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建等编著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在梳理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发展与生态的“两个半球”思路及其匹配判断分析,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基本模型,并就其中涉及的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具体方法进行详细说明。聚焦中国35个大中城市和16个长三角城市,解读各个城市的生态投入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与发展效率,提出进一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模式和各指标要素的优化路径建议。同时选取不同投入产出类型的典型城市作为案例加以深入剖析。
本书理论扎实、立足实际、体系完善、数据翔实、解读到位、案例丰富、分析深刻、表达形象直观。适合政府管理人士,从事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等相关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供科研院校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2012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20周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举行20周年世界首脑峰会,重申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倡导绿色发展新议程。最近几年来,国内出了很多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报告,但是研读之后,经常感到与国际上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研究存在差距,在与国际进行对话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在纪念可持续发展20周年之际,针对中国城市化需要提升质量的现实,研究出版《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绿皮书》,不是要增加第N+l本同样的著作,而是想基于对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的跟踪以及对新理念新趋势的了解,做一些理论上、实证上、政策上的探索,对中国未来20年的新型城市化起到一点思想转型的作用。
区别于国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流行评估研究,《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强调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城市发展应该用尽可能少的生态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人类发展的思想,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诸大建等编著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内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的新探索。
(1)理论研究的新探索。评估研究总是取决于理论预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研究也是如此。当前,国内评估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一般是在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基础上,进行多指标多层次的研究,最后提出单一的城市可持续性指数,对城市进行排行和解读。但是指标研究的分层集成做法,没有回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与资源、环境投入脱钩的问题,在深层次上具有弱可持续性而不是强可持续性的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即要求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实现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有游离之势。针对这种情况,本书的评估研究,强调回归可持续性发展要求脱钩发展的本意,不是把城市可持续性三重底线分为三个部分,而是分为两个性质和要求不同的半球,即包括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人类发展半球和包括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生态投入半球,根据两个半球的匹配情况来判断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发展半球超过了生态半球的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而生态供给有余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半球远远滞后,就是可持续的不发展。这样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例如,我们说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化是土地导向的城市化而不是人口导向的城市化,就是说以土地消耗为标志的生态投入是高的,但是以人口居住为特征的人口城市化是低的。因此未来的政策重点,是要加大发展半球的人口城市化,控制生态半球的土地城市化。
(2)实证研究的新特色。根据以上两个半球和脱钩发展的理论前提,本书采用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城市人类发展指数(UHDI)的基本指标,采用人均土地资源投入、人均能源投入、人均生活物质投入、人均水资源投入作为城市生态投入指数(UEII)的基本指标,将生态投入和人类发展同时放在一个框架中加以讨论,构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USDI)。基于上述指标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城市排行。首先,运用以上7个指标,分别研究了中国35个大中城市以及长三角16个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投入指数,进行了城市人类发展指数和城市生态投入指数的排名和解读,研究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东部地区龙头城市普遍具有人类发展水平高但是生态投入大的特征;然后,运用人类发展一生态投入象限分类法,基于全球视野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人类发展与生态投入的耦合情况或离散现状,参照相应的国际发展水平,将被评估城市划归“低生态投入低人类发展”、“低生态投入高人类发展”、“高生态投入低人类发展”以及“高生态投入高人类发展”四大类,以便发现各自不同的改进方向;最后,采用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方法),对所评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效率进行系统测算,回答城市生态投入和城市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否达到最优的问题,按照现有的统计数据,发现在可持续发展效率前沿面上,被评估城市中,北京、深圳、天津和石家庄等城市具有相对高的可持续发展效率。
(3)政策研究的新探索。发达国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曾经识别出两种类型。一种是高生态投入高人类发展的A模式类型,一种是从高生态投入高人类发展转向低生态投入高人类发展的B模式类型。我们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低生态投入低人类发展的城市,以及个别的高生态投入与低人类发展的极端城市。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本书针对各类城市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模式和指标要素的优化路径,即是减少生态投入的B模式,重点是提高人类发展的C模式,以及在两个方面同时努力的B和c兼有模式等。鉴于我国当前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社会意识、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除了北上广等少数东部特别发达城市,我们特别强调中国城市发展需要建立C模式理论,建议低生态投人低人类发展城市能够选择人类发展要增速、生态投入要减速的C模式改进路径,避免走生态投入先增加后减少或所谓“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希望这种有中国情景意义的研究,能够对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其转型产生有价值的政策意义。
序言一
序言二
执行摘要
第一篇 理论基础
1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背景
1.1 城市化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
1.1.1 提高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1.2 完善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
1.1.3 促进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合理化
1.2 城市化对生态足迹的消极影响
1.2.1 城市用地大量占用耕地,低效粗放扩张
1.2.2 城市能源、水、生活物质过度消耗
1.2.3 城市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考验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背景
