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站出生,新宿站长大,东京站唤起她十岁的记忆, 御茶之水站刻画十六岁的青春痕迹,水道桥站有十八岁的第一次约会,中央沿线至少走过100次……现在国立市下车有她温暖的家。 也许你已经来过东京一次,跟着旅游团走了台场、浅草、迪斯尼乐园。也许你到了东京很多次,自己逛了银座、六本木、神田神保町。也许,你还没有来过东京……现在《东京迷上车(从橙色中央线出发新井一二三文集)》作者新井一二三要为你画一张个人化的专属地图——荻洼站下车,可以吃到第一流的鳗鱼饭;吉祥寺下车,搞不好遇上心爱的漫画家;武藏野下车,情人约会散步好所在;快快搭上这班橙色列车,即使中途下车,绝对处处有惊喜……
《东京迷上车(从橙色中央线出发新井一二三文集)》简介:有一本书,我想为你写,是关於东京的。
也许,你已经来过东京一次。跟着旅行团走了台场、浅草、迪士尼乐园。
也许,你已经来过东京很多次。自己逛银座、六本木、神田神保町。
也许,你还没来过东京。
无论如何,你不可能知道东京的全貌;因为这座城市实在很大。
东京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马路没有一条是直的,反而像蜘蛛网似的,蜿蜒却互相连接,让人容易失去方向感。但是居住在这座「迷宫」的人都有张个人化的地图,总是在自己的地图里面生活着。在中央线出生,至今依然住在沿线的新井一二三,当然也有个人的地图。
在新井的地图上,有条橙色的横线,乃JR中央线铁轨。中央线的起点是东京,以横倒S字形穿越市区,由新宿一直往西到高尾。也许跟早期历史有关,中央线至今有与众不同的风格。举凡川端康成在最爱的东京STATION HOTEL写下《女身》、「神田食味新道」是老东京口感的最爱、御茶之水车站的乐器街和神保町旧书店街、新宿东口中村屋的文化沙龙、荻漥展北口的公共浴池「汤托邦」、日本漫画家最集中的吉祥寺…….。
新井一二三在《东京迷上车(从橙色中央线出发新井一二三文集)》一书中,写的是橙色中央线的美食、人文、生活。这是她的散布地图,虽然没有时间和资源亲自带着你慢慢走,不过看了这本书,希望你也可以发现自己心中的中央线,个人化的东京。
好吧!就让我们开始出发……
“不用换车,二十分钟就会到。你没问题吧?”
小阿姨担心地俯身探着我的表情问。
我闭着嘴巴点头了。虽然心中有点不安,但是不敢说出来,因为在大人眼里,我是个稳当可靠的女孩子,怎能辜负人家的信赖?
之前,我已经单独坐火车,在自己家和姥姥家之间,往返走过几次了。可是,去姥姥家坐的是绿色车身的山手线和红豆色的常盘线。至于橙色的中央线,我从来没有独自坐过。
“第一次”,“一个人”,是我感到不安的主要原因。但是,还有别的。
那是暗红色的车站大楼外墙。
看起来相当古老,似乎属于我没有出生以前的年代。一九七〇年代初,东京早已开始现代化,新盖的摩登大楼到处都是。然而,那外墙可不同,好像是打仗时期留下来的。
我对战争的知识,大部分来自母亲回想自己的孩提讲的悲惨故事。她是在被美军空袭弄成废墟的东京长大的,饥饿、孤独、暴力、恐惧充斥着她对幼年的回忆。
不知怎地,暗红色外墙让我联想到最可怕的经验。
一九七。年代初,日本媒体经常警告,东京附近不久要发生大地震。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写的《日本沉没》成了畅销书。
好像车站大楼外墙的暗红色起了催化作用。母亲讲的故事和电视新闻播放过的消息混在一起,产生了奇怪的形象。
看着血迹一般的颜色,我有幻觉:橙色列车没有离开东京站以前,大地震就发生,我跟好多人一起在这儿丧命,家人大概也会死。今生今世,我们再也不能团聚了。
幻觉归幻觉。
火车隆隆地开进来,我跟别人一起上车,安全顺利地回家去了。
一个爱之物语的地方
我第一次读到东京STATION HOTEL,是在森瑶子的爱情短篇集《HOTEL STORIES》里。这家饭店非常特殊的位置和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森瑶子写:这是火车站附设的西式旅馆,从客房窗户看得到检票处、月台和不同的旅客去长途旅行之前的种种表情。她也说:这家饭店是好多年以前用红砖头盖的,古色古香,挺有风格。
当时,我在海外漂泊中。身在遥远的北国小镇,一个人躲于整天开暖气的公寓房间,忽视外头刺人的空气,看着同胞女作家写的华丽残酷文章,在我脑海里,红砖头的东京火车站饭店有了非常清楚的轮廓。
