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任正非正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凡禹//燕君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指挥狼之队驰骋沙场的商界思想家传奇!

读透任正非这个人,学中国教父级CEO的商道智慧!

商人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别人的价值体现在市场上,他的价值体现在对企业经营的专注上。他沉默、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具有敢于挑战的大勇,总能对一切胜利者以及对每次胜利的偶然因素做出独立而精辟分析。他说自己是“狼”,别人说他“更像沙漠上一只孤独的狐狸”。他是谁?他就是“华为之父”任正非。

内容推荐

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这是一本展现任正非及华为历史的画卷,主要以任正非的人生经历为主题,以华为的发展历程为辅线,详细介绍了任正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把华为从边陲小镇的小公司培育成了叱咤全球的跨国巨头的。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任正非,一个受人尊敬的神秘而低调的人所做的伟大的事业。

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英国《经济学人》的评价则是“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目录

第一篇 任正非与华为的那些事儿

第一章 神龙见首不见尾,任正非是何许人

 第一节 少年时代的磨砺

一、祖籍之谜

二、善良淳厚的父母

三、贫苦的少年时代

 第二节 青年时代的追求

一、“文革”中扭曲的大学生活

二、毕业了,该何去何从

三、激情燃烧的军旅生涯

 第三节 而立之年的奋发

一、风雨过后就是彩虹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第二章 稚嫩华为,破土而出

 第一节 闯通信江湖,华为横空出世

一、发现商机,凭的是敏锐的嗅觉

二、列强肆虐,任正非拍案而起

 第二节 为自强而战,华为奋勇前行

一、背水一战,功到尽处自然成

二、岿然不动,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天道酬勤,百二秦关终属楚

 第三节 走荆棘之路,华为顽强成长

一、研发道路几多荆棘

二、步履蹒跚初尝败绩

三、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四、在哪跌倒在哪爬起

五、无限风光在险峰

六、抢占科技制高点

第三章 沙场纵横,狼性尽显

 第一节 神州大地,硝烟四起独风骚

一、群雄混战的通信战场

二、“巨大中华”的兴衰

三、包抄上海贝尔

四、华为的地盘上没有“港湾”

五、优质服务击退北电

六、战朗讯节节胜利

七、华为与中兴掰手腕

 第二节 扬帆出海,驰骋世界显霸气

一、挺进香港,人心齐,泰山移

二、奋战在北极,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三、决战亚非拉,重点突破

 第三节 攻陷欧洲,扬眉吐气真快意

一、快捷的服务在法国制造的浪漫

二、卓越的品质成就英国的风度

三、技高一筹让德国人心服口服

四、汗水浇灌的果实在荷兰飘香

 第四节 挑战巨人,三分天下居其一

一、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二、华为初涉北美市场

三、思科很愤怒,事情很严重

四、大雨欲来风满楼

五、该来的躲是躲不掉的

六、合纵连横,构建防线

七、全面出击,逼和为胜

八、世纪之讼给我们的启示

九、永不熄灭的战火

第二篇 缔造通信航母, “非”一般的智慧

第一章 独创任氏管理法

 第一节 中西合璧的管理理念

一、生存才是企业的第一法则

二、脱掉草鞋,换上新装

三、组织的矩阵式结构

四、引入IBM先进的管理理念

五、细化人事考核指标

六、企业发展,重在均衡

七、功不可没的财务转型

 第二节 潜力优先的人才战略

一、不重经验重潜力

二、为人才创造发展环境

三、任职资格制度的变迁

四、“鲶鱼效应”的极致运用

 第三节 知本为上的薪酬体系

一、高薪酬是第一推动力

二、绝不让“雷锋”吃亏

三、改革股权分配制度

 第四节 客户第一的营销之道

一、与普遍客户搞好关系

二、把客户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三、以宗教般的虔诚感动客户

四、以客户的价值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度为标准

五、客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六、以气势压倒对手的营销策略

七、销售向营销的转变

八、外交路线就是营销的方向

 第五节 不可动摇的基本法规

一、独特的《华为基本法》

二、《基本法》背后的故事

三、让《基本法》更完善

第二章 以毛泽东为榜样

 第一节 学毛标兵的言行

一、坚定的“学毛著标兵”

