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台湾三十余年,获奖最多得历史读物:台湾金鼎奖推荐奖;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台湾中国文艺奖章;台湾优良儿童图书“金龙奖”;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评鉴特优青少年课外读物;台湾民生报“校园好书排行榜”票选第一名;台北国际视觉设计展插画类金奖。
刘墉、罗兰、林清玄、傅佩荣、林海音、宋楚瑜、郭为藩、侯文泳等一众名家倾力推荐!
吴涵碧女士编著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可以说是及时弥补了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逐渐被大众忽略所造成的缺憾,它不但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丰富而完整的历史知识,就连成年读者,也一样地乐于把这套极具功力,可读性又高的书,放在案头,作为随时补充自己历史知识而又轻松可喜的一份读物。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本书为第5册,讲述唐代的历史故事。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台湾畅销时间最长、得奖次数最多的历史读物。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的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
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间断,本书即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
专栏读者对象原定为青少年,却得到成人和青少年的一致喜爱。
吴姐姐一生埋首典籍,深知历史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讲历史故事时,不曾妄开言论,不曾逞才使气,未曾沾染纤毫意识形态之论调。见解之持正,论史之谨慎,与中国历代史家所恪守准则一脉相承。即使是对于残暴的独裁者,吴姐姐也不吝排列他们的良政和善行,指责与激赏、恶行与善政,并行不悖;吴姐姐希望读者放下成见,客观地认识人和事物。
吴姐姐的最大目的,是希望本书能成为全家共读的好书,行文之中,一叙一议,非惟多趣,亦极富见地,风流蕴藉,埋伏于轻松的历史故事当中,抹平成人与孩子阅读兴致的沟壑。
全套书共分15册,本书为第5册,讲述唐代的历史故事。
唐太宗审问侯君集
唐太宗的太子承乾无能无德,老四魏王泰有意争夺太子之位。曾在西域灭了高昌国的侯君集,怂恿太子承乾造反。
虽然,侯君集的妻子看出他的神态有异,劝他悬崖勒马,可是,侯君集满肚子的怨愤及不满,促使他要孤注一掷。
侯君集不断在太子承乾面前煽风点火:“魏王为上所钟爱,我恐f白殿下会有庶人勇之祸,应该早日有所准备。”
庶人勇指的是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因为老二杨广善于讨好,赢得文帝的喜爱,最后把太子杨勇废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是为以后的隋炀帝。关于这段故事,在前面讲得十分详细。
除了侯君集十分卖力地在策划政变外,汉王元昌也力劝太子造反。在前两篇介绍太子承乾想当突厥人中曾经说过,汉王元昌是唐太宗的弟弟,不学无术,经常受到太宗的责骂,与太子承乾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两人常拿着竹稍玩骑马打仗的游戏。
汉王元昌是个好色之徒,他眯着眼睛对太子承乾道:“上回我见到你身旁有个美人儿,善弹琵琶,事成之后,希望能把这个美人赐给我。”太子承乾一口答应。
于是,侯君集、汉王元昌以及洋州刺史开化公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平日为太子承乾所亲昵的人,聚在一块儿,用刀在手臂上划了一道口子,流出鲜血,然后用一块干净的布沾上每一个人的鲜血,烧成灰烬,和酒一口吞下,表示誓同生死。
不料,尚未举事,太子承乾想要造反的消息已经走漏,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被捕下狱。
