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隐秘芬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艳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隐秘芬芳》是一本散文集。书中共分亲情在上、日影飞去、世间清欢、东北之东、他者行迹五个部分,80余篇作品。作者高艳在书中写她所在的小城,写光阴的流转,写至爱亲情以及她所在的地域的人文历史。她的文字风格沉静、内敛,更多地呈现出向内收的倾向,凸显出静观的品质。

内容推荐

《隐秘芬芳》是一本散文集。书中共分亲情在上、日影飞去、世间清欢、东北之东、他者行迹五个部分,80余篇作品。

《隐秘芬芳》作者高艳的散文体现了一种北方的气质,尽管她是一位女性。高艳善于捕捉时间中存在的事物及其多种规律和变化,并能放置于更大的空间去考察和发现。她的这些作品,显然走的是向上的宏阔之路,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参悟尘世与深入灵魂的苍山绿林与万花幽径。

目录

 散文的闯入者

亲情在上

 阿尔茨海默的疼

 比永远多一天

 苍心似茧

 有血液流向我

 是不是有一种接近,更遥远

 亲情的忧伤

 手心里的渴望

 端午,那远去的糯软与香甜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堂妹

日影飞去

 以散步的名义,迷失

 走失的明暗相间的流年

 江南在哪里

 隐秘飞翔

 暖

 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

 萧红离我们有多远

 那些缤纷的寂寞与忧伤

 托斯卡纳艳阳下

 观影小语

 丢失的还要寻找吗

 午后,与记忆的一次邂逅

 四时书简

 已然月落霜满天

 独自也凭栏

 时间是懂得缄默的

 驶向秋天澄净的心怀

 洒落在酒里的怀念

 青山不碍白云飞

世间清欢

 流放自我

 转身:花间的隐语

 谁被阳光照耀

 不能停歇时,像云一样忧伤

 谁能被谁抛弃

 春天几乎不来

 我的那些植物们

 岁月有痕

 时间,众妙之门

 写作的理由

 无意问的绽放

 那一缕清凉香甜的魂魄

 冬日三题

 昨日之灯

 上元节的琐碎

 风尘

 独步

 那声音响自何处

 春天的隐秘

 半日菩提

东北以东

 像水一样离去

 一曼街241号

 马骏,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卜傅氏贞节碑前的凝望

 流水自归去

 宁古台情思

 放雉崖断想

 水之外,那些鱼们

 流放宁古塔

他者行迹

 被岁月恩宠的人

 何处是江南

 宏大叙事背后的精神存在

 理性笔触智性调侃

 一个怎样的人,不让人遗忘

代跋

 高艳散文:个体性的生成与敞开

试读章节

母亲,我们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个人,亲情中涵盖最多意义的称谓。她引领我们进入生存的偌大世界,看遍人世万千山水,然后——我是说我的母亲,然后,仅仅六十多岁的她进人自己的世界,我,我们,不能明了的难以洞悉的世界。

这是一年中北方乍暖还寒的日子。

屋内温度还好,可母亲说冷,她给自己穿了一层又一层,薄厚不等,不容别人改变。我望着她,我的母亲,有些看不清,近近地,就在我身边,却是那样的远,越来越难以辨认。有时,她也不认识我,她记得的自己也不完整,不知道自己确切的年龄,她的记忆在一点点丢失。她自言自语,她的思维沿着那些纠结的神经元纤维,没有方向地游离。于我,是不可知,神秘、梦幻般。她就那样,说着,说着……我失语,疼,在心底隐隐地,无边蔓延。

母亲的改变是渐进的,我却无知无觉,猝不及防。

每天下午,母亲会望着渐暗的天色,不安地重复,“我得回家,老人都等我呢,回晚了他们惦记……”母亲说的家,是有她的奶奶,还有她的爸爸妈妈的那个家,她说她奶奶九十多了,奶奶最疼她,她得回去看看她。母亲的奶奶,我们叫太姥,可是,九十多岁的太姥早已不在,而且,她的那个家,已经搬迁,不存在也有三十多年了,姥姥、姥爷不在也多年了。但母亲的记忆里已经没有这些。母亲忘记了那么多,可是,她的奶奶,那个最疼她的人虽然不在二十几年了,母亲却忘不了。而现在的家,她不知道是哪里。

母亲还像一个孩子,依赖、任性,不停地说要走,每天,不可更改地,母亲整理她的大小包裹,执意要回她的家。她自己找不到,要我们带她回去。我们说,天晚了,明天吧。母亲说,那行。或者,我们打电话给她的弟弟妹妹,让我们的舅舅、姨们向母亲证实那个家的不存在,她才半信半疑——每天每天,一次次,周而复始。

我想挽着母亲,碰到她的身体,她是那样的细弱,单薄得不真实,像不存在,我的心被这轻,重重地触痛,久久不散……有时看母亲,她越来越像姥姥——她的母亲,一个任劳任怨、每天都在忙碌的老人,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的日常衣食住卧,姥姥几十年如一日,无休无止。她不知道疲惫,也很少语言,但偶尔她会敲打自己酸疼的腿。是的,母亲上了年纪,越发地像姥姥,无论眉眼、表情,还是酷爱整洁。一个人的印迹,真的可以复制到另一个人身上。命运真是这样如影随形,并且不可以违背较量的吗?

