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男孩听进去让女孩说出来》由菅原裕子编著,本书用“语言的反射”来聆听孩子,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没想到仅仅是重复孩子的话,就让我不再曲解孩子的意思。书里的一些方法很简单,也很实用。这本书给我们敲了个警钟,正如作者所说“育儿不是按照父母的意志来行事”,给孩子的更多应该是让他自我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包括身体的,也包括心理的。社会竞争这么大,帮孩子遮挡,不如让他自己武装起来,才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让男孩听进去让女孩说出来 |
分类 | |
作者 | (日)菅原裕子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让男孩听进去让女孩说出来》由菅原裕子编著,本书用“语言的反射”来聆听孩子,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没想到仅仅是重复孩子的话,就让我不再曲解孩子的意思。书里的一些方法很简单,也很实用。这本书给我们敲了个警钟,正如作者所说“育儿不是按照父母的意志来行事”,给孩子的更多应该是让他自我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包括身体的,也包括心理的。社会竞争这么大,帮孩子遮挡,不如让他自己武装起来,才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内容推荐 《让男孩听进去让女孩说出来》由菅原裕子编著,系日本最畅销的家庭教育文库本,长期位列日本亚马逊网站亲子畅销书排行版第一名。少子化时代,父母常常和“直升机爸妈”“过度养育”等新名词脱不了干系。而《让男孩听进去,让女孩说出来》就是针对现代父母过度养育的难题而写的。它不仅告诉父母如何能让孩子变得有责任有担当,更提出了66个沟通提案,教父母不用偷看日记,也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目录 前 言 做孩子的心灵教练 IX 第1章 父母的职责何在? 孩子的人生应该交给孩子自己。父母只要帮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学着以自己的力量生存,蕴藏在孩子身上的智慧种子就会萌芽、成长。 1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自立 2 作为父母,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培养孩子吗? 3 育儿应着眼未来,而不是现在 4 孩子还是婴儿时,父母是完全的“保护者” 5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从保护者变成了“后援团” 6 父母的“帮助”会毁掉孩子? 7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支援” 8 “帮助”是父母的自我满足,却掠夺了孩子自己做的权利 9 父母是支援孩子、激发其潜能的教练 10 做一份适合自己的父母成绩考核表 11 教育没有“太迟”这一说 12 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再来好好教育 第2章 给孩子最可贵的3种能力 让我们教给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3件事吧,那就是“爱”、“责任”和“助人为乐”。爱 13 只有爱才能让人感到自信 14 跟孩子说“都是为你好”,并不能传达你对他的爱 15 得不到父母之爱的孩子,既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别人 16 怎样向孩子表达爱 17 从今天开始,别再用禁止和命令的话语 18 “宠爱”和“溺爱”是不同的责任 19 叫孩子起床该是谁的工作? 20 孩子会从因果关系中学到很多 21 学会承担责任,孩子才不会成为受害者” 22 没有学会责任的孩子会害怕变化 23 教给孩子爱的母性,教给孩子责任的父性 24 从早上不叫孩子起床做起吧助人为乐 25 给孩子“想做”的主动性 26 用表扬来支配、教育孩子是很危险的 27 父母是在批评孩子,还是在意气用事,随意发火? 28 帮孩子建立助人为乐的善意 29 怎样才能使孩子懂得“助人为乐” 30 产生共鸣时,孩子会主动去做 第3章 让孩子幸福的“家教” 所谓“家教”,既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听父母的话,也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父母想要的“乖孩子”,而是要教导孩子如何能和他人一起幸福地生活。 31 “家教”可不是指批评孩子 32 父母就从控制怒火开始做起吧 33 怎样生活,首先父母要明示一个“框架” 34 让孩子养成便于生活的好习惯 35 生活的框架也可以用“规则”来表现 36 父母如何努力能让框架和规则起作用 37 父母自己遵循框架生活十分重要 38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39 越说他不行,他就越不行 40 能强化孩子言行的魔法语言 41 鼓励后,需要耐心地等待 第4章 让心与心相连的聆听方式和表达方式 孩子想说的时候,只要父母不打岔,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开口。父母想说的时候,只要变换下方式,孩子就会积极接受。 