原来太子承乾和侯君集等人的计划是领兵直接攻入皇宫,挟持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太宗的第五个儿子齐王李祜在齐州反叛,太宗命李勋领兵讨伐,李祜失败被擒,追查李祜的同党,牵连到太子所养的刺客纪干承基,承基也被捕,关在大理寺的监狱内,将要处死刑。
四月初一,承基在狱中告太子承乾谋反,这是重大的告获,立刻送报太宗,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勤、褚遂良等大臣共同审问,结果太子承乾谋反的证据确凿,谋反案成立。
依照法律,造反一定要处死刑的。唐太宗问侍臣:“将要如何处置承乾?”群臣都不敢吭声。
此时,通事舍人来济站出来讲话:“让太子得尽天年,使陛下不失为慈父,能有这样处置就好了。”
唐太宗也舍不得杀掉儿子,下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在今天的四川境内)。
那一位希望造反成功后,可以得到美人儿的汉王元昌,唐太宗念在手足之情的份上,本来也想免他一死,可是朝中群臣都表示反对。大臣高士廉、李勣等,更上奏道:“元昌包藏凶恶,图谋逆乱,天地之所不容,人臣之所切齿……”
太宗没有办法,赐他在家中自尽。
至于侯君集,他被收押之后,唐太宗亲自审问,太宗和颜悦色道:“朕不愿意你受刀笔吏辱没,所以朕亲自鞫(ju)讯。”
侯君集不肯承认参与其事,等到唐太宗拿出侯君集与太子往来的书信,他才俯首认罪。
唐太宗叹了一口气道:“君集对国家有功,可不可以免他一死?”群臣都不以为然。太宗对君集道:“与公长诀矣!”说着,眼泪夺眶而出。
侯君集知道难逃一死,悲哀地跌倒在地。不久,就在市场上问斩。
当侯君集被绑上刑场,市场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民众。一代名将竟然落到此一田地,他几乎站不稳脚步。刽子手已经就位了,侯君集哭着对监刑将军哀求道:“君集蹉跌至此,罪该万死!然而事奉陛下于藩邸(秦王府),并且击取高昌、吐谷浑两国,也算对国家具有少许贡献,请求保全我一个儿子,以奉祭祀。”
监刑将军把侯君集的请求报告唐太宗,太宗念在侯君集过去对国家的贡献,特别免他的妻子和儿子一死。按照唐朝法律,造反可是要诛三族的,因此也不能完全开罪,所以,把侯君集的妻子发配岭南,籍没其家。
想当初太宗命令李靖教授侯君集兵法的时候,侯君集曾经秘密上奏:“李靖将要造反。”
太宗诧异地问:“你有什么证据?”
侯君集道:“李靖独教臣粗劣的兵法,不肯教臣精密的兵法,可见得他是想留下一手,作为造反夺取皇位之用。”
唐太宗把李靖找来,告诉他侯君集怀疑他要造反的事情,看看他的反应。
李靖的回答是:“这是侯君集自己想要造反的证据,现在海内平定,臣所教予他的兵法,足够制服四夷,而君集一再要求学更多的兵法,这不是为着造反,又为着什么呢?”
他二人互告对方造反,在太宗看来,侯君集及李靖都是过于敏感,也就都不放在心上。
不久,江夏王道宗也上奏道:“君集志向大而才智小,自认为建有奇功,对于官位在房玄龄、李靖之下愤愤不平,所以虽然贵为吏部尚书,仍然不能满足,以臣观之,必然迟早会要作乱。”
太宗喝斥道:“以侯君集的才干器量,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能胜任,朕哪儿会舍不得赐他重位,只是若按次序排等第,还轮不到他,你不要随便猜度。”
等到侯君集问斩,太宗想起李靖与道宗的话才觉有理。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往往不愿意多尽力量,只是一心一意想爬高位,旁人给予的好处不知感恩,稍有不顺就怀恨在心,侯君集就是这样可怕的人。
P16-19
写这套“历史故事”,实在非常考验作者的学养与功力。它既要忠于历史,又不能不加选择与剪裁;既要把历代大事的前因后呆,做完整的交代,又不能庞杂拖沓,牵缘攀藤。而吴涵碧小姐却能把这套书写得如此清灵自然,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只觉其顺畅丰富,趣味盎然,而不会想到作者在下笔以前的钻研博览,而后化枯涩为晓畅,化繁复为简明,所需的时间与,心血。
——罗兰(台湾著名作家)
其所讲的人物、故事或传闻,非只帝王将相之事,还有一大部分是文学家、诗人、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包括画地图的专家)以及江湖异能之士、有一技之长的人,乃至庶民而有德行的人、妇女而有专才的人。达到取材方面的平衡,也是有文化观的讲法。
——谢鹏雄(台湾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