二、做一个“平凡”的领导者

 第二节 用毛思想的策略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运用

二、与员工打成一片的群众运动

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四、干部要经过“战场”的洗礼

五、在自我批判中奋勇前行

六、企业发展中的兵法思想

第三章 “狼性文化”的积淀

 第一节 嗅觉无比敏锐

一、敏锐地感知商机

二、快速的反应速度

 第二节 力量无限扩张

一、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

二、执行力提高竞争力

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三节 群狼何惧狮虎

一、“狼团队”战无不胜

二、同心协力凝聚力量

三、合纵连横打天下

 第四节 要狼性更要人性

一、“狼性”是时代的产物

二、要“狼性”更要“人性”

第三篇 可爱的狂人,魅力无极限

第一章 低头做事,抬头做人

 第一节 低调低调再低调

一、名利与他无缘

二、低调蕴含韧性

三、低调才能务实

四、心如止水的恬静

 第二节 “坚强”的偏执

一、“最小的客户我都要见”

二、3G这条路,走到黑也不回头

三、偏执狂的生存法则

四、个人智慧的极限

 第三节 做有高度的事业

一、任正非的低调冠军路

二、做有高度的事业

第二章 神秘背后的至情至性

 第一节 狂人的真性情

一、斗士一样的强势

二、狂人也有柔情的一面

三、严刻而不失幽默

 第二节 亲情永远割舍不掉

一、愧对双亲之痛

二、慈父的良苦用心

附录1 任正非经典语录

附录2 华为基本法

附录3 任正非及华为荣誉榜(节选)

附录4 任正非经典文集选

 华为的冬天

 我的父亲母亲

 北国之春

 致新员工书

 印度随笔

 赴俄参展杂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

 念杨琳

 春风送暖入屠苏

试读章节

很多人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无忧无虑,充满稚气,充满美好的幻想,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然而,任正非的少年时代却是灰色的。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都是“臭老九”,不仅工资收入微薄,而且受人鄙视,与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待遇大相径庭。任正非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家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生活,毫无其他来源,父母还要给老家的家眷寄生活费。那时候全国经济困难,粮食严重短缺,那一点点存粮连全家人填饱肚子都不够。贫困的景象连后来来抄家的造反派都目瞪口呆。

任家当时两三人合用一条被子,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但是儿女一天天在长大,衣服一天天在变短,而且孩子们都要读书,开支很大。每个学期每人交2~3元学费,到开学交费的时候,父母就发愁,经常要到处向人借钱来维持,而且常常借不到,因为别人也一样困难。但他们始终秉持“自己再苦也要孩子有书念”的思想,想方设法筹集学费让孩子们上学。

就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任正非读完了小学和初中。按理说,初中毕业在当时已经是知识分子了。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出路了,而他又是家里的老大,早点工作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父母都是很明智的人,他们不但让任正非上高中,还要供他上大学。

贵州地处高原,经济欠发达,尤其山区俗称“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大跃进”运动开始后由于农村大办公共食堂,高征购,使得粮食极其紧张。1960年贵州已出现严重的饥荒现象,省委却向上汇报:全省食堂办得好和比较好的占总数80%,被誉为“红旗省”,要求全国学贵州“一律照此办理”。1961年,贵州这个大办食堂的红旗省不得不实行包产到户,城乡面貌才得以缓解。

但是,任正非上高中的时候,又赶上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一切凭票,最少的时候一年每人只发0.5米布票,几斤粮票,兄妹七人哪能够用!因此,直到高中毕业,任正非都没有穿过衬衣,即使炎热的夏天也只能穿着冬天时的厚外套。而且,因为缺少食物,饥饿和死亡时刻威胁着人们。任正非天天饥肠辘辘,哪里有心思读书啊!因此,高二时他补考了。

母亲意识到缺衣少食对孩子的影响,因此临近高考的那三个月,母亲经常早上悄悄塞给任正非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因此他才能安心复习功课,考上大学。任正非后来感慨地说:“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也创办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可能会多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困境让人变得现实,高中三年,任正非最大的理想就是吃上一个完整的白面馒头。最终帮助他实现这个梦想的是毕业前夕一个家境不错的同学请客,那次他拿到了2/3个白面馒头。那大半个馒头他吃了整整两天,每顿饭都吃上一口,然后再装进口袋。

