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罗宾·马兰兹·赫尼格//萨曼塔·赫尼格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别人说:这么大你也该成熟了。

别人说:高学历终究是好的。

别人说:你该找份稳定的工作,别总是三心二意。

别人说:年纪到了,你该结婚了。

别人说:年级到了,你该生孩子了。

别人说:你不该这么做,你应该……

别人说的就一定吗?大家都在做的就一定对吗?

为什么我们追随世俗,却仍旧常常感觉生活悲催?

罗宾·马兰兹·赫尼格、萨曼塔·赫尼格编著的《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将带你看穿生活中那些悲催的假象,别让世俗误导了你的人生。

内容推荐

生活变得太快,没有一成不变的活法,上一代人的活法不一定适合下一代。然而,世俗中总有太多的观念固执着不肯变,无视社会变化的现实,成为扰乱年轻人视线的假象。所以,对于世俗中的假象,我们需要看穿,然后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一位开明、知识渊博的母亲萨曼塔· 赫尼格,和一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儿罗宾·马兰兹·赫尼格的一次坦诚对话,将两代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全面细微地呈现出来。哪些观念是过时的,哪些观念仍有现实意义,现在的年轻人到底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都给了十分坦诚而客观的建议。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该怎样面对世俗而纠结,那就请翻开《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这本书,好好看一看生活中那些让人悲催的假象吧,然后你将明白,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该如何过上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

目录

有点儿啰嗦却很有意义的序章

第一章——年纪:你真的像你生日说的那么大吗?

第二章——学校:你还要在学校待多久?

第三章——角色:换几次工作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第四章——爱情与婚姻:你要恋爱到几岁,才会找个人结婚?

第五章——孩子:你最适合几岁要孩子?

第六章——智能和体力:你的大脑和体力真的在退化吗?

第七章——友谊:你何时才会获得真正的朋友?

第八章——长辈:怎样和长辈一起成长?

第九章——真实的自己:我们到底比上一代多了些什么?

试读章节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有人付费让几个大学生做开关门的游戏:钱是真金白银,门却是虚拟的。学生们在电脑屏幕里的不同房间中游走——这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吉乌·史恩和丹·艾瑞里策划的虚拟游戏中的一部分。在游戏中,参与者用鼠标点击的次数是有限的,他们可以点击“门”,也可以点击“房间”内部。点击“门”没有损失也没有收入,只是得到进入其他房间的机会而已。点击“房间”内部,所获的奖金比率因房间不同而各异,无论在哪个房间,每次点击都能够获得3美分至14美分不等的奖金。游戏参与者先是在3个“房间”之间逛一逛,随便点击几次,然后就能发现哪个房间奖金最高。如果参与者想要积累更多的奖金,他们只需停留在奖金最高的房间里,不停地用鼠标点击就可以了。

这个游戏设计得很巧妙。有时,参与者正高高兴兴地在奖金最高的房间内点击赚钱,可就在这时,那两扇没有使用的门开始慢慢关闭。除非参与者能及时点击门使之恢复原状,否则那两扇门最终会消失。门闭合的时候,人会变得焦虑不安,他们会竭尽所能地让门保持敞开的状态。但参与者并不想通过这些门出去,他们所在的房间里能得到最多的奖金,没必要到其他的房间去,然而,他们还是尽力挽救这些门。

史恩和艾瑞里对439位二十几岁的人进行了这个测试,绝大多数人都争抢着让门恢复原状,即使点击门损失他们本该赚取的钱也在所不惜(后来游戏规则改变了,点击门不仅要消耗点击次数,还要额外花费6美分)。参与者知道自己所在的房间里能获得最多的奖金,但是他们的行为显示,他们希望其他门保持原样,仅仅为了以防万一。他们的“万一”是什么呢?

