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书名 瑞典火柴之谜/奎因推理经典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埃勒里·奎因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暂无下载
介绍
编辑推荐

《瑞典火柴之谜》——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最新中译本!

一个男人躺在荒郊小屋的血泊中,他有两个名字、两种职业、两个家庭、两个妻子、一份价值百万的保险单……

到底是因妒成恨的情杀,还是多年积怨的仇杀,或是图财不成的劫杀?留给众人的只有六根使用过的火柴棒……

史上最拍案叫绝、最让人称赞的推理大师,陪你展开一场不可思议的推理过程。

内容推荐

《瑞典火柴之谜》——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最新中译本!

一个男人躺在荒郊小屋的血泊中,他有两个名字、两种职业、两个家庭、两个妻子、一份价值百万的保险单……

到底是因妒成恨的情杀,还是多年积怨的仇杀,或是图财不成的劫杀?留给众人的只有六根使用过的火柴棒……

《瑞典火柴之谜》——史上最拍案叫绝、最让人称赞的推理大师,陪你展开一场不可思议的推理过程。

目录

第一章 悲剧

第二章 踪迹

第三章 审判

第四章 陷阱

第五章 真相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女人的身影,她用手挡住脸,像是不敢看什么东西。她只在那里停留了短暂的一瞬,辨认不出轮廓。从她背后的光线和黑暗中的影子,可以辨别她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女人,依稀可以看出她身材苗条,但穿着模糊不清。就是她发出的尖叫声,她逃离了小屋,好像是看到了什么不愿看到的东西。

就在这时,她看到了比尔的庞蒂亚克车,她快速跑到那辆跑车前面,拉开车门。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上了车,开着凯迪拉克朝他冲过来。她的方向是那条半圆形的车道。比尔觉得浑身的肌肉一下子绷紧了,他赶紧挂上了一挡,猛把方向盘往右打,把他的庞蒂亚克转向房子另一侧泥泞的土路。

两辆车的轮子挤在一起,发出刺耳的声音。凯迪拉克斜冲了出去,一侧的两只轮子已经腾空,就在这一瞬间,比尔看到她戴着手套的右手紧抓住一块手帕,这块手帕挡住了她的脸,只露出了双眼。那辆凯迪拉克咆哮着冲到兰伯顿路上,朝着特伦顿方向一路绝尘而去。

比尔知道,跟着去也追不上她。

他发现自己有点儿头晕,就把车开到那条泥泞的土路上,停在他妹夫的那辆帕卡德车旁。这时,他才意识到他的手心满是汗水,他熄火下车,从小路走向一个铺着木板地的门廊。

门虚掩着,他鼓足勇气推开了门。

屋里的灯一暗一灭,他只能辨认清屋内的大概情况。这座屋子天花板很低,褪色的墙壁上有斑驳的污渍,对面的墙上装着一个老式的伸缩衣架,上面挂着一套男士的衣服。角落里有一个肮脏的铁制水池,一个光秃秃的老式壁炉,屋子中间放着一张圆桌,上面的台灯是这间屋子的唯一光源。这间屋里没有床,没有炉子,也没有衣柜。只有几把旧椅子和一把扶手椅,曾经的厚垫子现在已经塌下去……比尔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僵硬。

一个男人躺在地板上,身体的一大部分被桌子遮住了。比尔只能看到他两条穿着裤子的腿,膝盖弯曲着。这两条腿让人觉得他好像已经死了。

比尔·安杰尔静静地站在侧门口,慢慢思考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感到嘴有些发麻,屋子里笼罩着不寻常的寂静。

一种无法抑止的孤单开始在他心中弥漫。在这种环境中,人的气息似乎前所未有的遥远,而人类的笑语欢歌则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这时,窗帘被从特拉华河吹来的微风掀动了一下,躺在地上的人的腿也动了一下。

惊异让比尔的动作有些迟钝,他看着那个男人移动,自己也沿着地毯朝桌子的方向挪动。这个男人仰面躺着,他目光呆滞地盯着天花板,苍白的手像爪子一样缓慢机械地抓着地毯。他身上的褐色粗布衣服敞开着,露出里面的白衬衣,胸口上面渗满了鲜血。

比尔蹲下身去,他大惊失色:“乔,噢,天哪,乔。”他没有碰他妹夫的身体。

生命的光芒逐渐从乔的眼中淡去。他侧着身子艰难地向门口爬过去,突然停了下来。

“比尔。”

“要水吗?”

