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赋权之路--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编著者唐红梅。
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很好地体现了善与恶的斗争。作为边
缘之边缘的群体,黑人女作家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感受更深刻、更自然,们
的文学创作也获得了拆解旧道德的尖锐性,为人们展示了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主义纠结在一起的精神与道德压迫,对黑人女性自我的肯定,则让她们获得了建构新伦理道德的独特角度和别样体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我赋权之路--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唐红梅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自我赋权之路--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编著者唐红梅。 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很好地体现了善与恶的斗争。作为边 缘之边缘的群体,黑人女作家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感受更深刻、更自然,们 的文学创作也获得了拆解旧道德的尖锐性,为人们展示了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主义纠结在一起的精神与道德压迫,对黑人女性自我的肯定,则让她们获得了建构新伦理道德的独特角度和别样体验。 内容推荐 《自我赋权之路--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编著者唐红梅。 《自我赋权之路--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内容提要:本论著以伦理建构为中心,循着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对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展开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后民权时期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呈现她们赋权自我这一共同特征的同时,也探讨了赋权自我之路的发展轨迹,以及重要作家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 目录 绪论: “‘迷路的神’寻找回家之路” 第l节 “迷路的神” 第2节 “寻找回家之路” 第l章 文学叙事中新旧伦理的斗争 第1节 “哈莱姆的荣耀”中新旧伦理的斗寄 第2节 道德审判与自我评判 第3节 虚实相映的伦理建构 第2章 新伦理建构中绽放的激情 第1节 爱的起点与终点 第2节 黑人女性情欲的凸显 第3节 叙事共时性的呈现 第3章 新伦理建构中的种族自我 第1节 “实践的焦虑”与伦理关怀 第2节 伦理思考在创作中的深化 第3节 隐喻、声音与意义空间的多重性 第4章 伦理诉求的分化 第1节 新时期的伦理两难 第2节 特丽·麦克米兰:新时代新面貌 第3节 阿莎·班德勒:新时代旧问题 第4节 在情境“再现”中建构新伦理关系 结 语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后 记 试读章节 第1节“迷路的神” 启蒙思想,是美国建国的思想基础。就人类精神和文化发展而言,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理念恰如卢梭所言,它们代表了我们作为普通人对精神超越和道德完美的追求,折射了我们精神和文化的“神性”。但是,其平等自由的光芒却将黑人驱逐在界限之外。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历史上曾经遭受了制度压迫和道德羞辱。他们的历史遭遇,不仅是摆在美国道德和良心面前的问题,也是西方文化面临的质疑,它剥掉了包裹在引领西方世界进步之路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价值理念上的亮丽“金色”,让人们看到了高高在上的“神”已然变换了诡异的面孔。 可是,为“迷路的神”寻找回家之路,注定不是坦途。当种族隔离制度在20世纪中期被废除以来,表面上看来,美国黑人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在社会制度层面已经被铲除,然而,在事实层面,针对黑人的文化歧视和道德羞辱仍然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反映了白人优越意识还存在难以根除的余孽。 所以,人们将寻找之旅推进到对启蒙思想内在逻辑的质疑。学者们认识到,对种族主义的清算不能仅满足于可见的制度层面,还需要深入到美国民主制度所依赖的西方启蒙话语之中,认清种族主义通过思想文化领域施展的蛊惑“魅力”,从而斩断种族主义话语蔓延的逻辑,拆解其合法性,消除其虚假的“神性”,为“迷路的神”的回归清理地盘。 这一思想文化工作,既是学术界面对的社会课题,也是学者们寻找“失落的神性”的积极建构,自然也是我们研究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创作中的伦理建构所必须追溯的历史和思想背景。因为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正是认识到了自身面临的伦理困境,而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创作为自我和黑人种族存在的尊严赋权,取得的成就“标志着新伦理道德的可能性——‘迷路的神’寻找回家之路”’。 1762年,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宣告:“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一时间,在不同的地区,卢梭的宣言获得了民主主义斗士们的积极响应。声音最响亮的地区就包括了北美殖民地。历史学家、政治学家都认为,在北美这块土地上爆发的革命,政治家们表达革命精神的《独立宣言》以及革命后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在很大程度上都直接继承和体现了卢梭的理论精神和政治理想”①。然而,此后现实的发展,却呈现了跟这一观点的极大反差。 1842年,一位欧洲仁人志士来到了憧憬已久的民主乐土——美利坚合众国,他就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这年,狄更斯恰逢30岁。此时的他已经享誉欧美各国,其成就可谓如日中天。而这个时候的美利坚合众国不过68岁,这个时间刚好是狄更斯年龄的两倍多一点,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它昭示的却是刚刚开始不久的生命旅程。此时,这个年轻的共和国,对于欧洲人,尤其是欧洲进步的知识分子们来说,“这是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封建制度、也没有国教的自由平等的新型国家,这是一切民主主义、改良主义仁人志士心向往之的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①。 所以,在民主和自由的旗帜下,我们将狄更斯怀着政治考察目的的行程视为对启蒙时期知识分子精神播种的一次检验之旅、一次收获之旅。然而,等待他的不仅有待收获的丰硕成果,而且还有在果实的机体上生长出的难以接受的毒瘤。 