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谭家岭(精)/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石家河考古队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泥质陶一般为粗泥陶,陶胎较厚实,但也有少量的细泥薄胎红陶,专用于制作彩陶碗等精致器物。在红陶系陶器中,涂刷红衣很普遍,特别是盆、罐、瓮、豆等体形较大的陶器,绝大多数都有红衣。其特点是涂层较厚,颜色呈酱红色,和后来较薄的橘红色陶衣有明显区别。陶器纹饰不丰富,主要有弦纹、戳印纹、镂孔、窝纹等。彩陶仅见于薄胎彩陶碗。陶器器形主要有罐、盆、豆、碗、器盖等。叙述如下:

彩陶碗是本遗址最具文化特色的器物,流行于第一到三期。绝大多数为细泥红陶,也有极少泥质灰胎,质较硬,薄胎,口沿仅0.1、腹部约0.2厘米。彩主要绘在腹外,圈足内侧和底外一般也有彩。腹内大多数涂黑色或灰色,极少数有内彩。彩绝大多数为黑色,也有青灰、褐、红等色。有的直接在橙黄色陶胎上绘彩,也有的另涂上橙黄等地色,再绘彩。花纹图案多为两种以上的点、线或图形的组合排列。本期有标本12件,介绍如下:

标本ⅢT1106:95,深弧腹,矮圈足外撇甚,圜底。腹外及底外地色为橙黄陶本色,彩为黑色。沿外和腹部各有一周宽带纹,下腹和圈足外涂成黑色。在黑色带状花纹之间,绘豆荚形纹和斜直线纹。腹内全部涂黑,圈足下侧涂黑成一黑圆圈,底部绘带橙黄地色点纹的十字形纹,口径11、圈足径6、高6.2厘米(图一四,1;彩版三,1)。

标本ⅢT1107⑥:21,弧腹,矮圈足外撇。腹外表以陶器的本色橙黄色为地。从上到下绘四个花纹带:第一、四花纹带基本相同,由不太规则的多边形,按一定间距排列,每一个多边形中,加一黑色长点或圆点纹。第三花纹带最宽,为主纹,由两组平行斜弧线(每组四条),大致互成垂直方向排列。第二周最窄,以四条短平行竖线为一组,按一定间距排列。腹内全部涂黑,圈足外表涂黑色,圈足内侧和器底外围间涂成浅褐色。圈足下部外缘以四条短直线为一组,共六组,按一定间距排列。底中心有一小圆圈,小圆圈外面为一圆面,圆面上有四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口径11.2、高6.8、圈足底直径6.4厘米(图一四,2;彩版二,1、2)。

标本ⅢT1107⑥:51,口微敞,斜弧腹,圈足稍高,外撇。腹内全部涂成黑色。腹外以黑色为地,花纹构图的方式是采用地上留白,留白部分保留陶器的本色橙黄色。从上到下共有五个花纹带:第一、五花纹带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或圆形、椭圆形等内加一个黑点,以一定间距排列。第二、四花纹带为三条短竖线和一条长横线间接排列,第三花纹带为不同方向的两组斜直线间接排列,每组斜直线有二或三条。圈足内外和底外四周均涂成黑色,底外中间是一个圆面,画一个反时针旋转的七齿转轮。口径12、高7、圈足底部直径6厘米(图一四,3)。

标本ⅣT2211⑧:6,深弧腹,矮圈足外撇。腹外:保留陶器的本色橙黄色为地,中上部绘两个菱形网格纹带,彩纹部分脱落,腹下部和圈足表面涂黑色。

……

目录

谭家岭:收获和悬念

第一章 前言

一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二 考古发掘及研究情况

第二章 地层堆积

一 探方地层堆积举例

二 分期

(一)分期的依据和理由

(二)分期结果

第三章 第一期遗存

一 遗迹

(一)土坑竖穴墓

(二)瓮棺葬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一)本期陶器的主要特点

(二)本期墓葬的年代

(三)本期遗存的文化性质

第四章 第二期遗存

一 遗迹

(一)土坑竖穴墓

(二)瓮棺葬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一)本期陶器的特点

(二)第一、二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关系

(三)本期遗存的年代

(四)本期遗存的文化性质

第五章 第三期遗存

一 遗迹

(一)瓮棺葬

(二)灰坑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一)本期陶器的主要特征

(二)本期遗存的文化性质

第六章 第四期遗存

一 遗迹

(一)房屋

(二)灰坑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一)本期房屋的主要特点

(二)关于本期遗存的进一步分期

(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第七章 第五期遗存

一 遗迹

(一)房屋

(二)土坑墓

(三)瓮棺葬

(四)灰坑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一)本期遗迹的主要特点

(二)本期陶器的主要特点

第八章 第六期遗存

一 遗迹

(一)灰坑

(二)灰沟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第九章 战国墓

第一0章 结语

(一)为研究石家河遗址群的地层堆积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化性质、文化特征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二)深化和丰富了对油子岭文化内涵的认识

(三)为研究屈家岭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资料

内容推荐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编著的《谭家岭(精)/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主要介绍:谭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是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中心遗址。一九八七年和一九八九年,石家河考古队在此进行了两次发掘,获得了丰富的资料。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六期:第一到第三期为油子岭文化,第四期为屈家岭文化,第五期为石家河文化,第六期为后石家河文化。以上六期遗存在一个遗址上依次堆积和叠压,并且都有比较重要的发现。这种情况在江汉地区新石器遗址中非常少见,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文化谱系以及石家河遗址群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油子岭文化遗存是这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可分为三期。第一期有墓葬4座,第二期有墓葬16座。两期墓葬随葬品组合不同,葬俗也略有差别。三期陶器丰富多彩,彩陶与纹饰独具特色,大大地丰富了油子岭文化的内涵,许多文化因素还完好地传承到了千年以后,是研究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绝好资料。  《谭家岭(精)/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其中讲到:在油子岭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是江汉地新石器时代最为兴盛的两个文化,本遗址中的第四、五两期,共发现13座房屋以及大量的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这两个时期的物质文化特点和发展水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