他苍白的手指抓着地毯,频率加快了:“不,……比尔。我要死了。”

“乔,谁……”

“女人,女人。”断续的话语停止了,但他的嘴还在一张一合,试图继续说,“那个女人。”

“什么女人,乔?乔,看在老天爷的份儿上!”

“女人。面纱……厚的面纱遮住了她的脸……我看不见……用刀刺我……比尔,比尔。”

“她的名字……”

“我爱……露西。比尔,照顾露……”

“乔!”

他的嘴不再动了,唇角也失去了弧度,舌头抽搐了几下又慢慢停下。他的眼中似乎又恢复了光泽,他用惊异和恐惧的目光瞪着比尔。

比尔意识到他的手不动了。

他迈着僵硬的步子离开了小屋。

埃勒里·奎因先生直直地躺在斯泰西一特伦特饭店大堂的沙发上,叼着烟斗打盹儿。突然,他听到有人低声叫他的名字,听声音就知道是黑人口音。他睁开眼睛,看到一个身着栗色草绿相问制服的黑人男孩在他前面边走边叫。

“是我,孩子!”  大厅人很多,好奇的目光在男孩一双长着长长眼睫毛的大眼睛中闪烁着。

“是奎因先生吗?有您的电话。”

埃勒里扔给他一枚硬币,皱着眉快步走向前台。在人头攒动的服务员和客人之中,有一位穿着棕色粗花呢套服的红发女郎站起身跟上埃勒里,她的双腿修长,踏在大理石地面上,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

埃勒里拿起电话听筒。那个年轻的女人在他后面几英尺的地方停下,转过身打开皮包,拿出口红开始补妆。

“比尔?”

“天哪,总算是找到你了。”

“比尔!发生了什么事?”

“埃勒里……我今晚恐怕没法和你一起回纽约了。你能不能……?”

“比尔,一定是出了什么事。”

“天哪,是的。”他略微停顿了一下,埃勒里听到他清了几下嗓子,“埃勒里,这简直就是场噩梦,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我的妹夫……他已经……死了。”

“我的上帝!”

“被人谋杀,胸口挨了刀子。”

“谋杀!”埃勒里眨了眨眼睛。他身后的年轻女人仿佛受到极大的震动,有一瞬间她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一会儿,她又活动了一下肩膀,疯狂地涂着口红。P10-13

序言

假如我的个人意见能够作为评判的标准,那么一直忠实追随着埃勒里·奎因的推理痴迷者们,一定能够发现他的最新成就是多么的令人惊叹!

作为埃勒里·奎因最狂热的崇拜者之一,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还有什么比人的生死伦常更加理所当然的事,那就是带有奎因特色的系列化标题。从一九二九年的《罗马帽子之谜》到一九三五年的《西班牙披肩之谜》,他那富有艺术性的系列书名如惯例般雷打不动。我还以为这种一致性会一直存续下去……或者至少是在有限的地名没有用完之前。

但是突然,就像七月飞雪……《半途之屋》!

“这是你的错,”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急不可耐地跟埃勒里说,“研究你的作品这么多年了,它们教会了我对任何事都问‘为什么’。那么,这是为什么?”

埃勒里看上去有点吃惊:“这又有什么区别?J。J?”

“也许这是无可厚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这就像你在读G·K·切斯特顿新短篇的时候,忽然看到布朗神父嘴里蹦出一句‘混蛋!’。”

“这还真是个不恰当的比喻啊。”埃勒里反驳道,“我敢保证切斯特顿是不会高兴的。”接着,他又吃吃地笑了起来,“当然我也可以很轻松地构思出这样一个场景。布朗神父在这时如果不高喊‘混蛋’,那才真是不合逻辑。”

我跟埃勒里之间的辩论从来都是这样毫无理性的。“如果你一定要这样,”我说,“那我也没什么办法。但是你看,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这非常简单,是该亚辜负了我。”

“谁?”