在2004年,史恩和艾瑞里在相关的研究报告里写道:人生来就有一种倾向,想要保留多种选择的机会,即使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决策者往往过度重视选择的多样性,宁愿多花钱也不愿让这样的机会消失。

这也是在你二十几岁时所经历的事。你想留住每个选择的可能性,只是为了以防万一。  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关于决策的最佳建议。那一年我25岁,在英格兰一个小小的渔镇里,一位体态丰满、满脸皱纹的老太太给了我这个建议。她当时在一个提供早餐和住宿的地方工作,我和当时的男友M在那里过夜。第二天一早,我们准备动身离开,并告诉她,天黑之前我们必须回到巴斯市,但是我们又想沿途在一两个风景秀丽的村庄稍作停留,问她有什么好的建议。

“你们可以去博斯卡斯尔。”她马上回答,并详细告诉我们哪里可以停车,哪里可以步行,沿途我们会看到什么景色。

“帕斯托怎么样?”我们问道,“人们都说那是一个气候凉爽的海滨小镇。”

她看来有些困惑,说道:“但那是在南边呀。”

“是的。”

“可你们要一路向北行驶才能到达巴斯市。”

“没错。不过,我们也可以先向南走。”

这位老太太还是一脸的不解,露出为难的表情,说道:“但是,你不可能事事兼得,对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那位老太太带着清晰浓重的英国口音所提出的建议,适用于很多场合。在随后的几个月里,M和我经常践行这个宝贵的建议,比如说,怎样度过星期五的晚上,晚餐吃什么,要不要申请研究生,等等。每当这时,我的耳畔就会响起老太太那喜欢用降调疑问句的英国腔。我和M后来分手了,这旬箴言就封存在我们两人彼此的分手档案中,不再提起,但我还是经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如果说,25岁之前我的人生信条是“来者不拒”——放手去做,敢于更多尝试,那么25岁以后,我的人生信条则变成了“你不能事事兼得,对吗”。懂得拒绝,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个宣言意味着一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时间的宝贵。的确,与只见过几次的男孩保持朋友关系,或者去参加一个和我没什么交情的大学女同学的生日聚会,这些事表面看起来很不错,就好像我们听说一个海滨乡村很美,就决定去看看,表面看来也很不错,但那里在南边,而我要去的是北方。

的确如此,你不可能事事兼得。可以说,成熟意味着一个人认识到、并且承认已经到了该做抉择的时候了,需要关掉几扇机会之门了。

但是,要关掉哪扇门呢?什么时候关上呢?怎样才能找到那个最佳契机,既不会太早放弃合适的机会,也不会因为瞻前顾后太久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怎样衡量自己是否成熟得太慢呢?

那么,现今我的人生信条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呢?若真有不同,这是否意味着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正在以完全崭新的方式度过青春岁月?以上问题会在本书中详细讨论。本书还会谈到,同是在20多岁的人生十字路口,千禧一代与之前的几代人相比,面对机遇和不同的决策类型时,是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P2-4

序言

有点儿啰嗦却很有意义的序章

在这篇有些长的序章里,你将了解到看穿今日年轻人的一些基本的事实和观点。假如你觉得太“啰嗦”,也可以跳过去,当然,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还是建议你能仔细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给点儿耐心吧,年轻人。

一)曾被误解的新一代年轻人

20几岁的年轻人,一度被认为是这样的:

他们懒惰而漫无目的,赖在家里与父母同住,黏着家人白吃白喝,还想保持这种过惯了的优哉游哉好日子;他们意识不到勤力工作的重要性,一开始就想一步登天,从高层做起;自以为聪明绝顶,胜任工作绰绰有余;父母把他们宠坏了,平常小事父母也赞不绝口;教练或老师也对他们宠爱有加,只是登台稍露头角,就颁发奖杯来庆功祝贺;觉得穿着拖鞋去上班没问题,甚至去白宫见总统也无伤大雅。

在这里我要说,这些说法都错了,错得离谱。所谓80、90后的年轻人,绝非像上面说的那样不堪,而且他们绝对是非常有勇气的一代。如果非要说他们有什么错的话,那也是这个时代造成的。

20几岁的人变得“臭名远扬”,媒体实在难辞其咎。我觉得自己也有责任。2010年夏天,我为《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文论及20几岁的人。文中着重提到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 )心理学家杰弗里·阿内特(Jeffrey Arnett)的著作,他认为18至29岁是一个独特的成长阶段,正如由于20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变革,出现了青春期这个特殊成长阶段,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变革也促成了这一新阶段的出现。阿内特称这一阶段为成人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与这个名词相对的也有很多类似的称呼,比如说“有成人味的人”(adultescents),“小大人”(kidults),“大小孩 ”(man-children),“ 自我的一代”(Generation Me)。“成人初显期”这个称呼既表达出阿内特对这一阶段孩子的尊重,也描述出这些年轻人正在面对的情感上的挣扎状态。阿内特指出,正如青春期具有特定的心理特点,成人初显期也是同样,其特征是:探索自己的身份,具有不稳定性,以自我为中心,感觉左右为难,却怀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幻想——阿内特将这种幻想描述为“万事皆有可能的观念”。

