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赵朴初传--行愿在世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谷卿//汪远定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朴初传:行愿在人间》由谷卿、汪远定编著,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赵朴初先生的人生轨迹,将他作为文化人物不限于政治人物来写,于其诗词鉴赏、佛学贡献、社会活动着墨较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研究赵朴初多年,采访、搜集、研读了丰富的资料,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赵朴初。

内容推荐

《赵朴初传:行愿在人间》由谷卿、汪远定编著,《赵朴初传:行愿在人间》在朴老诗词赏鉴、书法赏析等方面有详细的解读和述说,具有诗论的独到特色。为了着重刻画朴老文化人物的形象,他们在朴老的山牛和成长过程中,着重写了他的母亲、关大姨、关表舅,以及他的老师和学友对他的影响,把他的成长放在历史和诗的环境中来写,还挖掘了朴老与西泠印社的艺缘及其与书画家、篆刻家们的交往酬答等等。关于朴老在新时期恢复佛教寺院、重续佛缘的记述,也只选取了金陵刻经处、天坛大佛和灵山大佛等几个代表性的专题,至于朴老与家乡的情缘,他们则特别用了一章来专门叙述。他们很重视表现性格的细节,有些细节可谓神来之笔,文情并茂,我觉得朴老就活生生地在我的面前。

目录

第一章 降生

 一 风水宝地天台里

 二 婴啼鸾凤相和鸣

 三 故乡本是状元府

 四 最爱莫过是诗书

第二章 少年游学

 一 从寺前河到黄浦江

 二 吴地游学

第三章 青年有为

 一 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

 二 佛缘·福缘

 三 孤胆侠肝

 四 江头送别抗日战友

第四章 中年易老

 一 奋笔疾书

 二 净业教养院与少年村

 三 十年生死两茫茫

 四 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

 五 一代爱国宗教领袖

第五章 老年不老

 一 风雨如磐,诗心不转

 二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 路漫行将古来稀,老骥伏枥志千里

第六章 晚年

 一 梦回故里

 二 护持文艺重西泠

 三 五方五佛的人间道场

 四 黄金纽带结法缘

 五 以书还债,书法独步

第七章 陨落

 一 佛法在人间

 二 行愿无尽

 三 永远的朴老

附录一 赵氏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二 赵朴初生平

附录三 赵朴初年表简编

参考及征引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风水宝地天台里

天台里,位于长江之畔。这是一片人间稀有的宝地,它与安庆老城有着如同恋人般的前世情缘。

1 清末那些事儿

清朝末年,腐朽不堪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皖省首府安庆,此时已无昔日的繁华。喧嚣之中裹挟着时代的寒气,顺延长江浩荡的江水,把几多历史的意味灌入城中,不知是浓抑或是淡,流淌和渗入老省城的,常常是剑戟之上未能洗去的甚至还是新鲜的血迹。

清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当人们静默地打开历史上的这一页时,在当时属于中国一线城市的安庆版图上,有多少热闹的场面或者轰动一时的事件正在发生:1907年3月30日,安徽全省师范学堂开学。1907年7月6日,徐锡麟起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1907年8月29日,新军第三十一混成协约5000人驻防安庆,协机关在系马桩。1907年12月28日,学部禁止中小学堂学生吸烟。1907年,在旧高等学堂东首成立安徽师范传习所。

此前的一年(1906),则是安庆城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年,主要事件有:

安徽高等学堂迁址于北门外,聘请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学界泰斗严复出任监督(即学校负责人,相当于今天的校长),大刀阔斧地对学校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安徽省立法政学堂创办,培养大批法政人才,适应当时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安徽巡抚恩铭奉命创办安徽省立师范学堂,曾任北京大学文科院院长的著名学者、桐城派大师姚永概担任学校监督,开启了安徽省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为中国近代教育界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

