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界500强面试吧,至少能被DISC一把啊!全球84个国家5000多万人次在使用,香港教育局指定DISC为大中小学校长培训进行测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等近千名EMBA集体接受测评,戴尔电脑、特力集团、台基电高管亲笔撰写感谢信,可口可乐、一汽大众、百胜集团、统一集团、汇丰银行、中国人寿、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在使用。
他们都曾被DISC测试过,你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找到人和他分享什么是DISC。回答他的问题,然后重新阅读《我为什么看不懂你》。确定关注的主题——团队、沟通、领导等,看你从书里找到什么。和同事一起阅读、测试及交流,分析彼此报告的差异和改进方向。
看不懂你,我怎么用你???
探讨“第一团队”背后的性格秘密如此辉煌的战绩,只是因为他们善用了团队力量,在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团队成员的优势。
去世界500强面试吧,至少能被DISC性格测试一把啊!
困惑:你行我也行?
很多时候,并不是豁出去,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拆解“能人”的成功因素,看看他们为什么“能人所不能”,找到从平凡到优秀的可行通路。
获取超级团队的DNA组合,看看那些看似平常的人,为什么一旦走到一起,就能创造出一个个传奇。
人与人真的不同。有人忙得焦头烂额,有人则不知时日怎样虚度;
有人门庭冷落,有人全城热捧;有人小心翼翼尚且担心失业,有人头疼于不断来骚扰的“猎头”。
除了所谓“才华”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在读懂他人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自己是怎样的吧。
正如万紫千红的颜色其实只由三种颜色所组成,我们人类的性格和行为,其实只由四种因子构成。
他们住在我们的心里,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一
有时候他们是:粗暴冷硬的女王D、冲动善变的莎士比I、委婉怕事的大长今S和僵硬苛求的基努李维C。
有时候他们是:果断实干的女王D、重情浪漫的莎士比I、包容奉献的大长今S和聪明谨慎的基努李维C。
他们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怎么发挥作用呢?
一、女王D
传说中的暴君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强硬的一面。脾气上来的时候,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发,令我们非常直截了当地提要求一“一定要”、“必须”。尤其在那些爱我们或反抗我们的人面前。什么时候伤到他们,可能并不察觉。
讲话直接,只要结果
有时候我们很不耐烦,觉得对方哕哕嗦嗦,心里好想吼一句:“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女王D说话的分量自然越来越重。在职场中,女王D的对事不对人,有时候能帮到我们,有时候却会害我们。
希望掌控全部情况,害怕被利用
在工作中碰到乱哄哄一团糟的情况,我们偶尔会希望跳到桌子上发飙一下,让这帮家伙脑子清醒点。“做好自己的事情”当然远远不够,因为你们的表现会拖累我!!!
当D决定要干某事时,会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势!
D型人代表案例:
盛大集团的董事长陈天桥在会议上经常说的话是:“谁反对谁滚蛋!”
格力电器领航人董明珠说:“我永远是对的!”“领导不需要情绪管理。”
二、莎士比I
传说中的“大虾”
我们都有豪情万丈的时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产生,作祟的可不仅仅只是雄性荷尔蒙,还有勇气、大爱,以及……是啦,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有就是小小的莽撞、浪漫和虚荣。
拥有肥皂剧一样的人生
因为热爱生活,我们有时宁愿活在想象中。莎士比I制造爱情传奇的惊人想象,万世流传,这功力绝对不是盖的。
心里的莎士比I说:“即便用12把锁,把‘美’牢牢锁在密室,‘爱’也照旧能把锁个个打开而斩关直入。”
希望做个“万人迷”,获得大家的认同
有时候我们害怕上台,但有时候也害怕会被人遗忘。任何人都希望得到社会认同,希望在同学聚会中不被看扁。虽然他人的看法丝毫影响不了我们的物质环境,但莎士比I认为:最好随时能在闪光灯下,白里透红,与众不同。
I型人代表案例:
阿里巴巴的马云,不仅频频出镜,更曾以朋克造型出席公司年会做表演。
三、大长今S
传说中的“大长今”,多听少说,害怕冲突和争斗
像《大长今》女主角那样吃苦耐劳、先人后己是亚洲民族共同的传统美德。沉默是金,在未明真相之前,只是围观或假装打酱油路过。但过于小心,会让那些向你敞开心扉的有心人或唯恐天下不乱的捣蛋分子觉得很无趣呢。
羡慕稳如泰山的生活
一动不如一静,大长今S在我们心中主管“稳定”和“安定”这两种需求。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大长今S经常唠叨的话题,也是人类规避风险获得生存空间的原始本能。
喜欢说:随便啦,都好!
