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1中国随笔年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静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李静编选的《2011中国随笔年选》是2011年度中国随笔年选集,收录了张念、耿占春等人的数十篇作品。

内容推荐

《2011中国随笔年选》是2011年中国随笔年选集,收录了《沙上的卜辞》、《这十年,我的“生活世界”》、《隔膜》、《依依韶华旧乐(节选)》、《我的学生们》、《仰望星空》、《贞楠姑娘》、《突围与乌托邦:记王西麟先生》、《“和睦”、“有福”与“神的儿子”——关于《马太福音》五章九节的思考》、《宽容什么,谁来宽恕?——小议宽容与宽恕》等作品。

《2011中国随笔年选》由李静编选。

目录

反熵的精神 李静

第一辑

沙上的卜辞 耿占春

这十年,我的“生活世界” 张念

第二辑

隔膜 高尔泰

依依韶华旧乐(节选) 常罡

我的学生们 王小妮

仰望星空 吴亮

贞楠姑娘 徐小平

突围与乌托邦:记王西麟先生 贾晓伟

第三辑

为什么人们厌恶帝制 秦晖

“和睦”、“有福”与“神的儿子”——关于《马太福音》五章九节的思考 何光沪

说国语 周志文

主权与人权 丁力

宽容什么,谁来宽恕?——小议宽容与宽恕 肖雪慧

走出东亚悲情 刘建平

7·23悲歌:伊伊,等你长大的时候 文钊

第四辑

让·斯塔罗宾斯基与居斯塔夫·朗松 郭宏安

纳博科夫镜中的果戈理 许志强

与马可·波罗同行——读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薛忆沩

身体书写 李森

向生而在 景凯旋

我们处在爱恰恰可能之处——西蒙娜·韦伊的赌注 莫枫

为创伤而写作的人 范昀

犯傻、装傻与博傻 李庆西

真生活,在别处 李大卫

“新游民”电影 王小鲁

第五辑

“清纯”的政治学 王晓渔

随笔三题 周泽雄

“曾志伟”的得意和钽魔的缺席 鄢烈山

中国早就有 刘勃

第六辑

俄国历史上的“第三者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实践 金雁

艺术的“驯旧艮” 雷颐

人在做,天在看——读哈维尔的《狱中书简》 崔卫平

第七辑

读史六则 刀尔登

谈谈明末 李洁非

从帝王师到师帝王 段志强

恰似祖师西来意? 刘伟波

三位北京客的辛亥年(上) 杨早

“十足的鲁迅”举隅 止庵

俞平伯:1954年思想批判运动中的抵制和转弯(外一篇) 陈徒手

新月之蚀——陈梦家诞辰一百周年纪念 朱航满

“《腹地》事件”的前因后果 黄桂元

无名氏最后的日子 尉天骢

送别周海婴先生 王得后

试读章节

第一辑

沙上的卜辞

耿占春

在我要建立一个新文档,以辑录新的“沙上的卜辞”时,心里产生了对写作的一种恐慌:对洁白纸页的恐惧。对未知的什么将出现在纸面上的恐惧。作为记录生活与感受的笔记,有如一部自动书写的生活传记或虚构小说,然而虚构者却不是我。我并不知道在辑录生活瞬间的时候,生活自身会发生什么变故。“测震仪”对自身的敏感感到了不安。这种对未知的感受让人莫名的内疚。似乎真的是以极其无知的形式对未知的卜筮。直到每一个事实来到字眼被确认的时刻。占卜者的话语从来都不是来自预言的方向,对每一个来到他面前求卜筮的人,占卜者都是在向问卜者描述与解释他本人的神色、衣着、举止。如果有面相学的话,也不是依据其他神秘的符号,因为面相上早已写满了情绪与感受的文字。当然,这不是一种自动记录的机器,在一些事情发生时,这个记录者会沉默,会睡眠,会无言。个人内心的感知会放大自己敏感的小事物,而缩小遥远的大事件。因此即使这个似乎与生活同步的札记也绝不是一部“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日记,像一份合格的报纸所做的那样。测震仪的敏感点在于某种感知方式而不在于信息的表达。而这种感知是如此缓慢,或许,在很久之后,在很多年后,才能做出回应:写下一行字。的确如此:我们每天感受的并不是每天所经历的。而文字所记录的,在个人的生命中就像天文望远镜里看见的,以光年计业已消失的星球所发出的光。

