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云卿编著的《梦想的旅程》从开启变革之旅、安居乐业、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创新精神、和谐梦想等几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全书视角独到,力求从未成年人感兴趣的点切入,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等各个领域,由点带面,笔触生动活泼,在充分展示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热情颂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
在顾云卿编著的《梦想的旅程》里,你看到的是30多个梦想故事,它们记录了30余年中国腾飞的点滴侧影,唱响了一首首时代的“梦之歌”。变革是历史的呼唤,变革是时代的骚动,变革是心灵的呐喊,变革是公民的践行!在梦想的旅程开启之前,让我们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起来翻阅《梦想的旅程》吧!
在中国安徽省凤阳县东部小溪河镇,有一个名叫小岗村的自然村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文化大革命”尚未真正结束,饱受人祸的中国农民虽然将“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但多少农民仍然吃不饱饭。1978年,凤阳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田几乎颗粒无收,农民们大规模地外出讨饭,整个小岗村更是被人称作“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意思就是收成极为有限,现出一片肃杀之景。
这种情况让村干部严宏昌非常焦心。他经过仔细调查和观察,发现农民在自留地上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一亩自留地上种出的粮食,往往高出生产队的20多倍!如果改变集体生产模式,是不是就能找到一条出路?他征求了一下大家的意见,发现大家对打破“大锅饭”的决心异常坚定。要分田!要单干!历史向他们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1978年11月24日,夜色深沉,在小岗村最西头的村民严立华家里,陆陆续续聚集了18个村民,他们要在这里召开一次秘密会议。会议的内容就是打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传统模式,把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农民,让大家自己耕种。他们把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称为“大包干”,也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俗地讲就是“包产到户”。在昏暗的灯火下,严宏昌取出了一张泛黄的纸,拿出随身带的钢笔,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在上面歪歪斜斜地写下了一段文字: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砍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写完以后,严宏昌先在纸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即盖上了刻有自己名字的图章。接着,严立华等十多人,也严肃认真地在下面签上了自己的大名。为示郑重,他们还在自己的名字上面,用食指蘸着印泥,一一按下了各自鲜红的指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这样做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可他们的这一步又是迈得如此义无反顾,从此走上了土地改革的道路!那张印着18个红指印的纸,犹如一篇没有标题的“宣言书”,成为中国广袤大地上一声惊天的春雷!这十多户农民创造的“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小岗村农民的创举得到了当时安徽省政府领导的明察和支持,小岗村农民的可贵实践,也在次年秋天显出了成绩。大包干的第二年,小岗村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十几年来缺吃少穿的小岗村人,第一次获得了农业大丰收,不但一举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还难得地把吃不完的粮食交了公粮!于是,大包干的经验很快在安徽全省推广开来了!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