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绣》由胡春生编著:刺绣历史悠久,溯源可自文身始,然后发展为旧时女红之必修课。随着各地一代代民间巧手的不断创新并融入民风民俗,逐渐形成色彩、技法一针法一极具地域特色的京、苏、蜀、粤、湘、瓯六大名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温州瓯绣/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胡春生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温州瓯绣》由胡春生编著:刺绣历史悠久,溯源可自文身始,然后发展为旧时女红之必修课。随着各地一代代民间巧手的不断创新并融入民风民俗,逐渐形成色彩、技法一针法一极具地域特色的京、苏、蜀、粤、湘、瓯六大名绣。 内容推荐 《温州瓯绣》由胡春生编著。瓯绣因温州古为瓯地而得名。瓯绣历史悠久,唐宋时期,民间女子已精于女红,明清时较发达,百余年前,出现了绣铺(坊)。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不断探索、创新、传承,终形成了构图精炼、绣理分明、针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生动、色彩鲜艳悦目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 《温州瓯绣》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总序 前言 瓯绣概述 【壹】瓯绣的形成和发展 【贰】瓯绣的特色 【叁】瓯绣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瓯绣的材料、工具与绣制流程 【壹】材料 【贰】工具 【叁】工序 瓦绣针法与方言中的瓯绣术语解释 【壹】针法 【贰】方言中的瓯绣术语解释 瓯绣的品种类别 【壹】实用品类 【贰】观赏品类 瓯绣画师的贡献 【壹】近代瓯绣著名画师 【贰】当代瓯绣著名画师 瓯绣绣艺代表人物及作品 【壹】近代瓯绣著名绣艺师 【贰】当代瓯绣著名绣艺师 保护与传承 【壹】瓯绣保护现状 【贰】传承发展前景 附录 【壹】陶山绣女 【贰】畲族彩绣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瓯绣概述 刺绣,古代称“黹”、“针黹”,又名“针绣”,俗称“绣花”,即以彩色线(丝线或绒线)穿绣针,在织物(布帛)上按绘就的纹样刺缀运针,最终以绣迹还原所绘纹样,是我国最具民族传统的手工艺之一。 刺绣历史悠久,溯源可自文身始,然后发展为旧时女红之必修课。随着各地一代代民间巧手的不断创新并融入民风民俗,逐渐形成色彩、技法(针法)极具地域特色的京、苏、蜀、粤、湘、瓯六大名绣。 【壹】瓯绣的形成和发展 一、渊源考释 史传黄帝时期人们就用颜色涂抹于身以美化自己,称“彰身”,这应是没有服装之前人类的一种装饰。 《史记》载:“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这件事说的是周太王古公直父有太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c古公宜父认为季历之子姬昌虽为孙辈,但有兴业的才能,故有意先传位于季历,再由姬昌继承。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王位是传不到季历的。太伯、仲雍知父之意,或许是接受不了’就出走至今苏州一带,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以示不再返回北方。 江南吴越地带,多风雨水灾,时人以为是神龙兴风作浪,于是龙就成了,人们崇拜的图腾,故江南的文身是将龙的图案文刺于身上,以使自己像龙的后代,借此规避险恶的环境,求得生存。这就是《说苑疏证》所说的:“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灿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清乾隆年间《吴县志》载:“断发文身为吴中风俗之始,仲雍来而人知礼仪。” 据说,太伯、仲雍“避王季历而之旬吴”后,为解除人们在身上刺刻(文身)的痛苦,于是召众人商议以改革。其时,仲雍的孙女女红正在缝制衣服,她一边缝一边听,一不留神,针扎手指,血滴到了衣服上。情急之下,她按自己辫子的编结方式,以五彩线沿血迹的形状缝上花朵。祖父知道此事后十分欣喜,以为刺刻于身的龙纹完全可以转移到衣服上。于是,他要女红为自己绣制龙纹衣。 祭祀吉日,仲雍身穿光彩夺目的龙纹衣以示天下,从而倡导了从文身到衣饰的变革。后人为纪念女红,就称刺绣为“女红”。 温州在夏时称“瓯”。据《逸周书》王应麟补注:“沤亦瓯也,剪发文身。”《史记·赵世家》日:“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也就是说,古时的瓯越人剪着短发身刺花纹。此俗与远古时期江南吴地的断发文身显然有着地域、族属上的某种联系。而从文身到尧舜时期章服制度的“衣画而裳绣”(《尚书》),想必瓯绣的发端应与文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们有了遮体的帛绸,将原本刺于身的纹饰以针绣的方法转移到衣裳上也是顺理成章的。 二、历史沿革 “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三十四娘教绣”(王季思《娘边女儿曲》),勤劳、淳朴的温州民间女子精于女红。据实物与确切的文字记载,瓯绣历史十分久远。 1966年底至1967年初,温州瓯海仙岩慧光塔出土三方北宋庆历年间舍经人用以包裹经卷用的经袱,“以杏红单丝素罗为地,用黄、白等色粗绒施平针绣成对飞的翔鸾团花双面图案。团花直径约3厘米,花纹两面一致。其正面脱线处可以看见粉本,线条细,形象十分生动。罗面平,经纬纺线调一致,可见瓯绸纺织之精工。