虚拟的纸页掀开了,生活会自动地显现在上面。使它显影的是另一种存在。有如移动的云把影子投向海洋与村庄。它是这样的不可预测。此刻,我想以语言驱散不安的阴影。一个普通事实的良好比喻会使生活拥有些微魅力。为最负面的东西注入活力。我又感到了一种来自语言的安然。

依然可以把这些札记称之为“小说”:其中有叙述人,有一个时间性的世界,尽管这些札记看来如此关心语言自身,可也并不缺乏对语境的投射,还有许多片段的人物与事件。所缺乏的,只是一种“连续生活之流”的叙述幻象。札记恪守着片段的道德,拒不复制旧小说里的生活之流连续性的假象。重要的是,札记有着许多个时间层面,而不是只有一个刻意制作出来的单线的、连续性的时间层面。

对我来说,虚构一个假人为他取一个名字,叙述人在背后像操纵牵线木偶一样使之活动显得异常可笑。而且,他们之间的那些琐碎纠纷总是没有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内在经验及其反省令我有兴趣。在思想与感知领域,一个人就是一群人,一个人就是许多不同层面的人们。一个人的自我分裂就是许多人之间的冲突。

一个完整、统一的镜面被打碎了,现在小碎片散落了一地。文学的经典文体破碎了。即使最小的碎片,依然有着事物的映像。

生活的球体

从日月山下来,车缓缓移向草原,四野的山移动,围拢,低低的天和云层安然地覆盖下来,一个完美的笼罩,此时此地,我在……之内。宇宙是一个完善的球体。我幸运地闯进了巴门尼德的“球体”,而位居一个缓缓移动的永恒中心。我相信。圆,球体,蓝色的圆润的曲线,是宇宙之完美属性的证明。在八月的青海,日月山之西的草场上,一个“圆而神”的世界瞬间。回忆起这个时刻,是生活的一个遥远的赠礼。

隐喻与概念

在叙述话语中,一旦隐喻出现,就开始安静地蚕食那些事实。事实消失了?只是进入了隐喻相互缠绕的丝线。

思想中对概念的使用其最好的目标是为了使概念成为一个临时工,一个临时工作的场地,而不是以真理的化身出现在纯粹的真理范畴。思想中隐喻的出现会协助这一任务,隐喻蚕食掉概念、以隐喻回收概念、或吞掉概念以防伪劣的思想成为真理的僭主。在人类社会,经常发生的是反诗学的情境:不仅没有得意忘言,而且言以概念的身份占据了意义的位置并彻底放逐了意义。概念被偶像化的时候,意义成了一个被谋杀的冤魂。这是一种微观政治学的诗学观察。不错,这本身就是一个隐喻,以发现和解释某些被忽略的连结。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规则,尤其是诗学的语义学规则无疑能够揭示政治场域的语用学秘密。但过于精确的感知就像一个神话。

景色与意义

“风景”,“景色”,“风光”,甚至是“自然”,看来人们仍然没有发明一个恰当的词命名他们置身其中的空间和眼前的景物。除非像祖先那样把它们称之为神灵,难以明白为什么景色总是携带着人并不知道的意义渗入观看者的身心,也不知道意义的深入途径,意义以风景的方式发生了,和身心内的某物混合着。似乎是身心中的某些空白之处被景色恰当地占据了,也似乎是身心的某种善感之物飘溢发散,融入了景色之中,成为它忧郁的灵魂。如同爱的瞬间所发生的。我们在理念中、在日常事务中所否定的意义,那些即使在宗教话语中也难以令人信服的意义,似乎早已消失的意义总是在事物临近身心的时刻被感知。而在代价最昂贵的人工美景中,却没有这种意义对身心的渗入。最深重的不幸也许是,在人类尚未在科学技术或经济行为中找到幸福与意义时,最具有救赎意味的事物已经被毁弃了。

