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秘的经络(大字版)/黄帝内经科普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苏颖//粟栗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苏颖、粟栗编著的《神秘的经络(大字版)/黄帝内经科普丛书》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隆重推出的“《黄帝内经》科普丛书”之一,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苏颖等。书稿分为“经络漫谈”“认识一下经络大家族”“疾病与经络”“灵活运用保健康”“四时养生,经络为本”“古代与经络相关的小故事”六章,从不同的侧面详细介绍了中医的经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由苏颖、粟栗编著的《神秘的经络(大字版)/黄帝内经科普丛书》是《黄帝内经》科普丛书之一,是一本从公众视角解读中医经络的优秀读物。书中介绍了什么是经络、经络的发现和认识、经络的组成等,并详细阐述了经络的作用、经络与疾病、经络与养生保健等内容。书末附有经络故事,使《神秘的经络(大字版)》富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目录

第一章 经络漫谈

 一、什么是经络

 二、发现经络

 三、认识经络

 四、经络的作用

 五、经络的应用

 六、经络的研究关乎中医学发展

第二章 认识一下经络大家族

 一、人体气血运行的主干道——十二经脉

 二、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十二经水相应

 三、如同树枝一样的十五条络脉

 四、保护关节的十二经筋

 五、十二皮部也是经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说说冲脉

 七、何为血络

 八、经络脏腑表里相合

 九、经脉与面色犹根本与枝叶

 十、阴阳经脉有根结

 十一、经气旺盛与时辰

 十二、神秘的子午流注

 十三、经络与月亮的圆缺

第三章 疾病与经络

 一、疼痛与经络

 二、失眠与经络

 三、女性月经病与冲脉

 四、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五、肢体痿废与足阳明胃经

 六、脾胃病怎样治

 七、阴雨天与腰腿疼

 八、热虽甚不死

 九、疾病可以写在脸上

 十、什么是筋脉病证

第四章 灵活运用保健康

 一、按摩的是与非

 二、宅男宅女的忧患

 三、捶捶后背,身体轻松

 四、怎样保护眼睛

 五、牙好,胃口就好

 六、看面相一定是迷信吗

 七、咽喉是人体的要塞

 八、耳与五脏

 九、说说减肥

 十、面子事大

 十一、别让后脑勺着凉

 十二、美丽“冻人”要不得

 十三、为何面部最耐寒

第五章 四时养生 经络为本

 一、春季养生

 二、夏季养生

 三、秋季养生

 四、冬季养生

第六章 古代与经络相关的小故事

 一、扁鹊针刺百会穴起死回生

 二、张仲景治疗眼病的故事

 三、古代医家也有会诊

 四、张从正刺血治疗肾风

 五、诸葛亮三气周瑜与肝气上逆

 六、孙思邈与阿是穴

 七、华佗与曹操的“头风”

 八、翟竹亭十宣放血治白喉

 九、神奇的针灸铜人

 十、狄仁杰妙手行针

 十一、杨继洲治手臂难伸

 十二、袁世凯赠匾

试读章节

经络是源自我们祖先长期的医疗实践及生产生活实践的发现。《黄帝内经》中早已有系统论述,《脉经》《难经》等古代著名的中医学著作中也有关于经络的较详细记载;另外,在有些非医学著作中对经络也有零星的记载。由此可见,经络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医疗实践基础。

1.针灸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我们的祖先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针刺人体某些部位时,人体会产生酸、麻、胀、重、痛等感应,这种感觉还会沿着一定的径路向远处部位传导。这种现象,在中医学中称之为“得气”或“针感”。如《灵枢》描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及“针已出,气独行”等论述。在用温针刺灸时,也会有热感由针灸部位向远处扩散,这种向远处传导与扩散的感应路径,就是经络循行的路线,把这些路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中医的经络。

2.腧穴功效的总结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人们逐渐发现某些穴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作用,所以,就将这些穴位进行整体分类、归纳分析。经过研究,惊讶地发现这些穴位的分布竟然有一定规律,而且可以连成一条线,例如:分布于胸部外上方及上肢内侧前缘的穴位,一般都能主治肺、气管、咽喉和体表相应部位的疾病,而这条路线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条路线上穴位的主治病基本一致。所以,由腧穴功能分类,以及相应的联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从而说明了经络的形成与穴位功效的总结有一定关系。

3.体表病理现象的观察

中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人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在体表相应的部位上可出现一些特殊的变化,如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例如《灵枢·背腧》中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说明脏腑有病,按压体表某些部位,会出现反应点,经常按压反应点,病痛也会随之缓解。再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这说明如果心脏不舒服的话,胸部就会闷痛,肩胛骨也会酸痛,牵引着两条手臂也疼痛,这一现象就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所以说,经络理论形成的依据之一是对体表病理现象的观察。

