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剑,《奇迹的黄昏》的作者,当代中国最清醒、最锐利的思考者之一,在《大拐点》中,以全球的视野、顶层的分析、不妥协的思考和社会的立场,撇开所有无谓的争论与假问题,揭示中国奇迹的经济政治社会动力机制,剖析中国经济不可预知的未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拐点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
作者 | 袁剑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袁剑,《奇迹的黄昏》的作者,当代中国最清醒、最锐利的思考者之一,在《大拐点》中,以全球的视野、顶层的分析、不妥协的思考和社会的立场,撇开所有无谓的争论与假问题,揭示中国奇迹的经济政治社会动力机制,剖析中国经济不可预知的未来。 内容推荐 袁剑编著的《大拐点》想要提醒人们,中国可能已极其接近一个大型的经济拐点。这个拐点是由全球市场体系的裂变与中国内部的结构裂变共同触发的。 《大拐点》将详细阐述中国奇迹的历史缘由,剖析创造中国奇迹的那些历史条件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揭示增长的蜜月正在接近终点,指出因时而变的战略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目录 序 怎么办? 上篇 镀金时代2002-2008 第一章 金融的魔术 天才制造的恐慌 让“GDP中心”成为财富中心 中国资本市场之啸 牛市背后的双重断裂 第二章 房地产套牢中国 土地中的政治经济学 房地产套牢中国 如履薄冰的赢家 悠然自得的地产商 谁是埋单者? 隐蔽的输家 泡沫究竟有多大? 清算的时刻正在临近 土地上的幽灵 第三章 官企的狂欢 民企无“原罪” 为央企服务 新寡头 官企的狂欢 国企戏剧 第四章 精英的俘获 谁来重组大学? 全球化与精英俘获 负价值阶层 后改革时代的技术官僚 逃避市场 第五章 改革已到了拐点 改革到了拐点,我们怎么办? 改革不是意识形态 事情正在起变化 谁的镀金时代? 中篇 大裂变来了2008-2011 第六章 大裂变来了 大裂变来了 迟到的幽灵 是1970,还是1930? 与危机的赛跑 大时代的大问题—就“大裂变”接受价值中国网专访 我们的昨天与今天—接受《亚洲周刊》专访 第七章 裂变进行时 漫长的2008 2008年的雪崩 30年未见之变局 经济危机阴影之下的中国社会 陌生的新世界 中国经济或陷于一片火海 跑步进入泡沫经济 第八章 超级熊市 越危机,越泡沫 超级熊市 泡沫式增长 2010,旧增长的终结 正在降临的超级熊市 房地产崩溃进入倒计时 房地产十年牛市即将结束 第九章 中国模式之伪 增长方式是如何炼成的? 是中国模式,还是中国想象 为陌生的未来作好准备(增长的分水岭) 大裂变进行时 下篇 超级周期的终结2012~ 第十章 我们行走在何处? 我们行走在何处? 狼可能真的来了 风险莫测的时代 第十一章 中国面临的危机 通胀,通胀! 利率向上 危险的实体经济 第十二章 泡沫破裂之后 泡沫的破裂 地方政府与银行:危机重来 资本外逃的魔影 试读章节 1998年9月23日下午,在紧邻华尔街的一幢散发文艺复兴气息的大楼内,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威廉·麦克多诺正在召开一次非常机密的会议。威廉·麦克多诺虽然一言未发,但所有的与会者都知道这次会议的主题,他们必须合力拯救一家公司。而在几个月之前,这家公司还是他们要极力巴结和逢迎的。这就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一家近几年才在华尔街迅速崛起的传奇式的对冲基金。 清点一下这次会议的参与者,人们就知道这次拯救对华尔街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了。他们几乎囊括了华尔街所有著名金融机构的重量级人物,包括美林证券的戴维·科曼斯基、高盛的乔·柯兹纳、雷曼兄弟的理查德·富尔德等,甚至还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和欧洲许多大银行的负责人。这种规格的会议,在华尔街似乎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与会的头面人物中,虽然有许多人都曾经受到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怠慢,因而满怀怨恨,但这一刻,他们只能压制住自己的个人情绪,并将自己公司的短期利益放在一边。因为,通过奇高的财务杠杆,只有40多亿美元资本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合约涉及的金额达到了1万亿美元。即便对于财大气粗的华尔街来说,这也是一个足以导致市场突然停摆的天文数字。这就是为什么必须由威廉-麦克多诺这样一个政府官员出面召集这次会议的原因。因为这个事件足以造成巨大的市场恐慌,因而涉及明确无误的公共利益。从专业上讲,虽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造成的“市场停摆”还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但在座的所有金融巨头都不敢低估这种具有毁灭意义的可能性。而这正是威廉·麦克多诺向与会者发出的强烈暗示。威廉·麦克多诺只能暗示,因为由政府出面来发起一次拯救私人公司的行动,可能引起非常强烈的舆论反弹。在信奉自由市场的美国,这一直是政府必须谨守的一条传统界线。 虽然有激烈的争论和相互间的讨价还价,但这次几度濒于夭折的会议最终还是达成了一致,每家公司拿出2.5亿美元,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再注资。就像J·P·摩根银行的道格拉斯-沃纳苦笑着幽默说的那样:“嘿,孩子们,我们要去参加野餐会了,每个人先交2.5亿美元。” 就这样,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作为一个风险管理的经典案例而被载入金融史册,并从此为广大公众所熟知。 20世纪80年代初,服务于所罗门兄弟公司的约翰·梅里韦瑟将“一群被企业界视为白痴的人带入了华尔街”。