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安是中国的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鸿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长安是中国的心》由朱鸿所著,本书是作者历时五年,实地考察,查阅史书,完成的一部多角度叙述长安的散文集,收入文章106篇,描绘了长安的黄土、山、原、川、河、池、宫室、帝陵、王墓、道观、佛庙、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城墙、钟楼、鼓楼、门、道、路、街、巷、大学、花木、粮、菜、鸟类、节日、陶器、刻石等。内容涉及地理、建筑、宗教、艺术、民俗等。作者对现代化进程破坏长安古貌深怀痛惜之情,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对种种肆意改造之举做了批评,并试图用文字复原历史上和记忆中的长安。内容发人深省,文笔优美细腻。

内容推荐

《长安是中国的心》由朱鸿所著,《长安是中国的心》是一部系统叙述长安的散文集。106篇作品,凡黄土、山、原、川、河、池、宫室、帝陵、王墓、道观、佛庙、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城墙、钟楼、鼓楼、门、道、路、街、巷、大学、花木、粮、菜、鸟类、节日、陶器、刻石,尽在其中。涉及地理、建筑、宗教、艺术、民俗。义理与考据相融,思今与追古并行,意远情真,辞丰言简,历时数年而成书。

目录

题记:长安是中国的心/1

自序一:长安属于中国人/1

自序二:长安的叙述与研究/1

黄土/1

终南山/8

南五台/15

翠华山/20

骊山/23

圭峰山/28

荆山/31

龙首原/33

少陵原/37

白鹿原/42

乐游原/45

神禾原/47

樊川犹美/50

御宿川/62

辋川尚静/65

悠悠渭水/71

渭水返清/78

秀浐骚灞论/83

曲江萧瑟/86

曲江记/93

昆明池/97

咸阳宫/10l

阿房宫/103

长乐宫/107

未央宫/110

建章宫/117

太极宫/119

大明宫/122

兴庆宫/125

周陵/131

秦始皇陵/134

汉文帝霸陵/139

隋文帝泰陵/142

唐玄宗泰陵/146

汉薄太后陵/152

唐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155

汉娄敬墓/158

唐杜牧墓/160

明秦王陵/163

楼观/170

草堂寺/174

华严寺/182

大慈恩寺/188

净业寺/191

香积寺/194

大兴善寺/199

卧龙寺/205

仙游寺/210

广仁寺/212

西安清真大寺/216

礼拜堂/220

大雁塔/226

小雁塔/230

半坡人的遗产/234

半坡读陶/238

灵台/248

寒窑/252

西安碑林/254

碑林嚼字/258

西安城墙/266

城墙赏月夜/272

钟楼/274

鼓楼/278

西京招待所/281

北院门/289

书院门/295

端履门/301

蓝武道/303

子午道/308

傥骆道/312

长安路/315

青年路/320

建国路/323

北大街/327

正学街/333

案板街/337

咸宁学巷/340

德福巷/343

化觉巷/346

丝绸之路/349

唐长安的大学/354

西北大学/359

陕西师范大学/380

西安交通大学/398

国槐/410

辨花木识季节/417

杜陵生态林/421

草木与汉宫之名/424

长安十粮/427

长安荠菜/436

长安鸟类/438

门神/444

过年/447

压岁钱/450

社火/453

清明节/459

中秋节/463

古玩/467

食态/47l

戏迷/474

秦器/478

长安瓦当/481

三石纪唐/485

唯一长安/492

一座润泽与馨香之城/502

关于长安文化/508

参考书目/512

后记/515

试读章节

凌云御风以俯察西安,会发现这个城完全立于黄土之上,甚至黄土包围着西安。

平常会忽略黄土对西安的意义,因为出巷上街,所见是草木,是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是华灯,是流水一般的汽车。然而离城而去,远一点环视,便会看到凡西安的建筑是尽由黄土支撑的。

西安依龙首原营造。龙首原属于黄土的堆积,地势壮阔,地貌雄奇,可惜人类的活动——一个伟大的城的存在与持续扩充,已经把它的高岸与低谷拉平了,甚至把它遮蔽了,包裹了,黄土也内敛着,萎缩着,遂难免感受到城在龙首原之上。不过看一看乐游原的残坡剩陂,看一看正受到改变的少陵原和神禾原,还有也在遭掘的白鹿原,尤其是看一看暴露在外的黄土的立面和斜面,便可以想象这座城确实踞于黄土之中,甚至它就是黄土的变形。

实际上两干余年前的汉长安城,一千余年前的唐长安城,都作黄土之间。那时候,材料单一,城与黄土的关系密切之极。也许长安城就是艺术化或灵魂化的黄土,遂能漂亮地还原于黄土。

在地球北部的几个大陆都有黄土分布,不过中国黄土分布广,厚度大,覆盖连续,层序完整,为世界第一。它基本上处于北纬30。至49。之间。中国黄土呈东西向,大约铺排于昆仑山、秦岭和泰山一线的北侧。西北可达天山,东北可达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

中国黄土以面积5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最为典型,也最具研究价值。其西起祁连山,东至太行山,北发阴山,南抵秦岭。浅的数米、数十米,深的一百余米、两百余米。深之至极,在泾河与洛河一带。这里位于黄河的中游。黄河经黄土高原而流,给这里的黄土赋予了神性。夕阳所照,黄土高原的气象便尽显洪荒和浑朴。风走过它的塬、梁、峁、壑,千里呼啸,万里回应,禽息兽匿,人谁不敬畏!