大都会潜藏处一般的位置,不仅为小说提供有趣的背景,而且特别符合森瑶子写的让单身女人耽溺的婚外情故事。
大学毕业不久就离乡背井的我,对东京的理解,一方面停留在模糊的幼年记忆阶段;另一方面,在外国热中看难入手的日文书,分不清事实和虚构的故事色彩,难免越来越浓厚。
然后,我又搬去亚热带的大都会,偶然认识了一个日本小伙子。为了看他而飞回家乡,第一次踏进东京STATIONHOTEL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山茶花酒吧
好多年没到过的东京火车站大楼,绕了地球回来看,原来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新文艺复兴式建筑。
我们下了中央线,从第一号月台搭扶手电梯到一楼,就看见古色古香的红砖头上用白石头做的可爱装饰。好比是淑女礼服上系的丝带,真漂亮。
出乎预料之外,在凡事以先进为快的东京,中央停车场却保留着前世纪的遗物。我自己小时候曾专爱过新的一切,对于过去的亡灵反而怕得要命。好多年在地球不同的角落待过以后,方发现了古董的美感。
小伙子带领我走出检票处,马上由旁边门口进人了深红色天鹅绒和金线饰带闪亮亮的饭店大厅,再上楼梯,到里头的酒吧“CAMELLIA(山茶花)”去了。
山茶花,在西方人看来是很有东方味道的。我记得曾收到过以“茶花小姐大鉴”开头的英文来信。
“不错吧?”
我点头同意。以树的内部作为设计很有欧洲古典味道。
P4-6
我为你画的东京地图
新井一二三
有一本书,我想为你写,是关于东京的。
也许,你已经来过东京一次。跟着旅行团走了台场、浅革、迪士尼乐园。
也许,你已经来过东京很多次。自己逛了银座、六本木、神田神保町。
也许,你还没有来过东京。
无论如何,你不可能知道东京的全貌;因为这座城市实在很大。
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亲身经验过的东京大概也只有几分之一而已。除了家住的地方,学校、公司的所在地,几个大家常去的闹区,如新宿、涩谷、原宿以外,对这一大块土地,恐怕相当陌生。
比如说,我,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东京人,前后做了三十年的东京市民。可是,连第一次来观光的外国游客都去的地方,像台场、迪士尼乐园,我却一次也没去过。
“你的兴趣很偏激吧?”我听到了你说。
确实有所偏激。
不过,你问问常去台场、迪士尼乐园的东京青年到过神田神保町没有。我估计,人家十之八九会瞪着眼睛反问道:“请问,那是什么地方?”迷宫都市
建筑史家阵内秀信说,东京是“迷宫”。我觉得这比喻蛮恰当。
东京的马路,没有一条是直线走的,反而像蜘蛛网那样,蜿蜒却互相连接,让人容易失去方向感。
例如,离御茶之水车站不远,被老一辈文人喜爱的山之上饭店后面,有地下葡萄酒吧门口的地方,隔着坡道是锦华公园,从中间走下来,应该到骏河台下十字路口,往右拐就是神田神保町书店街了。可是,我每次在那里,都忽然迷起路来,神秘地忘记何从何去,不敢相信自己至少来过一百次。原因很简单:斜坡上去,转进另一条斜坡走下来,再拐弯到斜行路,简直像蒙眼转了几次身子一样,正常人也不可能保持方向感的。
好不容易走到了骏河台下,沿着靖国通,往西走一段应是书店街,往东走则该有滑雪板店街。然而,站在十字路口,两边都望不到的,因为这条马路的形状好比是从洞穴里蜿蜒出来的长虫一样……
不管是长期居民、新来者还是外地人,随便上街走东京小路,很容易迷失的。连出租车司机都会。尤其在住宅区单行道特别多,拐来拐去,每次回到同一个地点,总出不去“迷宫”是多么恐怖的经验!黑箱般的地铁网
巨大“谜宫”的居民一辈子不知东南西北。从城中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大脑也不一定认识到相对方向。
在一个地方下楼梯搭地铁,到另一个地方下车出来,中间都在地下隧道里,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往东,往南,往西,还是往北走了。
东京地铁网越来越发达,越复杂,越混乱。有些车站作几条线的交叉点,本来是为了乘客换车方便;然而,实际上,月台和月台之间往往非常远,走了十分钟都到不了。这么一来,令人怀疑是否坐车过去快些,但该坐什么车去呢?我现在究竟在哪里?
