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和才学,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历来聚讼不已的话题,能否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回答,不仅是选拔任用人才的着眼点,同时也是我们培养教育青少年的方针大纲。孰为重?孰为轻?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彻我们认为的重点,同时又能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完美谐和的统一,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的青少年,这是最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地方。
这本《榜样是努力的镜子》(作者和兴文化)是“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之一,讲述了《元曲大家——关汉卿》;《一代“诗圣”——杜甫》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榜样是努力的镜子/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和兴文化 |
出版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品德和才学,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历来聚讼不已的话题,能否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回答,不仅是选拔任用人才的着眼点,同时也是我们培养教育青少年的方针大纲。孰为重?孰为轻?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彻我们认为的重点,同时又能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完美谐和的统一,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的青少年,这是最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地方。 这本《榜样是努力的镜子》(作者和兴文化)是“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之一,讲述了《元曲大家——关汉卿》;《一代“诗圣”——杜甫》等故事。 内容推荐 这本《榜样是努力的镜子》是“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之一,讲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东汉史学家——班固》;《传统医学的祖师——扁鹊》等故事。 《榜样是努力的镜子》的作者是和兴文化。 目录 第一章 英雄人物 勇尝百草——神农氏 治水英雄——夏禹 讨伐商纣——周武王 齐国贤相——晏婴 治邺留名——西门豹 出使西域——张骞 致力北伐——祖逖 劝谏良臣——魏征 汉藏使者——文成公主 一代“神探”——狄仁杰 铁面无私——包拯 北宋名相——寇准 第二章 爱国志士 爱国报业实业家——史量才 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一腔爱国情——海瑞 抗倭英雄——戚继光 一代名将——袁崇焕 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史可法 “虎门销烟”功臣——林则徐 镇南关大捷——冯子材 中国革命先驱的英雄——李大钊 禁烟英雄——邓廷桢 抗英烈士——关天培 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 尽忠报国的抗日将领——张自忠 坚贞不屈的革命烈士——方志敏 第三章 科学精英 传统医学的祖师——扁鹊 “经方大师”——张仲景 《本草纲目》——李时珍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物理学家——扬振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四章 文化名流 悲悯天下赋《离骚》——屈原 史家之绝唱《史记》——司马迁 东汉史学家——班固 “书圣”——王羲之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一代“诗圣”——杜甫 《资治通鉴》——司马光 元曲大家——关汉卿 “书法不隐”的史官——董狐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 诗、画齐名的隐士——王冕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 文学斗士——鲁迅 第五章 著名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卓越的军事家——孙膑 不畏艰难求真经——玄奘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 第六章 创新人物 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 崇尚变法——龚自珍 中国轻工业的功臣——张謇 以身殉国的实业家——项松茂 中国化工的带头人——范旭东 “教育改革的奇迹”——罗道富 “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第七章 平凡之星 甘做人民的螺丝钉——雷锋 五笔字型的发明者——王永民 甘于奉献的残女——张翠娥 身残志坚的人民检察官——王树德 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者——许海峰 无手冠军——沈继良 “体操王子”——李宁 “团三周”冠军——李小双 九岁小英雄——林浩 试读章节 这座山高耸人云,有瀑布飞奔而下,四面都是悬崖峭壁,长满了青苔,顺滑光溜。众人又泄气了,神农看着高山,眉头逐渐拧紧又逐渐地舒展开来,他想到了办法。他和大家一起,砍倒树木,割下藤条,倚着山崖开始搭架子,算下来,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终于搭到了山顶。据说后来人们盖房子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了神农的办法。神农他们到达山顶,发现这山顶真是一个奇妙世界,各种颜色,红白青蓝紫,各种形态,可以说是花草的聚集地。神农大喜,他亲自采摘,亲口品尝。他们在这荚丽的山顶盖了茅屋居住,遍尝这里所有的花草,详细记录这些花草的特性、味道、功用。 有次,他尝完一棵草便栽倒了,大家挟他起来,他知道自己中了毒,用仅剩的一点气力指着一颗红色发亮的草,大家赶紧把这棵草嚼一下喂到他的嘴里。奇迹发生了,神农吃了这棵草,恢复了气力,驱除了毒气,众人都说这草可以起死回生,这种草就是灵芝。神农尝完这座山上的花草,又换到另一座山,山换了一座又一座,也搭建了一个又一个仿若登天的架梯。他尝遍了这里山山岭岭的花草,找到,共计三百六十五种可以用来治病的草药,写成了后来传承于世的《神农本草》。 在神农遍尝的这些花草中,他还发现了有一些植物是可以 米充饥做食物的。于是,他和大家一起小心地收起这些可充饥的植物的种子,带了回去,让百姓种植,这便是后来的麦、稻、谷子、高粱。神农教会百姓种植这些麦、稻、谷子、高粱,还教百姓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农业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劳动果实出现剩余。这个时候,神农又设立了集市,人们可以把吃不完的、用不了的拿出来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最原始的商品交易。神农还发明制作了木束、木耜、陶器等农业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 神农造福人间的功绩,被世人称颂。他遍尝百草时搭的架子后来竟然长成了浩渺的林海,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片林海取名“神农架”。 