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钮也仿主编的《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示录)》是为了使“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工程”的成果为广大公众所了解,让老科学家的精神激励更多的国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晚报与上海市科协合作,联合推出了“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访谈录”专栏报道。现将这些报道汇编成书,让广大读者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热爱祖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追求真理,为探索科学真知锐意进取,永不倦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示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伟//钮也仿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伟、钮也仿主编的《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示录)》是为了使“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工程”的成果为广大公众所了解,让老科学家的精神激励更多的国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晚报与上海市科协合作,联合推出了“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访谈录”专栏报道。现将这些报道汇编成书,让广大读者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热爱祖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追求真理,为探索科学真知锐意进取,永不倦怠。 内容推荐 王伟、钮也仿主编的《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示录)》是从2010年至今,上海市科协陆续开展了几十位沪上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2012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晚报与上海市科协合作,联合推出专栏报道。走访了陈吉余、尹文英、叶叔华、王振义等16位沪上知名老科学家。这些报道不仅记录了科学家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而且通过记者的提问,这些80岁以上的智慧老人谈了他们对科技、人生、社会等问题的看法。现将这些报道会变成这本《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示录)》。 目录 序 “老航海人”陈吉余九旬勾画“后浦东” 对话著名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院士:上海光有青草沙还不够 “昆虫老太太”尹文英高龄挂帅土壤动物学 对话著名生物学家尹文英院士:昆虫恶心?可我就是喜欢 女天文学家叶叔华65米望远镜看星空 对话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吃不了苦,做什么科学家 “白血病杀手”王振义88岁老学生每周一考 对话著名血液病学专家王振义院士:活到200岁,再克白血病 “肝胆之父”吴孟超91岁操刀快过年轻人 对话“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名和利,只是事业副产品 “红外奠基者”汤定元上天人地为卫星开路 对话著名物理学家汤定元院士:学而优则仕,浪费一批人才 “科学外交家”严东生为强子对撞机造“心脏” 对话著名材料科学家严东生院士:奖院士房子易成不良风气 “远望号之父”许学彦人工岛技术已能实现 对话船舶设计师许学彦院士:13岁逃难立志造船强国防 “百岁航空人”范绪箕中国无人机由他始 对话力学家、航空教育家范绪箕:纳米能让“神舟”变好看 “激光开拓者”干福熹考古也应数字科技化 对话中国激光材料开拓者干福熹院士:辞官做科研,30年无悔 “船界活化石”杨槱造船要技术更要效益 对话著名造船专家杨槱院士:“辽宁舰”须加紧研制弹射器 胰岛素探索者张友尚单体药物专利盼转化 对话著名生物化学家张友尚院士:多出、快出成果难拿“诺奖” “锦纶院士”郁铭芳为百姓为大飞机“织衣” 对话著名化学纤维专家郁铭芳院士:追梦“中国创造”,要宽容失败 肝癌“魔术师”汤钊猷:癌细胞大变小、坏变好 对话小肝癌研究奠基人汤钊猷院士:中西医结合将是中国“奇招” “火箭院士”孙敬良他让中国航天“龙抬头” 对话火箭总体和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孙敬良院士:中国探测器将登 上更多星球 “导弹院士”梁晋才两发齐射史上最牛 对话航天防空导弹专家梁晋才院士:保持兴趣,梦想才能实现 后记(一)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曹振全 后记(二)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王伟 试读章节 当你在炎炎夏日回到家中,惬意地喝上一杯优质的清水时;当你通过现代气派的浦东国际机场,飞往世界各地时;当你在周末乘坐私家车和家人一起驶过南隧北桥,上崇明岛度假时,你是否知道,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老科学家?他在青草沙水源地寻址、浦东国际机场选址和南隧北桥方案的建议上,为上海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六十年来,他践行着“服从真理,揭示自然,承担重担”的理想,取得了一系列造福世人的科研成果。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院教授陈吉余。 近日,记者来到华师大丽娃河畔,见到了91岁高龄的陈院士。老先生一头白发,气色很好,拄着拐杖能独立行走。在近三个小时的采访中,他侃侃而谈,没有感觉一丝的疲惫。 涨落起伏的潮水、细软难走的泥滩……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是陈吉余一生最牵挂的地方。“我和长江口打了五十多年的交道,我是亲眼看着它如何变过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变,将来会怎样变,我心里有个谱。就像老的航海人,从水里捞出一块泥,手里摸摸、嘴里尝尝,就知道在什么地方了。”陈院士的话语里,透着智慧和自信。 面对记者,这位“老航海人”讲起了他的身世。 1921年农历九月十七,陈吉余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的一个耕读人家。父亲是淮阴的挂牌律师,在陈吉余和其兄弟姊妹的眼里,他是个不苟言笑、为人正直的人。小时候,他们见到父亲都会害怕,而母亲则很慈爱,从来没说过孩子们一句重话。 