这样的地铁简直跟“黑箱”一般:人们只知道起点和终点,犹如化学实验的起因和后果,关于过程却完全是“?”。
到了目的地站后,看着门牌找地方几乎不可能。这里没有“××街××号”那样简单易懂的地址,而永远是“××区××町×丁目×番地×号”。如果光凭地址看地图,找到了要去的地方,你保证会赢得本地人的赞扬。
所以,在东京,不仅是出租车司机,连邮差都常常迷路。怪不得,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一上市就普及得异常快。个人化地图
巨大“迷宫”的居民,在脑海里,都有张个人化的地图。
比如说,住在目黑、在涩谷上班、晚上约朋友去六本木玩、周末回世田谷父母家去的女职员。她脑海中的东京地图,大概只包含市区西南部的一块而已,大约才三十平方公里。对她来说,东京北部的板桥区、足立区等,几乎不存在一般,简直跟北海道、冲绳一样遥远,一辈子没有机会去都说不定。
总面积达二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大都会,实际上是无数张个人地图拼接、重叠而成的。
所以,你来东京,即使是四天三夜,也最好有一张地图。
很多朋友从外地、外国来这里。我总觉得,只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很想带他们在我的个人地图上走走。可是,我现在明白,时间和资源永远不够,乃宇宙定理。于是想到写这一本书,给你当参考。随身携带两种地图
大“迷宫”的居民认识方向,不可能凭蜘蛛网般的马路。反正,市区公路常常堵塞,自己开车或叫出租车总不如搭电车、地铁方便。于是在东京,最常见的公共地图为两种铁路图。
第一种是地铁路线图,所包含的范围基本上跟市区界限(东京二十三区)一致;用十三种颜色标志着十三条地铁的路线。丸之内线涂成红色,东西线涂成粉蓝色,银座线涂成黄色,日比谷线则涂成灰色……这些颜色长期固定,对东京居民来说特别熟悉。 这张地图看起来很像电路,乃人们在大都会这个精密机器内部移动的时候,必须理解的一套密码。除非你经训练后,能够在脑袋里自动连接特定的颜色和相应的路线,否则看着图也很难迅速找到要去的地方,因为车站特别多。
第二种则是地面上设的JR各线以及各家私铁的路线图。东京人认识方向时用的就是这一种。毕竟,在看不到天空的地下隧道里,不可能知道东南西北,除非你母亲是鼹鼠。天上有了太阳,能看到外景,就好说话多了。
你在东京单独上街,最好随身带有这两张交通图。小狗型都市
现在,概说一下东京地理。
东京是一千二百万人生活的大都会。跟其他国家的首都比起来看,比北京、纽约、伦敦都多出六成以上。
总面积达二千二百平方公里;东西大约有九十公里长,南北则有二十五公里宽。本地小朋友学故乡地理时,老师告诉他们说,东京的地形是“头在西边,尾巴在东边的小狗型”。
市区占小狗的下半身,以皇居(原江户城堡)为中心,一共分为二十三个“区”(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涩谷区、新宿区……),大约八百万人居住。小狗躯干部则为郊区,分成二十六个“市”,人口It益增加中。它头部主要是山林;这儿和南方海面上还分布着属于东京都的五个“町”和八个“村”。不同特色,不同文化
前边提到的第二种交通图,除了“区”部以外,还包括西郊“市”部(用旧地名,亦称为多摩地区),以及东邻千叶县、北邻埼玉县、西南邻神奈川县。
日本首都圈,往往简称为“一都三县”,指的就是东京都以及三个邻近县,总人口达三千万。看第二种交通图,就容易理解:从整个首都圈,人们每天搭各条铁路往中心区——全国政治经济的心脏部_匕班、上学。他们白天的活动主要靠第一种交通图上的地铁网。到了晚上,大家又坐四通八达的铁路回周边地区去。
虽说一样是首都圈,但每条铁路沿线都有不同的居民文化;除了各地独特的历史外,另一个原因是各私铁公司开发了沿线的郊外住宅区,公司老板当初的想法至今反映在各住宅区的风格上。