母亲操持一生,和大多数中国母亲一样,为家为儿女,辛劳无度,但因为父亲早逝,母亲的付出就更比别的母亲加倍许多。记忆中,母亲从没胖过,白皙、瘦弱。父亲离开时,我十二岁,妹妹九岁,最小的弟弟六岁。之前,她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三年多,仅在上海住院就两年。那时还年轻的母亲,全部的生活内容除了照顾父亲和我们,焦虑、担忧,更多不可知的将来,还有什么?那时的她,正是我现在的年龄,我不知道她是怎样承受的,父亲去后,又是经年累月,独自支撑三个孩子的家,于我,这样的生活想想就已经艰难。

母亲一辈子习惯了家务,只是,现在的她漫无目的不停地整理,是让家人不停地找,每天每天。

母亲极爱整洁,尤其对卧床父亲的侍候,极受邻里亲朋的夸赞。她每天洗涮不停,母亲说,要过透亮的日子。但现在,整洁的真正概念已在她头脑中失去,与她想要的结果背道而驰。撕成小块的手纸随时会揣满她的衣兜;她不时地找事做,擦地的布她用来抹桌子;她每天都在耐心地收拾衣物,细致地精心包裹,一层层,以她在服装厂工作多年的叠衣技巧,打理得一如从前那样,没有一丝褶皱,但熨帖却无序——杯子、手巾、塑料小凳、药,以至叠得边角都一丝不苟的废旧塑料口袋,全如宝物一样挤在一起;早起晚睡,她已经不知道要洗漱,每天都要提醒,然后,母亲便到处找她已收拾起的杯子、手巾、牙刷,然后是她不停地抱怨自己的记忆。

母亲喜欢吃蛋糕,喜欢她的大眼睛孙子,毫无顾忌地把蛋糕给不足一岁的孙子吃,被吓坏的弟媳刚刚制止她,母亲又会忘记,仍把蛋糕送到孙子的嘴边。母亲不时地要把门前的鞋严谨地摆放整齐,她说怕人进来踩脏。但她会将自己的鞋穿上,在室内走来走去,告诉她换下来,母亲会有各种理由,鞋是刚刷过的,或者,在外面没穿几次,然后数落我们对她的“挑剔”。

傍晚,带母亲出去散步,或者,早上带母亲去早市,母亲会一遍遍重复着问遇到的邻居吃饭了没,我难堪至极,好在邻居们理解。P3-5

序言

这是一篇迟到的序言。大约在四五月间,高艳就说她想要出一本散文集,希望我能为其写一篇序言。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我曾编发过她的散文,二是她的散文在参加我负责的中国散文学会第三届“漂母杯”全球华人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征文中获过二等奖,更重要的是,几年间的交往中。她一直视我为兄长。

感谢发达的网络,让很多陌生的人瞬间就可以成为朋友。我的博客是我的一个同学帮我注册的,由于我不谙电脑操作,两三年几乎没有使用过。某一天,北京文学的一个同学打电话,极力推销他的博客如何火,强烈要求我加他为好友。于是乎,我成了博客的闯入者。

在众多的好友中,来自东北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女作家高艳是无意中进入我的视线的,我看了她博客上的长篇散文《流放宁古塔》,后由她改编为上下集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播出。或许由于我与满族血统有关,对清初流放这一主题颇感兴趣。我很感叹,这篇两万余字的地域文化散文竞出自一位年轻女性作者之手。不说其文字所承担的思想之厚重,只从表达中所呈现出的写作者的成熟的笔力与开阔、大气,足以让我刮目相看。由此,我便对高艳多了几分关注。