禹是继尧舜之后的又一位贤明君主。当时,洪水的危害极其严重,尧在位时由于连年降雨,黄河水势猛涨,泛滥成灾。黎民百姓深受其苦。于是尧在众臣的推荐下任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 鲧是夏后氏的首领,办事果断但刚愎白用。在他的治理下,洪水不但没有平息,反而越来越凶,舜继位后,追究责任,得知鲧治水不利,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便将其免职,发配到羽山,之后将他杀掉。 鲧死后,大水依旧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在一次部落联盟议事会七,舜问四岳:“有谁能做治理水患的官?”四岳说:“伯禹担任司空(即司工。管理工程的官),治理水患一定能成功。”舜感叹了一番后,就任命禹负责治水。 禹接受治水的使命后,深知要完成这一事业,非一人之力所能办到。因此向舜提出请求,邀请契、后稷、皋陶三位氏族酋长协助他管理治水的事,舜欣然同意。后来禹又邀请_r益(即伯益)参加治水。禹所邀请的这些氏族酋长,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都有职务。契就是后来商族的始祖,他担任掌管教化的司徒;后稷就是后来周族的始祖,他担任农官;皋陶是少吴氏的后代,他担任狱官;益是后来秦国的祖先,他担任掌管山林鸟兽的虞官。禹首先邀请这些各有专长的酋长们共同领导治水,然后再发动洪水泛滥地区的各氏族、部落的人氏,组成治水的主力,这就比鲧那种自恃其能、单干独行要强得多。 禹反复总结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方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亲自带领大家去勘察高山、大河,树立各种标记,把什么山应治理,什么河应疏导都一一记下。勘测清楚洪水区的自然山势和水流以后,就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又在一些低地、洼谷,聚积一定水量,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有丰富的水源供百姓使用,老百姓可以耕种农田,放养牲畜。就这样,经过十三年的努力,水害终于变成了水利,黄河变得温驯了,两岸的平原上遍布着良田,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禹不仅才智过人,更为可贵的足,他舍得牺牲自己的利益,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他新婚的第四天就离家去参加治水。十三年中,他路过家门三次,却没有进去看一眼,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禹是治水的领导者,在整个治水过程中,他每天亲自参加劳动。十几年的风吹日晒,禹又黑又瘦,十几年的水中劳作,把禹腿上的汗毛都给磨光了。他穿的是粗劣的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饭食,经常是头上束发的簪子、帽子掉在泥水里,他都顾不上拾起来。 禹是这样一个以身作则、吃苦耐劳、一心为公的人,他领导着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人民,经过十三年的奋斗,终于制服了滔滔洪水。当初任命禹治水时还有些犹豫的舜喜出望外,召集了华夏部落联盟的酋长们,开了一次庆功大会,会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赐给禹颁玄圭。玄圭是用黑色的玉石琢磨而成的上尖下方的礼器,受赐的人将它捧在手中,象征立了丰功伟绩,应受人们的敬意。从那时起,人们就满怀敬意地把“禹”称为“大禹”了。P2-4 序言 品德和才学,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历来聚讼不已的话题,能否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回答,不仅是选拔任用人才的着眼点,同时也是我们培养教育青少年的方针大纲。孰为重?孰为轻?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彻我们认为的重点,同时又能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完美谐和的统一,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的青少年,这是最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地方。 宋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曾经在他的巨著《资治通鉴》中讨论过这个问题。对于二者的关系,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才学是品德的资本,而品德则是才学的统帅。也就是说,有了品德这个居于领导地位的统帅,才学的资本才能正常而且完全地发挥它的价值,给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司马光又接着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也就是说,才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行善,也未尝不可以作恶。至于到底是行善还是作恶,则完全要看掌握才学的人是品德高尚的君子,还是品德卑下的小人。君子的才学可以用来造福社会和国家,使善行遍布四海;小人的才学也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灾难,使邪恶播撒人间。由此可见品德的极端重要性。而品德与才学孰重孰轻的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品德的教养,教育的思路也从来就是把品德放在比才学更重要的地位,《论语》中就有一句话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古人认为,只要有了尊重贤良、孝敬父母、忠于祖国、待人诚信等等高尚的品德,那么即使没有才学,也仍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当然.我们不是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而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否认才学的重要性。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在保证品德教育的前提下,掌握的才学越多越充实越好。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多的有益的贡献。 无可回避的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有着重学习轻品德、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端和问题。这或许使得我们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走了弯路,或者会给他们的成长、成材和以后人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长此以往,甚至也有可能给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带来消极的影响。基于这个重大的问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于是编写了这套丛书,涵盖了我们能设想到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弥补现行学校教育可能存在的缺失,贡献我们一份绵薄之力。 当然,丛书编的究竟如何,最终还是要看它能不能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认可。限于水平,书中不能没有错误,尚请方家指正。同时也欢迎各位读者和广大青少年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