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杂交水稻是怎样育成的(袁隆平口述自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杂交水稻之你,从湖南走向世界,关注全球粮食安全。

这本《杂交水稻是怎样育成的(袁隆平口述自传)》由袁隆平口述,辛业芸访问整理:袁隆平,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的领跑者,突破了经典遗传学中“白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观念,摘取了杂交水稻这颗绿色王国科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在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高大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内容推荐

这本《杂交水稻是怎样育成的(袁隆平口述自传)》由袁隆平口述,辛业芸访问整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在1970年,袁隆平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南省领导机关就对他们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来的实践证明,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袁隆平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当代神农!

《杂交水稻是怎样育成的(袁隆平口述自传)》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序言 华国锋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跟着兴趣走的学生时代

第三章 安江农校

 初为人师

 饿殍的震撼

 来自农民的启发:“施肥不如勤换种”

 决定性的思考与选择

 杂交水稻选育的思路

 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结婚

 成立杂交水稻科研小组的前前后后

第四章 三系配套协作攻关

 到云南元江去寻找野生稻

 常德会议成为转折

 在海南三亚发现“野败”

 一闯三系配套关

 二闯优势组合关

 三闯制种关

第五章 大推广 大增产

 千军万马下海南

 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湖南水稻大增产

 发表《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

 获1981年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第六章 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

 成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杂交水稻发展战略

 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独创的“两系法”

第七章 走向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一说之缘起

 第一项农业专利转让给美国及其后的中美合

 国际培训班和国际学术讨论会

 Science绍超级杂交稻选育理论

 推广到全球20多个国家

第八章 新世纪新目标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持续发展的“中心”

 学科积累与人才培养

 超级杂交稻研究

 “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对“转基因”的看法

 改革开放带来发展变化

 关注国家和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

第九章 答问录

 科研工作与成功经验

 荣誉与感恩

 生活态度与追求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对我家祖上事情的了解十分有限,只是有位叔叔,曾经整理过一份《西园迁徙》的小资料,对此有很简要的概括。从中我了解到,袁家中我们这一支脉,在明代的时候落脚在江西德安县南郊坡上的青竹畈,在那里世代务农。清代雍正年间,从第1l世祖开始,我们家的族谱排辈的字序是“大茂昌繁盛,兴隆定有期,敬承先贤业,常遇圣明时”。我是“隆”字辈。

我的曾祖是“繁”字辈,他有兄弟四人,取三纲五常中的“仁、义、礼、智”排名。我的曾祖父袁繁义排行第二,生于1840年,就是爆发鸦片战争的那一年。后来在太平军起义的战乱中,因偶然的机会,曾祖父弟兄们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那是押运饷银的清兵遭遇太平军的追杀而舍弃的银钱。几兄弟从此弃农经商,家道也由此兴旺起来。到清光绪己丑年间(1889年),四兄弟离开了青竹畈,去到德安县城发展。他们齐心协力,苦心经营,逐渐有些积蓄,于是在县城里建起了大约有干余平方米的住宅,当时在城中就是第一大宅了,被后世称为“西园袁氏”,算得上是县中的“望族”。

这个大家族到20世纪20年代分了家。我祖父袁盛鉴,建宅于县城北门,取名“颐园”。我小时候从北平回老家住过几年,就是在颐园。在1938年的武汉大会战中,江西德安成为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袁家在德安的家产大多毁于战火。不过,在此之前,我已随父母到了武汉,躲过了这一劫。

曾祖父那一辈因从务农转到经商,命运有所改变,观念也随之改变,开始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因此,祖父盛鉴公考中了举人。废除科举制度之后,他又随时代而变,从旧式的读书人成为新型的知识分子。在清末筹划宪政的时期,他曾进人江西地方自治研究所学习。辛亥革命以后,由九江五县同乡会公举,他做了两年的“知事存记”,大概相当于现在县政府里的秘书长,再后当选为江西省议会的议员,做过县里高等小学的校长,县农会会长,还曾被委任为广东文昌县县长。但他到海南后,因语言障碍,难以开展工作,就递交了辞呈。

我父亲袁兴烈生于1905年,原来住在德安县城北门。他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就是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毕业后也在县里担任过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20世纪20年代到1938年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我父亲很有爱国心,在铁路上做了很多为抗日战争运送军火和战略物资的工作。在抗战期间他还曾发动一个企业家捐献了500把大刀,赠送给西北军的“大刀队”。可能是因为这个机缘,后来他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再后于1947年底调到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任职,做事务科科长。

我母亲华静,原名华国林,是江苏镇江人,生于1902年。母亲有个妹妹,叫华秀林,是协和护士学校毕业的。我外公去世早,外婆年纪轻轻便守寡了,后来母亲就随外婆寄居在舅公家。舅公叫许忠真,我们小的时候都曾去过舅公家。舅公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我们也都见过。过去我们一度失去了联系,20世纪70年代我曾托人去寻找这些亲戚的下落,却如石沉大海找不到。但最近终于有他们的后人写信过来,我们之间总算又续上了失落已久的亲情。现在,我舅公的女儿还在世,叫许金秋,有89岁高龄了。

我母亲早年在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读高中,毕业后就在安徽芜湖教书。在这期间,认识了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的父亲,后来他们结了婚。

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 is a book. How are 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课从来不复习就都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P1-3

