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会沾沾自喜地想:身为家长,无论我曾经犯过多少错(而且将来还会继续犯),孩子们都会成长得很好,仅仅因为我真的很爱他们。毕竟,爱可以治愈所有伤口,有了爱就足够了,爱意味着无须道歉,即使你今天早晨曾在厨房对孩子发火。
这种确定感基于认定世界上存在一种名为“父母爱”的麻醉品,你给予孩子的“父母爱”可多可少。(当然,越多越好。)但如果这种假设实际上过于简单盲目呢?爱孩子的方式有千种万种,并不是所有方式都可取。精神分析学家爱丽丝·米勒通过观察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爱可能会“热情似火,但并非孩子需要的那种爱”。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关键问题就不是我们是否、甚至有多爱我们的孩子,而在于我们该如何爱他们。
一旦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很快罗列出一长串不同形式的父母爱,再附上哪种方式更好的提议。本书着眼于这样一个区别--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这里我想从价值取向和预测性两个基本点来进一步解释“无条件养育”。价值取向很简单,就是孩子不应该赢得我们的认可,我们本来就应该爱他们,就像朋友黛博拉所说,“没有什么理由”。此外,重要的并不是我们认为在无条件地爱他们,而是他们感觉我们在无条件地爱他们。
其次,预测性,即无条件地爱孩子将会产生积极结果。这种爱的方式不仅道德上正确,而且明智。孩子需要因为自己就是自己而被爱,他们会因而从根本上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即使有时会把事情搞糟或达不到目标。这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会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接受(和帮助)他人。总而言之,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更好成长的必需。
不过家长经常会误入歧途,将自己的认可附带上条件。我们之所以会如此,不仅是因为深信这种养育理念,同时也是从小就深受这种养育行为的影响。你或许会说我们被训练得“有条件”,这种感情已深深扎根于美国人的意识。事实上,即使被看做是一种理想,“无条件认可”也并不多见,互联网上的搜索结果显示,其通常被用于宗教或宠物讨论,对于许多人来说,很难想象人类之间的爱怎么会不附带任何条件。
对于孩子来说,被爱的条件要么是行为良好,要么是取得成就。
本书前四章将着重探究儿童的行为表现,尤其是造成孩子产生“只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才能得到我们认可”这种感觉的诸多养育模式。
第五章则探讨是什么导致有些孩子认定家长的爱取决于其成绩--例如在学校或运动中的表现。
P2-3
在我近期看过的家庭教育著作中,《无条件养育》是最具震撼力和挑战性的好作品。无条件养育之所以重要,因为父母永恒的爱是孩子成长的生命根基,如果以成绩是否优秀或表现是否乖巧作为爱的条件,等于在基因中诱发孩子的病态人格。通俗一些说,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而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孙云晓
无条件养育“是一种境界,不是一套方法。方法有限,境界无穷。家长们读一下这本书吧,它带给你的将是”无穷“的办法和力量。
——教育专家、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本书为众多孩子家长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育儿法则:正确的两代关系要比正确的养育技巧更加重要。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作者 西尔斯
这是上天赐予所有父母的礼物!埃尔菲·科恩采用大量研究数据,力证某些植根于家长头脑中的固有养育模式其实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并同时为家长提供了多种养育选择,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善于思考、乐于助人并极富责任心的好人。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者 阿黛尔·法伯
几年前,我参加了为期八周、源自美国的“父母效能训练”(P.E.T.)课程;后来又参加了该训练课程为期10周的英文讲师培训,并实习授课8周,获得美国国际总部颁发的终身讲师资格证书。
我的老师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教育专家凯瑟琳,授课期间,我听她经常引用美国作者艾尔菲·科恩的话,不禁感到好奇。凯瑟琳数次强力推荐学员们阅读科恩最著名最畅销的书<无条件养育>,恰好有一位美国妈妈是科恩的铁杆粉丝,家中购置多套科恩的书籍,我们便都去她那里购买。
“不过,”性情温雅的凯瑟琳笑眯眯地警告我们,“科恩非常偏激,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哟。”
要说我也写过N本书了,N年来,被一些读者评判“偏激”已是家常便饭,听了凯瑟琳的话颇不以为然,心想,这天下还会有比我更“偏激”的作者吗?
