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追忆(精)》是103岁高龄的马士弘先生回忆一生经历之文字。百年人生,几番浮沉。也曾英姿勃发,抗击敌寇于正面战场,也曾风雨载途,贡献才智于食品公司。无论顺逆,均能尽忠职守,努力服务,活得堂堂正正,无愧无悔。晚年之光风霁月,实得之于早岁之良好教养,及平生之坦荡为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岁追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百岁追忆(精)》是103岁高龄的马士弘先生回忆一生经历之文字。百年人生,几番浮沉。也曾英姿勃发,抗击敌寇于正面战场,也曾风雨载途,贡献才智于食品公司。无论顺逆,均能尽忠职守,努力服务,活得堂堂正正,无愧无悔。晚年之光风霁月,实得之于早岁之良好教养,及平生之坦荡为人。 内容推荐 《百岁追忆(精)》由百岁老人、原国民党少将、抗战老兵马士弘回顾一生坎坷经历,时间跨度长达103年,从晚清末年的1911年一直到现在。其间作者既见证了父亲在四川办教育、剿匪、对付大地主刘文彩等颇具传奇色彩的事迹;也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从而投笔从戎,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奋勇杀敌;更在起义后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虽然历经艰辛,九死一生,但在不同的岗位干出了不起的成绩;晚年更是发挥余热,保持乐观,虽103岁仍思路清晰,每日读书看报。 他与弟弟马识途的故事更是极具传奇色彩。解放前兄长为国民党军官,弟弟是中共地下党员,兄长是黄埔军校毕业,弟弟是西南联大毕业,兄弟俩均为杰出人士,但所走道路截然不同。建国后,兄弟俩在经历各种风浪后情谊更加深厚。如今二人均已百岁,同时写书回顾一生,可谓人间少有的佳话。 百年人生,几番浮沉。也曾英姿勃发,抗击敌寇于正面战场,也曾风雨载途,贡献才智于食品公司。无论顺逆,均能尽忠职守,努力服务,活得堂堂正正,无愧无悔。晚年之光风霁月,实得之于早岁之良好教养,及平生之坦荡为人。 目录 序 马识途 上卷:从出生到起义 (1911年8月——1949年12月) 一生无所悔恨 家乡 父教与家风 家族与家庭 年少时所受的教育 先父第一次剿匪 先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先父与刘文彩的第一次交锋 先父大邑剿匪经过 先父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红苕宴 出峡求学 这个国家怎么成这个样子? 进入中央军校 担任连长 从“八一三”淞沪会战到长沙会战 王鹤标:南京大屠杀中的亲身经历 三条战线,共同抗日 洪雅见亲人 宜昌战役:“战士军前半死生” 那个时候,我们国共兄弟的感情 牢狱中的弟媳刘惠馨和她的娃娃 至为关键的石牌要塞会战 战地上的父子团聚 常德战役 我所亲历和受害者口述的一些日寇暴行 抗战胜利了 “内向倒戈燃豆萁,翻然喜讯成忧思。” 忧国忧民的父亲 我留在了大陆 中卷:从起义到平反 (1949年12月——1979年4月) 起义,脱下战袍 成都市场走上正轨 我被选为人民代表 遭遇生死未卜的危险 没有逃过厄运 困难见真情 最倒霉的事情 右派帽子从我头上擦边而过 政治任务:向北京调运生猪 令人心寒的两件事 差一点被“发落”山村 忍辱偷生 终于渡过了难关 下卷:晚年生活 (1979 年 4 月到现在) 迎来幸福的晚年 大难不死,兄弟重逢 八十学唐诗 花费七年,撰写家史及先父事迹 悼念爱妻 人生十要 友朋往来 “将军九十尚精神” 盼望祖国统一 兄弟情岂是今生所能了结? 近年来的心意写照 生与死,梦与觉 长寿之道 后记 试读章节 祖传种植的红甘蔗也有一个弱点,就是易生虫和矮小。我父亲见到这种情景,和家乡老农一起研制防治虫害的药物,研究如何培育生长粗壮的良种,改进耕种技术,提高产量。又研究改良靠山边坡地土质,使红甘蔗长得又高又粗壮,少虫眼,质量更甜脆,产量逐年增加,在我家乡更普遍地发展起来。为谋更大利益,我父亲又组织族农雇大木船装运出川,过三峡远销宜昌、沙市等地,获利更大。民国成立后七八年内,我坪山坝乡亲们已是衣食无虞了。 不过,我小的时候正处在乱世,四川出现了很多土匪,家乡也发生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我读小学时,就发生过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任县长来忠县报到,马上就要到县城了,却不慎从船上栽到水里,尸首很快就漂走了。欢迎仪式已经开始,鞭炮都点燃了,这种情况下,县长秘书决定冒充县长,而县长夫人也点头同意了。那时我父亲在县里当议长,假县长还来我家拜会,我也见到过。好几个月后,有人举报,假县长被撤职查处,关了起来,县长夫人也带着娃娃离开了。这件事,县里家喻户晓,我也告诉过五弟马识途。他后来写的《夜谭十记》里面的很多事情都是那个时代的真事,只不过做了艺术加工了。《让子弹飞》里面铲除恶霸黄三爷的事情,也是有故事原型的。父教与家风 先父马和琼,字玉之,生于清朝光绪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85年。