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学故事丛书通过全国六所名校诞生之初、成长历程、校友回忆等方式,向广大校友和学生展现一幅名校画卷。
六所名校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这些名校通过百年的历程和发展,已经在国内乃至国际享有声誉,培养了一批为国家、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名校优美的人文环境、严谨的学风、灵活的治学,无不吸引着一个个青春的灵魂。
这本《老清华的故事》(作者廖名春、刘巍)是其中一册,讲述了老清华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清华的故事/老大学故事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廖名春//刘巍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大学故事丛书通过全国六所名校诞生之初、成长历程、校友回忆等方式,向广大校友和学生展现一幅名校画卷。 六所名校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这些名校通过百年的历程和发展,已经在国内乃至国际享有声誉,培养了一批为国家、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名校优美的人文环境、严谨的学风、灵活的治学,无不吸引着一个个青春的灵魂。 这本《老清华的故事》(作者廖名春、刘巍)是其中一册,讲述了老清华的故事。 内容推荐 清华大学,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这本《老清华的故事》(作者廖名春、刘巍)是“老大学故事丛书”系列其中一册,讲述了老清华的故事。 《老清华的故事》收录了《清华七十》、《清华琐忆》、《五十年的一点小小回忆》、《忆清华园》、《想起清华种种》、《追忆流水年华》、《谈谈我的体育生涯》、《毕业五十年》、《我的摇篮——回忆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点滴往事》、《风云变幻话当年》、《校园中的家——忆八级女同学在静斋》等文章。 目录 我所认识的梁启超与王国维 水木清华 忆朱自清先生 怀念冯友兰先生 王文显先生 记钱钟书先生 从小学到大学 六十年前清华大学的回忆 清华七十 清华琐忆 五十年的一点小小回忆 忆清华园 想起清华种种 追忆流水年华 谈谈我的体育生涯 毕业五十年 我的摇篮——回忆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点滴往事 风云变幻话当年 校园中的家——忆八级女同学在静斋 八年的回忆与感想 清华旧事 著名校友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当时,从昆明迁到龙泉镇和附近的瓦窑村、麦地村、司家营的人很多,在联大任教的向达、钱端升、汤用彤、陈梦家等也都在这里住过。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和设在龙泉镇上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研究生、现在已成为著名学者、教授的范宁、季镇淮、王达津、何善周等以及著名的文学家张光年、魏猛克、音乐家赵讽、翻译家赵萝蕤、天文学家陈遵妫等,也都在这里住过,都曾在龙泉镇的云南大学附中教过书。 龙泉镇又叫龙头村,有近三百户人家,有条小街,隔几天赶一次集,当地叫赶场。镇西有公路南通著名的古刹金殿,北通著名的胜地黑龙潭,北靠金汁河,风景、环境都不错,所不足的是,没有直通昆明的公路,朱自清先生和其他教授要到昆明上课,只能沿着金汁河的堤岸向西步行,得走十来里路。对朱自清先生来说,这就不能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了,但他又不愿意离开司家营,离开研究所那个便于他进行研究、著述的图书室,因此,他把他在联大教的课程集中排在每周的三天间,每次进城上课,在昆明北门街的联大宿舍里暂住三天,三天的课上完,再回司家营。这样,每周他只要在司家营和昆明之间往返各一次也就行了。 朱自清先生的身体这时已经比较虚弱,吃的是恶劣的糙红“公米”,沙子多,稗子多,以致得了胃病,而又缺医少药,不能很好调治。朱先生的夫人和孩子这时一直住在成都,朱先生菲薄的工资收人要两地分用,经济上的拮据又使他无法,也无力增加营养品,日子过得十分艰辛,身体也就逐渐垮下来。而朱先生“穷且弥坚”,并不因此而对教学工作和著述稍有松弛,每次从昆明上课回到司家营,便一头扎进研究所的图书室里。 朱自清先生在司家营住了两年左右。他身体虽然不好,生活却过得很有规律,总是每天早早起床,到村边去散一会儿步,回来再用早饭,然后就埋头到书堆里。他的被褥每天都叠得整整齐齐,衣服洗过之后,总要折叠平整,然后放好。他用得桌椅用具,也总是擦拭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井然有序,天天如此。 一九四四年暑假以后,朱先生由于不堪长期奔波跋涉于司家营和昆明之间,便经常住在昆明北门街联大宿舍里,而不常下乡了。 我第一次亲自聆听到朱先生的讲话,而又常记在心的,是在中文系举行的一次茶会上。 茶会地点在中文系办公室附近的一间大教室里,时间大约在开学后三个来月,学期结束之前。参加茶会的有中文系主任罗常培,教授罗庸、魏建功、浦江清、朱自清、杨振声,少数讲师、助教,再就是这学期才人学的二十来名中文系新生了。人虽不算很多,但因为教室中间摆了很大的一个长桌,还是显得很拥挤。 这次茶会,闻一多、沈从文两先生都没有在场。闻先生当时正在昆明南边近百里的晋宁县休假,沈先生当时住在昆明文林街,没有来参加。李广田当时还在四川叙永县西南联大分校任教。当时在场的教授、讲师和助教还有谁,我已记不清了。 主持这次茶会的罗常培先生,字莘田,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高高的个子,身穿大褂,戴黑框眼镜。他端坐长桌的一头,首先讲话。他嗓音宏亮,吐字清新,边讲,眼光边透过眼镜扫视围桌而坐的每一个人。一开头主要讲了系里的情况,接着讲了些别的事情、下学期的一些安排。忽然,他略为提高声音,话头一转,讲起一件事来: “有一个同学,学号是一一八八。他填的表里,说他爱读新文学,讨厌旧文学、老古董。这思想要纠正。中国文学系,就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爱读新文学,就不该读中文系!……” 说到这里,罗先生声色都有些激动了。 罗先生没有提我的名字,但他说的学号正是我的。他说到的表上的话,也正是开学后不久我在系里发给每个新生的表上填的,似乎是写在“课外爱读书籍”一栏里,只是我还写了希望系里多增加新文学课之类的话,而罗先生没有提起来。 当时联大中文系规定:中文系一、二年级学生上基础课,选学一门社会科学、一门自然科学、一门第二外国语。三、四年级以后分为两组,一为语言组,攻读训诂学、古文字学、中国音韵学、中国语法等;另一组为文学组,攻读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唐诗、宋词、宋诗、战国策研究等,现代文学课只有杨振声先生开的课“中国现代文学”,沈从文先生开的课“各体文习作”(后改称“创作实习”)。我是了解到这种情况,感到在系里能学到的新文学课程不多,才在表里那样填的。听到罗先生这样一说,我一时很是狼狈,整个教室里一时也鸦静下来。 罗先生讲完话,刚坐下,坐在我右侧桌边的朱自清先生忽然一挺身站起,说: “这同学的意见,我认为值得重视。既把古汉语、古代文学学好,又能学好现代汉语、现代文学,这应该是中文系的方向;不能说中文系的学生爱读新文学就要不得。研读古文,不过为的便于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遗产,但这绝不是中文系的唯一目标!……” 朱先生针对罗常培先生的话,显然更出与会者的意外,教室里就更鸦静了。 不料写过中篇小说《玉君》的杨振声教授又站起来附和朱先生的意见,甚至直截了当提出中文系课程中应该增加现代文学比重的问题。他也说了很多,神情严肃,声音响亮。茶话会一时开成了针锋相对的辩论会,整个气氛就更有些紧张了。P20-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