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家留学记--大师们的留学生活/学府往事系列
分类
作者 杨倩//许毕基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清末到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初始和发展阶段,也是中国留学教育的一个高峰。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远赴美国、欧洲、日本留学。他们怀着留学报国的志向,离开亲人,远赴海外,选择祖国急需的知识和专业刻苦求学。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以及中外文化的融合,留下了一份分外丰厚、深湛的文化遗产。

本书采撷了那个时期众多留学生精彩的生活片段和翔实的史料,向读者讲述那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人大师们在海外鲜为人知的求学经历,以及他们的努力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的人物有:容闳、唐绍仪、马寅初、蒋梦麟、竺可桢、姜立夫、胡适、赵元任、金岳霖、茅以升,吴宓、李济、徐志摩、冯友兰、林语堂、吴文藻、梁实秋、梁思成、林徽因、贺麟、赵忠尧、吴大猷、钱学森、辜鸿铭、蔡元培、熊庆来、傅斯年、严济慈、黄佐临、巴金、施士元、陈省身、钱钟书与杨绛、季羡林、钱三强与何泽慧、鲁迅、丁文江、陈寅恪、李四光、李叔同、黄侃、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徐悲鸿等。

目录

第一章◎留学美国1

 容 闳│近代中国留学第一人2

 唐绍仪│叱咤政坛的留美幼童11

 马寅初│以为经济学更“富有内容和生命”16

 蒋梦麟│由农学而教育22

 竺可桢│自“耘地”转到“观天”31

 姜立夫│中国首位哈佛数学博士37

 胡 适│身体里深深渗入了美国的血液43

 赵元任│天赐才华,数科同修55

 金岳霖│与哲学和逻辑学的夙缘61

 茅以升│三年就拿下硕士、博士学位67

 吴 宓│捍卫中国文学,却要以西方理论证明72

 李 济│由“啃青草”到“量中国人脑袋”81

 徐志摩│经济学博士被剑桥点燃文学激情90

 冯友兰│从西方哲学来看中国哲学100

 林语堂│留学便是收获知识与幸福的旅程104

 吴文藻│学业、爱情双丰收113

 梁实秋│“白壁德的门徒”120

 梁思成│建筑“凝固的美”与爱人“灵动的美”132

 林徽因│“嫁”给了建筑学140

 贺 麟│“读最好的书,领会最好的思想”146

 赵忠尧│本应在留学期间就获得诺贝尔奖153

 吴大猷│爱情多磨难,学业创辉煌158

 钱学森│他“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164

第二章◎留学欧洲 173

 辜鸿铭│走尽西土归华国174

 蔡元培│中西合璧的翰林学士183

 熊庆来│矿业救国梦破,成就数学大师192

 傅斯年│选定实证主义,不苟且个“假结果”199

 严济慈│用勤奋创造了奇迹208

 黄佐临│“寻找”莎士比亚217

 巴 金│他的留学没有进过一天大学221

 施士元│居里夫人的得意门生231

 陈省身│与几何学的三度亲密接触239

 钱钟书与杨绛│两人留学去,三人回国来245

 季羡林│留德十年,影响终生252

 钱三强与何泽慧│“中国的居里夫妇”261

第三章◎留学日本 269

 鲁 迅│弃医从文,以医国人270

 丁文江│始于日本,结于英国281

 陈寅恪│读遍日欧美名校,却不要一个文凭287

 李四光│对祖国最有用的还是地质学296

 李叔同│文艺全才并开创多项中国第一303

 黄 侃│师从“章疯子”而成“黄疯子”309

 周作人│“和风细雨般快意”的六年留日生涯315

 郭沫若│日本对于这个多情文豪意味着什么323

 郁达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333

 徐悲鸿│从东洋到西洋皆醉心艺术342

参考文献351

试读章节

◎在耶鲁大学勤读

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送别黄宽,容闳还要考虑自己的生计问题。虽然他考取了耶鲁大学,但是资金依然没有着落。这时候,海门校长和布朗先生又带来了一线希望:按照孟松学校的惯例,有一定的名额资助贫苦学生进入大学,但是接受资助的学生必须填写志愿书,承诺毕业后担任传教士。

容闳知道自己没有希望——“我虽然穷,却不能没有自由”。他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中回忆:“传道固然好,却不是造福中国的独一无二的事业。……志愿书一经签字,我就受到束缚,很可能坐失为国家谋福利的机会。”他认定“人类应尽的天职,不能因为贫穷而改变宗旨。”

但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决定。这个决定,违背了周围多数人的期望。同时,由于这个决定,容闳同那些慈善基金来源一刀两断,他没有了经济收入。

正在困难之时,又是布朗先生伸出了援助之手。1850年夏天,布朗牧师到南方探望姐姐,顺道造访了乔治亚州的萨凡那妇女会。他带回了好消息:萨凡那妇女会答应资助容闳。

容闳终于排除万难,走进了他向往已久的耶鲁大学校园。这时候的他还身穿长袍、拖着长辫子。一年之后,他终于舍弃了这些,彻底融入了耶鲁的生活。

耶鲁的繁重功课,对准备不足的容闳来说非常困难。因为,他在孟松学校的时候仅仅学了15个月拉丁文、12个月希腊文、10余月算术。之后,由于孟松附近地方修建铁路,学校不得不暂时停课,以至于影响了容闳的学业。而且,能到耶鲁大学上学的,自然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容闳觉得,和他们比起来,自己的差距还很大。所以,他在耶鲁的课程,虽然还没有不及格的,但是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似旁人游刃有余。