疾病的隐喻

哲学的语言总是喜欢像柏拉图那样驱逐意象、隐喻,一旦观念的话语糅合了形象、隐喻,意识活动就自动向无意识的边界移动。一边睡,一边醒。就像夏天的阵雨,路的这边下,另一边晴。这是诗寻求的话语。——我总是滑入隐喻,为了在写作中入睡,为了睡着了还有梦。

“疾病的隐喻”。什么中间没有它自身的隐喻呢?就像任何一种身体的疾病中都有一点未满足的宗教感或失败的神学。次而言之,至少是诗和玄学的失败。再等而次之才是仕途或商业的失败。如果一个社会整体早已是宗教的失败、诗学的和道德的失败,那么失败感就笼罩了这个社会。

绝对理性是普遍的失眠。

在迷宫的中心

五十二岁,我依然在迷宫的中心,没有方向,些微犹疑,些微软弱,迟疑地跟随“心跳的方向”。P1-3

序言

反熵的精神——《2011中国随笔年选》代序

李静

1

编定了这部书稿,就上网。一条消息在微博上反复传送:小悦悦凌晨死去。看了看屏幕右下角的日期:2011年10月21日。不知明年此时,是否还会有人记起她的名字,记起这件事,记起我们共同的羞耻。这个刚刚来到世上两年零四个月的小女孩,10月13日下午在广东佛山一个小镇上横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碾压,肇事司机开车逃逸,陆续经过她身边的三个路人视若无睹;后又有第二辆车从她身上压过,逃逸,路人依然无视,直至第十九位路过者——拾荒阿婆陈贤妹看见了她,将她救起。但为时已晚。数天抢救之后,死神还是带走了这无辜的小孩。有网友用小悦悦的口吻写了首悲伤的歌:“爸爸妈妈,我走啦,以后打工别太辛苦啦,女儿来世再报答;陈阿婆,我走啦,谢谢您没让我被车子第三次碾压;叔叔阿姨们,我走啦,看好你们宝宝吧,这是一个危险的国家;爷爷奶奶们,我走啦,告别这个你们曾经向往的新中华;我走啦,我走啦,我去帮十三亿人,去寻找,中国的良心,在哪?!”

最惨酷的悲剧,莫过于让孩子成为牺牲。今天是小悦悦,“723”.动车事故时则是小伊伊。小伊伊的父母已在天堂,留下这一身伤痛的孩子孤单走过人世。等小伊伊长大,我们将会把一个怎样的世界捧给她?

无数孩子的稚气面孔从眼前飘过,又消失在生命的深渊里,让坐在书房敲打键盘的成年人,坐立不安。九十多年前,一个伟大的成年人曾借疯子之口高喊:“救救孩子!”这声音传到今天,依然是未能执行的遗嘱。看着堆在面前的书稿,电脑里的文档,那些卓异的人们用心写出的文章,自己将写未写的序言……这个-无能为力的写作者,不知在一个怎样的秩序中把这一切安放。

2

于是只能回到写作的原点——文字是钉子,钉于意识之墙,固着那些不愿被遗忘的事物。至于这钉子有多粗、多长,钉于何处,钉得多深,全取决于写作者自己。一本书,是钉子及其固着物的集合,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它们形成的图案。那是一个时代小小的精神侧面。