任正非快高考了。有时在家复习功课,饿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就用米糠和菜拌一下,烙着吃,被父亲碰上几次,他们心疼了。那时家里穷得连一个可以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用瓦罐装着,但他决不随便去抓一把,否则弟弟妹妹们都要挨饿。

任正非考上大学那年,需要自带被褥,这可难倒了父母。后来母亲想了一个主意,那时正赶上学生毕业,母亲就捡回毕业学生丢弃的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做好,让他带上,才得以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在此期间,母亲还一次送给他两件衬衣。他深知这来之不易,激动得热泪盈眶。

可以说少年时期的任正非并没有鸿鹄之志,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饿得多了,方法也多了,上山采一些红刺果(就是绿化用的那种),把蕨菜根磨成浆,青杠子磨成粉当做食物。有时候妹妹采几颗蓖麻籽炒一下当花生吃,一吃就拉肚子。后来又在山上荒地种了一些南瓜,以及将美人蕉的根煮熟了吃……

父亲有时外出参加会议,还有机会适当改善一下;而母亲却负担沉重,除了自己的工作,还要煮饭、洗衣、修煤灶,还要教育七个孩子……什么都干,消耗这么大,自己却从来不多吃一口。

为生存所迫,全家人想方设法寻找食物,种南瓜,采野果,煮菜根,实行严格的分餐制,同舟共济渡过难关。任正非认为正是父母的无私才保证了所有子女能够生存下来。

这段忍饥挨饿的人生经历使任正非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摆脱了奢侈和招摇,养成了朴实无华的心态。他说:“我的不自私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华为这么成功,与我不自私有一点关系。”P7-9

序言

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有不少,但能像华为这样叱咤风云,让外国巨头都连连称赞的不多;中国的企业家多如牛毛,但能像任正非一样默默地耕耘的人很少。以至有不少人都不知道任正非是谁。

华为的优质产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任正非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感动。

任正非,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他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带领华为从一个仅仅只有两万多元注册资本的小企业,一跃成为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的大公司。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他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躲在幕后,呈现出一副低调姿态,吸引了无数媒体的聚光灯。

一时之间,低调、神秘、土狼……各种名号不断地加在任正非的身上,他始终不予回应。于是,一些人对他产生了种种猜测,说他神秘兮兮,说他自身有缺陷,说他和华为的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说他清高,说他简单粗暴,说他不近人情……不一而足。不管是诽谤,还是赞扬,他都无动于衷。走自己的路,别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去吧!

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对手。英国《经济学人》的评价则是“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任正非过着默默无闻的低调生活

毫无疑问,任正非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大隐于市,冷面处世,从来不面对公众和媒体,至今没有多少外界人见过他的真面目。

想当初,为了活下去,任正非自己创办公司。当时任正非与父母等住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在阳台上做饭。父母通常在市场收摊时去捡菜叶或买死鱼、死虾来维持生活。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任正非感谢生活给予自己的馈赠。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在高技术领域活下去更需要超凡的毅力。

任正非隐忍的性格决定了他要把自己藏于九地之下。一如工作在地下的人,一个挖掘开采和探索地下世界的人,任正非们默默无闻、谨慎、不动声色和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每天工作长达15~20个小时,几乎看不到什么苦恼的迹象,风花雪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跟他们全然无关。仿佛他们要的就是这种长期的黑暗,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不为人知和难以理解,就是甘愿充当为世人驱使的驴子!在他们强毅的精神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重的重负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任正非执掌下的华为几乎从来不主动宣传自己,哪怕遇到攻击的时候,也不争辩。

“穿着发皱的衬衣,身上可能还有墨迹,一大清早就在深南大道上活动,外人绝对不会想到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华为总裁。”,这是一位内部员工眼中的任正非。而任正非并不是一个内敛的人,熟知他的人说,任正非言谈直抒胸臆,为性情中人,他可以为最小的客户竭尽全力,但不会为好事的媒体费一点口舌。

商人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别人的价值在广场上,他的价值在对企业经营的专注上。他是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而具有敢于胜利的大勇,总能对一切胜利者以及对每次胜利的偶然因素做出独立而精辟的分析。

