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妈妈释放孩子的天性
分类
作者 (俄)吉本雷特
出版社 求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本《好妈妈释放孩子的天性》由吉本雷特著,容之译,主要内容包括:

孩子越是自信,就会越清晰地意识到并坚持自己的道路。

想让孩子做某事,就不要让他蓄积对这件事的负面情绪。

强制会扼杀孩子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剥夺他探索和求知的乐趣。

如果禁令不多,孩子是完全可以忍受的。

当孩子缺乏“自觉性”的时候,应当让他品尝其行为导致的消极后果。

如果孩子能与童心未泯的成年人相知相处,他会感到这是命运的馈赠。

完全可以对孩子做出某些让步,有时甚至必须让步!

内容推荐

这本《好妈妈释放孩子的天性》由吉本雷特著,容之译,是《不抓狂,育出好孩子》的姊妹篇,是上本书内容的延续和深化。《好妈妈释放孩子的天性》的主题之一是了解孩子的天性。作者告诉我们,了解和考虑孩子的需求、行为动机、情绪、追求和感受是育儿的关键。为帮助孩子及其父母找到有效的途径,作者引用了多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的理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了大量案例,给家长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孩子在成长

 第一章 了解孩子的天性

追求自由

全神贯注

坚持不懈

特别敏感

 第二章 天才的普遍特征

着迷

富有使命感

喜欢凝神静想

内心感受不愿与人分享

百折不挠

坚持自己的道路

 第三章 更多、更好地理解孩子

要求与动机

动机与情感

强烈吸引和强烈反感

保持孩子的兴趣

不要限制孩子对独立的需求

过度关心,危害无穷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帕格尼尼之谜

除了强制,还有别的方法

 第四章 成功的教育经验

蒙台梭利:不要压制生命自身的发展!

尼尔:站在孩子一边

兹翁金: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费曼的父亲:关注孩子的内心活动

母亲身上的人性光辉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潜移默化

良师把学生引向科学

成功秘笈

第二部分 和孩子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一章 尽早养成好习惯

如何养成好习惯

尽早开始

营造环境和培养生活习惯

帮助孩子管理自己

利用“外部手段”

不要害怕“生活的教训”

 第二章 惩罚孩子的原因和方法

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

惩罚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动手前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

几种有效的惩罚方法

基本原则

 第三章 家长不要总是一本正经

寓教于“乐”

欲擒故纵

培养幽默感

与孩子一起想象

亲自给孩子讲故事

一起做游戏和脑力训练

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第三部分 和孩子沟通

 第一章 积极倾听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不管用,怎么办

理解孩子的处境

 第二章 复杂的感情世界

坚持用“第一人称表述”

切勿滥用“第一人称表述”

正面感受可用多种方法表达

倾听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章 如何解决冲突

有两个困难要克服

家长因何任孩子摆布

孩子因何与家长对着干

相互理解,灵活处理

适当对孩子做出让步

 第四章 亡羊补牢,永远都不晚

教育过失越早弥补越好

父母也可以改变自己

孩子也在监督父母的行为

代后记

试读章节

孩子和所有生物一样,天生具有积极主动性。新生儿会把头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两个月大的婴儿会寻找弯腰看他的人,捕捉微笑,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作为回应。在一岁之前,他要学会看、辨认人和物体,拿玩具,坐,爬,站,走,然后学说话,提问题……还要学会很多很多东西。有人专门教他这些吗?

没有。孩子是依靠自发的积极主动性学会这些异常复杂的东西的。

追求自由

生活告诉我们,当孩子自由玩耍或做事的时候,他总是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富有进取心。反之,如果强制他,他就会变得兴致索然,有时会表现出执拗和攻击性。心理学家通过观察这些现象得出结论:追求自由和自主,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孩子很早就表现出这一特点。在儿童的语言中,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表达为:“我自己。”“我能!”在这种情绪中他会积极地寻找并找到他在当时最需要的东西——他的发展和自学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

当孩子为他凭本能选择的东西而努力并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会兴致盎然,引以为傲。但还不止于此:他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以及继续尝试和冒险的愿望。

我举一个很小、但很典型的例子。这是一位母亲讲的。

当时我儿子3岁。冬天。我和他在院子里玩。我们那儿有个斜坡,旁边是行人走的台阶。坡挺高的,台阶也相当长。几个孩子上几级台阶,然后从坡上滑下来。我儿子和他们年龄相仿。过了一会儿,他说想上得高一点。我控制住自己没有表示反对,结果他成功地滑下来几次。这样一来他勇气大增,爬得更高了。最后,他努力克服着恐惧心理(我看得出来),爬到了最高的台阶!我非常担心,但竭力克制自己,不去阻止他滑下来。回到家,儿子刚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嚷道:

“爸爸,我能!”

