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畅所著的《近代中国国际法学的生成与发展》以近代中国国际法学科史为主题的讨论中,以“问题”为中心的范式仍应作为基本的推演架构:一方面,以“问题”为中心的论辩展开显然最为贴合学科体系下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要按中国近代的各个阶段逐一清晰地填充国际法学科的发展脉络有着巨大的困难,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体式虽可能在学科整体的纵向轴线上有所欠缺,却在学科分列的“问题”领域得到相较集中的历史梳理,并终在各“问题”的融合拼接中大致描摹出国际法学科在近代中国的基本面貌。
《近代中国国际法学的生成与发展》以近代中国国际法学科培育与学术成长为要,设近代中国国际法学体系为整体考量,取制度搭建之外的学术思想、法学理论为立论根基,试图进行一次围绕“国际法学”的学科史摸索与探讨。忝以简括的梳理,展示近代中国国际法先贤之学术成就,描绘近代中国际法学科之成长概貌,并试以当代国际法研究的一般思维,映照近代国际法学术的梗概历程,冀通过不同时代学术精神的接触与碰撞,助学术传承薪火相继、学科生长理性健康。《近代中国国际法学的生成与发展》由刘畅所著。
概要/1
导论/4
一、研究主题/4
二、研究架构/10
三、研究方法/14
第一章 近代中国国际法学的历史脉络/19
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际法学型具的时间初判/19
第二节 理论体系的建构与重心移转/24
第三节 学术成果的累积与蜕变/27
一、外来译著的初期地位/28
二、本土专著的渐具规模/31
三、近代期刊与国际法学论文的相伴繁荣/35
第二章 国际法学科的一般认知/40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渐进认知/40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揣摩与探讨/50
一、早期研究的比附思路/50
二、借镜西学的方法总结/59
三、有助研究的关联学科/63
第三节 研究意义的逐步探寻/66
一、获取对外交涉的先机与便利/66
二、探寻救亡强国的理据与保障/70
三、推进学科理论的完善与升华/75
第三章 国际法概念的基本界说/80
第一节 国际法名称的确定/81
一、通行于清末的“公法”或“万国公法”/81
二、对欧洲国际法名称演变的探究与认同/86
三、中文名称“国际法”的确定与新解/90
第二节 国际法定义的推敲/104
一、决定国际法定义的主要因素/104
二、国际法定义的初步厘定/112
第四章 国际法主体论/119
第一节 从“天下”独尊到“万国”一粟/119
第二节 国际法主体的判定与类分/125
一、判定国际法主体的通常标准/126
二、国际法主体的基本类别/128
第三节 国家之传统地位与中国之国家资格/130
一、第一位主体资格的一致认可与基础辨析/130
二、中国国际法律人格的辨疑与力证/136
第四节 国家外国际法主体的可能范围/142
一、有关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相峙与论战/142
二、国际联盟主体资格的确立与国际组织地位的重估/151
三、关于民族主体地位的时代探讨/156
第五章 国家主权论/159
第一节 近代中国主权观念的初生/159
第二节 近代中国主权理论体系的渐成/170
一、主权内涵的基本理解/170
二、主权与国际法的对抗与共生/177
三、有关国家基本权利的系统认知/182
第三节 主权理论在近代中国之践行/189
一、权利割据之中国与租借地/190
二、权利割据之中国与领事裁判权/197
第六章 战时国际法论/237
第一节 晚清中国对战争法的早期接触/237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战争法研究/248
一、本阶段战争法之主要研究成果/249
二、战争法在理论研究中的定位调整/250
第三节 侵略问题之基本研究/255
一、侵略之基本界定/256
二、侵略者之辨识与判定/269
三、关于侵略排除之探讨/274
第四节 其他日本侵华问题之国际法研究/276
一、宣战与中日战争的成立/276
二、自卫权行使之辨析/283
第七章 平时国际法论/290
第一节 初步成长之外交法研究/291
一、“公法交涉学”与外交法/291
二、近代外交法思想在清末的萌生/294
三、民国时期的外交法研究/303
第二节 蓬勃兴盛之条约法研究/309
一、清末之条约法观念/310
二、民国时期有关取消不平等条约之法理论证/315
三、关于国际立法问题的基本探讨/334
结语/347
参考文献/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