42 听孩子说,是“支援”孩子的第一步 43 我们本来就听不进去别人的话 44 检测下你的“充耳不闻” 45 胁迫、责备、说教,你的台词是哪种? 46 聆听技巧1:沉默 47 聆听技巧2:重复孩子的话,打开孩子的心扉 48 聆听技巧3:这样听,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 49 聆听技巧4:用共情来体谅孩子的心情 50 如实接受孩子的感情和感觉 51 聆听技巧5:全身心地聆听孩子的话 52 孩子觉得没什么,父母却认为有问题,怎么办? 53责备孩子的“你如何如何” 54 表达父母情感的“我如何如何” 55 孩子的语言能力如何全看父母的 第5章 父母幸福的话,孩子会更好 孩子幸福的第一步,就是父母自身过得幸福。而且,父母自身的幸福,要由父母自己去创造。 从孩子那里独立 56 你喜欢你自己吗? 57 不要把孩子当做自我实现的道具 58 孩子并不要求父母完美 59 一定不要责备自己 60 致上班的各位父母—不要把工作当成育儿不利的借口 61 父亲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62 父母有困难时,也要敞开心扉,寻求支援从父母那里独立 63 父母无法改变,要变就变自己 64 现在,跟父母真诚地聊聊你的心情 65 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平等相处 66 父母也能战胜他们内心的困扰,相信父母的强大吧 后记 “裂缝水桶”的故事 231 译后记 擦亮父母的眼睛 235 试读章节 围绕孩子教育出现的社会问题在逐年增加。凶杀犯罪的低龄化、自闭、厌学、欺凌弱小、家庭暴力、虐待孩子…… 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总会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没教养了”,“他们都没有是非观念了”等等。 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亲手虐待自己孩子的年轻父母到底怎么了? 这一切问题和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自立。正是一群不能自立的孩子,和一群未能自立就为人父母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引发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未必就只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同时也是使他们无法自立的社会和他们父母的问题。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时候都会感觉难以适从。孩子们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中,又要经受多少纷乱复杂的刺激和诱惑? 和我们的孩提时代相比,现在的孩子长得很快,看上去颇有大人样儿。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跟外表很不相称,尚未成熟。不等内心自立,他们就被抛到了完全陌生的信息旋涡中了。 人的成长过程中,刺激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刺激不当或者过度,结果会怎样?不但无助于人的成长,反而会使身心受到危害。 遗憾的是,来自外界的刺激是我们难以掌控的。 不过在父母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客观限制应该可以吧?比如不给孩子看太刺激的电视节目和杂志等。但这样的限制也只能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效。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父母便无法完全控制其行为。何况,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方面的刺激更是我们无法掌控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培养孩子经受刺激的能力。当过度的或不当的刺激袭来时,孩子如果具备抵制等免疫力,就会自觉将问题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这种能力,正是我们所说的“生存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孩子,就是“自立的孩子”。 在青少年问题频发的今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似乎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方面做得并不成功。岂止如此,我们甚至是在妨碍孩子们生存能力的自我成长。高举着爱与责任的大旗,我们正在过度干涉孩子们的生活,正在铲除孩子身上本该成长的力量。 社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要求高度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要求之高,跟我们成长之初已不能同日而语了。而我们却没有给孩子们学习这些能力的机会。 P3-5 序言 我是人才开发顾问,具体工作就是帮助企业、团体提高员工的能力,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工作中,我有时会为了帮助某团体解决某个问题,在会议室聊上几个小时;有时会为了开发员工的具体能力为他们培训;也有时会为了有效地进行指导而亲赴某个工作现场。 