应人”的基础应该是“顺天”。人民合理的要求,当然要尽力达成;不合理的要求,也需要有效地加以导正。如何导正?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给予“新”的观念。因为观念一改善,所有言行态度也就随之改变。为政者不但要“亲民”,而且要“新民”,两者兼顾并重,才是凭良心所施行的德政。

然而,问题是这个“新”字,又遭到十分严重的扭曲。大家热衷于求新求变,事事要求创新,造成十分可怕的后果:

(1)认为一切旧的都不如新的,不好的固然要变,好的也要变。这样一来,变到连根本都没有了,也就是“经”不见了。原本连续不断的文化,很可能因为不连续、产生断层,而遭到断绝的命运。

(2)求新求变,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人心思变”,以致人人标新立异。存心不良的人,利用此种爱好新奇的心理,黑心欺骗,花样还不断翻新,破坏社会秩序莫此为甚。

(3)忽视变中有不变的常则,对整个社会的共识十分不利。年轻人兴起一股“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狂热,以“创新”为幌子,胡作非为,导致人心更加不安宁。

创新应该是“创善”,才符合“止于至善”的纲领。创意有好也有坏,必须审慎分辨。但时下求新求变的风气,往往误认为创新便是正确的。大家乱变,又以为变就是进化,岂不是应了老子所言:“不知常,妄作,凶”的警语?没有原则的变,当然是乱变,到头来必定招致凶祸。

我们用“亲”不用“新”,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从政时,若是把民众视为自己的亲人,怎么忍心胡乱地求新求变?一定会用心考虑,预先评估后果,尽最大努力做到没有后遗症。所以经文接着提出“止、定、静、安、虑、得”的决策过程,便是期望大家凡事能够找出合理点,而不是有新点子便是好。P3-6

序言

长久以来,中国人对“政治”始终抱持着又爱又惧的情结。

一方面,中国人非常热衷于政治,只要家族成员有从政机会,不但整个家族会有扬眉吐气、光耀门楣的得意之情,甚至整个村庄也会因此而倍感殊荣、兴奋不已。因为在朝为官能够施展抱负,为民造福,当然是好事一桩。各行各业,无不以升官发财为祷,彼此互相勉励祝福,把职场当做官场看待。由此可见,中国人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十分重大。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对政治又非常惧怕,常认为政治是以诈术为手段,目的在争权夺利。而所谓的公共利益,只不过是一种幌子,实际上在掩饰个人的权力动机。

久而久之,大家对于政治,便采取了两极化的看法、抱持不一样的心态。这种矛盾的知,倘若不能加以化解,做出合理澄清,试问,社会人群的共同事务应当如何推行处理?又该如何建立起共识,使大家能够求同存异,在和谐的社会秩序中分工合作,谋求整体生活的安宁与幸福呢?

“政”指众人的事务,治理众人的事务即为“政治”。可见广义的政治,其涵盖面很广。在家称为“家政”;在国便是“国政”;邮有“邮政”;户有“户政”;学校也有“教育行政”;而各行各业存在的目的,实际上也是为众人谋福利,因此可称为“业政”。

换言之,把众人的事务推广到极致,便可成为创造一切人生文化价值的事业。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发现,中国儒者倡导“礼让”,然而,一旦是为了替天下兴公利、除公害的时候,就极力主张“当仁不让”。清初大儒顾炎武更明确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呼吁知识分子应当把政治清明,视为君子本来就应当尽到的责任。不像西方人那样,只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均等。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知道良好的政治秩序,是经济、社会、教育的根本基础。尽管近百年来,西方学说一直强调“经济”应该和“政治”分开、道德感化的力量不如法律那么有效等学说。但我们心知肚明,中国人有自己行之已久的做法,可以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大道。

《大学》这一部经典,便是我国所独有的政治哲学之精髓。以自我修养和道德感化为基础,把“德行”与“德政”合而为一。采取除暴安良的做法,发挥仁者“体天行道”(非“替天行道”)的精神,从而建立起百姓安和乐利的生活,并引导整体社会走向止于至善的正道。

以五千年的历史为镜,更印证了《大学》之道是“经”,意即根本不变的常则。历朝历代不论实行哪一种体制,只要能够真正据以实践者,皆能缔造出良好政绩,获得百姓的拥戴。

“经”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每个时代有其不同特性,我们不可能回到从前,然而,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方向正确、方法有效、方式合理,并发挥中国固有的“持经达变”的精神,必能“继旧开新”,走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

现代化的中国,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恢复古代体制,更不是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这些想法,都已经被证明了根本行不通。

“本立”实际上是我们研读国学的最大好处──把原来的“立国之本”搞清楚、弄明白,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道生”──生出在现代可行的道来!

“国际化”不应该是“西方化”,而“现代化”则必须是“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这是一点小小的心意,敬恳各界先进朋友,不吝赐教为幸。

曾仕强 谨识于北京旅店

二○一一年五月十日

后记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后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这一段话,是朱子所说的传文结语。说明太学的传文,一共有十章。前面四章,第一章释“明明德”,第二章释“亲民”,第三章释“止于至善”,第四章释“本末”。这四章统论太学之道三纲领的要旨,并说明“物有本末”的道理。

后面六章,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做出详细的探讨,使后人对八条目的工夫,有更为深入的认识。第五章释“格物致知”是明善的要义。第六章释“诚意”是诚身的根本道理。这两章的内容,对于初学者而言,更是应该急切讲求的。我们千万不能够因为它很浅近,而有所忽略。第七章释“正心修身”,第八章释“修身齐家”,第九章释“齐家治国”,第十章释“治国平天下”。我们从头看到尾,便能够打好内圣外王的基础。只要大家好好用心领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付诸实践。自然能收到良好效果,利己也利人。

舍弟曾仕良,专习中文,在大专任教多年。“主旨”、“注释”及“今译”,由仕良负责。至于“引述”、“生活智慧”及“建议”,则由仕强执笔。敬请各界先进,多多指教为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