团花绣线用粗绒,绣面平,针脚整齐,是绣工技巧熟练的标志”(《文物》1973年第1期,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文物》)。据专家从针法分析,它是由唐代锦衣发展而来的: 北宋年间,温州旧城区西门外(今大桥头)一带称“绣衣坊”,据传因住在此地的一位穿绣花官服的官员以及由他衍生的故事而得名。可见瓯绣在北宋年间不只是绣经袱,亦已绣官服。 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是温州戏文(亦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流行的年代,民俗专家叶大兵在其《温州史话》一书中说:“在南宋永嘉杂剧的一些唱词中,也有关于瓯绣的描绘,可见宋时瓯绣已在民间广泛发展了。”同时,也因戏服都需刺绣,元代有了著名的盘金绣,即把一条条金线按事先画好的纹样盘钉在底料上。虽然目前尚未发现元明时期的瓯绣实物,但可以想见温州戏文演出时演员穿戴的就是瓯绣戏服。P004-008 序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宝贵记忆,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显著标识,也是人民群众非凡创造力的重要结晶。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创造了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既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同样值得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蔚为壮观,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源远流长的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浙江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文化财富,彰显了浙江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和道德传统,在中华优秀历史文明中熠熠生辉。 人民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民。为传承我们的文化血脉,维护共有的精神家园,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对人民文化创造者的尊重,更是我们必须担当和完成好的历史使命。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一项一册,编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就是履行保护传承使命的具体实践,功在当代,惠及后世,有利于群众了解过去,以史为鉴,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珍、自爱、自觉;有利于我们面向未来,砥砺勇气,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加快富民强省的步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继续推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传承好、弘扬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后记 刺绣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温州古称“瓯”,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瓯绣工艺能以“瓯”冠名,可见其独特的艺术地位。 我的母亲从小就学会刺绣,为开设在五马街的何华兴绣铺代工多年。后来进了温州瓯绣厂做绣工,使得我从小就目睹了瓯绣的绣制情况。说实在话,刺绣是很费眼力的活,看似坐着,但整天坐着,不停地飞针走线,其辛苦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且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绣艺师们全凭对瓯绣的热爱与事业心坚持下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刺绣随同其他工艺美术品种被收益更高的产业、产品所取代,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于是我便萌生了客观地记录存在于瓯越大地的关于刺绣的人、事、物的前世今生,还原一段辉煌与困惑交织的历史,希望能给温州社会的发展及温州人的生活带来些许启迪,因而有了《温州刺绣》一书问世(“温州乡土文化书系”之一种,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今特对该书中丝绣的章节予以调整,对老艺人们再次提供的材料进行比对确认,同时,增加了针法技艺与传承等相关内容,以突出瓯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地位。 畲族的刺绣独具民族特色,是瓯绣的组成部分,故附录予以介绍,使瓯绣更有分量。 在《温州瓯绣》付梓之际,谨向接受采访、提供资料的有关领导、瓯绣绣艺师及其家属表示深深的感谢(不再一一指名)。 我从小就接触瓯绣,但毕竟没有从事这一行当。如今边问边学边写,疏漏欠缺在所难免,还望行家指正。 作者2010年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