任正非做着极有高度的伟大事业

“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是任正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华为本身成为最好的例证。  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在起初的两年时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华为由此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通信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他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成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

1995年,华为开始走向海外市场。直到1999年,华为才形成规模,并建立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

2009年,华为年收入近1500亿元,其中有75%以上来自海外;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从2008年的11.5%上升至14.2%,趋近龙头老大爱立信的20.8%。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年,华为由于业务及财务上的稳健成长。已经与诺西、阿朗等传统对手拉开了距离。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手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35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在海外市场设立了20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和武汉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实施全球异步研发战略。

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GPRS/GS,CDMA2000 1xEV-DO/CDMA2000 1X,TD-SCDMA和WiMAX)、核心网(IMS,Mobile Softswitch,NGN)、网络(FTTx,xDSL,光网络,路由器和LAN 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mobile data service,BOSS)和终端(UMTS/CDMA)等领域。

华为2008年提交了1737项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过了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大户松下(日本)的1729项和皇家飞利浦电子有限公司(荷兰)的1551项。这已经是华为连续6年蝉联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其所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为发明专利,连续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5773件。而华为获得的国内外大奖更是无以计数。

华为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权也在上升:华为加入了83个国际标准组织,如ITU、3GPP、3GPP2、OMA、ETSI和IETF等。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光纤传输、接入网络、下一代网络、IP QoS和安全领域,华为已经提交了800多篇提案。在过去的4年里。华为也已经成为3GPP和3GPP2的积极参与者,并在核心网络、业务应用和无线接人领域提出了1.500多项提案。

华为还担任ITU-T SGll组副主席、3GPP SA5主席、RAN2/CT3副主席、3GPP2 TSG-C WG2/WG3副主席、TSG-A WG2副主席、ITU-RWP8F技术组主席、OMA GS/DM/MCC/POC副主席、IEEE CaG Board成员等职位。

在参与这些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制定中,仅2008年,华为共提交了4100多项提案,并就光纤传输、接入网络、下一代网络等领域,提交了1300多项提案;在核心网络、业务应用和无线接人领域提出了2800多项提案。

而华为做到这些,竟然完全没有用到大规模的并购,且它的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成功,发生在一个机会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中。这些经历。无疑开始激励一批有雄心的企业投资研发并借此角逐于强敌环伺的全球市场的信心,并提供了一个楷模,而未来这种楷模作用还将不断增强。

华为注重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1998年3月,华为推出了《华为基本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企业中最完备、最规范的一部“企业基本法”。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华为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个历经人生冷暖的灵魂,从最低的山谷,走到了人生的正午,避开喧闹,获得一种静观。看事、看人、看物都有了别样的视野。他常常根据企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美文,说公司、谈战略、话做人。他对中国人素质教育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有些思想甚至直接被国家领导人所熟悉和欣赏。

后记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许多人用辛勤付出换来的。本书从策划开始,就得到各方人士的关照与帮助,在编写时更是得到了不少老师和作者的鼎力支持。特此向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他们是:

杜金霞、刘俊义、高涛、董芳、谢海峥、滕龙江、金源、马宏宇、章艳芬、侯春奇、陈荣赋、于向勇、张宇浩、陈艳军、孙良珠、杨威、魏凤莲、孙豆豆、郭育彩、于超英、于娟、张巧利、刘文极、曹敏、赵雪红、戚浩、沈海霞、谷伟伟、袁钰、刘挥、张晓萍、李玉玲、林天翔、刘坚、王海山、王豹、孙恩棣、杨运成、张文娟、肖冉、邓明、罗宇、刘振中、杨文忠、卢志丹、郭海平、胡建军、吴力强、续金健、马树全、张廷伟、张廷职、张春蓉、盂凡祥、邹之蕴、范德胜、廖小微、于富荣、王秀清、李瀚洋、代学峰、房茂利、朱彤、王琳、刘惠芳、陈德中、曹晔晖、霍启军、郭晓雷、刘朝辉。

本书编写中借鉴和参阅了大量的文献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和感悟。得益于前人的劳动成果,才使本书能够有如此之多的翔实案例和如此丰富的理论基础。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资料的提供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另外,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译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译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恳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来电、来函,以便支取我们为您留备的稿酬。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