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观》济群法师编著。
本书以济群法师语录为主体,宣扬了包容、道德、分享、结缘、解脱、良心、信仰、因果等修身之道。法师本身在佛学领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其追随者众多;他主张将佛学佛理融入个人生活中,时刻保持平常心;此外中大量的图片,与济群法师发人深省的文字相得益彰。
济群法师编著的《如是观》内容提要:人生境界在于修身,作为一名得道高僧,济群法师对于人生、信仰、快乐、痛苦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佛法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济群法师主张众人以平常、客观的心看待世间万事万物。本书书名《如是观》的意义也在于此,如是即如实,提倡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也要尽量做到客观、实事求是。
对于每一种想法和情绪的生起,我们都要保持观照,而不是盲目地跟着跑。
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
生命的意义在于从无明中觉醒。所以。我们应该为觉醒而活着。
从自我感觉很好,到逐步意识到自身不足,正是修行的开始。
轮回,是需求、执著的发展和重复。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发菩提心是代表完整开发并发展觉悟的本性。
死亡不是结束,爱会继续,恨也会继续。
你的认识能力,决定了你所认识的世界。
发菩提心是发展觉醒的心,不仅要自己走向觉醒,还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出迷惑,走向觉醒。
当今社会会有一些垃圾文化,受此影响,很多人的心态和人格都是由垃圾碎片组成的。通过禅修可以清理垃圾碎片,终止不良程序的运行,提高心灵反应速度。
时时觉醒,分分安详。
佛教中所说的业,很像是一种电脑程序,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编写的程序中。
发菩提心虽然辛苦,却是走在解脱道上。实在累了,歇一下也没关系。如果不发菩提心,永远都生活在无明烦恼的暗夜中,看不到痛苦的尽头。
学佛并不只是祈求菩萨保佑,事事顺利,关键是学习佛法智慧,正视人间是非得失,宠辱不惊,超然物外。
觉醒和无尽的悲愿,是如来使应该具备的两大素质。
有一件事值得我们尽未来际地努力,那就是追求觉醒和引导更多的人走向觉醒。
有些人信佛只是想和三宝建立一种关系,点缀一下,或是万一下了地狱能帮点忙,却没有想要改变自己,真心实践佛法。
无明,就是内心失去明的作用。通过禅修可以培养觉察力,逐渐开显明觉的作用,无明也将随之消失。
有人说吃进去的是财产,留着的是遗产。而佛教认为,财富享受了就没了,保存着也未必属于你。唯有用于利于大众的事业,才会长久地属于你,并且不断增值。
佛法和心理学都是要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教讲明心见性,开发人的觉悟潜质,从根本解除贪嗔痴的病根。心理学则通过科学手段,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解决异常的心理问题,而人类正常的贪嗔痴则不在解决范围。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