此后的一年(1908),安庆城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廷、亦足以写进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马炮营起义。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1月19日深夜,时任安庆炮营队官熊成基、范传甲(同为安徽武备学堂校友,范传甲是革命烈士徐锡麟生前密友)等胸怀革命理想者,谋议趁清廷调集南洋各军在太湖县举行新军秋操而安庆城内军事力量空虚的良机发动起义。他们朝气蓬勃,忘乎生死,用革命的激情燃烧了短暂的生命,此举深远之意味,正是以解青年悲愤之思,而承锡麟革命之志,达同仁未竟之业。起义失败后,清廷大肆捕杀革命者,熊成基被迫辗转逃往日本。翌年,熊成基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不久后被捕遇难,这个年仅23岁的青年用鲜血践行了“甘为同胞死,君名何所夸;遍流英雄血,灌溉自由花”(自作诗)的雄壮抱负革命精神。

熊成基虽死犹生,因为马炮营的枪声永远响彻安庆,响彻中华。许多历史学家认为,马炮营起义“启武汉之先声”,是辛亥革命威武雄壮的前奏曲。发生在安庆马炮营的兵变,打响了震惊中国的新军起义第一枪,加速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随后的一个月里,革命之火以燎原之势燃遍了全国13个省市,可谓“革命之势进而不止”。

可以说,在近代中国的范围内,安庆是一个人文底蕴浓郁且教育发达、文明进步的老省会教育精英之多、近代学堂之众、市民追求自由与民主的思想之切,都使得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日俱增,而城市的主人——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民众和学子们都前赴后继地投身社会革命与进步事业,足令时人与后人叹为观止。

然而,回到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1907年又发生了什么?其实,此刻的国人都正在热情地欢舞和高亢地讴歌着“时代的旋律”:1907年5月14日,郭人漳和赵志在钦州起义。1907年5月22日,孙中山领导的广东潮州黄冈起义爆发。1907年7月6日,徐锡麟起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1907年7月15日,光复会起义失败,秋瑾死难。

1907年11月5日,一个名叫赵朴初的孩子降生于安庆天台里。

终于,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在这个非凡的时代里,特定的时空交织凝聚的神力,浇灌出数百年来美丽、神奇的一朵人间佛教的智慧之花,它盛开得那么端庄、典雅、清幽而厚重。

P1-3

序言

我虽早就有言,不再为人写序——这并非我不想支持年轻朋友,而是因为我的眼疾,数十年来我被眼疾折磨得非常痛苦,写序要读长书,一想到厚厚的文稿,我的心里就发怵——但谷卿之请我又不能说不。

谷卿和远定都是“80后”,他们是大学同学,远定高谷卿两届,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我认识谷卿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学牛,我是在他四外祖父叶玉昶教授画展的开幕式上第一次见到他的。他上大学以后,常和同学到我家来玩。我们的年龄相差半个世纪,他比我的小孙子还小,但我们却特别谈得来。他喜欢读书,深爱文学,对诗词、书画、篆刻情有独钟。他喜欢我的书,只要见到我的旧作,他都买下,等米访时带来让我签名。他几乎收藏了我的全部作品。我对喜爱读书、专心学问的年轻人,感到特别亲切,而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也毫不犹豫地向他开口,他们也欣然出手相助,记得我搬家时,他和朋友还来帮助整理书库。我和他算是忘年之交吧。

这本书的另一作者汪远定我虽然还没见过面,但我们书信交往多年,他也是我的一位忠实的读者,他读了我所有作品,我的传记文学著作,他读过多次,他是我的文学知音,现在也已为人师了。我读过他俩合著的《赵朴初书法精神探论》,感觉到他们的才情横溢在字里行间。在我的眼里,他们不仅是优秀的青年,也是优秀的青年学人。

后记

为朴老写传记,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

2010年底,我收到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资深编辑张爱民先生寄来的一封信。张先生表示,他一直想为赵朴老出版一本全面系统地记述其人生经历的可读性强的传记,之前尚未敲定作者人选,直到近期看到我与汪远定兄合著的《赵朴初书法精神探论》一书,觉得不错,遂希望由我来完成这项任务。

我当时的想法是,朴老这样的人物,我们在他面前能解读到的实在太少;他文字与思想的精粹,我们穷尽力气,也难以领悟到一二。此前我们从朴老书法这个具体的点出发,写了一些不成熟的心得,只能说是“探论”,并没有深刻地把握住许多核心问题,将之出版印行,也仅是想借以向方家请教。