当下,从事散文写作的人很多,女性也并非占少数。由于多年从事报刊编辑,又负责全国散文学会工作,我对全国散文形势非常了解,对各地稍有名气的作者也较为熟悉。我以为,写作者之所以要写作,主要是两种目的,一种是思想感情的自我表达,对于发表、出版、是否加入作家协会并不十分关注;一种是在自我思想情感表达的基础上,求得发表、出版,实现自己的作家梦,最终得到读者的更广泛的共鸣。就大多数作者而言,写作只不过是一种爱好,正如我们在征婚启事上所看到的那样,人们总愿意以一句爱好文学来表明其是有素养的男女。其实,这些人无非是买本《读者》、《青年文摘》杂志看看而已,跟文学没有更多的关系。就职业而言,我愿意把那些有文学素养有写作潜能的人尽快发掘出来,把他们的作品发表出来,让他们尽快地加入各种文学组织,并给予应有的奖励和足够的认可。

我把那些有写作潜质并有可能走向成功的人,称为“文学的闯入者”。

2011年初,母亲的去世给了高艳沉重的打击。她在发给我短信告之时,我也只能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那样的话来安慰她。我还提醒她,可以把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在纸上,放在母亲的手里,母亲是能知道的。也就在那一刻,我成了她的兄长。这一年,中国散文学会与江苏省作家协会、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三届“漂母杯”全球华人母爱主题散文大赛,我向高艳发出邀请,希望她把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写出来。很快,她就把《阿尔茨海默的疼》发给了我。应该说,这是亲情散文中难得的佳作,没有语言的玩味,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反而增加了情感的深度与纯度,不仅写到了真正的疼痛,也写出了不可替代的发现,平静中,却充满了力量。5月,在淮阴颁奖时,我见到了这位来自东北边城的女孩儿——虽然她的儿子已经上了小学,可在我的心中,一直是把她看作小女孩的。眼前的高艳是淡然的,与她的文字中所流露的气韵相得益彰。她不拥挤于众人,安静,内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两个月后,在呼伦贝尔草原,我见到了黑龙江省萧红文学院院长、女诗人李琦,谈到黑龙江的散文创作,我们自然说起高艳。李琦说,高艳刚参加了文学院组织的青年作家研修班,她对高艳印象很好,喜欢这女孩儿的温婉清澈,还说到高艳文字的品质,希望她能写出真正的格局与气象。从李琦的目光中,我读出了这位老大姐的温暖与疼惜。

高艳也曾向我表达过,愿自己的文字以个体经验呈现出自己的气质,不强势,却有力量;非小众,却别样;以开放的气质表达隐藏,以文字洞悉人间的爱与美,痛与期许,无明与内省。我以为,一位有自己明确写作走向的作家是值得尊敬的,至少,她的内心有一份期待与责任。

这本散文集,自然是高艳对自己写作的一个总结。我寄希望于她,以后依然能够沉静地写作,安然笃定,在坚持中走向更为深广和开阔的远方。

2013年11月16日 北京西坝河

后记

时间的刀锋重重划过之后,考量社会生活领域主题词的演变,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这里面,有许多时代的关键词呈现出自然衰减的历程,与之相对应,缝隙里总会有一些主题词相对顽强地挺立,比如文化领域内的“个性”一词即是如此。不过,个性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却具备不同的指向性,就伦常来说,个性与主体的言谈举止之与众不同相契合。如果放在文学领域内探讨这个术语,其最完整的叫法为“创作个性”,其内涵指向作品中内蕴的作家独特的精神个体性,这个体性,作家们人手具备,其间的差异只是鲜明与否而已。

“新文化运动”以来,散文最具个人性的一面被有效地发掘和放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上海良友图书推出中国新文学大系系列,郁达夫先生为其中一卷散文大系作了序,并在序言中指出新旧散文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即白话散文中个性的发现,比之往昔要汹涌澎湃得多。郁达夫之所以有这么斩钉截铁式的判断,得益于新文学以来“人的发现”这一思潮。

当然,探讨散文个性的具体内涵,恰如探讨文学性话题一般,必将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或者可以这样说,散文的个性其实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是一种文化约定性的后果。有真性情可以名之为个性,有锐利的思想判断也可称之为个性存在。而散文的个体性相对而言要具体许多,它总是与作者的体温、思维方式、情感呈现、文化关怀等因素直接照应。

新世纪以来,散文写作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新锐作者,面对他们正处于上升期的文字,我宁愿用个体性这一术语涵盖他们不同的写作路子,不同的精神指向。比如高艳,这位来自中国极北之地一座小城的女性散文作者,书写的路向既非新散文、在场主义这些时兴的潮流所能收拢,亦非女性散文这一模糊的指称所能示之。在她的散文中,系列写作呈现出鲜明的质感性,其中的质感由足够的现场体温加以支撑。她使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她所在的小城,曾经的光阴故事,以及她最亲近的两个人——她的父母双亲,并以足够的细节还原那些已经逝去的场景。比如《阿尔茨海默的疼》中的母亲,《走失的明暗相间的流年》中的父亲,其间写到父辈们所遭受的苦、所经历的痛。在纸上,高艳重建了岁月深处的亲情宫殿,这宫殿里流连忘返的不是倾诉的悲情,而是主体对痛感的接受、容纳、担负。很显然,她在重现这些细节的时候并无激发读者共鸣的考虑,而是面对血缘承继的时候,给自己,给自己的后代一个准确的交代,告诉自己,也告诉他们,家族史不是符号的延续,而是光阴细节的累积,只有累积得如此高大,才能扩容一个人的胸腔和情怀。