1.3.1 城市可持续发展
1.3.2 城市可持续发展3E原则
1.3.3 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综述
l.3.4 可持续发展评估的两个半球思路
2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构建
2.1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构建
2.1.1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
2.1.2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选择原则
2.1.3 城市生态投入指数及指标体系
2.1.4 城市人类发展指数及指标体系
2.2 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评估
2.3 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估
2.4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2.5 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路径
3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与数据采集处理
3.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3.1.1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基本假设
3.1.2 DEA效率
3.1.3 主要的DEA模型
3.2 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估模型与数据采集处理
3.2.1 城市人类发展指数处理
3.2.2 城市生态投入指数处理
3.2.3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基础数据
第二篇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
4 中国35个大中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排名与解读
4.1 中国35个大中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排名
4.1.1 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排名
4.1.2 城市生态投入水平分级
4.2 中国35个大中城市生态投入指数区域分析
4.2.1 基于东中西划分视角
4.2.2 基于经济区划的视角
4.3 中国35个大中城市生态投入分项指标分析
4.3.1 各分项指标排名及差异程度分析u
4.3.2 各城市分项指标玫瑰图分析
4.4 中国35个大中城市生态投入指数国际比较
4.4.1 综合指数国际比较
4.4.2 分项指标国际比较
5 中国35个大中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与解读
5.1 中国35个大中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5.1.1 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5.1.2 城市人类发展水平分级
5.2 中国35个大中城市人类发展指数区域分析
5.2.1 基于东中西部划分视角
5.2.2 基于经济区划视角
5.3 中国35个大中城市人类发展分项指标分析
5.3.1 各分项指标排名及差异程度分析
5.3.2 各城市分项指标玫瑰图分析
5.4 中国35个大中城市人类发展指数国际比较
6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四象限分区与解读
6.1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四象限分区
6.2 工区:低投入低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6.2.1 城市特点
6.2.2 典型城市解读——郑州
6.3 Ⅱ区:低投入高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6.3.1 城市特点
6.3.2 典型城市解读——天津
6.4 Ⅲ区:高投入高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6.4.1 城市特点
6.4.2 典型城市解读——上海
6.5 Ⅳ区:高投入低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6.5.1 城市特点
6.5.2 典型城市解读——乌鲁木齐
7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排名与解读
7.1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排名与分析
7.1.1 可持续发展效率排名
7.1.2 可持续发展效率分析
7.1.3 可持续发展效率区域分析
7.2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分类及解读
7.2.1 可持续发展效率分类
7.2.2 可持续发展效率分类解读
7.3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优化方向
8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与改进路径
8.1 中国35个大中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8.2 工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路径
8.2.1 I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方向
8.2.2 典型城市分析——郑州
8.3 Ⅱ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路径
8.3.1 Ⅱ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方向
8.3.2 典型城市分析——天津
8.4 Ⅲ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路径
8.4.1 Ⅲ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方向
8.4.2 典型城市分析——上海
8.5 Ⅳ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路径
8.5.1 Ⅳ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方向
8.5.2 典型城市分析——乌鲁木齐
第三篇 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
9 长三角16个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排名与解读
9.1 长三角16个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排名
9.1.1 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排名
9.1.2 城市生态投入水平分级
9.2 长三角16个城市生态投入指数区域分析
9.2.1 综合指数区域分析
9.2.2 分项指标区域分析
9.3 长三角16个城市生态投入分项指标分析
9.3.1 各分项指标差异程度分析
9.3.2 各城市分项指标玫瑰图分析
9.4 长三角16个城市生态投入指数比较分析
10 长三角16个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与解读
lO.1 长三角16个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10.1.1 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10.1.2 城市人类发展水平分级
10.2 长三角16个城市人类发展指数区域分析
10.2.1 综合指数区域分析
10.2.2 江苏与浙江两省城市对比分析
10.3 长三角16个城市人类发展指数分项指标玫瑰图分析
10.3.1 各分项指标差异程度分析
10.3.2 各城市分项指标差异分析
10.4 长三角16个城市人类发展指数比较分析
11 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四象限分区与解读
11.1 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四象限分区
11.2 I区:低投入低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11.2.1 城市特点
11.2.2 典型城市解读——泰州
11.3 Ⅱ区:低投入高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11.3.1 城市特点
11.3.2 典型城市解读——杭州
11.4 Ⅲ区:高投入高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11.4.1 城市特点
11.4.2 典型城市解读——上海
11.5 Ⅳ区:高投入低产出类城市及解读
12 长三角1 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排名与解读
12.1 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排名及分析
12.1.1 效率综合排名
12.1.2 效率排名解读
12.2 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区域分析
12.3 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分类及解读
12.3.1 效率分类
12.3.2 效率分类解读
12.4 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效率优化方向
13 长三角16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改进建议
13.1 城市分区与发展模式的选取
13.2 Ⅱ区城市的合理模式改进路径
13.3 Ⅲ区城市的B模式改进路径
13.4 工区城市的C模式改进路径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