比如说,由涩谷向西南通往横滨的东急东横线、田园都市线沿线,充满着明朗、洋气的中产阶级气氛;因为横滨是早年的开放港口,好比是日本的上海,外国事物进来得比东京早。至今东急沿线保持着“摩登”的印象,常作流行连续剧的背景。
再北边一点,由新宿通往箱根温泉区的小田急线,则有高尚华丽的教育气氛,因为沿线有成城学园等标榜自由主义的私立学校。同样由新宿往西的京王线,虽然也有教育气氛,但是比较而言刚健质朴。
西武新宿、池袋两条线的形象则低调得多。除了西武狮子队棒球场和游乐园以外,沿线没什么特点,主要为学生、单身上班族提供廉价住宿。
至于由池袋往西北的东武东上线,以及由浅草往日光的东武伊势崎线,在其他地区的东京人看来,是农村人来首都时利用的铁路。沿线风气保守加上土气,地价、房价也相当便宜。最近,一部分东武列车开始经过地铁网络开进东急线轨道上去,由于双方的沿线文化非常不同,两边居民都感到非常别扭。
这里提到的东急、小田急、京王、西武、东武各公司,除了办铁路、开发住宅区以外,也都经营百货公司和超市。沿线居民每天在站前超市买东西,周末坐电车到总站逛大楼内的百货公司。
各沿线居民平常利用的商店不同,结果打扮出来的风格也不一样,因而进一步加强了各线生活文化之间的区别。
日本第二城市大阪也有同样的情况。阪神、阪急、近铁、南海等各私铁沿线地区的气氛都非常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
生于中央线,长于中央线
我的个人地图上,有橙色的横线条,乃JR中央线轨道。我的东京是沿着这条铁路细长分布的。
中央线的起点是东京站,以横倒的S字形穿过市区后,由新宿一直往西到高尾,乃总共有三十二个站的通勤路线。全长达五十三点一公里,其中二十四公里(中野—立川)是用尺画的一条直线;在全日本是仅次于北海道室兰本线,第二长的直线铁路.
日本有首儿童歌曲叫《铁路永远延续》。中央线的轨道也并不是到了高尾就结束的,反而是经过甲府、松元等地,一直延续到名古屋去。不过,东京人所谓的中央线,只包含橙色“快速”疾驰的五十三点一公里而已;至于长途列车走的部分,则称为“中央本线”。
JR是以前的日本国有铁道(JNR),一九八七年私营化以后才叫作JR。不过,中央线最初也是私铁公司甲武铁道一八八九年在新宿—立川间设的路线,直到一九。六年才被国有化的。
也许跟早期历史有关,中央线至今有与众不同的风格。比如说,出版、影视界很多公司、工作室都选择设在这里。江户时代的官方学问中心地(御茶之水),明治以后继续吸引了各时代的文化人,二十世纪后半曾作对抗文化的首都,至今保留着波希米亚文化气息。
我偶然在沿线出生长大,直到今天还住在沿线。每次搭橙色列车往中心区,都从车窗看到三十年前毕业的小学。老公从大阪来了东京,做了沿线居民以后,沿着铁路搬来搬去,二十多年没有离开过这条线。
中央线只不过是全东京的几分之一,我都不敢说有代表性。然而,谁也不能否定中央沿线是个挺有个性的小区,长期居民形成了一种文化族群。
我想在这本书里给你介绍的,就是中央沿线的历史、文化、生活。
很对不起,时间和资源不允许我带着你慢慢走。不过,看了这本书,只要买一张车票,你就应该能够发现你自己的中央线,个人化的东京。
好吧,我们现在就开始!
会讲中国话的!日本人不少,但能说能写,而且写得好的,只有罕见的新井一二三。
——蔡澜
文如其名,新井的文风清浅自然,又饶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学的韵味,又有中文的美感。新井笔下看似清浅,但背后关注的却是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思考。行文却以私人记忆为主,过滤后的情感不温不火,被人誉为“有智识和情感上的诚实”,是我们观察当代日本,乃至这个时代的文字参照。
——《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