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大家还记得3年前轰动一时的新闻:2008年7月21日,梁朝伟和刘嘉玲在幸福王国——不丹举办婚礼。这场号称“世纪婚礼”的大典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人人在关注之余不禁要问伟仔和嘉玲为何会选择不丹,不丹在哪里,不丹有什么特别之处,不丹为什么被称为“幸福王国”、“最后的香格里拉”,不丹的幸福到底在哪里……
在我们探讨不丹幸福秘诀之前,有必要揭开这个神秘王国的面纱,先了解下不丹王国的基本情况。
不丹王国,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千百年来,巍峨的群山隔断了与外界的交往,使得不丹淳朴的民风和生活习惯得以保存,以至于在许多外国人的眼中,不丹着实有些“怪”。
一、社会形态:贫穷与富有同在
(一)小国寡民
不丹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国家之一。这个小国位于西藏及印度之间,景色怡人。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不丹,大部分国民都信佛教。不丹的全称是不丹王国(Kingdom of Bhutan),不丹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竺域”(或“朱玉”DrukYul,藏文是vBrug-yul),意为雷、龙之地,在梵语中的意思是“西藏旁的高地”。其国歌也被冠名为“雷龙王国”(Druky-le)。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其东、北、西三面与我国接壤,南部与印度交界,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根据不丹王国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不丹整个国土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另有一说4.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广东省面积的1/5,全球排名第131位。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不丹到2008年的人口为68.7万,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是17.9人/平方公里,可以说是典型的地不广、人却稀。不丹境内多山,海拔从150米到7550米,有一半的领土在3000米以上,各种生态环境、植被都有。生物多样性是一大特色,所以不丹也有十里不同天的景象。
(二)笃信佛教
不丹的宗教历史可以追溯到7世纪。当年曾经迎娶文成公主的西藏王松赞干布先后在不丹修建了贾姆帕寺院和基楚寺院,传播藏传佛教。12世纪时,西藏高僧阿旺·杜贡(亦称阿旺·纳姆加尔)到不丹后打败各派统一了整个不丹,并且按照西藏的模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的政府,他自、己成为拥有世俗统治地位的国王和宗教领袖。这种早期的精神统治和世俗统治合一的方式一直延续并影响着不丹。
不丹这种政教合一的特征由国旗也可见一斑。不丹国旗由金黄色和橘红色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组成,一条白色的飞龙横跨中间,四个龙爪各抓一颗白而亮的宝珠。金黄色象征不丹国王的权力和作用,表明这个国家还保留着君主制,国王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很高;而橘红色是僧侣长袍的颜色,象征佛教的精神力量,可见宗教在不丹仍然影响力很大。纯洁的白龙象征不丹这个国家,所以不丹又被称为“神龙之国”。龙爪上握的白珠,象征威力和圣洁。
早期社会,年轻人以成为僧侣作为进入上层社会的捷径。有的家庭因为人口太多,难以抚养,就把小孩送到寺庙,贡献给佛祖。在传统社会上升途径不多的情况下,通过宗教而获得上升空间是比较常见的。随着社会发展,今天在不丹上升途径更多,可以出国、参军、从政等,但是仍然有不少年轻人愿意成为僧侣,通过宗教步人上流社会,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可见佛教早已深入民众的心中,并且深深影响着民众的生活。
在不丹的财政开支中,宗教事务支出占财政预算的25%左右,而且寺庙的僧侣都占有大量肥田沃土。军营里还设有寺庙,新兵入伍都要举行宗教仪式。而且宗教代表还参与政府各项事务,各级政府和国民议会中都有宗教代表。可见,在不丹,无处没有宗教的影响。
对于老百姓而言,佛教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寄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会在家里设置佛堂,供家人诵经祷告之用。在不丹的河中还会经常看到塞满经文的木桶,木桶顺水而下,在水中不断转动,看起来就像是在诵读经文一般。
不丹人相信前世今生的因果轮回和因果报应。著名摄影记者张涴仪在不丹20多天的旅程中,发现去寺庙是不丹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不丹老年人选择把自己的晚年奉献给佛教,他们在三餐之余把大量时间都花在诵经祷告上,有的是去寺庙念经拜佛,有的会在家里盘腿而坐就地修行,他们希望今生的礼佛能洗刷掉前世今生的恶行,祈祷来世的好运。而随处可见的寺庙、佛塔、经幡和经轮可以看出不丹人希望随时随地都能拜一拜,祈一祈福。在佛面前,他们能够找到心灵的慰藉,在佛面前,一切世俗的欲求都不再重要。
信奉藏传佛教的不丹和我国西藏在文化、宗教、习俗、饮食等诸多方面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之处。有几个明显的差异值得一提。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正是这些差异使得今天的不丹能够走上探求国民幸福之路。
P2-4
“幸福密码”丛书总序
◎林洪
大约在10年前,也就是2001年吧,我与长者兼朋友钟永豪先生在海聊忆旧时,不知怎么地就打开了快乐与幸福的话匣。两位同道中人在切磋和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将幸福上升到学理的层面来讨论,因此就有了我发表国民幸福指标体系设计的论文,提出“国民幸福指数”概念和算法,在各类论坛抒发对幸福孔见的学人之举。对此,不敢妄称“成就”二字,倒也先人一步。
然则,幸福是普罗大众亘古不变的追求,是永远都让人津津乐道的平民话题,而将其束于学术殿堂、悬在象牙之塔有曲高之嫌。学术与文化、学人与文人本就相通,犹在对幸福的解码与诠释上。故而此套“幸福密码”丛书出版,可谓雅俗共赏,应势而发,可飨读者。
