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宇冬的《物色山水--中古山水思潮之诞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标志性成果规划丛书,以“物色观”来概括中古玄学与佛学交融而形成的“心”“物”关系。本书注重把握中古对于“外在世界”和“自我”哲学思考的思想线索,揭示“物色观”形成原因及过程,并进而分析谢灵运、宗炳“山水艺术”的出现及其美学特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书名 | 物色山水--中古山水思潮之诞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兰宇冬 |
出版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介绍 |
编辑推荐 兰宇冬的《物色山水--中古山水思潮之诞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标志性成果规划丛书,以“物色观”来概括中古玄学与佛学交融而形成的“心”“物”关系。本书注重把握中古对于“外在世界”和“自我”哲学思考的思想线索,揭示“物色观”形成原因及过程,并进而分析谢灵运、宗炳“山水艺术”的出现及其美学特征。 内容推荐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归纳当时描写自然山水的文学经验,并探讨了外在自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物色山水--中古山水思潮之诞生》就是在此基础上以“物色观”来概括中古时代玄学与佛学交融而形成的“心”“物”关系。本文注重把握中古时代对于“外在世界”和“自我”哲学思考的思想线索,揭示“物色观”形成原因及过程,并进而分析谢灵运、宗炳“山水艺术”的出现及其美学特征。 兰宇冬的《物色山水--中古山水思潮之诞生》分为五个部分:绪论、正文三章和总结。绪论包括本文的理论基础及整体构思、论文题目的阐释、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 第一章分别对《诗经》、先秦诸子、屈赋、汉代文学进行考察,以分析先秦两汉文学中体现的自然意识和自我认知,并将此作为与中古时代思想、文学进行比较的基础。 第二章“魏晋文学——从抒情到感悟”,首先从现象上把握魏晋文学从抒情向感悟发展的过程,以陆机为肇端分析其文学思想中体现出的从“感物”向“感悟”的转折;然后就魏晋玄学从王弼到郭象的发展揭示魏晋文学变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对具体文学作品内在思路的解析,以把握其中“心物关系”的变化。由本章而揭示出“自然物象”在魏晋文学中因为“时间”这一因素而如何成为关注的对象,并进而在魏晋玄学中定型为“观化”的对象。 第三章“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及‘物色山水’之诞生”,分为六节,第一节对安世高译经之“五阴”说与荀子“缘天官”之词汇进行对比考察,以此把握佛教初传时佛学对中国思想的改造和渗透;第二节以支遁为核心从现象上揭示东晋时佛学进入中国思想的历史契机:第三节从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及慧远的佛学理论分析玄佛交融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结成;第四节把握谢灵运山水诗中包含的因玄佛交融而形成的“物色山水”之美学特征;第五节则通过对“色”字诸义的语源学考察,分析佛教译经如何通过概念而渗入到思想的层面,进而文人又对之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形成南朝诗歌中“色空”观照下的美学特征;最后一节讨论玄佛思想流变过程对山水画理论与创作的影响。 总结部分总和各章的观点作贯通的分析,并寻求与当时若干理论的互证。 目录 中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本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二节 释题 第一章 作为比较的先秦两汉文学观念与文学实践 第一节 诗经:比兴的自然 一、原始崇拜的对象 二、生活的环境 三、比兴的喻指 第二节 轴心时代对源头的探求 第三节 楚辞:游走的抒情 第四节 汉代的征服之心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魏晋文学一从抒情到感悟 第一节 汉末古诗:抒情之肇端 第二节 魏晋诗歌的流变 一、时间主题的延续和演变 二、主体从抒情到玄思 三、感物交融向“悟”的过渡 第三节 玄学命题一以人与物的存在关系为核心的思辨 一、王弼之“无” 二、郭象之“化” 第四节 从玄学思潮分析魏晋文学之变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及“物色山水”之诞生 第一节 佛教理论的最初渗透 第二节 佛教理论深入探讨的契机和背景 第三节 玄学与佛学的交融 第四节 谢灵运笔下的物色山水 第五节 从“色”之义变迁看“色空观”对诗境形成的影响 第六节 绘画:从人物到山水 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