阿内特本人对这些小大人的评价还算公平,但我的文章标题是“20几岁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这个标题激起了几乎所有人对这年龄段的人的愤怒。这篇文章像病毒一样蔓延开去,数周时间,针对该文章而向《纽约时报》杂志发电邮的人不计其数;尽管该文经过多次转载,引发各样讨论,可是文章标题(事实上是编辑替我加上的)已经奠定了负面的基调。那篇文章的标题,只代表了上一代谴责的声音。当然你是知道的,20几岁的人通常比较“懒”,看完标题,就不看下文了。

二)20几岁的人到底怎样呢?

当然,我了解年轻人的感受,也对他们寄予同情。我意识到一个苦涩的事实:

对很多年轻人而言,他们似乎感觉永远也不会像父辈一样手头宽裕,一帆风顺。而且如今父辈们的生活充满着离婚、毫无出路的工作和恼人的例行公事,让年轻一代看了就望而却步,不想长大。另一方面,像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社交网站上的市长选举、发微博等新时代的特征,都改变了今天年轻人对自我、对同辈和日常活动进行思考的方式。而在我之前的那篇文章中,对这些因素都没有提及。总之,我忽略了一点——他们只是想知道接下来自己该怎样生活,比如今天的年轻人遇到的经济难题:学生贷款、信用卡债务、找工作困难、结婚难,或不容易付起房钱。

换句话说,我在该文章中没提及的东西多得可以编成一本书了。很高兴,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小女儿萨曼塔 (Samantha)很乐意与我合著这本书。(我们邀请萨曼塔的姐姐杰西一起合作,可是她礼貌地说,她还没有狂热到与母亲合作著书的地步。但是她也感激了我们的好意。当然啦,不管怎么说,毕竟她已经三十多岁了。)我知道萨曼塔能提供那篇文章所缺少的东西:年轻人现身说法更具有的可信度(现在的年轻人都说“cred”,对吧?),她也会提供新鲜的看问题视角,因为她正处于20几岁的年龄段。萨曼塔属于千禧一代(Millennial),我是婴儿潮一代,我们希望作为一个组合来合写本书,这样有助于对我这一代人和他们那一代人提出平衡合理的观点。

大家好,我是萨曼塔。正如计划中的一样,时不时我就会跳到本书的这个部分来,说说20几岁的人——或者说“初显期”的成人,不管你怎么称呼都好——今天到底是怎样的。(妈妈想学我们年轻人说话,她还是个初学者,没错,我还会用“cred”这个词表示可信度)我会尽量小心,避免偏袒自己这一代人,不过至少我能带来自己这代人的最新资讯。

我和妈妈一起花了数个小时进行辩论,对本书的遣词造句甚至细枝末节进行讨论,所以,凡出现在这里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我们达成一致的结果。但是有时我们觉得还是各说各话比较好,这样你就能在相应位置读到我们各自的观点,同时也知道我们看法上的细微差别在哪儿。

至于我是谁,妈妈已经说过,我是她的小女儿。(也许杰西是对的,和妈妈一起写书是件疯狂的事情。)我今年27岁,算是长大成人了。我一个人住在布鲁克林的单体公寓中,这是自大学二年级起我的第八处住所了。我曾与女性朋友同住,也与男性朋友、男朋友或陌生人合租过。我自己支付各种开销费用。我的工作提供养老金,可以干到退休,我的名片上有雕刻图案,上面写着“纽约时报”字样。这是我2006年大学毕业后,六年里实习或兼职除外的第五份工作。

有趣的是,如果以结婚生子作为衡量是否成人的标准,那么我还远不算成人。我的朋友有人和我一样,也有的朋友在很多人生大事上颠三倒四:迅速步入婚姻围城,职业生涯进步缓慢,还有的朋友处在不同的极端。我认识不少人像“跳房子”游戏一样频频改变主意,觉得什么好,一拍脑门就改主意,我也认识一些人多年来一直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直沿着笔直、肯确的人生路直行,抵达目标。文章中我会谈到他们,也会谈到我自己。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