但华尔街却没有想到,这群“白痴”后来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彻底改变了华尔街。在约翰·梅里韦瑟最早引入的“白痴”中,有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双料博士劳伦斯·希利布兰德——一个极端无趣但却绝顶聪明的人,有同样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后来成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埃里克‘罗森菲尔德,有来自伦敦经济学院的维克多·哈格哈尼等等。这些人后来成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主要班底。他们虽然性格各异,但大多数却具有同一种天赋——他们几乎都是数学天才。 在早期,华尔街趾高气扬的金融家们似乎从来没有把这帮书呆子放在眼里,也从来没有搞懂过书呆子们所从事的神神秘秘的事业。但最后,约翰·梅里韦瑟手下这帮“白痴”却硬是把整个华尔街的金融家都变成了自己的发烧友。准确地说,华尔街后来对数学模型近乎盲目的崇拜,正是由这群数学家一手缔造的。不过,这并不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唯一值得炫耀的地方,他们还拥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以及迈伦·斯科尔斯。前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一位培养了好几代交易员的人物;后者也是一位学术明星,但同时更是一位极具煽动性的基金推销员。除此之外,约翰·梅里韦瑟还凭借他在华尔街上良好的口碑,网罗了另一位显赫的人物,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戴维·马林斯。 P4-5 序言 “笨蛋,重要的是经济!” 据称,当年克林顿就是凭借这句广为流传的俏皮话赢得第一任竞选的。他的意思是说,不管你其他方面干得如何出色,只要经济不行,你就没有继续待在台上的理由。在此之前,克林顿的竞选对手老布什刚刚神话般地赢了海湾战争,炙手可热。至今,我仍然非常清楚地记得,海湾战争大捷之后老布什第一次光临国会的情形,两党议员夹道欢迎,掌声经久不息,可谓荣耀备至。但转瞬之间,老布什就输掉了那一场十拿九稳的竞选。显然老布什输在了经济。可见,年轻的克林顿对经济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奥妙是颇有心得的。 不过,对这句话理解最为深刻也贯彻得最为极端的恐怕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出于某种无法言说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治理者一直奉高速经济增长为压倒一切的战略,至今仍未有放松的迹象,称之为“GDP挂帅”恐不过分。如此一路成功,以至于“GDP挂帅”变成了中国领袖阶层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然而,时移世易,曾经的金科玉律很有可能成为今天窒息中国社会的一剂毒药。 本书想要提醒人们,中国可能已极其接近一个大型的经济拐点。这个拐点是由全球市场体系的裂变与中国内部的结构裂变共同触发的。时至今日,仍然很少有人愿意相信中国神奇的经济永动机会力有不逮。中国政治领导人也仍然认为中国依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言下之意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仍然可以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必须竭尽所能抓住机遇,让中国的高速增长尽可能维持得长一点。我非常愿意相信,仍然有太多的理由支持所谓“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但毫无疑问,反面的证据也正在加速云集。事实上,无须借助高深的理论(这往往靠不住),只需诉诸历史所呈现给人们的健康常识,我们就应当明了,经济波动、危机甚至萧条都是历史的常态。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经济奇迹,但这些奇迹无一不因为时间的消磨而铅华褪尽,甚至沦为笑柄。所谓奇迹,乃是因为其稀少,往往是由某种机缘巧合因而无法复制的历史缘由促成的。一旦时过境迁,奇迹也就烟消云散。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这恐怕是比那些所谓规律更有强制性的自然法则。我以为,当今喧嚣不止的中国奇迹也很难自外于这一历史命运。在本书中,我将详细阐述中国奇迹的历史缘由,也详尽阐述创造中国奇迹那些历史条件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增长的蜜月正在接近终点,因时而变的战略转型当然也就迫在眉睫。 迄今为止,最悲观的预测来自北京大学的佩蒂斯,他在最近预测,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只有3%~3.5%。这个增长率对于深陷危机的西方国家而言,是值得艳羡的速度。对于1989年之后持续委靡20年之久的日本来说,这更是奢侈品。但对于中国,恐怕与大萧条无异。理由在于,中国有较上述国家远为严重的分配问题以及远为脆弱的政治及社会结构,无法吸纳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很多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及社会结构都是建立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乐观假设之上的,对经济冲击的吸纳能力相当不堪。而由于“GDP挂帅”战略持续奏效,这种乐观的情景假设就变成了一种完全值得信赖的牢靠事实被接受下来。基于这样一种麻木不仁和战略苟且,中国在政治及社会方面,实质性的改革可谓咫尺未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