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作者 忻怡//郑明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由忻怡和郑明主编。舟山渔场是享誉世界的大渔场,沈家门渔港面临东海,素有“中国渔都”、“舟楫故里”之称。每当渔汛季节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渔船云集,给舟山的造船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悠久的造船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精湛的造船技艺,使普陀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修船、造船的集聚地和舟船文化的中心。

内容推荐

《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由忻怡和郑明主编。舟山普陀海域宽广,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有着悠久的造船历史,为我国造船、修船的聚集地和船文化中心之一。普陀传统木船分对船、钓船、帆船、网船等,种类丰富。其传统木船制造,选材讲究,工序繁多,工艺精湛,并常配以精细的木雕和渔民画,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中国与浙江舟船史源

 【壹】中国古代舟船历史

 【贰】浙江及舟山木船制造业的兴衰

普陀传统木船的结构与制造技艺

 【壹】舟山历代木船船型与特征

 【贰】普陀传统木船船体结构与属具

 【叁】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

 【肆】普陀传统木船的艺术与民俗特色

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传承

 【壹】舟山普陀木船作坊创始与分布

 【贰】岑氏木船作坊创业与开拓

 【叁】舟山普陀帆篷业的传承

普陀典型传统木船的价值与影响

 【壹】舟山普陀传统木船荟萃

 【贰】“绿眉毛”型海船的价值与影响

 【叁】仿明福船的价值与影响

中华传统木帆船保护与创新的前景

 【壹】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保护与创新

 【贰】传统木船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贰】浙江及舟山木船制造业的兴衰

浙江海岸线漫长,岛屿毗连;陆域湖塘密布,江河纵横。先民滨水而居,擅于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出土的萧山跨湖桥独木舟表明,八千年前,浙江先民已能制造独木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陶舟和深海鱼骨充分显示出,七千多年前,浙江先民已开始驾舟下海捕鱼。约五千多年前,他们划舟跨海定居海岛,把造船等文明传至舟山。两干多年前“于越献舟”,说明浙江已经能够制造高质量的船,并作为礼物贡献到中原。春秋时期的越国设有专管造船的官署,已能较大规模地建造戈船、楼船、轻舟、扁舟等战船。当时越吴两国均为“不可一日废舟楫”的国家。当时的造船场坊,越称“舟室”,吴日“船官”。

秦汉之际,造船及航海技术已达较高水平。秦时徐福东渡,五千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及至西汉,《太平御览》称楼船“舡上起室”,海船之巨,令人惊叹。汉代浙江所造的大船已长二十余丈,能载六七百人。六朝时浙江温州曾是三国孙吴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官营和民营造船业均相当发达。五代吴、赵国时,杭州、赵州、台州、括州(今丽水)等地都是造船基地。

到宋代,浙江的造船业突飞猛进。为浙船建造中心之一的明州(今宁波),年造船产量十分可观。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明州每年造船一百七十七艘,到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明州官船场年造船达六百艘。官方出使所用大船,或在明州打造,或经明州装饰后出海。如元丰元年(1078年),神宗派安焘、陈睦出使高丽,所乘“凌虚致远”、“灵白顺济”两艘大船即打造于明州。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路允迪、傅墨卿出使高丽,所乘的两艘庞大“神舟”也在明州打造,两巨船到达高丽时,其高大精致引起“倾国耸观,欢呼嘉叹”。此时浙江是全国的造船中心,造船数量居全国官营船场之首。除官船场外,民间造船亦甚盛。理宗开庆时,拥有民船总计七千九百艘。中国古代造船六大科技发明中前五项如手摇橹、船尾舵、水密隔舱、桨轮、船用指南针,在此期间都已成形。元代浙江建造大批粮船参加海上漕运,还建造不少战船供渡海出征,所造的船更有直达地中海沿岸和东非海岸的。

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根据“太祖旧制”,“深严双桅船只私自下海”,务求“片板不许下海”。因而海船制造业受到沉重打击。永乐后造船业始有复苏。永乐年间,浙江为郑和下西洋船队新建和改建了许多船只。嘉靖、万历年间,浙东地区主要以建造备倭水军所需战船为主。嘉靖、隆庆年间舟山巡洋大小战船二百余艘。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因浙江巡抚注重军备扩充,全浙备倭大小战船有一千一百零六艘。这些战船大多在浙东船场建造,船型包含浙船、福船、沙船等。清朝康熙三十三至三十四年(1694—1695),浙江温州仍有官营造船场,而且选料讲究、制作规范,北方都来订造战船。后因“防海迁界”政策,也厉行海禁,对造船控制极严。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诏复行海运”,中断已久的海上漕运始行恢复。光绪年间,舟山打造的海运船舶最大载重量达300余吨。普陀境内木质渔船已有千艘。史料充分表明,浙江有着悠久的造船历史和高超的造船技术。