序言

我与袁隆平同志相识,已经快40年了。那是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我们相识的媒介,就是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如今,他已经是全中国和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了,而我却垂垂老矣!《袁隆平口述自传》即将出版,编者要我为该书写点什么,我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四人帮”的疯狂破坏,国家的经济秩序被彻底搅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湖南本来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但那时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我作为省里的主要领导人,对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非常忧虑。而且,毛主席当时的“世界革命”的思想,也促使我们了解到全世界的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我好像在困难中看到了一个亮点。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果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那将是对全世界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毛主席对农业的高度重视,鞭策我对这一重大科研课题给予关注。早在1970年,袁隆平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南省领导机关(那时中共湖南省委尚未恢复,还是“革委会”时期)就对他们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和袁隆平曾做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他的坦诚,他的质朴,他的科学思维,他的科学视野和宏观意识,都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告诉他,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搞,并要求有关地市和部门大力支持。对于科学研究,我是个外行。但我知道,农业生产要发展,就得依靠农业科学的进步;而农业科学的进步,离开农民和土地,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人,支持和帮助他的科研项目,是我的天职。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友谊。此后,杂交水稻在湖南推广试验,取得了成功。湖南的粮食生产,迅速上了一个新台阶。1975年,我已经到北京工作。他们为了将杂交稻向全国推广,碰到了困难。我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决定从财政上给予支持,并及时要求南方13个省、市立即行动,推广杂交水稻。后来的实践证明,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袁隆平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当代神农!我长期分享着他们胜利的喜悦。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入,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想: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人。本书所记述的关于他从事杂交稻研究的详细过程,以及蕴藏在这一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伟大人格,便是明证。

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和世界上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需要千万个袁隆平。袁隆平的奋斗精神在鼓舞着我们,炎黄子孙应该急起直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华国锋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八日

后记

当《袁隆平口述自传》初稿整理近尾声时,正值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我特别感到激动和振奋,一方面觉得经自己之手将袁先生叙述的人生境遇、科研历程和品性修养等整理成传发表,是我的一大幸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人终于圆了百年奥运梦想而感到畅快、惬意。二者在时间上的奇妙耦合,我仿佛觉得其间存在一种共鸣,不单是因为袁先生对国家和全人类的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奥运火炬传递三湘第一棒;更由于在更多、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背后,“挑战”与“拼搏”正是这位科学家永恒的人生境界。

我大学毕业后先是在湖南省农科院办公室工作了8年,然后来到袁隆平先生身边当秘书。读书时我就知道,袁隆平,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的领跑者,突破了经典遗传学中“白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观念,摘取了杂交水稻这颗绿色王国科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在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高大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能给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当秘书,我感到既幸福又有些紧张,那种敬畏感是不言而喻的。记得当时我忐忑不安地走进袁先生的办公室,只与他交谈了几句,他那开朗宽厚的性格,马上打消了我的紧张情绪。很快,我和所有在他身边的同事一样,把他当成了一位亲切可敬的长者,和大家一样称他为袁老师。后来,我成为他正式的学生,“袁老师”这个称呼对我来说就更不一样了,因为我非常荣幸地能够跟随他在绿色王国里探寻、求索。

算到今年,我跟从袁先生工作已经14年有余了。我以为几乎每天在他身边工作,听他讲述所经历过的岁月往事是很方便容易的事,于是我欣然接手这项访谈整理任务。然而实际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袁先生虽年届80,但他根本就没有退休,甚至没有丝毫颐养天年的意思,他是一位从不知足、无休求索、躬耕不疲的人;他又是一位不爱张扬、处世低调的人,尤其是有关自己的事更是不太在乎;外加事务缠身,他竟没有多少“口述”的时间。好在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他的神情语气、态度性情,一一都是我所熟悉的。于是乎我使尽浑身解数去搜罗有关他的一切,随时随地记录他的所言所行,查找他的声像资料和档案文献,不放过方方面面相关人员提供的情况,尤其是访问他的夫人邓则老师,还采取“看图忆事”这种方式,尽量挖掘他和有关人员的回忆,如此等等,总算获得不少整理写作该书的第一手资料。

可事实上,由于每日工作繁杂,以及书稿的几度修改完善,我仍感到这项任务的压头。但《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的樊洪业主编认为,袁隆平先生在他的科学研究中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完美结合,他不仅是一位“育种专家”,更堪称“育种学家”,这一点应为学术界和读者认同;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李小娜老师也鼓励我说,为了我们和国人共同敬仰的袁老师,任何付出都值得!也的确因为这样,我感到这项工作的光荣和做这件工作的快乐。想想,面对逝去的时光,为20世纪中国科学史做一项重要的史料抢救性工作,特别是记录下这位为人类克服饥饿而战的科学家闪耀科学与人格光芒的点点滴滴,不正是一种对历史、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世界的粮食危机不时涌动,粮食安全是人类和平的重要元素。与其坐叹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不如奋起抗击、抓住保障粮食安全的利器!这种消除饥饿就是对增进和平的理解和诠释,正是袁隆平先生毕生的追求,也正是我要记录他心路历程的关键所在。

这里不能不提及请华国锋老人作序的事情。如书中所述,袁先生与华老之间感情甚笃,我们想到华老早年对袁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支持,深感请他作序是再合适不过了。果然,华老非常乐意地应允了为《袁隆平口述自传》作序。2008年4月,华老作好了序。然而,我在等待去取他签了字的序言期间,却传来他与世长辞的消息。没能见到华老,成了我终身的遗憾!所幸的是,整理《袁隆平口述自传》,留下了他对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的支持,也留下了他对杂交水稻未来发展的良好祝愿。

书稿整理中,谢长江先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张桥女士为档案资料的查询等付出了很多辛劳;邓则老师,尹华奇、罗孝和研究员、陈红怡女士等给予了大力帮助;王精敏、王建平、曾春晖等同事和朋友,江西德安县宣传部、湖南安江农校、武汉市博学中学以及许多有关人士,提供了很好的图片资料,为本书增色了不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领导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蒙程光胜先生审阅全部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特别感谢曹万贵将军、施芝鸿老师以及曾松亭博士对此书给予的支持!

辛业芸

2010年5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9: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