陈院士说:“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亲人是祖父。”他的祖父陈百川是清朝的举人,后被公派到日本留学。在那里,祖父加入同盟会,参加了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学成归国后,祖父在家乡出资创办了一所小学——百川小学,陈吉余当年就在该校就读。“‘九一八’事变后,我记得祖父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学校里,‘爱国须学凯米尔,立志当如马志尼’,用土耳其、意大利的民族英雄激励师生,把一种抗战到底、保家卫国的精神传递给我们这些孩子。” 在祖父创办的小学里,年幼的陈吉余第一次展露了他的地理学天赋。当时,祖父在他的床头挂了一幅中国地图。“我每天一有空,就看这幅地图,小孩子玩嘛,我就喜欢这个。”在玩的过程中,当时全国两干个县的名字,小吉余几乎都记得。有一次,老师考他:“中国的河都是从西向东流的,有没有哪条河是从东向西流的?”“有啊,大汶河!”小吉余脱口而出,令老师刮目相看。 抗战全面爆发后,陈吉余为了继续求学,一路辗转来到湖北沙市,就读于江苏多所中学在那里组建的联合中学。在重庆,他读完高中,报考了浙江大学史地系。据陈院士回忆,当时是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所高校联合招生,同学们来到重庆沙坪坝,在当地一所学校进行高考。“那时,一百多个学生在一间大教室里打地铺,早上四点考试,大家要自带蜡烛,还要注意防空警报,因为敌机随时可能来轰炸,考试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最终,陈吉余如愿考上了自己的第一志愿。 当时的浙大,地理学大师辈出,竺可桢、张其昀、叶良辅、谭其骧……他们的精彩讲课和人格魅力,让陈吉余对地理这门学科愈加如痴如醉。 大学一年级时,浙大史地系的专业课只有一门——中国通史,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的弟子谭其骧讲授。这门课讲得精彩之极,不但学生们都去听,很多老师也去听讲。大二时,史地系主任张其昀为他们讲授中国地理,他告诉学生,为什么地理、历史合为一系?因为中国古人治学推崇“左图右史”,左手边放地图,右手边放史书,一个关乎空间,一个关乎时间,把时间、空间统合在一起治学,才能形成宏观而精准的概念。“张其昀真的是一位大师,学识渊博。’’陈吉余说,“有个国学基础不错的学生问他:‘我手上拿的东西为什么叫东西,不叫南北?’张其昀回答他说:。古人之室,坐北朝南,东面放东西,西面放东西,所以事物都叫东西。”’ 对陈吉余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地质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叶良辅教授。叶良辅曾在中央研究院工作,可惜后来得了肺病,只好在老家杭州静养,便被张其昀聘为浙大教授。叶良辅在浙大有很高的威信,他教书不用课本,讲解每个地质学概念都非常清晰,为陈吉余的治学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尽管身体不好,但叶教授还经常带学生去野外考察,指导他们研究地貌。 1946年,叶良辅让陈吉余参与钱塘江地质调查项目,把他领进了河口海岸学这一研究领域。“所谓河口海岸学,就是研究在海陆相互作用条件下,河口海岸的演变规律和河口海岸的生态环境。”陈院士解释道,“河口海岸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的前沿,所以这门交叉学科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浙大求学期间,陈吉余还与李四光有过一段师生之谊。 陈院士回忆说,那是在他写学士论文期间,他来到贵阳的贵州地质矿产测勘处,研究当地的山地地形,恰巧李四光也在那里。听说这个学生是研究地形的,李先生便带他在那一带考察了一天,并借给他一本自己写的尚未出版的书《冰期之庐山》。1947年,李四光来到杭州,带浙大史地系的师生进行了地形考察,提出了他的“杭州冰川学说”。然而,年轻的陈吉余对这位大科学家的学说并不认同,他撰写了一篇论文《冰川置疑》,指出这个理论的论据存在不足。结果,这篇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杭州冰川学说”也就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谈起这段往事,陈院士感慨地说:“浙大的校训‘求是’对我的影响很大,求是就是求真理,科学研究如果不求真理,服从权威,那不就成了伪科学吗?所以科研人员要敢于讲真话。当年,对于李先生的学说,我想我有质疑总是应该提出来,科学问题都是可以讨论的。”P2-5 序言 科学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在这当中,有一个老科学家群体,让我们尤为尊敬。他们出生在兵荒马乱的旧中国,青少年时,因战火而不得不辗转迁徙,但依然发愤读书,刻苦钻研,追逐“科技救国”的梦想,很多人远赴海外留学。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真正有了用武之地,在科技领域大展身手,在海外的也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回到了祖国,为“科技强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如今,他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 2012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麾下《新闻晚报》与上海市科协合作,联合推出了“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访谈录”专栏。《新闻晚报》记者在上海市科协老科学家资料采集工程小组的帮助下,走访了陈吉余、尹文英、叶叔华、王振义、吴孟超、汤定元、严东生、许学彦、范绪箕、干福熹、杨槱、张友尚、郁铭芳、汤钊猷、孙敬良、梁晋才等16位沪上知名老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16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记录了老科学家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而且通过记者的提问,请他们畅谈了对科技、人生、社会的看法。那一句句充满哲理的话语,涉及如何看待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对待名利、如何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乃至如何看待婚姻、家庭等。从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热爱祖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追求真理,为探索科学真知锐意进取。 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市科协、《新闻晚报》合作,将16组报道集结成书——《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人生启不录》。