不过最终还是答应写这部传记,主要原因就是我想写出我心目中最真实的朴老。《赵朴初书法精神探论》出版后,曾有一个朋友说:“赵朴初这个人太软弱、太媚,他的字也有媚态。”我当即反驳:“你根本不懂朴老,他那不是媚,而是慈悲、宽忍;媚是对上献媚,对下则必作威作福,要说朴老是媚的话,那他也是对所有人‘媚’,对整个世界‘媚’——这还叫媚吗?朴老的字晚年参以碑法,所谓‘不求妍润存骨力’,骨头是藏在丰腴的笔画之内的,认为它有媚态只能说明你的欣赏水平有限。”其实,像这样误读误解朴老的人还有不少,他们常常认为朴老的慈善是没有原则,是对谁都“笑哈哈”的乡愿。我们写朴老的事迹,不仅是写给尊重、爱戴朴老的朋友看的,同时也是想请这些对朴老有偏见的朋友来读一读,感受朴老的人格魅力究竞是如何焕发的。

由于我和远定兄有过前次的合作,对于朴老的生平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本“二次合作”的小书写起来还算是较为顺利的。这期间,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特别是远定兄,他经历了结婚、生子、工作调动等一系列大事,但不论如何繁忙,他几乎每天都会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写作,最终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他所承担的那一部分任务。我在写作这本书的同时,还在撰写《近墨亲朱》和《豪放词三百首》、《吴文英集·王沂孙集》的部分内容,并编校着《简寂朱痕》和《陈撄宁年谱》的稿子,在最忙碌的时候,我在工作室几乎一待就是一整天,困了就架起沙滩床小憩一会儿,只有午餐和晚餐时出来“见见人”、“放放风”……但这一过程并不让人觉得难捱,劳累而快慰的生活毕竟是充实的。

去年初秋,95岁的饶宗颐教授应邀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岭南风韵——饶宗颐书画艺术特展”,我有幸躬逢盛会,并向饶公面呈了《赵朴初书法精神探论》一书,请求先生批评指正。当饶公一见到图书封面上朴老的照片时,双眼顿时大亮,以手指书,兴奋地说:“朴老哇,我们是老朋友了!我曾多次向他请教过诗词书法。”看到饶公这样激动,我微感讶异,当时确想就二老的交往详细访问饶公,无奈当天活动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加之老人家年高体弱、极易疲劳,故而未能如愿。写作期间,我也以书信的方式向很多前辈问访请益,如上海的叶尚志先生(93岁)、周退密先生(99岁),吉林的刘廷中先生(91岁),杭州的刘江先生(87岁)等,老先生们或惠告当年他们与朴老交往的故事,或寄来许多重要的文字资料,或以诗代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各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和鼓励;我们也从以前就比较熟悉的师友处获得很多教益,如安庆师范学院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洪教授和太湖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余世磊先生的一些著作及所赐相关材料,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许多便利。在此,我们谨向这些师长和文友致以衷心的谢忱。需要说明的是,朴老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以我们的水平,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各个方面完全地把他的生平展现出来,只能采撷他如长河般人生中最大最美的几朵浪花,对之详加观照,借以读出朴老与众不同的特殊生命——这大约也算体现了朴老滴水片石见世界的思想吧。

小书完稿后,我第一时间将它打印出来,寄给石楠老师审看。我与远定兄都是自小读石楠老师著作长大的,她对我们两个晚辈也一直关爱备至、眷顾有加。后来我才知道,石楠老师所患颈椎疾病在那时发作得十分频繁,她一直手麻肩痛,难以提笔。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她还坚持通读了全稿,并用心地撰写了序文,实在让我们感动不已。以前我们每有新作赠她、请求指正,她都表现出发自内心的高兴,真诚地鼓励我们,夸赞我们“勤奋”、“努力”。可与这位年逾古稀,已然著作等身、依旧笔耕不辍的前辈相比,我们真是惭愧得厉害,唯有更加“勤奋”、“努力”,或能报答此等厚爱之万一。

今年是朴老诞辰105周年,禅宗经典《五灯会元》里有“万古长青,一朝风月”之说,我们谨以这本传记表达对朴老的深切怀念,并借此想象无边的清风朗月,想象不尽的流水落花。

谷卿

壬辰龙年7月20日于南华寺息心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