“密码”在中文里是“口令”(password)的通称,其本意是一种用来混淆的技术,将正常的可识别的信息转变为无法识别的信息。显然,这套丛书的命名取其之反,将幸福这个内蕴丰富、信息聚类有一定难度的范畴进行剖析、解读,实际上是一次比较系统地“破译”幸福的尝试和探讨。
“幸福密码”丛书包括《北欧:这里没有穷人》、《芬兰:教育强国强民》、《不丹:GNH创造乐土》、《新加坡:人民后顾无忧》四个单本。直白的语言和醒目的主题意味着,这套丛书在幸福解码的道路上,擎着的是通俗性、大众化的旗帜。作为研究幸福问题的技术派学人,舞文弄墨虽非我所长,但仍愿为此丛书管窥密码、解读幸福。
解码一:以福利之钥开幸福之门
北欧人以“没有穷人的天堂”来看待他们的幸福,他们生活在带有明显的“劫富济贫”色彩的福利国家,有着“从摇篮到坟墓”的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瑞典,国民即使身处困境也能感到平安,面对任何危机都能保持幸福的心态;丹麦的“叶尔特法则”保证任何人不得自称比别人好、聪明或者富有,它使国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挪威借助社会福利和国民素质,用内心道德律及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来追求内心的幸福;冰岛的福利制度解决了国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责任感和归宿感,使其发现快乐、享受幸福。
解码二:以四大支柱撑幸福之厦
可持续、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与促进,政府善治,是山鹰之国不丹支撑幸福的四大支柱。上世纪70年代,不丹国民生活贫困,文盲率居高不下,几乎没有像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不丹国王旺楚克1972年推行“全民幸福计划”和“国民幸福总值”(GNH)概念,创建了举世瞩目的“不丹模式”。“不丹模式”的幸福密码来源于打破以GDP为唯一导向的发展模式,走以大众幸福为导向的可持续、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创造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奇迹,而且使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促进和保护传统的文化,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并且让人民学会管理国家,权力充分下放到基层,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国民幸福的双重目标。
解码三:以教育强国为幸福之本 芬兰的高福利和全球竞争力都源于其完善的教育,它将幸福理念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在芬兰,幸福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已经启程,它坚持让每一个人都上一样的学,享受平等教育资源,坚持通才教育,让人人能够全面发展,坚持人性化教育,培养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和关爱精神。芬兰以轻松的高考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幸福,以完善的职业高中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芬兰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理念建立了自由的成人教育体系,培养全民终身学习的观念。正是如此尊师重教的教育体系培养了芬兰人的种种优秀品格,铸就了国民幸福之本。
解码四:以完善国策开拓幸福永续之路
一系列完善的国策保证了新加坡国民永无后顾之忧和享受持续不断的幸福:公共组屋体系让国人不用做“房奴”;医疗保障体系让国人不用担心因病致贫;养老服务体系让国人不用养儿防老;教育体系让国人可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资源而不用购买学区房;就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让该国的穷人也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幸福……新加坡的国策保证了国家社会福利的可持续性,使得新加坡人不用担心幸福就此终结,可以源源不断地享受国家给自己带来的福利。
如此解读“幸福密码”,只可算窥巨豹之一斑。他山之石,欲得其全貌者,揽此套丛书细读,正如大快朵颐之幸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寥寥寂寂之言,是以为序。
2011年7月11日于广州石牌
GNH到底是什么呢?跟GDP有什么区别呢?不丹又是如何把这一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的呢?为什么它会给国民带来幸福感呢?《不丹(GNH创造乐土)》将从不丹的基本情况开始,逐步介绍不丹GNH的内涵及其发展,以及政府发展策略、国民幸福总值的测量等等,希望能够通过对不丹GNH理念的发展和实践的介绍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为中国发展模式的反思和转变提供一点思考,在领略不丹的幸福历程时也能启发我们寻找中国自己的幸福之路。《不丹(GNH创造乐土)》由易晓所著。
“不丹模式”的幸福密码来源于打破以GDP为唯一导向的发展模式,走以大众幸福为导向的可持续、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创造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奇迹,而且使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促进和保护传统的文化,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并且让人民学会管理国家,权力充分下放到基层,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国民幸福的双重目标。
易晓所著的《不丹(GNH创造乐土)》讲述不丹40年矢志追求GNH的故事,打破了地球人以GDP为导向的唯一发展模式的神话,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