《易经》中“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被后世征引甚多。于古典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既然著书立说乃安身立命之内容,那么,上述之语就作为最高的原则而加以不断强化。就散文写作来说,尽管散文的真实性也好,真诚人格也好,被强调了无数次,但在散文实践中,我们依然看到这样或那样的错位。“修辞立其诚”这句话直接对应了文本中的情感处理,高艳笔下的情感有一种突出的平和性,走细腻路线的诸多女性散文作者,往往在细腻的同时控制不住自我的深情,会不自觉地喷发而出,染红了整个纸面。直切或者隐在的激情瞬间在高艳的散文作品中皆是很难寻见的,她的情感处理凸显出静观的品质,即华兹华斯所言的“诗是平静之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在乎烈度,而在乎纯度,即诚挚性的纯度。或者可以打个比方,高艳笔下的情感有如一地的月光,供读者去沉浸,而非抚摩。也正是出于情感的静观性需要,她的文字风格相对沉静、内敛,更多地呈现出向内收的倾向。比如《洒落在酒里的怀念》这篇曾刊于《北方文学》的文章,结尾处有这么一段描写:“一片土地,如果你只是来过,居住过,那只不过是异乡。但是,如果在这片土地上,你种下了粮食,草木上留下了情感,土地上安葬了你最亲近的人,便成了故乡。”这个段落一旦落定,其间的深情立体地凸显在读者眼前,这里没有比兴,没有隐喻和象征,只有描述,而且描述的线条又是如此简单,一纵一横组合在一起,道尽了故乡的精神内涵。我们的故乡如此简单,它只是粮食、草木、先辈的形骸这些要素的组合,而这简单的后面,却又负载着我们所有人的丰厚记忆。高艳说出了简单,并清晰地勾勒了意在言外的丰厚,这种平实而韵味深藏的文字张力巨大,也见出了写作者的笔力。而情感的纯度,建基于作者的深度体验之上,是诚实的,是诚恳的,也是明亮的,来自于写作主体自身修炼出的李贽式的童心。李贽这样来解释童心,他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也正是这种“本心之念”,支撑起高艳散文中情感的纯度。

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我注意到高艳散文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她的作品的结尾,总会建立一个他者作为观照物,这个他者可以是一部电影,也可能是一句台词,或者某部经典作品里的特殊场景,并以之作为思维、情感投射的一个坐标。这也足以说明,高艳在重视结尾处理的同时,意味着她对文本整体结构的一个追求,回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无论文字飘散到何处,有这个点的存在,结构上就会圆整。由此可以判断,在她身上,有相对清晰的文体自觉性。

除了情感的静观性之外,高艳散文吸引我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她的文化关怀了。她的散文有一部分整合了她的观影感受,另有一部分则集中了她对地方人文历史素材的发掘。其他篇章里,也见出她对艺术、文学经典等文化形式的关注力度。视野的宽阔意味着思维情感的开拓,视野这一因素也是考量文学写作能否抵达高地的终极性决定要素。

精神的个体性在文本中如同一扇小小的窗户,只有推开它,屋内的温度、湿度、记忆的味道、人事的质感才会缓缓洞开,才会以细流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肺部,从而滋养彼此的生命精神。(载《文艺评论》2013.3)

书评(媒体评论)

高艳的文字,干净深情,细节饱满,是深得传统神韵的路子,有时有归有光的韵致;这样的文字,是人间的陪伴,不故作高深,不虚张声势,能走得远,走向高妙。

——耿立(著名学者、散文家)

高艳的散文体现了一种北方的气质,尽管她是一位女性。高艳善于捕捉时间中存在的事物及其多种规律和变化,并能放置于更大的空间去考察和发现。她的这些作品,显然走的是向上的宏阔之路,铺展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参悟尘世与深入灵魂的苍山绿林与万花幽径。

——杨献平(著名作家、评论家)

高艳并非那种直逼现实的散文书写者,但强大的“现实”在她的散文里一直隐秘、蓬勃、震撼地盛开着。一切都顺理成章,比如深秋,比如一个人走在一条经常走的路上。比如车来人往,比如暮色里的那些泪流满面。无助、细弱,但不容任意更改。

——杨永康(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散文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