为了能够赶上同学,容闳只好利用晚上的时间努力学习,经常读书到深夜,第一年的时候尤为努力。一方面忧虑自己的经济来源,一方面又要努力补习功课,加上白天没有时间做游戏或参加体育活动,晚上又读书到很晚,以至于他身体越来越赢弱。最后因为精力不支,无法继续上课,只好请假回到东温若布朗牧师的母亲那里休息了几天,才返回学校。

到了第二年,别的课已经轻松一些了,只有微积分让容闳非常头痛,考试常不及格。他甚至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留级,也不好意思问系主任,整日提心吊胆。好在容闳的英文成绩十分优秀,在第二、三学期接连获得第一名,所以平均起来分数并不低,才没有因为微积分差而留级。英文的出色,让全校师生都认识了这个中国学生。

他还参加了学校的橄榄球队和划船队,是划船队的主力之一。那时,每当比赛,他们的拉拉队就会唱起自编的歌曲,那首歌曲巧妙地利用了容闳名字Yung Wing(广东话发音)的谐音:“我们一定赢(Win)!因为我们有闳(Winng)!”

在耶鲁大学,第二学年末及第三学年,容闳的经济开始宽裕起来,因为他有机会勤工俭学了。当时二、三年级的学生20个人住在~起,需要找一个人专门负责伙食。容闳主动要求,争取到了这个工作。他开始早晨起来去买菜,晚上负责烧菜、煮饭。于是,后两年的膳食费用便节省了下来。

同时,容闳又竟聘为兄弟会的图书管理员。兄弟会是校中两个辩驳会之一,有一个小藏书楼。容闳以会员的便利条件,谋得了这个工作。到了第四年时,管理图书的报酬涨到了每年30美元。

容闳现在不必再像当初那样贫困潦倒了。小村落中的牧师,每年的收入也不过二三百美元,何况还需要养活一家人。而容闳只有一人,食宿不需要花费,穿的是萨凡那妇女会寄来的鞋袜,学费来自萨凡那妇女会和阿立芬特兄弟公司的资助。他甚至节省下了这30美元,托人辗转带回中国,交给母亲。  容闳开始在报纸上用笔名发表文章。有几篇关于中国问题的评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哈特福德市的一位著名学者找到这位中国学生,打听作者是谁。当容闳见到这位学者时,他非常不好意思,“羞赧如处女,手足无所措”,低着头小声承认,他就是那些文章的作者。

容闳对美国社会的了解更深了。虽然他在美国的大学生活如鱼得水,但仍时时想起祖国。他说:“予当修业期内,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适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辄为之快快不乐。”“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苦,无限压制。”他亲眼看到了西方的富强,也感到了中国的落后。更使他忧心不已的是,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仍然一无所知,仍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所以,他在大学时就自问:我将用自己的所学去做些什么呢?“在耶鲁读书时期,中国国内的腐败情形,常常触动我的心灵,一想起来就快快不乐。”

容闳有时甚至怀疑,是否不受教育更好。既然受了教育,对理想和道德的追求就越来越高。知识越高,痛苦就越多,快乐就越少。但他知道,这是怯弱者的卑微的念头——“这样的人,不足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和同班同学卡特勒的几次散步、谈话中,容闳提出了当时正在他头脑中酝酿着的中国留学计划:“我既然远涉重洋,身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他在自传中回忆当时的志向:“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利益。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容闳晚年时回忆说,“我已经初步想好了我将做什么。我坚信,下一代的中国青年,应当能有机会受到我所受到过的教育。而通过西方的教育,中国或许可以再生,变得文明而强大。这一目标的实现,已经为我一生事业的雄心之所在。”

P6-8

序言

清末到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初始和发展阶段,也是中国留学教育的一个高峰。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远赴美国、欧洲、日本留学。他们怀着留学报国的志向,离开亲人,远赴海外,选择祖国急需的知识和专业刻苦求学。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以及中外文化的融合,留下了一份分外丰厚、深湛的文化遗产。

本书采撷了那个时期众多留学生精彩的生活片段和翔实的史料,向读者讲述那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人大师们在海外鲜为人知的求学经历,以及他们的努力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每一次留学教育,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物。他们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建功卓著,其中管理、外交、翻译等方面的人才,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至深至大的影响。

近代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方向,主要有3个(除了苏俄):如容闳、唐绍仪、胡适、钱学森等人的美国方向;辜鸿铭、严济慈、钱钟书、季羡林等人的欧洲方向;鲁迅、李四光、郭沫若、乔冠华等人的日本方向。本书也只是粗略地分为这3个章节。若是人物先后留学了多个地域,则以其最先去的国家为准。

书评(媒体评论)

在公众舆论控制的社会中,大学应当成为一个精神的岛屿。有了这个精神岛屿,大学才不会沦为一个精神荒芜的世俗之地,抑或才不成为一个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市肆里巷。

——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中国高等教育的童年是丰富、烂漫和充满活力的。半个世纪之前民族前辈的探索和思考,是我们今天在新世纪不断纠正、改良和前进的重要精神资源。

——学者杨东平

一座座学府,一团团浓荫;一个个学人,一片片书声;一个个晨昏,一串串故事。多少学子,在这里笑过哭过,爱过恨过。大学的话题,有关知识文化的传承,有关真理智慧的求索,有关社会文明的提升,有关民族精神的进步,有关人类理想的追求,永远探讨不完。

看一看过去的大学是什么样子,过去的校长是怎样当的,过去的教师是怎样教的,过去的学生是怎样学的,他们有过哪些失败的教训,又有过哪些可取的经验,这对于今天的校长、今天的教师、今天的学生,以及一切关心学校教育的人们,难道不是既有兴味又有益处吗?

——本书主编李子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