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席中医养生专家杨力教授倾力推荐。
秋季时节,白天渐短,黑夜渐长,气候多燥,万物容平。其季节特点为:阴渐长,阳始消,秋天是要收气的,所以要养收。受秋收的影响,人体内的机能也要相应发生变化。秋季,内应于师,所以我们养生的重点应于五脏的肺部调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年四季说养生(秋)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菡月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首席中医养生专家杨力教授倾力推荐。 秋季时节,白天渐短,黑夜渐长,气候多燥,万物容平。其季节特点为:阴渐长,阳始消,秋天是要收气的,所以要养收。受秋收的影响,人体内的机能也要相应发生变化。秋季,内应于师,所以我们养生的重点应于五脏的肺部调养。 内容推荐 秋季燥邪当令,易伤人津液,造成口干舌燥、大便秘结、皮肤干燥等瘸症。所以,秋季防“秋燥”,多食用滋阴益气、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洋参、桔梗、百合、杏仁、陈皮等;润燥养肺的食品,如蜂蜜、黑芝麻、白木耳、秋梨等.对减缓秋燥、防便秘、保护皮肤能起到良效。 目录 绪论 养生基础 一、关于养生 二、养生的原则 三、四季养生 第一章 秋季养生概述 一、秋季养生在于养收、养肺、养阴 二、秋季养生简述 三、初秋养生 四、仲秋养生 五、晚秋养生 第二章 秋季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肺炎 二、肺气肿 三、肺结核 四、肺癌 五、糖尿病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 七、甲状腺功能低下 八、甲状腺癌 九、低血糖症 十、血脂异常 十一、肥胖 十二、胆囊息肉 十三、痛风 十四、慢性便秘 十五、肠癌 十六、乳腺癌 十七、子宫癌 十八、抑郁症 十九、淋巴癌 二十、癌症病因和防治 第三章 秋季饮食养生 一、秋季饮食原则 二、秋季饮食与营养 三、秋季时令果蔬的选择 四、初秋饮食 五、仲秋饮食 六、晚秋饮食 第四章 秋季运动养生 一、秋季运动养生概述 二、中国传统动静相宜的运动养生方式 三、传统运动养生中的“动态”养生 第五章 秋季起居养生 一、秋季起居原则 二、秋季室内养生 三、秋季室外活动的养生 四、秋末冬初与养生 第六章 秋季精神养生 一、秋季精神养生概述 二、秋季抑郁症预防 三、秋季情志养生调节法 四、秋季情志的音乐调节法 五、秋季情志与饮食调节 六、宠物与养生 七、狗与养生 八、猫与养生 第七章 秋季与体质养生 一、阴阳五行分类法与秋季养生 二、不同体质的秋季养生 试读章节 一、关于养生 1.什么是养生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古老的中医文化作为其中独树一帜的奇葩,正绽放着它不朽的生机。 而中医养生学,正是建立在中医文化基础上的重要学派,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源于人民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既有理论系统,又多流派、多方法,其独具的特色,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养”,就是“滋养”、“供给”之意。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等意思。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长”、“生存”、“生息”等含义。 2.养生的特点 其一,养生是站在滋养万物的高度,把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而进行的整体调养。 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圣典——《黄帝内经》之《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这样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和万物都是大自然化生的产物,人是天地自然之子,所以,人的行为准则就要效法天地阴阳之规律,合乎天地自然之法术。从这点上来讲,中医养生学,真正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在以后的论述中,相信读者会更清楚地明晰这一点)。 其二,“治未病”。就是病还没有生出,或刚有些苗头,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这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讲:“圣人(高明的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霍乱、战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就如同)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兵器),不亦晚乎?” 所以,所谓“养生”,就是根据自然规律和人体的生命规律,通过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一种综合性健身益寿活动。 二、养生的原则 1.养生的总原则 在《黄帝内经》里讲得很清楚,就是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术数:方法、技术,可用数字表示)。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不正常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阴阳”一词,最早起源于《易经》。 阴阳思想,阴阳之道,是古代智者先贤们留给我们非常重要的思想宝库。它不仅是指导我们学习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思想哲学体系的最大贡献! 阴阳有外在和内在之分。外在的阴阳即宇宙自然的阴阳,如太阳与月亮、山川与河流、四季春夏与秋冬、白天与黑夜、早晨与晚上等。 内在阴阳即人体内的阴阳,如五脏(藏)为阴,它包括肝、心、脾、肺与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阳。 那么,阴阳学说和我们养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为什么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呢? 2.阴阳学说确立的养生原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讲:“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疾病)不起,是为得道。” 我们学习养生,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与自然规律相吻合的健康生活习惯或日生活方式,处处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做,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四个方面: (1)食饮有节; (2)起居有常; (3)不妄作劳; (4)形与神俱。