他十四岁时去忠县白鹿书院读旧学,十六岁考人州立国民中学堂,十九岁毕业,当时下坝同族马仁庵要去日本留学,先父有意同去,终因家境困难未能成行。他在家务农,经营祖传“扶风记”酒坊,同时经营以红甘蔗为主的种植、运销业务。先父二十三岁时娶我的母亲吴氏。母亲贤惠,是父亲的贤内助,家事、农业主要由母亲安排。 我家居农村,以农为生,俭朴生活,成为家风。平时除节日外,一般都吃杂粮饭,菜蔬都是自种自食,先父常告诫家人勤俭过日子,方能长久不衰,立为家风,世代相传。他自拟一格言: 布衣粗,菜羹香,意自直。 言简而意深,我们弟兄姊妹至今均能遵其教诲,并转教各家子女。 后来,先父被推选为族长,又被推荐担任地方官职,当过忠县视学、督学、议会议长、团练局局长,还担任过洪雅、大邑三任县令和忠县粮食局长,他曾多次剿匪,使地方安定,并呕心沥血造福民众,受到民众拥戴。他秉性耿直,在国民党政府做官三十余年,担任过八年县令,总是两袖清风,以廉洁白励,以勤俭治家,严格教育子女为人处世之道,有警语二句: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这是他一生处世对人及做官的箴规。 先父在对待金钱上,也有他遵循的两条原则: 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聚能散,永 光其昌。 二、一丝一毫,当知来之不易;用之得当, 虽万千亦不惜。 他自己身体力行,也随时以此教训子女及亲友。我们兄弟姐妹,学的都是父亲的为人处世:德行为先,与人为善,光明正大,坦坦荡荡。 先父卒于1950年7月,应石宝寨区政府邀请,商议征购公粮事,由坪山坝老家乘木船,在长江中…… P6-9 序言 家兄马士弘口述,张建安采写的《百岁追忆》即将出版,以此可见家兄之品格秉性,平生之作为遭遇,兄弟深厚之情谊矣。 我通读原稿,感慨万千。我兄弟二人,生于书香之家,长于战乱之中。自幼同食同寝,同游同乐,同读古籍,同聆家训,养成刚毅近仁之德行,同怀悲悯报国之情志。眼见强敌侵略,国亡无日,悲愤不已。家兄决心抗日,投笔从戎,考入军校,参加中国国民党,舍身抗战;我亦立志抗日,考人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国共兄弟,异翮分飞,殊途同归,终及于解放。兄弟重逢,不禁涕零。共抒离情别绪之苦,同誓精忠报国之志,为新中国建设而献身。 孰意家兄忽罹无妄之灾,获莫须有之罪,但仍本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之心,兢业从事,尽忠职守,辛劳服务,同侪敬服,垂三十年始得平反。我亦志犹慷慨心犹耿介,在风雨泥泞长途中,跋涉数十年,尽心尽力,无悔无愧,幸得健身全誉而退。 离退之后,兄弟重聚,虽然苍颜白发,垂垂老矣。常相聚谈,追怀往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襟怀坦白,差足自慰。更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国强民富,已在不远,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定能实现,更兴奋不已。 严冬过去迎新春,风雨之后见彩虹,个人得失,何足道哉!尔来余霞满天,家兄已高寿一百零三岁,我亦进入百岁,子孙绕膝同庆高寿,乐何如之。加以家兄之《百岁追忆》、我之《百岁拾忆》二书即将同时出版,国共兄弟,两个百岁,出两本书,堪称人间佳话。 是为序。 后记 我想谈谈口述历史作品的写作与出版。 从形式上,口述历史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书面的、声音的、影像的。 在录音机、录音笔之类工具未出现之前,口述历史只能口耳相传,记录下来,即成为书面的口述历史作品。人类能通过白纸黑字间接地读到,而不能直接听到和看到口述者用嘴讲述。若论起这类口述历史作品,我想可追溯到文字刚刚出现之时,甚至更早,几个原始的符号即可能代表一个口述历史故事。只不过,那时候人们并不把这类作品叫作口述历史作品。书面的口述历史作品主要出现在传统的手稿、图书、杂志、报纸中。当然,到了现在,电子书、互联网中也能看到。 声音的、影像的口述历史作品出现于近世,与科学技术之进步紧密相连,它们出现于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尤其是影像的口述历史,口述者的声容笑貌、一举一动全部呈现,给人以最直白、最真实的感受。这样的口述历史当然也最容易为人接受。而现在的高科技时代,声音的、影像的口述历史作品都能够非常方便地制作。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写作和出版书面的口述历史作品?这样的口述历史作品有什么特点和优点?我想以这本《百岁追忆》为例做一些阐述。 在采访马士弘先生之前,我就知道,崔永元先生已带人去成都做了数天的工作。由马士弘先生讲述,他们来摄制影像口述作品。与崔永元他们相比,我只是单枪匹马,没有先进的摄制工具,所带者一支录音笔、一个照相机、一支笔、一个笔记本而已。那么,他们已经做了那样好的工作,我又何必再去做呢?当时的考虑是:不同的采访者角度会不同。也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