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忆父亲张治中(图文珍藏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治中如何率领19路军抗日?

“长沙大火”究竟是谁所为,是否真如胡适所说?

惟一一位在西安事变后三探张学良的国民党高官究竟和他谈了些什么?

国共和谈完结之后张治中去了哪里?

张治中在走进共产党阵营之后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

作为国共历史上都不可能回避的重大历史人物,张治中经历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细节和真相究竟是什么?

周海滨执笔,张素我口述的《回忆父亲张治中(图文珍藏本)》是一直伴随张治中身边女儿张素我对父亲生平的详尽回忆录。真实地还原张治中“人”的一生。图文并茂地原味反映张治中的常人情感:有欢喜、有焦虑、也有愤怒……

内容推荐

《回忆父亲张治中(图文珍藏本)》由周海滨执笔,张素我口述。

《回忆父亲张治中(图文珍藏本)》简介:

他是国民党政坛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他在国民党内长期身居高位担任过多个要职,在危难中指挥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两次国共谈判的国民党首席代表。曾多次以口头或书面意见的形式,对蒋介石作逆耳之言,甚至发生争论,可谓蒋氏诤臣。陈述意见,其中有三次长达万言。但尽管如此,直到1949年,蒋介石对他—直是厚爱有加。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四次向毛泽东直谏,一谏毛泽东,国名沿用至今;二谏毛泽东,国旗沿用至今;三谏毛泽东,人大代表视察制度沿用至今;四谏毛泽东,使宪法更完善了。

他就是人称“和平将军”的张治中!唯一一位既敢于向蒋介石又敢于向毛泽东直谏的人!

目录

第1章 咬口生姜喝口醋

第2章 求民族生存而战

第3章 与周恩来的友谊

第4章 蒋介石身边的谏臣

第5章 台湾之行探访张学良

第6章 北平往事

第7章 建国初期的国家工作

第8章 我与父亲的“文革”岁月

第9章 我的晚年生活

张治中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成为军人,也意味着危险。父亲曾多次说,一生中曾五次大难不死。

1911年,中国大革命。

这一年,父亲的生活非常平静,站岗、学英文和算术、看报纸、读杂书、捡字纸……

21岁的父亲浑然不知当时社会酝酿的急剧变革。从16岁开始,他一直在安庆、扬州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

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后,扬州与中国其他的城市一样,摧枯拉朽,一个王朝毫不费劲地就成为了历史。父亲曾回忆说:“某一天晚上,扬州也燃起了光复的火焰。诸事很顺利地进行,没有什么阻碍,没有发生事故,我非常兴奋,参加了热烈的游行。”

接下来,父亲在捡字纸里,发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方向的消息:上海已经响应革命了。在扬州的街头巷尾,人人在谈论光复,一时间“人心思汉”,革命军受到热烈的拥护。

父亲觉得留在扬州站岗,根本就不是办法了,他看到报纸的消息和他自己的抱负一结合,决定去上海。

他离开扬州来到上海,根本就没想重操警察旧职,而是去投军。此时,上海正在组织学生军,准备参加北伐。本来,父亲可以参加上海的警察队伍,但是警察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他不想当了。

那时,父亲在上海街头看见一群群的学生军挺着胸脯、英姿勃发地走过去,羡慕不已。学生军,顾名思义,全部是由学生组成的,与一般的部队三教九流杂处显然不同。父亲也觉得,如果能参加这样的军队,应该是件兴奋的事情。他虽然没有进过文学堂,但是在扬州学习过英文、算术,又是个私塾出身的学生。经过一番遴选,父亲如愿以偿。他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心情时说,这次投军达到他所期望的目标。而对于入学生军以后的表现,父亲也说他很受一般官长的器重,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领导南京临时政府,上海学生军奉命调往南京进行改编。陆军部将各地来南京的学生军混合编为陆军部入伍生团,父亲被编人第一营。

父亲晚年回忆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打仗,就是北伐,打死了是光荣的;如果不死,希望可进陆军学校,将来当一名正式军人。”

但是,父亲打仗拼一死的决心让他陷入了矛盾之中,主要是他想起祖父母遭受的苦难和对他的养育之恩,一想到这心里就徒生悲痛。有时候,他在写家信时边写边哭,信也写得很长,简直就是“以泪代墨”了。

这不是父亲悲伤的全部。

一个偶然的意外,差点让父亲被开除了。

还是在入伍生团。有一次,父亲与一些同学在操场上学踢足球,被一个同学用钉鞋踢破了腿,出血、化脓,课也不能上,操也上不了,父亲好生着急。

这样的学生让人觉得累赘,连部曾经开会,鉴于张治中久未上操,主张开除了。幸亏他的表现别人看在眼里,有几个排长不主张开除。晚年,他的腿不好,还时时感叹说:“这一条烂腿,险些误了我的前途。”