和朋友到外面吃饭,经常被点的一道菜就是“随便”。也许我们原本有要求,只是因为希望大家都满意,拿不定主意,所以心里的大长今S脱口而出:“随便啦,都好!”
当然,这也是因为大长今S真的觉得人生何处不“杯具”,忍耐才是王道。做茶托固然遭遇“杯具”,但挣扎着去混“板凳”也好不到哪里去。
S型人代表案例:
腾讯的马化腾,始终坚持老二战略,连稍有创新意识的QQ秀当年都险些被他扫进了垃圾桶,要知道,QQ秀可是现在腾讯的第二大盈利项目。
四、基努李维C
传说中的“砖家”
我们尊重那些严谨的学者,因为他们“专业”。一个人的存在感,会和他在某领域的专业度挂钩。比如打魔兽做个骨灰级玩家,也能因“专业”而获得尊重。但对C而言,追求更“专业”,只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
无规矩不成方圆——世界是由程序组成的
偶尔,我们会认真地思考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心里的基努李维C深信:也许世界就是由计算机程序所组成,就像《黑客帝国》一般。不符合逻辑的东西就是不合理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科学精神。
追求完美害怕批评,自己却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
每个人在某些事情上都有自己的标准。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更高。鸡蛋里挑骨头的苛刻,大部分人都偶尔为之。画家之于绘画,音乐家之于曲调,美食家之于食品……没有要求,又哪来进步呢?做一件事的心意和努力固然值得肯定,但只有质量过关,才能经得起考究。
C型人代表案例:
海尔的张瑞敏,以追求品质的严谨起家。海尔当年砸了76台冰箱的企业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而他本人,也将这种严谨和标准化的企业精神贯彻到了海尔集团的每个角落。
这个缤纷的世界,由不同性格的人所组成。并不是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四种性格的人。每一个人身上都有DISC四种因子,但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就像三种原色组成了色彩缤纷的世界,四种性格因子也组成了性格各异的人类个体。有时候精明,有时候糊涂,有时候热情,有时候冷漠。主导的因子让我们拥有个性,辅助的因子又让我们更灵活和具有活力。D的行动、I的激情、S的宽容、C的精细,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好。
场景1:如果在饭店吃饭发现菜里有只大头苍蝇,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饭菜里吃出苍蝇,不同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心情中,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有时候会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时候会大吵大闹,让围观群众给自己撑腰评理;有时候会着眼于如何在已经受损失的情况下利益最大化,以及用原则和法律为自己找回公道;有时候会在狂怒中把他上级领导揪出来,揭台子泄愤之余,还要责任到人。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城市,我们的选择倾向也会有变化。上海人吵架的模式,和北京人吵架的模式,大相径庭——上海人喜欢两个人摆道理,吵架的口头禅是:“侬看……侬看……”北京人喜欢对围观群众喊话:“大家都来评评理……”
整个城市的性格,这个地方的人的互动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具体一点来说,即使是同样在饭桌上发现了苍蝇,我们的反应,有时候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喝酒、和谁喝、喝多喝少等等,而会不会喝酒、喝多喝少,这些又是取决于这个城市里的社交习惯以及和你吃饭的人。
有句俗语叫“看菜吃饭”,意思是做人要有灵活度。即使在处理类似的情景,我们也不能永远用一种方法去应对。
PS:如果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仅仅只是着眼于这个人本身,那么准确率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为何我们强调管理上建立体系比关注个体更重要。
场景2:要求伴侣陪自己去看人类逼迁控诉史《阿凡达》
大长今S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变成问句表达出来,因为她害怕强迫别人。一旦别人拒绝,她也不会坚持,只能默默地向隅流泪。
女王D会直接明了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不会留下丝毫让你提出异议的机会。无论她有没有说“必须”,你都知道这是“永远”的潜台词。
基努李维C提出要求时会充分阐明合理性,并且喜欢用数据、对比以及专业权威来打动你。有理有据的说服本身就让他很有成就感呢!