“你能什么?”他父亲问。

“什么都能!”儿子骄傲地回答。

可以肯定地说,从这件事中,孩子在面对风险独立做决断以及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等方面获得了宝贵经验。不能否认,“什么都能”这个结论非常可贵。

我们应当指出,孩子得到这个“礼物”要感谢他的妈妈,因为她表现出了勇气——特殊的勇气:允许孩子冒险。

全神贯注

有一次,一位老教授走到婴儿床前,他十个月大的孙子扶着栏杆站在小床上。教授对客人说:“看看他的目光多么专注:他将来一定很有才能!”

全神贯注是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的天赋。我们做感兴趣的事情时,都会“埋头忘我”,特别投入,对此我们成年人都深有体会。比如,别人跟我们讲话我们充耳不闻,或因为沉浸在一本有趣的书中而坐过站。显然,这时我们的脑子正在紧张地工作。

心理学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越小的孩子越经常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

其中自有“逻辑”:对于小孩子来说,整个世界是全新的、未知而有趣的。他面对的新鲜事物,其数量比日后成人所了解和掌握的东西要多得多。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话来说,成人一辈子只能走几里路,而孩子在5岁前则走过了广阔的宇宙!

有一个关于丹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童年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玻尔和他的兄弟与母亲坐火车旅行。当他们到站下车的时候,同包厢的乘客说:“可怜的母亲!她有一个孩子很正常,另一个是傻子!”他说的傻子就是尼尔斯,根据是在旅途中,尼尔斯大部分时间都目光呆滞,嘴巴半张,对周围发生的事麻木不仁。这位乘客不知道,孩子是处于专注思考状态。当时的玻尔已经具有全神贯注的能力,这无疑是杰出天才的表现。

老师们也难免会经常犯同样的错误,特别是在低年级,他们往往会用粗鲁的方式打断“耽于幻想”的孩子:“米沙,你又发呆了!”而米沙这时可能正听到或看到什么,他所感受的东西远比类似“写日期要上面空两行左面空一格”的指令要丰富得多。

孩子的这种状态要悉心呵护!P3-6

序言

本书讲述的是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讲述成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它延续和深化了我的上一本书——《不抓狂,育出好孩子》的主题。

读者们反馈,《不抓狂,育出好孩子》对他们非常有帮助。很多人跟我谈到,通过学习这本书,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在与许多人会面的时候(其中有父母,也有孩子;有夫妇,也有单身男女;有大学生,也有商人),我们一起讨论了教育问题、交往问题,以及生活中的种种难题,这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除了这些生活素材,书中还弓l用了一些杰出的职业心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的观点。还有一部分宝贵的资料选自文学作品、回忆录、传记及自传。因为只有通过真实的故事、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够深刻理解那些杰出的爱心人士(这些学者和实践者选择了帮助人们教育孩子、完善自我的职业)过去和现在试图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因此我努力以“真实的故事”为例来解释每一个“理论”术语;或者相反,引导读者在每一具体的事例中看到普遍的规律,做出有益的结论。

现在谈谈本书的内容。在写作过程中,很难遵循严密的线性逻辑。生活是一团麻,几天之内可能有各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不快与快乐,和谐与矛盾,游戏与冲突……讲一件事,难免要牵扯到其他。因此只能大致地把内容分为若干部分和章节,其间难免会出现重复以及题目的交叉。

有些主题是贯穿全书的。

首先是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孩子生来都是有天赋的,他强烈地要求成长与进步,他会学习也想学习;他执著顽强,专心致志,对世界充满迷恋;他天真烂漫,充满激情;他在寻求我们的同情,同时又在防范着不理解以及对他的世界的粗暴干涉。作为父母,我们能否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本书有几章讲述的就是他们的要求、行为动机以及情绪和感受。