西安所拥的黄土,或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所拥的黄土,也属于黄土高原的范畴,不过这里的黄土自有其特殊性。秦岭流出数水注渭河,渭河灌黄河。这一片黄土便发于渭河以南,止于秦岭以北。此地谓之关中,苏秦赞之为天府,东方朔颂之为陆海。形胜之地,遂一再立国作都。这里的黄土细腻、疏松,具绸缎一般的触觉和蜂蜜一般的视觉。

大约2300年以前就有中国人注意到黄土,但对它的研究却由西方的地质学家发轫,随之中国的地质学家也孜孜以求,大有作为。这些黄土是从何处来的呢?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里海以东有浩瀚的沙漠,一旦气流上升,它便会携带粉尘颗粒进入高空,并为西风环流系统所容纳,接着随西风带向东南飘移,至东经100。以东骤然沉降。260万年的堆积及其种种化学反应,遂为黄土。东经100。以东,恰恰就从祁连山一带开始。之所以黄土高原的黄土十分发达,也许是西风带让随它飘移的粉尘颗粒总是在这里集中垂落所导致的吧!

有地质学家认为,黄土高原是古土壤与黄土累加起来的,因为它们相互叠压数十次,应该是260万年以来,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气候暖湿与气候干冷周期性回旋的结果。黄土夹缝还藏有几十种古脊椎动物的化石,其属于第四纪。显然,中国黄土是一部信息丰富的自然档案,凡地质学家、气候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都可以从中获取他们想要的自然演变的资讯。人类的活动也在黄土上留存着印痕,历史学家当然也颇感兴趣!

中国农业之兴,全赖黄土,尤其是在黄河中游一带。黄土呈柱状节理发育,虽然久久沉积,但仍是疏松而散,其密布的间隙,如小孔和细管,使地下水分得以向地上浸淫。一般夏季多雨。当此之际,暖气流起于海上,并从岭南向大陆飘移。只要它遭遇冷气流,就会形成锋面雨带。在锋面雨带逾越秦岭的时候,恰恰是夏季,其雨便补充了关中及黄河两岸黄土的地下水分。黄土软,雨易渗,水分宜蓄。年年如此,岁岁如此,遂在上古就有部落于斯耕植。初民不用灌溉,打磨几件石器作工具就能播种和收获。合适生存,初民便越聚越多。

神农氏曾经于斯指导初民种其粮,功莫大焉。有熊氏渐盛,其首领轩辕打败了炎帝,又打败了蚩尤,成为黄河中游一带部落联盟的共同领袖。会当非凡的蚯蚓出其土,显示土之德瑞,黄土为色,遂是黄龙,轩辕便任黄帝。黄帝发明频频,然而他仍不懈于教天下以稼穑。唐尧、虞舜、夏禹,皆据黄土高原开国成事,其经济所靠当然也是农业。

当是时也,周人的后稷神秘下凡。他显然有耕植的天才,会相地以播百谷,部落之民也都向他学习。尧举后稷为农师,御内便得其利。舜也敬重他,封邰,今之陕西武功。周人以农业而强,迁豳,徙岐山之下,过渭河,进关中,平商之崇侯国,作丰邑,再作镐京,继续修德振兵,终于取商而代之。周人对农业的贡献是使稼穑有了规模,田有公田和私田。他们实行了井田制,把奴隶组织起来劳动。

关中的黄土杂糅有大量的腐殖物,八水相绕,久有开垦,其粮遂常能丰收,上税缴赋甚多。司马迁说:“关中自淠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20世纪曾经有农业学家测量长安的黄土,发现这里的熟化层达50至60厘米。如此之肥,完全可以让枯木发芽。这既有自然的作用,也有祖先世世代代劳动的作用。可惜一声风吹,上田便争盖房子以卖钱。真是罪孽啊,不肖子孙!

中国文明被称为农业文明,以农业兴于黄河中游,又被称为黄河文明,很好。不过有时候,我会登临黄土之丘而坐,捧一把黄土想,中国黄土,世界尽重之,尤其农业以黄土所创,所以称中国文明为黄土文明不是更好吗?