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开发人的内在潜能的重要性。通常我们把能胜任某个工作的人称为“人才”,另眼相看;把不能胜任的称为“笨蛋”,加以区别。那么“人才”和“笨蛋”的差别是否原本就存在呢? 答案是否定的。差别只是因为“人才”的能力得到了开发,而“笨蛋”的潜能没有被唤醒而已。 比如,我有一个项目叫做“逻辑提案”。所谓“逻辑提案”,就是提倡在别人面前合乎逻辑地讲话。在现在的工作环境中,能够在大众面前发言或者一对一地讲话时,把话讲得头头是道,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培训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有的人在第一天的培训时讲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完全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而通过两天的强化训练以后,他讲话开始深入人心,像换了个人一样。这就是他天赋的才能得到了发挥的结果。 诸如此类,我们只要具备相应的环境或合适的条件,就能充分发挥自身天赋的才能。我把这种开发人的潜能的过程称为“指导”,而将提供条件、帮助开发才能的人称做“教练”。 最初提议把这种理念应用到育儿当中是在1995年前后。当时,我以“心灵沟通”作为项目名称开设了研究会,同时也在全国家长会(PTA)之类的演讲会上宣传我的教育理念,以期开展培训活动,帮助家长成为儿童的“心灵教练”。如今,小册子《心灵沟通》已经成为近万人的育儿和生活的好帮手。 “心灵沟通”注重开发孩子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得以开发的孩子,目光炯炯有神,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另外,“心灵沟通”同时也注重开发父母这个“心灵教练”的能力。父母学习如何做好教练,将会充实父母自己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父母作为教练成长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父母成长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就会提高。 通过“心灵沟通”项目,我认识了很多父母,倾听了他们育儿中的烦恼,学习了他们成功的育儿经验,和他们一起思索,共同成长至今。在这里,我把其中的精华整理成册,和大家共享。 正是各位父母的亲身经历和深切体会,促成了本书的出版。而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心声,孩子们欣然接纳我们为其父母,比任何人都信赖我们、爱我们。正是他们的心声使这本书得以问世。 为了回报孩子们对我们的爱和信赖,也为了让我们自己能有一颗更加宽厚的心来包容孩子的一切,让我们前进,前进,再前进。 后记 “裂缝水桶”的故事 从美国的一位恩师兼朋友的人那里收到一封邮件。 那是他朋友发给他的信,因为附件的故事十分感人,就把它转发给了我。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觉这简直完整诠释了“心灵沟通”的意义。因此,就把这个故事翻译过来,与各位朋友共享了。 “裂缝水桶” 印度有一位专门给人家挑水的人,他有两个水桶。 他总是把两个水桶分别放在担子的两端,用后颈挑着担子,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去挑水。 两个水桶之中,有一个裂了缝儿,另一个完美无瑕。从小河边把水挑到主人家里,无瑕水桶可以滴水不漏;而裂缝水桶即使在小河边给它灌满水,到主人家里时,也会只剩下一半。 无瑕水桶总是十分骄傲,因为它完成了自己作为水桶的使命。 而裂缝水桶总是感觉自卑,因为它只完成了自己使命的一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在小河边,备受煎熬的裂缝水桶对挑水人说: “我一直很为自己感觉羞愧。同时,也感觉很对不起你。” “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挑水人问,“你羞愧什么?” “这两年,因为我漏水的缘故,使得你每次只能挑半桶水到你的主人家。因为水在往外漏,所以不管你多么努力,你的努力也得不到回报。一想到这里,我就很难过。”水桶说。 挑水人十分同情裂缝水桶,于是说道:“今后,在回主人家的沿途中,请你看看路边开着的美丽的花儿。” 挂在担子上的裂缝水桶在登上山坡的时候,注意到了道路一边阳光照耀下,美丽绽放着的花儿。 花儿实在太漂亮了,水桶不由得稍稍有了些精神气儿。但它一想到自己在把水运到主人家里时,会漏掉一半的水,就感到自卑,就向挑水人道歉了。 谁知挑水人说:“你看到路边的花儿了吗?你注意到这些花儿只开在你经过的这一边了吗?那是因为我发现了你漏下的水,就在你经过的这一端撒上了花种。从此,在我们从小河边往回走的路上,你每天都沿途为它们浇水。这两年,我每天都会在主人家的餐桌上摆上清新美丽的花朵。如果不是因为你的裂缝,主人家就不可能有这么美丽的花儿装饰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裂缝。 我们每个人,都是那只裂缝的水桶。 父母的工作,不是责备孩子的裂缝。 而是为孩子的裂缝播撒花种。 孩子们,会为我们开出什么样的花儿呢? 我们这些父母,又会让孩子们开出什么样的花儿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