一路走来,狄更斯把自己的体验和观察记录了下来,最后他以《旅美札记》的书名发表了这些文字。在由18章组成的《旅美札记》中,从第一章到第十六章《归途》,狄更斯都是按照旅游的路线一路写来,记录了他的沿途所见、所闻与所感;札记的第十七章命名为《奴隶制度》,被狄更斯专门用来挞伐美国的蓄奴制度及其恶劣影响;札记的第十八章为结束语。可见,跟前面的各章比较起来,第十七章在内容和主题上都有所不同,它集中展示了蓄奴制度的罪恶,并对此进行了猛烈抨击。其实,在此前的篇章中,狄更斯常常也在不经意间提及美国黑人生活的穷困以及沿途所见被贩卖的黑奴。每到描写这些地方的篇章,在真实再现美国黑人赤贫、非人道生活的同时,狄更斯都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爱憎态度。②正是因为狄更斯沿途所见黑人生活的普遍性:才让他在旅行札记即将结束之际,单独辟了一章来抨击奴隶制度。他将奴隶制度称为“那种最令人憎恶的污点、最肮脏龌龊的耻辱”③。在考察者狄更斯的眼里,蓄奴制度成为这个国家最大的罪恶,这使得他有必要在最后的部分进行总结,予以痛斥。P2-P5 序言 绪论:“‘迷路的神’寻找回家之路" 从自然状态过渡到公民社会,人类产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正义取代了本能而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且人们的行为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的品性。① ——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1762年,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谈到了追寻正义对于人类历史的积极意义。1995年,当代波兰裔英国哲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在其"论著《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Life in agments:Essays inPostmodern Morality)中,系统论述了当代社会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他指出道德构筑了人类的存在之本。跟卢梭论著侧重于社会政治思考不同,鲍曼的论著更多地聚焦于道德跟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反映了其作为一位关注伦理和道德的哲学家的思考重心之所在。 鲍曼指出:“我们说人类生存状况首先是道德存在物而非其他,指的是:远在被权威地告知何为‘善’、何为‘恶’(有时两者都不是)之前,我们在最初不可避免地与他者相遇时已经面对着善与恶的选择。”在他看来,“我们面对的境况首先是一种道德的问题,面对的生活选择首先是道德的两难选择”①。 鲍曼的论述,对于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无疑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因为多年来物质和精神资源的富足,似乎让人们遗忘了人存在于世的本质,即个体的生活永远周旋于对善与恶的道德选择之中。 鲍曼的观点在美国黑人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从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并在法律上被确定为奴隶开始,直到今天,美国黑人虽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胜利,跨越了世代为奴、二等公民、种族隔离等历史阶段,相继获得人身自由、公民权利和平等的社会待遇。但是,美国黑人在历史上遭受的压迫和现实生活中仍然遭遇的种族歧视,不仅向他们自己提出了善与恶的选择问题,而且还质疑了美国立国的思想基石——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甚至西方启蒙时期以来的善恶观念、理性主义人性论本身。 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很好地体现了善与恶的斗争。作为边缘之边缘的群体,黑人女作家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感受更深刻、更自然,她们的文学创作也获得了拆解旧道德的尖锐性,为人们展示了种族主义与性别歧视主义纠结在一起的精神与道德压迫,对黑人女性自我的肯定,则让她们获得了建构新伦理道德的独特角度和别样体验。 后记 这一研究课题的选择,受到我此前博士论文研究课题的影响。在原来研究两位作家的基础上,我将研究范围扩展到20世纪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整体研究,并在博士后研究指导教师聂珍钊教授的影响下,选择了对我而言富有挑战性的角度切入,聚焦于黑人文化中最具有战斗性的精神价值内核——伦理道德观念。对文学叙事的关注,则让我回到了具体的文本,乃至字词的细致琢磨。这种新的角度,也让我得以重新认识了以前研究过的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这两位黑人女性代表作家的创作价值,同时我对其创作价值尝试了新的分析。 对女性体验和叙事关系的关注,开始于我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在中山大学学习时,艾晓明教授影响了我对这一问题的学术兴趣和此后的人生态度。博士毕业以后,我一直没有机会跟老师见面,但时时想起她,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对她充满了感谢之情,并将自己现在的研究工作作为对她的汇报。 我今天的研究,也得益于我多年的学习,所以,所有前辈和同行们的研究成果、翻译成果都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影响到我,我在引文中提到了一些前辈和同行的名字,还有更多的学者、译者是我无法在此一一提到的,但是我对他们的工作表不同样的谢意。 20世纪黑人女作家们的小说创作是这些黑人女性作家富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精神成果,也是我研究的对象,但它们不是被动地呈现在我面前,其精神的丰富多彩敞开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在研究过程中也塑造了我的心智。她们美丽而勇敢的心灵,是我灵魂和精神的亲密朋友。 在博士后出站答辩会上,我的博士后导师聂珍钊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胡亚敏教授、李俄宪教授和陈红教授就书稿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后来我又将书稿呈送给博士导师艾晓明教授、暨南大学的张世君教授,他们通读书稿并提出修改建议。在此,我向这些老师们的付出和帮助致以衷心而诚挚的感谢。 多年来,我的学习和研究得到了老师、朋友、同学和学生慷慨无私的帮助,他们颇费周折地为我买书、带书、找书和复印。当每次看到这些来自遥远异地的书籍,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与感恩。他们是老师艾晓明教授、宋素凤博士、Prof.Jim Peterman,同学柯倩婷博士、袁雪生博士,朋友浦度戎教授,学生熊耀辉。 最后,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的资助。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李郭倩、叶莉编辑提供了认真且专业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