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胡怀琛编著的《怎样读古书》是跟大师学国学系列之一,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是年轻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首选读物。
胡怀琛编著的《怎样读古书》是胡怀琛先生《古书今读法》和《中国先贤学说》的合集。前者介绍了当今读古书的意义、方法,应该选用的工具书和材料,中国学术的源流和古书的源流等;最后特别提出作者阅读古书所得到的十大印象,予人启发良多。后者综述了中国古代先贤的南面术、仁政、礼乐、中庸、忠恕、乐道、克己慎独、性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学说的渊源及其代表人物,并在新时代下予以重新评价。
对于希望学习与了解中国古代经典的读者来说,《怎样读古书》不失为一本实用而有益的入门读物。本书是首次出版合集本。
何谓古书?也许有人说:“可以不必要说明,只要认识古书两字的人,都知道古书就是古代的书籍,更用不着咬文嚼字的解释。”
但是,严密的说,却又不然。不错,所谓“古”就是“古代”,但是何谓“古代”?从什么时候起,到什么时候止,算是“古代”?这个问题却不容易回答了。倘然说:凡是已经过的时间都算是古代,那么,在今日说昨日,昨日已在古代的界线以内,而一到明日,今日又变成古代了。如此说来,当我今日(民国二十年一月一日)开始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承认这时是古代;但是经过排印,装订,发售,等到送在读者的眼前时,那又变成古代了。话虽如此说,但是在事实上讲,这种话一定是说不通的。
“古书”,解作“古代的书籍”,难道还不明白么?但是,在事实上说,那是古书?那不是古书?实在不容易分别。记得在民国十九年时候,教育部有一个命令,禁止书贾贩卖中国的古书出洋,因此就叫海关检查员发生困难问题,因为他们的能力认不清那是古书,那非古书。闻说后来所定的标准,是以木板印刷线订的认为是古书,其他不是古书。
但是单在保存古物的范围以内说话,这个标准是适用的;若就一般读书界说,这标准全不适用。
譬如《易经》、《诗经》,不能说不是古书,《老子》、《论语》,也不能说不是古书。然今日书店里铅字印的洋装布面的《易经》、《诗经》也许是有的,加了新式标点符号的《老子》、《论语》也不是没有。这还当他是古书呢?还是当他是新书?
若以作者为标准,作者是现在生存的人,他的书就认为非古书;作者不存在了,他的书就认为是古书。这个标准对么?一点也不对。譬如郑苏龛是现在生存的人,然而他的《海藏楼诗》只能当古书看。梁任公已经不存在了,然而他的著作却不一定是古书。所以说:这个标准一点也不对。
总之,“古”字没有确切的定义,因此,“古书”也没确切的定义。所以我在这里实在不能确切的说出“何谓古书”。
P3-4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
“国学”之名,始自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而这些著作无异于方便后人接近经典、了解历史与文化的一座座桥梁,其价值自不待言。
遗憾的是,出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版本繁多,错漏杂见,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这些作品,大多是一版再版的经典,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较高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但1949年后未曾重印,借此次机会,将之重新推荐给大家。
诗人 柳亚子
余与同人倡南社……而皖中胡子朴庵、寄尘昆季,咸翩然来游焉。朴庵精训诂之学,薄词章为小技,粹然儒者。寄尘则少年英俊,方有志于经世之务,出其余绪,作为小诗,清新俊逸,朗朗可诵,视世之涂棘以为工者,夐乎异矣。
当代学者 李鸿渊
胡怀琛不仅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