看了科恩的书,心悦诚服——他的确比我“偏激”多了!
但“偏激”二字对我们这样的作者来说,绝非意味着片面、极端、不讲道理,而是恰恰相反。科恩的理念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之上,有确凿的数据资料和多家权威理论作为坚实基础,令他显得立场坚定、斩钉截铁,在严谨的叙述之中,笔端犀利、论说尖锐、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但科恩的文风又不失幽默诙谐,语气和蔼可亲,读他的书,令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拍案叫绝,又时而如坐针毡。科恩的这本书,像剥笋一般,有条不紊,层层揭露,一环扣一环,把无条件养育的道理讲述得透彻、全面、完整,令人心服口服。
这本书质疑、挑战、颠覆了很多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中国,也很流行,犬家对此不假思索、习以为常。
比如,本书开篇即质疑:什么是“好”孩子?——我们发现,原来大家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就是表现乖乖、听话顺从、不给父母添麻烦。
随着这个思路,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教养手段呢?——那就是让孩子驯服、听话、表现合乎成年人期待啦!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市面流行的训导方式,无不以奖励与惩罚为基础,将亲子关系变成了经济交易:孩子表现得合意,父母大加褒奖与鼓励;孩子表现得不合意,父母则以各种方式收回爱并施以惩处,虽然很多做法都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尤其是打着“爱”的旗号,得到各路专家的赞许和宣扬。
想当初,我自己也曾经在育儿道路上走了一段弯路。虽然我一直奉行“无条件养育”这一主旨,但在实操过程中却远非一帆风顺。我早就买了汤玛斯·戈登博士的著作《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但第一次看后却未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而是将其埋没在其他以行为主义为基调的训育理论书籍当中。我自己则误入歧途,对孩子实施“行为后果法”,有些立马见效,有些则惨败而归。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的训育手段具有严重缺陷,面对孩子的暂时性行为,我殚精竭虑地思考该施以何种“行为后果”,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需求、忽略了从根本解决问题。我还误以为妈妈在任何时刻都必须保持冷静的态度,即便内心火冒三丈,也要不露声色,哪怕把自己憋出内伤来。
感谢上苍送给我的两个孩子,他们永远以实际行动指引着我如何做一个好妈妈。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进一条死胡同,必须寻找另外一条养育孩子的道路。西谚云:“当学生准备好时,老师就出现了。”一旦我准备好抛弃以前的做法,接受新的理念,立刻巧遇了华德福教育和凯瑟琳传授的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也巧遇了科恩的《无条件养育》。这些真正好的养育手段解放了我,让我回归自然、自信、自爱的道路上,从无条件接纳自己开始,无条件接纳孩子,彻底改善了我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无条件养育》美好艾尔菲·科恩所著,《无条件养育》建议父母以正向均衡的方法取代赏罚教育,这样才能培育出自律、有同理心、身心健康的孩子。现在父母面对教养问题,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及口耳相传的一些“好办法”,但都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尖叫的继续尖叫,狂吼的依然狂吼。作者说这是因为我们太专注于表面的行为本身,我们只看到孩子是否符合我们的期待,符合就奖励,不符合就处罚修正,这都是有条件的爱。本书中作者提出我们必须要放弃这种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的情感勒索教养法。作者坚定地提出父母要无条件养育。
《无条件养育》美好艾尔菲·科恩所著,这本书不容易看,看完后,其提出的理念也很不容易实施到位。创立P.E.T.的戈登博士指出,某个良好的交流方式,需要1500-5000次的练习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熟能生巧。所以,不要着急,给自己时间,一开始可能做不好,但只要坚持下去,就必定会有所改善。用科恩的话来与大家共勉——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