舟山与宁波接壤,深受浙江造船文化的影响。不仅河姆渡独木舟渡海定居海岛,开创了舟山群岛舟船文化之先河,而且一千五百年前,就有了造船和修船活动。东晋末年,公:~;399年到411年间,孙恩、卢循率二十万农民反抗黑暗统治,起兵攻打宁波、台州等沿海一些县城,几经起伏,长达十二年之久。据说农民军曾在舟山建造战船千艘,其中有大型“/\槽船”。船队长期航行海上,多次登陆占领州府,还在舟山建立了休整基地,维修船队,伺机出击,给舟山群岛带来并留下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后来,随着舟山渔场的逐渐发展,浙江沿海与江苏、福建等地渔民纷至沓来,各类渔船云集,更促进造船修船业兴旺,大木师傅聚众甚多,其造船工艺和技术,得以交流融合,并一直流传至近代。民国时期,舟山打造的木质运输船载重量一般在10吨至60吨左右,最大达680吨。民国十一年(1922年),普陀有渔船一千二百七十五艘,民国十三年(1924年)达一千六百余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增至两干一百艘,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发展到三干七百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民党军队征集渔船军用,减至一千六百艘,这些都是木帆船。共和国初期,普陀造船业有了大发展。1950年有木帆渔船三千六百七十四艘,1956年木帆渔船改装机帆渔船成功,渔船逐步趋向中型化和机械化。1986年,普陀年增渔船三百艘,机帆渔船总量发展至三千六百零五艘。90年代起批量发展钢质机动渔船至今,木帆渔船或机帆渔船在生产领域基本被淘汰。

浙江是中国木船制造技艺和造船产业的发源地之一,而舟山在浙江造船产业科技和手艺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P014-019

序言

木帆船既是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征服大海的工具,也是勤劳勇敢的先民们智慧的结晶。从公元前两干多年前黄帝时期的“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通鉴前编外记》)到周代的东海“多渔盐之利”(《史记》),据此推断,周朝已有海上捕鱼和运盐的船只。历代劳动人民通过造船实践,对造船原理和技艺作出了许多贡献,例如《易经》所释“利海大川,乘木舟虚也,舟虚则无沉复之患”,说明远在周成王时期已注意到船利用浮力的特征。东汉时,刘熙所著《释名》一书中,已有帆、橹和舵的说明。在唐朝初期,水密隔舱、船尾舵和橹等我国古代造船重大发明都已普遍使用。明代的造船已有篷帆、木作、铁作、捻缝等作坊,具有一定的专业分工,而且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这些科学、技术、工艺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对我国海洋木帆船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大大推进了木帆船制造业的繁荣。

舟山渔场是享誉世界的大渔场,沈家门渔港面临东海,素有“中国渔都”、“舟楫故里”之称。每当渔汛季节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渔船云集,给舟山的造船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悠久的造船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精湛的造船技艺,使普陀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修船、造船的集聚地和舟船文化的中心。

中华传统木帆船在征服大海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木帆船的建造工艺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通过木帆船船型的更替和造船历史的研究,可以为船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提供有力的佐证。如普陀“绿眉毛”号就是中国古代四大著名海洋木帆船之一的“鸟船”,这种船的特征是它的船头高高翘起,宛如一只鸟头,这一现象与古代吴越地区的太阳鸟文化崇拜有关。同时,我们也可以由此了解我国特定地域渔业的发展史。从背舢板、小对船、流网船、大对船、大捕船、小钓船、打洋船、机帆船直至现代的机动化大渔轮,每一类型的船舶都见证了某个历史阶段,且与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有密切的关系。

另—方面,通过对造船过程中雕刻造型及手工技艺的研究,可以解读当地民俗学和美学的发展水平及文化的生存状态,如船头画和船上美术绘画工艺是渔民画的雏形和渊源,船上各部位精湛的手工雕刻也无不体现了当地手工艺的发展水平,它们都是我们灿烂的文化遗产。

木船制造技艺是一种在特定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民间手工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必然会遇到种种挑战。因此,木船制造业随着渔业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在木质渔船逐步改造为钢质渔轮的过程中,传统的手工木船制作技艺几近失传。但在舟山普陀有一家历经百年,曾建造过干艘木船并有着高超造船工艺的岑氏木船作坊,抱着坚守祖业的理念,奇迹般地留存了下来。

保护和传承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木船制造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弘扬海洋文化的重要课题。为保留人们在征服海洋的历史进程中起到过重大作用的木帆船,近年来,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木帆船文化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03年,普陀区朱家尖镇政府委托岑氏木船作坊打造了现今我国最大的仿古木帆船“绿眉毛·朱家尖”号,数次扬帆出访沿海城市,参加韩国丽水国际帆船节,并于2006年11月与瑞典“哥德堡”号在沈家门渔港进行跨越时空的中西舟船历史文化对话。目前,普陀还拥有仿古船“鉴真”号、“鹿鼎记”号、“桃花岛”号、“黄药师”号以及普大捕1号船、普大钓2号船、普打洋3号船等八艘仿古木帆船组成的船队,在普陀区中国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等重大节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岑氏木船作坊也由此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08年5月,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12月,岑氏木船作坊被文化部确定为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传承保护单位。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力启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应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冲击和挑战,力求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各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从这—意义上来说,普陀木船制造技艺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海洋文化奇葩,必定以它独特的魅力,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艺术大花园中继续放射出绚丽迷人的光彩。

舟山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忻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