莎士比I很擅长描绘,他那生动(甚至是言过其实)的描绘能令你身临其境,从而为可能的选择而心动不已。此外,他还会强调潮流性,向你施加群众压力,因为他自己很重视这一因素。如果遭到拒绝,他会用撒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坚持,让你心软。
沟通有时候像买卖。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别人的观点,这是买;我们每天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卖。不同的人。在卖自己观点的时候。都有着既定的习惯一也就是风格。但对待那些你一定要销售成功的对象——比如自己的老板,在你阐述自己的工作计划之前,最好想想他最吃哪一套,以便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
一个人固然是因不同场景去调用自己的特质,在对待爱人、上司、下属和客户时,多少都会有些不同。
同时,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个场景的时候,可能会拿出不同的特质。有时候拿不适当的特质去应对时,会产生一些矛盾。比如在公司做惯了老板,回到家里依旧把自己当老板,把亲人当员工。但别忘了,你可以炒掉员工,却不能轻易炒掉家人。
没有这样的意识,就有更大的可能会失去家庭和事业的平衡。
也有些人,上了战场还不能抛下自己的S,有时候会延误战机。
现在,我们可以先思考以下问题:
我是否对待敌人像春天般温暖,对待亲人像冬天般寒冷?
我是否把工作习性带回了家里?用处理工作的方式去处理家庭事务?
在工作中,我们追求结果好,其次才是感觉好,在家庭里,我们追求感觉好,然后才是结果好。尽管我们都可能会同时用到心里的四种声音。但就普遍来说:
在工作中,我们看重事情,追求结果,女王D和基努李维C更有分量;在生活中,我们关注人性,追求感觉,用莎士比I和长今S更有效率。 虽然每个人心里都住着这四个人,但他们的地位却并不平等。有些人习惯用女王D多一点,有些人觉得大长今S更理想一些。有些人生来就忽视基努李维C的存在,有些人的莎士比I被多年的专业训练打压得体无完肤。
正因为每个人心里四种因子的分量并不平衡,也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优势。发挥得好,便成为优势,发挥过当,便会坏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过犹不及。
P2-19
60亿,大不同
这个世界有60亿人,便有60亿种际遇与想法。
但正如我们都有五官和四肢,拥有大致相同的发展轨迹、伦理观和文化历史沉淀,因此我们用同样的度量衡来丈量和规划这个世界。即使拥有不一样的肤色、使用不一样的语言、甚至信奉不一样的价值观,但我们依然可以有达成一致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人性”。
真相,只有一个。诠释,却总有千百万种。所以我们常常会惊诧地发现,为什么一个简单问题,却要彼此之间反复纠缠。
“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怎么总是说不通呢?”
人与人各不相同,但一定与某个“谁”相通。即便甲不对你的胃口,而乙却能与你惺惺相惜。但如果只和对自己胃口的人交往,这个世界上可能有3/4的人被你“流放”,伴随流逝的是他们的智慧、力量、财富、尊重与爱。多一点认知,便多一点让步与宽容,也便多一点美。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我们听得太多,但却依然把与人相处之道设定为“迎合”某人,委曲求全。其中有差别吗?——有,“读懂你”的基础是大爱和幸福的循环,“迎合你”的基础是利益和算计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