黄帝崩,葬于桥山,为黄陵。轩辕时代的历法,也为黄历。黄帝取黄土之色,是由于土出黄龙,表征了他的天子之德瑞。多少年以后,封建君主便以黄为色之正,为贵,乘黄屋,穿黄袍。黄成为专用,一旦士庶用之,就是僭越,有杀头的危险。高等和特权竞以黄得以体现,这应该出乎黄帝之所料。

黄土融有矿物质,按一定的比例兑水和泥,抟之为坯,装窑而烧,遂成陶器。新石器时代属于氏族公社的半坡人便有陶钵以盛水,陶罐以储粟,陶哨以吹音。他们的陶盆多绘有鱼纹和鹿纹,可以使用,也可以欣赏。遗憾半坡人在年岁的循环往复之中走失了,否则中国文明将别有一番精彩。

P1-4

序言

长安是天子的城,共计一千余年,十三朝的几十位皇帝开国于斯,拓疆于斯,祀神于斯,教民于斯,也哀于斯,死于斯,借黄土葬身于斯。

汉军从长安出发,征匈奴于千里之外,从而把汉人的雄风传播至西域以西,北地以北。唐皇帝威坐长安,接受晋见,遂使万邦使节体验了唐人的进步。

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创造中华民族的又一个盛世。显而易见,在历史上没有一次或数次之兴,绝无复兴之谋。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盛世,才有现在的复兴之路。历史上的盛世,最是汉唐。中华民族之复兴,以汉唐为精神参照,合情合理,也使自信和自尊获得了源流。长安是汉的国都,也是唐的国都,长安的意义遂有十分的深刻和十分的丰富。长安文化是足以永持之瑰宝。

唐代的青年,凡是有志的,都希望往长安去,因为长安大存建功立德的机会,能封侯任相,光宗耀祖。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那时候赴长安的才俊。

长安像温润坚韧的玉一样镶嵌在唐诗之中,唐诗像种子一样逢春开花,逢秋收获,把长安流布给子子孙孙,千门万户。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长安,遂使长安变成了一个原型,一个象征。不管国都在东还是在西,在南还是在北,都可以用长安表示国都。长安也变成了漂泊者的故园,读书人的圣地,甚至只要喊出长安,就会想到晨曦中的宫殿和夕照下的陵阙。

长安的形胜、史迹和遗址,无不附有先民、先贤和先王的灵魂,蕴含着他们的理想。如此长安,当然属于中国人。也基于这样的逻辑,四海之内的中国人紧盯着长安,看谁在改变原貌,谁在制造危境,谁在暴毁。即使长安的残碑断碣,中国人也紧盯着。

明清之西安府,中华民国之西安市和今之西安市,都是依长安而为城的。生于西安,在西安生活和工作,应该感到荣幸,不过更应该意识到一种保护长安所余的责任和感情。为了发展,西安人可以用一用长安的形胜、史迹和遗址,不过这种权力当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属于包括西安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它们是前辈创造的,不是今之西安人创造的,所以不唯今之西安人有权力用它们,后代也是有权力用它们的。基于此,今之西安人需给它们留下一些空间,不能用得过度,不能尽用。任何对长安所余的损害和破坏,都无法向中国人交待,甚至不配长安意象的规划与建筑,也无法向中国人交待。

西安人为庇守长安的形胜、史迹和遗址,久有贡献。西安人一向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庇守长安所余的。西安人懂得,长安的任何一片余辉投射在自己的城上,任何一片余香飘荡在自己的城上,皆给西安这座城增美。

后记

二十余年,我一直在有计划地考察长安的形胜、史迹和遗址。近乎五年,我发愤给长安以叙述,并竟成此书。

遍搜文献,反复辨识,盼能弃虚采实。凡要研究的,无论远近,一定要身临其境,望之,触之,问之,思之。即使所走之点完全遭毁,彻底夷平,甚至已经为高楼大厦所覆,也要徘徊想象,对接万古。夜以继日,不辞寒暑。事有千头,其功必毕。一向整洁的书房,遂尽显凌乱。腰脊以劳而损,坐久了就需要站起来揉一揉。视力的下降最刺激我,我也最难过。不过此书终于脱纸为稿,使我获得了十分的轻快,真是喜萦心而乐居怀。

这是我给长安的一个交待。长安生养了我。我的第一次呼吸是在长安进行的,我的第一滴泪是在长安流的,我的第一个字是在长安认的,我的第一次恋爱是在长安发生的。作为一个作家,我不能不给它以纪,不能不给它以颂,并请求社会给长安所余以充满责任和感情的保护。

此书一旦完结,便意味着割舍了它,我还确实有一点不适,因为毕竟有近乎五年的时间,我融长安,长安融我,相拥以暖,关系很深了。顿然分开,手足怎么安放?不过必须告别,是由于新的别样的文章在向我召唤了。

长安叙述之竣工,让我感到一种人生的踏实,这将有助我艺术之旅的继续。时不我待,朝夕不可失。

2013年5月26日于窄门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1: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