我想,这本书会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这些老科学家,并走进他们的心灵,感受他们博大而充盈的内心世界,体悟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觉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号召。本书所展现的老科学家的人生历程,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实现“中国梦”而孜孜矻矻、奋力拼搏的缩影。他们为推动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付出了全部心血。愿这本书的出版,为老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后记 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克难阶段。如何在当下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如何凝聚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如何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如何引导科技界恪守科学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都是我们——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工作重点。 作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一名管理者,我很有幸在我的工作中常常和科学家打交道,在科学家身上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纯净、纯粹。特别是在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有着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我觉得这些精神和传统,在当前更加需要倡导。而这种倡导之所以必要,恰恰说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优良传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正为一部分人所淡忘。 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他们为人、为师、为学的高贵品质深深感动、感染着我们。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动,被他们的精神力量感召,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与新闻晚报联袂推出了“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访谈录”专栏,走近他们中的佼佼者,倾听他们娓娓道来科研人生路,领略他们在路上最美的时光、最深的感悟,深知这路途中、这美丽中并不一味平坦,如冰心女士所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他们出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他们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几个共同特质: 他们出生在积贫积弱、处处挨打的时代,“科学救国”的理想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扎根、发芽,并一辈子为之践行不渝; 他们怀抱着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殷殷深情,其中很多人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带着从异国学到的高端技术回国报效祖国,他们以国家利益、人民需要作为自己的最高选择; 他们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无私奉献; 他们勇于担当、不畏艰难、务实肯干; 他们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提携后进; 他们是一群睿智而又普通的老人。 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能读到他们,读懂他们;为了让更多的正能量再次集聚,感召读者;更为了发扬一种曾经支撑起新中国脊梁的精神,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新闻晚报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将16位老科学家报道集结成此书。愿此书的出版,能引发读者更多、最新的思考。 书评(媒体评论) 我很推崇一句话:“要做地上的盐,世上的光。”盐是最便宜的,但大家都需要,光可以照亮你的周围。你也许不能做一个名人,但总可以做一个好邻居、好工作人员吧。尽到你的力量,做好份内事,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叶叔华院士 一个人只要努力工作,追求事业,名和利会是你事业的副产品,不用刻意去要它们,自己就会来找你。但不能把这个顺序给颠倒过来,如果一门心思想着去追逐名利,把路走歪了,那事业是不会主动上门来找你的,到最后恐怕还是会失望。——吴孟超院士 我们这代人从小生活在民族危亡的年代,所以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觉得读书是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而现在,我看在青少年教育上,世界观、人生观已经不怎么谈了,只有分数观和来自社会的金钱至上观。因此,思想教育恐怕还得抓一抓,父母和老师要在孩子的内心划出一条道德底线,让他们知道,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陈吉余院士 如今社会—匕有一股浮躁之风,科研界也有,这都是“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在作祟,搞科研还是要心无旁骛才行,别总想着满足物质欲望,难道非要住大房子才能做好工作吗?我当选院士以后也有很多机会要求兼职或合作,可我一概拒绝。——尹文英院士 我不要后人为我立碑,我的关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就是一块碑,因为每次人们用这个方法挽救病人生命时,就会想到这是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我希望留给世界的是实际的东西,而不是空的东西。碑竖得再高、炮仗放得再响,这都没有意思。——王振义院士 我们如今过多地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对原创性研究的支持力度还不够。我觉得这种偏向应该得到纠正,我们要对冒险的创新研究给予更大支持。——张友尚院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