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推荐为“西方世界最受欢迎的中国历史与文化教科书”!大历史,轻阅读,透视西方人心目中最遥远莫测的中华文明!
当年明月说:历史就是那些事。易中天说:品一品嘛。袁腾飞说:那是个什么玩意?看看人家老外传教士如何简评中国史?给你一个小时,就能实现人生的自我救赎。
如果你不懂中国的悠久历史,好吧,《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插图第4版)》能让你在十分钟内了解夏商周。如果你是历史学者,很好,来看看《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插图第4版)》,它新颖的思路是你从未见过的。
一本由神的仆人写成的史书,让你轻松领略中国历史。
本书既有传教士布道晓谕时的简明朴实、平易近情,也有学者的严谨求实、深入腠理。
《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一书初版于1980年,现已出至第4版。本书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至今仍被西方众多大学作为讲授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教科书和入门读物。
摩顿教授集大半生的学识、思考和经验于一书,在三百页不到的篇幅内,用凝练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华。作者以历史时间为线索,简明扼要地追溯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中国几千年来政治、军事、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宗教、哲学和艺术诸多方面发展演变的主要轮廓。更重要的是,作者向西方人展示了最基本的中国模式以及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潜在的精神状态。
宗教
中国的宗教常常被描述为是从祖先崇拜开始的,但这只是部分正确的。自有记录的最早时代开始,中国就有祖先崇拜,但这只是中国宗教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是对自然神灵的崇拜。
中国人理解人类生命之谜的方法是,认为一个人有两种灵:魄与魂。在人死的时候,两者便分离了,而且两者都可以通过供奉牺牲而得以存活。但是,“魄”却随着身体的腐朽而消散了,而“魂”却一直存在,只要被人记得,或者收到了生人应有的贡品。它可以成为有力量、有影响力的神灵,可以对其后代的问题、要求做出超自然的回应,甚至可以延缓他们的死亡。如果“魄”被忽视了,就有可能成为鬼,纠缠生人;而被忽视的“魂”有可能成为鬼魂,也能作恶。因此,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家族的男性继承人做好对祖宗的祭祀。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王国或者王朝的崩溃,常常被冠以“绝祀”的称呼。
最高神有可能就是最高的祖先,因为人与神的世界是紧密联系的。商代,最高神是帝,周代则是天。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成为人们心目中世界道德秩序的守护者。
古代中国,除了祖先外,一些特定的自然神也受到人们的崇拜。商代崇拜过东王母、西王母、四方神、龙女、蛇精、风神等神灵。仅仅是提到这些名字便足以说明,我们面对的是一些自然和丰产的神灵。中国北方的黄土是非常肥沃的,但只有在雨水充沛的情况下才有用。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看到,黄河通过黄土高原并逐渐淤积,以至河床高于周围地表,故一旦发生水灾,其破坏性便是巨大而广泛的。因此,自然的平衡,即太少的雨水和太多的雨水之间是极为微妙的;而且,天子有责任通过适当的供奉保持这种平衡,不但要针对天,而且要针对地上的神灵。
对后世清教徒式的儒家学者来说,一些更为简陋、原始形式的生命崇拜令他们感到尴尬,他们急于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或者试图消解它们。但是,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以丰产为重点的自然崇拜因素的存在,在中国是毫无疑问的事。汉字的“祖”、“社”都隐含有生殖崇拜。这两种崇拜受到同样的尊崇,分别在宫殿人口的东西向有庙,用以确保子孙繁衍、谷物丰收。
《诗经》反映了孔子时代之前的社会,其中有许多求爱的诗歌,较之后来,显示出更为自由、自然的两性关系。比如:
野有蔓草,零露清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逢,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渡渡。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同书中,一个女子还如此说: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
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后来的学者将《诗经》视为先人举行原始崇拜,试图将他们认为的粗俗因素清除出去。他们努力赋予这些求爱、婚恋的诗歌一种寓意,即表达了忠于君主的美德;这和西方将重要的寓意赋予《圣经》中的所罗门之歌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人宗教行为的发展,在社会上享有权力的祭司阶层并没有出现。或许在礼仪事务方面有专门的顾问,但祭祀本身是由国家官员或者家族首领进行的。动物献祭包括牛、羊、猪和狗,数量一般比较少(每次在10头以下)。一次对三位先王的大祀则有多达300头牛。汉字“褴(礼)”说明,献花祭祀也是有的。酒则常被洒在地上以奠祭。牺牲则常常是被焚烧的,也有埋于土中或扔进水中。富人们在过河的时候,会将一个玉指环扔进水流中,以示对河神的献祭。穷人则聚集在一起庆祝河神的节日,选出一个漂亮的女子置于舟中,任其漂流并最终沉没,她就是河神的媳妇。原则上,到了周代末年,活人献祭已经基本被抛弃了。