“该亚,大地之神。”

“你的意思是说你已经把所有能用的地名都用光了吗?算了吧,埃勒里,你自己也很清楚,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开玩笑的时候别那么严肃,好歹笑笑吧。”

“严肃一点儿好不好!我已经看过初稿,我用了这辈子全部的理解力,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你不把它叫……呃,比如说……”我一边说着,一边在想,实际上,在来的路上,我为了这个名字绞尽脑汁。不过在我想出来之前,他已经说出口了:“你不会是想说类似《瑞典火柴之谜》这样的名字吧,对不对?”

“我的天,”我大叫道,“你简直就跟魔鬼一样。没错,这标题哪里不好了?不正好符合一贯的书名规律吗?”

“但是,J。J。”他嘟囔着,“它们可不是瑞典的火柴。”

“别耍我了,埃勒里。我当然知道那不是瑞典的火柴。但是,《希腊棺材之谜》里的棺材原本也不是希腊式,可你还是用了《希腊棺材之谜》这个书名,是不是?《法国粉末之谜》也跟巴黎化妆品八竿子打不着啊。特别是《荷兰鞋之谜》,这标题跟荷兰木底鞋根本没什么关系吧!所以,用这种蹩脚的借口可没法说服我。”

他咧嘴笑了起来:“其实——是埃拉·艾茉蒂帮我取了这个名字,这名字实在是太贴切了,我实在没办法不用。”

“你在故事里就是这么写的,”我突然插嘴说,“可是我不相信。而且,到现在我也不相信。”

“看来你今天心情不错啊,不是吗?刚才你说我的解释是胡说八道,现在又说我是个骗子。”

“埃拉·艾茉蒂!我看是埃拉·迪斯陶特才对。全是她折腾的,你现在跟那个女人搅到一块儿去了?”

“你真是越来越离谱了。”

“《半途之屋》,好吧,勉强凑合——”

“勉强凑合!为什么,看起来你根本没感受到这个标题的美啊。”埃勒里挥舞着手臂说,“我是说这个标题对于威尔逊案件来说。在这无可救药的浪漫故事中,特伦顿小屋就是中心,存在的中心,聚集的中心。在那里,他独享着他的孤独,感受着他的存在,沉溺于他的静止,郁郁于他的迟疑。他如行星运动般规律地穿梭于纽约和费城之间,而这间小屋则恰好是轨道的中心点。多么巧妙的名字啊!”

我敢肯定当时我的嘴是大张着的。

“还有它对侦探小说元素的适用性,简直就是完美无缺啊!你要问为什么,我告诉你,J。J,《半途之屋》这个名字的确意味深长啊!”埃勒里大声叫嚷,异常兴奋。

“我倒是没觉得,”我皱着眉说,“如果小屋要是在纽瓦克或伊丽莎白——那会有什么区别——难道还得叫四分之三途之屋?”

“噢,你别这么抠字眼好不好,”他有些不耐烦地说,“实际上,特伦顿也不是百分之百精确的位于费城和纽约的正中点。埃拉的这个标题就是诗的破格。哦,我现在纯粹是在比喻。从逻辑的观点来看,被害者死于半途之屋这个中途停留地,这个中心,这个摇摆不定之所。这个事实隐含着什么重要的意义?这又提出了一个什么逻辑性的问题?你和我一样清楚,而且你知道这一切……”

“好吧,好吧,”我喃喃地说,“我相信你——”

“还有,别忘了凶手,”埃勒里兴奋地挥舞着他的烟斗,大喊着,“就犯罪过程来说,半途之屋对凶手代表着什么?这才是重点。如果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逻辑性问题,我就不会得出那个罪犯不得不知晓的结论——”

而这,就是埃勒里给我的答案。如果你对他的回答还是感到困惑——在埃勒里如此“清晰明了”的回答之后,有些“小地方”可能还很模糊——我的建议是,赶快读这本威尔逊案件的故事吧。

J。J。麦克

写于纽约

一九三六年三月

随便看
Copyright © 2004-2023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