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可以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P1-3 序言 祖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而传统中医养生学则是这浩瀚之海中的一朵奇美的浪花。 医圣张仲景在他的名著《伤寒杂病论》中这样讲:“习医,上可疗君亲之疾,下可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命。” 古代历来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言说。讲的都是从医的功德所在。所谓“大道至简”、“大医至爱”、“大医精诚”。 抱着利己、利他、造福社会的心愿,我迈进了中医养生学的大门。 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中医药大学著名的老教授,曾做客央视“百家讲坛”的郝万山老师的演讲,让我从传统的中医圣典《黄帝内经》中更深刻地明晰“人是自然之子”的道理。人既本于阴阳,就要法于阴阳,就要按照自然规律和人体的生命规律来规范自己的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如果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命规律,就会灾害丛生,疾病缠身。 同时,人既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就更要善待自然,就要学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而不是采取抢掠的形式,采取大自然一切皆为我所用的方式。如果真是从治病救人的角度来运用大自然供给的食物时,我们也要心怀感恩之情,而不应是暴殄天物,随欲纵行。 联想起现代人所患的一系列疾病:失眠、忧郁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一些恶性肿瘤……这些心理或生理的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难以言尽的身心痛苦和精神折磨,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据相关消息报道,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控制,到2025年,我国国民收入每年的增长值都要消耗在医药费用上,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济成果要被这巨大的医药支出所拖垮,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啊! 而这一切,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人们不懂养生之道、不明人所应遵循的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造成的,一句话:是由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若经养生指导师指点后许多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研究表明,很多心脑血管疾病、肝病、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胰癌、糖尿病、痛风、胆囊炎等疾病,都是过食动物蛋白和脂肪,即吃肉类食物(猪、牛、羊、鸡、鸭、鱼等)过多引起的。高量的动物蛋白、高饱和脂肪酸(坏的低密度胆固醇,LDL),再加上过量食用甜食(高糖),这“三高”是人体健康的“克星”。 而且,现在的家畜家禽,都是采用工业化、集约化生产出来的,不是吃天然食物自然生长,而是用饲料催出来的,饲料中含有较多的各种添加剂,如激素、抗生素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同时,动物被杀时,由于恐惧的反应产生大量‘的有害毒素,也会损害人体健康。 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病,主要包括“三病”: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如果是“肥胖”病加“三高”病,医学将其称为“死亡四重奏”。这些慢性病,主要指“肥胖”病、“三高”病加“三病”,统称为“代谢综合征”,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富贵病”。 中国历来就有以谷物、蔬菜、水果等为主的传统素食饮食习惯,与之相匹配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淡雅与君子之风,聪明仁慧,不像西方和其他游牧民族那样食肉好斗,攻击性强,大量消耗体力代谢肉食。如今,随着“西风”疾进,饮食也大量学习西方的习惯,带来的不仅是貌似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带来了诸多的垃圾食品,制造了大量的“富贵病”。 国家卫生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显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人口已达2.6亿人,高血压人口达1.6亿人,血脂异常人口达1.6亿人,7年后的今日更是成倍增长。 俗话讲“病从口入”,如今,虽然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吃得起肉了,但如果我们不顾及东方人特有的体质及生理结构,而一味地模仿西方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大吃特吃动物蛋白,等待我们的将是自身肉体之躯难以承受的病痛之苦;不仅如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为满足十多亿人的需要而大量饲养猪、牛、羊等经济类动物所付出粮食、水源等资源而为地球所带来的重负,以及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为了不重蹈西方人大量吃肉、大腹便便的覆辙,我们应该很好地挖掘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习俗,回归中华民族清淡饮食的习惯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的中医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现在,国家的医疗健康计划已有所调整,医药卫生工作前移,已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前期的保健预防阶段,这应是英明之举。 有鉴于此,我将多年来积累的养生保健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不过,祖国的传统医学浩如烟海,而中医养生学也博大精深。因本人水平经验所限,本书错误与纰漏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我的博客:http://www.hanyue.net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