必须强调的是,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中,普通人是没有位置的,这是士大夫阶层的特权,这个阶层大致相当于古罗马的氏族(gentes)。普通的中国人甚至没有姓,更不用说有记载的祖先了。他们的宗教习俗,包括婚姻,与上层阶级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并不庆祝单个的婚礼,而是参与一个共同的春天节日。如果一个女孩在秋天之前怀孕了,那么她和他的男人会在双方家庭、整个家族都认可的安排下过上安定的婚姻生活。平民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对当地土地神或者丰产之神的崇拜,通常是通过一些通灵的萨满仪式,巫觋会跳疯狂的舞蹈。
这种普遍存在于亚洲东北部,包括日本的萨满因素,早先被上层从其宗教行为中排除出来,它的崇拜对象是天(仅限于君主)、地、土及作物之神、河流山川之神,再加上他们各自的祖先。它面对的是士大夫群体内的人——这个群体通过宗教行为、社会态度联合起来,而不是面对整体中国人或者外族的,即孔子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普世主义的,但绝不是现代理想主义者所设想的程度。孔子也代表了“君子”群体,当他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的时候,他也代表该群体与民间萨满、迷信等形式脱离了关系。“子不语怪力乱神”曾被误读,用以赞扬孔子反对整个宗教,这与事实相去甚远。一个反例是,他赞成道德是某种形式的宗教认可,他说过“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P37-40
第四版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即原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现在新学院大学的卢其敦(Charlton M.Lewis)教授,与我一起成为本书的作者。本书初版于1980年,无论是作为院校的教材,还是作为一般读者的读物,它都被广泛地接受。1984年和1995年,本书曾两度修订。24年过去了,很明显,本书的编纂需要吸收一位对2004年的中国更加熟悉的人。卢教授欣然同意用新的材料来更新本书的最后几章,也对前几章作了一些修正。他从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位,长期致力于中国、日本的研究、教学、写作,这使得他极为胜任这一工作。他所做的新的、带注释的参考书目,则特别有用。
我在第三版序中说,本书将大致平等对待中国史上的所有时期,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为了增加一些必要的新材料,我已经不再能做到平均分布重点了。但是,在新版中,面对这块迷人的土地,我们仍试图将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在持续不断的文化史中追踪种种变化。
斯科特·摩顿
2004年夏于纽约
摩顿博士的《中国历史与文化人门》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该书最初的目的,是给西方人提供一本非专业、但却严肃的著作,使他们能更为客观公正地了解中国。本书初版于1980年,三十年来历经3次修订,现已出至第4版,这一版中卢其敦教授做了部分修订。
本书的两位作者,特别是摩顿博士,有长期在中国游历、生活的经验,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有着直接的体验,这样的经历对本书的写作有重要的影响。摩顿博士本着严谨、全面的原则,按照历史时间的发展线索,对中国文化特色的形成做了深入讲述。他不是说教,不是罗列知识,更不是用一种俯瞰的目光来观察,而是一种身处其中的自豪感,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奉献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摩顿博士在第4版序中指出,本书“试图将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没有切身的体验,这一目的是很难达到的。本书准确地把握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着重要影响的事件、人物、制度与文化现象,并将这些具体内容置于中国历史持续不断的政治、文化、社会转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是一本“通”而不“俗”的书。
书中更有当代西方最著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家顾洛阜先生捐赠给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数幅。对中国书画与生俱来的鉴赏力让他意识到,书画是中国创造形象美的巅峰;正因为他敏锐的眼光,我们得以领略《祖师骑驴图》中那超凡脱俗的禅宗意境,感受耶律楚材书法中透露的坚强与果决……
本书的初衷虽是面向西方读者,但无论从内容还是写作的角度而言,对于我们中国读者理解、把握中国历史与文化也是极有裨益的。在此,特别感谢西南师大李尚武老师慷慨赐序。同时,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方诚峰老师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晗老师的指点,在此深表谢意。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中译本进行了适当而审慎的编辑处理,若有不妥之处还请读者给予理解。对于文稿中可能存在的错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在未来再版时及时纠正。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133—6657—3072 139—1140—1220
服务信箱:teacher@hinabook.tom
世图北京公司“大学堂”编辑部
2010年9月
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但很严肃的读者,非常需要一本简明、扼要、准确、全面、深入、可读性强的作品。摩顿博士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入门(插图第4版)》,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陈荣捷,20世纪后半期欧美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哲学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