3

从此书中可以看到,诗人、小说家王小妮如何将她学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采撷他们朴质而沉重的诗意,折射出人间的悲辛与生机(《我的学生们》);音乐学家常罡在革命时代里,怎样演出他爱乐、寻乐的悲喜剧(《依依韶华旧乐》);批评家吴亮在他的1970年代,又是如何目睹了一对坚忍不拔的基督徒父子的传奇(《仰望星空》);以《人有病,天知否》一书享誉文坛的作家陈徒手在沉默十年之后,今年厚积薄发,用严谨的档案爬梳和节制的史家笔墨,将若干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改造”历程一一呈现,收入本书的《俞平伯:1954年思想批判运动中的抵制和转弯》和《傅鹰:中右标兵的悲情》可见此工程之一斑;而发展咨询专家徐小平则用一个贫困姑娘的励志故事,指出摆脱了国家崇拜的个体获得自由出路的可能性(《贞楠姑娘》)……

一些思想随笔深具启示性。景凯旋的《向生而在》从鲁迅和胡适政治观的表面分歧中,看到他们同样受制于中国传统的“向生而在”的生死观——即精神世界中都不存在超越现世的彼岸的、绝对的精神维度,其意义源泉只能来自“未来”和“社会群体”这种相对之物,因此他们都未能建立起一个自由的意义世界。这也可以解释,何以鲁迅这样“一个崇尚个人绝对自由的人,最终却主张社会的平等优先,赞同苏联的集体主义体制,这其中蕴含着多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悖论”——因此鲁迅“给我们提供的是自由的美感,不是自由的路径”;同时也可以明白,为何强调个体自由和法治宪政的胡适“反对各种专制,却又力主维持现状;同情革命,却又拒绝任何反政府的行动”——因为他是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的信徒,但“在一个东方专制社会,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建立个人本位,实现自由,这需要一种争取自由的道德决断和勇气,而纯粹的功利原则有时却会出于国家、民族或集体利益,认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因此“胡适是能维护自由的人,却不是开辟自由的人”。但无论鲁迅还是胡适,“为了寻求自由,他们都尽了各自的最大努力。他们的心路历程值得我们寻味,因为他们的局限,也是我们的局限”。

而耿占春的《沙上的卜辞》、崔卫平的《人在做,天在看》、莫枫的《我们处在爱恰恰可能之处》、金雁的《俄国历史上的“第三种知识分子”及其社会实践》、许志强的《纳博科夫镜中的果戈理》、薛忆沩的《与马可·波罗同行》、王晓渔的《“清纯”的政治学》、刀尔登的《读史六则》、李洁非的《谈谈明末》……或以诗人之眼,或以史家之手,或以哲人之心,各自进行了一次从知识现象到精神本体的穿越。

4

这些文章是由于一种“反熵的精神”而聚在一起的。《辞海》:“熵的大小是自发实现可能性的量度,熵越大的状态,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意即,越容易发生的事情,其熵越大。

比如说,在地球重力之下,“水往低处流”的熵要远远高于高压水枪灭火产生的熵;同理,在一个没有制度保障的社会中,倚强凌弱的“熵”也远远高于“以弱抗强”的“熵”;在一个鼓励惰性的知识评价体系中,炮制一部学术时髦、东拼西凑的八股著作的熵,更是远远高于写作一部个性饱满、洞见迭出的灵智之作的熵……这貌似亘古不变的自然世界,终将会因“熵”的累积而走向热寂和消亡;而这个貌似强权无敌的人类社会,也将因每个人都追求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和胜算率——最大的“熵”——而迎来与自然世界同样的结局。

但人类似乎总会闪现一些得救的希望……中午时分,另一条消息蹦入眼帘——统治利比亚四十余年的独裁者卡扎菲被俘。是呀,独裁者不会长久,这是人类历史已被反复证明的“反熵真理”……但转瞬之间,一缕血腥的空气渗进了欣慰的呼吸中——又一条消息:卡扎菲被一士兵击毙,死相很难看。

2011年10月2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