下一个主题是教育孩子的途径和方法。很遗憾,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错误的看法,陈旧而根深蒂固的传统。其中包括强迫、严厉的惩罚,“调教”、压制孩子的自由和个性。这一类的做法世代沿用,传给现代的父母,导致很多家庭问题的产生。做父母的经常不知道还有其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就是接受这样的家教的。

与上本书一样,我们将解答父母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教育他?如何让他养成好习惯、守纪律、有条理?如何惩罚?怎么能让他好好学习?……

为了找到答案,必须突破习惯思维的框框。我们的教育字典里不应该只有“学习”、“养成好习惯”、“注意力集中”、“强迫”、“要求”那些词,还应该有“开心”、“游戏玩耍”、“着迷”这些词。

我们将在杰出的学者、教育家和父母的行为中寻找有用的答案。他们的经验胜过千言万语。这些事例贯穿全书,为我们提供启示。毕竟,除了采纳这些行家高手的经验,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学习方法呢?

自然,上述教育的主题是与沟通的主题交织在一起的。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在与孩子的关系中,重要的不仅是我们教给他们什么东西,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如何渡过生活难关。善于倾听、表达自己、建设性地解决冲突,这些都属于沟通技巧。我的上本书对这些技能进行了基本的描述.本书(特别是第三部分)就这些技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涉及一些重要的细节。

我觉得,虽然本书主要讲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成年人”问题也要纳入其中。原因有二。

首先,有效沟通的基本原理和规则是通用的。它们不仅适用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成年人本身。不错,孩子掌握沟通技巧非常之快,通常要快于成人。

其次,成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是孩子情绪稳定及其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父母来说,注意彼此相处及与周围人相处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他们可以从书中得到这方面的帮助。

很多读者都知道,仅仅读一本甚至很多本“关于沟通”的书是不够的。要实际运用!如果只是读书,而不尝试新的方式——以新的方式应对、回应、表达自己的感受,那就见不到任何成效。

但是请相信,改变习惯完全有可能。不要气馁!起初,新的语气或用词可能显得做作,这种感觉是因为过度紧张造成的。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过去。您会习惯于新的行为方式,使其像旧的行为方式一样成为“本能”。

您把这本书拿在手上,说明您想使自己变得更好。也许您已经在尝试以新的方式与人相处,正确的技巧已经收到了有益的、有时简直是“激动人心”的效果。我想热烈地祝贺您取得的一切成绩,因为这些成绩使您不仅对自己能够有效沟通感到满意,而且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

但这还不是全部。您不久就会发现自己内心发生的变化。很多读者写道,随着他们逐步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他们的自我感觉开始发生变化,变得更平和,更有信心。他们开始更加理解孩子和亲友,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开始更多地倾听他人的感受,而且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外在行为方式的改变会引起内心的变化!为掌握技巧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百倍的报偿!

我衷心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人。很多孩子的家长、朋友、同事、相识或不相识的读者通过当面交流或书信向我讲述了自己遇到的问题、烦恼,他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成功的尝试,获得了经验,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家长的身后是他们的孩子,这些孩子生气勃勃、真诚坦率、天真烂漫、多才多艺,与此同时,他们却又都普遍需要帮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友善的“场”,一个为孩子与亲人的幸福而紧张工作的无形群体,每个人以独特的贡献丰富着这个场,同时,这个场也给每个人以精神上的支持,包括本书的作者。

我深深地感谢画家叶莲娜·别洛乌索娃和玛丽娜·费奥多罗夫斯卡娅,她们认真地对待作者的每一个要求并将其创造性地体现在她们的插图中。

我尤其要对伊琳娜·乌姆诺娃表示感谢,她热情地接受了审稿和编辑书稿的工作。她以在文学、新闻和心理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帮助我发现并尽量纠正了全书在结构以及某些章节叙述方面的不足。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丈夫阿列克塞·尼古拉耶维奇·卢达科夫,他是我始终如一的倾听者和交流对象,对过去和现在困扰我的问题,他都会随时作出解答。他以数学家的独特视角对本书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评鉴。当然,不足之处都是我的问题。

Ю.Ь.吉本雷特教授

2008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8: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