一直持续五六个月,父亲的腿伤才好。这时,“南北和议”告成,南京临时政府取消,入伍生团准备编人陆军军官学校,调入保定。当这批学生从南京来到保定后,入伍生团并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事遭到了抵制,合并没能实现。

1912年冬季,由保定南下,南京入伍生团被送到武昌南湖,父亲来到武昌第二预备学校入学,学校的前身是前清陆军第二中学。这个武昌起义的炮火连声处,在南北议和声中,此刻已经归于平静。而武昌南湖,此刻正在传出父亲背诵德文的声音。

若干年后的1926年底至1927年,36岁的父亲在这所军校的旧址上办学兵团,他将校舍翻新、配置了发动机,决定要“重兴南湖”。

他在这里学习了两年,学习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等新学科,但学起来很吃力。最让父亲感到吃力的是图画课。

有一次图画考试,他在纸上画了一条起伏很大的波浪线,象征着喜马拉雅山,接着又在顶端添了几笔,画成一个方框,意为纪念碑,然后他在旁边题写了一行大字:“大中华民国战胜纪念碑。”先生看了,笑一笑,打了一个圈,给他吃了一个“鸭蛋”。

在这里,父亲遇到了自己一生最难忘的朋友。他就是郭孔彰。

郭孔彰原来是北京师范大学堂的学生,在学生军与父亲结识。在南湖共同学习了两年后,他们又一同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于1916年完成学业。毕业后,父亲去了安徽倪嗣冲的部队,而郭孔彰去了北京。督军团造反时,郭孔彰南下,与逃离倪嗣冲部队的父亲在上海相逢。父亲决意南下,此时倪嗣冲也有意南下,父亲劝说道:“我们何必都到广东,而且到广东以后,在事业的开展上,不一定就有把握。”父亲建议他去老家四川,并且相互约定:“各人去打天下,无论哪一个有了成就,将来再会合来干一番事业,岂不最好!”

郭孔彰勉强同意了,但是不幸的是,他回到四川当营长,打仗的时候,阵亡在遂宁。郭孔彰牺牲3年后,父亲来到四川哭祭了他。20年后,父亲重去四川,为他修墓立碑,并撰写了一篇纪念碑文。

父亲在就读武昌陆军军官第二预备学校时,祖父从故乡到武昌南湖来看他。这天是星期天,他出去了。祖父没有见到,一直等到他回学校。当时天色已晚,祖父想在学校旁一家小饭铺里借宿一晚上,以便和久未谋面的儿子再聊聊天。P17-21

序言

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蒋介石八大金刚①之一。作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张治中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同时,张治中又以其独特的身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

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1985年,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在张治中将军95岁诞辰纪念大会上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白先生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是同我们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1983年3月,邓颖超评价张治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张治中育有五女二子,依次是张素我、张一真(长子)、张素央、张素初、张素因、张一纯(次子)、张素久,其中四女张素因在重庆早天。2011年2月,张素初在北京病逝。

2010年是张治中诞辰120周年。这年6月开始,张治中的95岁长女张素我和81岁次子张一纯多次向著者讲述了父亲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位唯一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唯一敢对毛泽东、蒋介石多次直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国共往事?

1915年出生的张素我,人生跨越近一个世纪,历经辛亥革命后的现当代中国,尤以张治中将军长女、周嘉彬将军夫人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在著者所能提到的民国风云人物,张素我几乎全部见过,而与宋美龄、张学良、周恩来、爱泼斯坦等众多一时翘楚更是有所交往。

她在讲述父亲追求和平的历史细节时,也无意中透露了自己一直习以为常的人生经历。1947年10月20日至11月1日,张素我随父亲张治中访问台湾。此时,台湾光复不久,她在台湾的10日之行的最后一站,探望了正在幽禁中的张学良,目睹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落寞和无助。2011年4月11日、4月26日,张素我在崇文门的家中回忆说:“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当张学良先生拉着父亲的手时,他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这是很令人感动的一幕。”然后,她指了下父亲与张学良合影的照片和访问人员的集体合影说,这两张照片是我拍摄的。

2011年5月19日,在张素我卧室,张学良赠送给张治中的诗“总府远来义气深,山居何敢动佳宾。不堪酒贱酬知己,唯有清茗对此心”依然悬挂在那里,只是书写者是张学良的秘书王益知。

在张素我的相册里,她还有一张打桥牌的照片,对手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覃异之、郑洞国,而一张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发起人合影照则将宋美龄、史良等所有民国妇女界名流尽收其中。而这些交往的民国风云人物中,张素我最为怀念的就是自己的蒋伯母宋美龄。

周海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