4.解剖人体的启发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

——《灵枢·经水》

解剖人体来观察脏腑形态也是经络理论形成的基础之一。意思是人死了以后可以解剖来观察,就能知道五脏六腑的形状与大小、气血的盛衰、脉的长度等等。但是,大家知道,中国古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若身体被损伤,会让父母担忧甚至受累,所以,对于生命身体是非常爱惜的,更不能随意地解剖,只能通过外部的测量、按压、按摩,慢慢地摸索、探寻经络气血的活动。只有对于死人,而且是没有人领取的死尸,才可以通过解剖进行医学观察。

《黄帝内经》时代,通过观察人体,对经络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人的生命在孕育之初,首先形成的是阴阳之精,此“精”是人体最基本最宝贵的物质,随后脑髓形成。骨骼构成了身体的支架,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筋是维系人体的网络,肌肉犹如围墙,皮肤致密而有毛发生长。人体从内到外,骨、脉、筋、肉、皮肤、毛发等构成了人的形体。人出生后,经脉气血来源于饮食物,饮食物进入胃肠,化生血气,通过“脉道”运行周身。

三、认识经络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经脉》

“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

——《灵枢·五乱》

经络学说是怎样形成的呢?各条经脉又是怎样命名的呢?

P4-P6

序言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第一经典,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中后期面世,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医药学发展之滥觞。《黄帝内经》囊括了中医药学养生、防病、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全部内容,一经出世便成为古人学习中医药学的必读之书。历代医家在研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经验不断充实中医药学理论,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被尊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与儒家的四书五经并驾齐驱,被收入《国学基本丛书》。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在医学经典中独树一帜。《黄帝内经》所形成的学术体系,以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为基础,运用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并与古代哲学充分融合,完美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鉴于《黄帝内经》丰富的养生防病治病内容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关《黄帝内经》的科学普及工作也在逐渐开展。目前,基于《黄帝内经》的科普著作已出版了不少,也有很多中医研究者借助电视等媒体开展《黄帝内经》的科普讲座,这其中绝大多数局限于养生保健方面,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这对人民群众正确、全面认识《黄帝内经》有一定的误导,很容易让人认为《黄帝内经》仅是一本专门的养生保健古籍。而实际上,作为“中医之本”的《黄帝内经》,思想内容浩如烟海,其所蕴含的文化与医学思想,岂是单纯的养生保健内容所能概括?虽然《黄帝内经》中含有大量“治未病”的内容,包含众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与措施,但这只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不能展现《黄帝内经》之全貌。因此,将《黄帝内经》的科普工作重心全部放在养生保健方面失之偏颇,不利于《黄帝内经》科普工作的全面与长远发展。

由于《黄帝内经》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其文义古奥,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如何将专业化、理论化、抽象化的经文警句、哲理医道用简单、易懂、形象、有趣的语言和形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实现《黄帝内经》从专业化向科普化的过渡;这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黄帝内经》研究工作者应当走出书斋、走下学术高台,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权威正统的专业知识,将《黄帝内经》有关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思想、方法翔实传达给民众,让更多人真正了解《黄帝内经》这一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之宝”,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由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学者构成,体现了《黄帝内经》当代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也肩负着继承、发展、弘扬《黄帝内经》精粹的历史使命。2008年初,学会组织专家、学者从科普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并筹划撰著《黄帝内经》科普丛书,于当年7月在吉林长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期间讨论通过了编写书目、目录、编写要求等,确定了编著人员。本丛书各分册编著者均由全国《黄帝内经》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担纲,其对于各自承担的编著内容、所涉及的理论都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够确保本丛书的权威性、学术性。在编著和修订过程中,反复推敲,注意密切结合群众的日常生活事例,以突出其实用性,并力求使文字通俗化,赋予其趣味性,从而达到科学普及《黄帝内经》的目的。

本套丛书包括养生、经络、脏腑、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等分册,编写内容由浅入深,旨在揭示《黄帝内经》中有关生命、人体、疾病、诊治疾病、养生保健的奥秘,同时答疑解惑,介绍《黄帝内经》中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对常见的中医术语给出正确的解答,希望以此为媒介,吸引更多人对《黄帝内经》、对中医产生兴趣,并使之客观地看待《黄帝内经》与中医,让《黄帝内经》及中医学获得更广泛的民众认同,为其良性发展添砖加瓦。

在本套丛书尚未付梓之际,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原主任委员王洪图教授不幸逝世。王洪图教授为《黄帝内经》的研究、发展及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临终前依然关心《黄帝内经》科普工作开展情况。现在丛书即将面市,愿能告慰王教授在天之灵。《黄帝内经》的普及将是内经学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之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