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随笔随说/时代诗文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曹志培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笔随说/时代诗文坊》系安徽省老报人、文学评论家曹志培多年来散见于各类报刊的文艺随笔结集,体现了作者博览群书、融通古今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专业评论水准。《随笔随说/时代诗文坊》阐述随笔发展到上世纪末,它的独立性愈来愈鲜明。因为随笔的写作,最能体现作者的自由意态和主观精神。这种精重积厚,言之有物,并于貌似漫不经心的叙说中,提升读者的理性思考。

内容推荐

曹志培编著的《随笔随说/时代诗文坊》是时代诗文坊系列之一,《随笔随说/时代诗文坊》讲述了:随笔发展到上世纪末,它的独立性愈来愈鲜明。因为随笔的写作,最能体现作者的自由意态和主观精神。这种精重积厚,言之有物,并于貌似漫不经心的叙说中,提升读者的理性思考。

我的阅读渐渐从那些高头讲章的概念求解中,从层出不穷的术语翻新游戏中,从结构叠床架屋的庞杂中,悄悄抽身。于自己多年捡拾的文化碎片【库藏】中,写些自以为言之有物、意趣并存、有感而发的文坛话题。书题中的两个【随】字,正是我对自己写作状态的一种苦心追求。

目录

自序

作家话题

作家要多读书

鲁迅与杜甫

作家的幽默(一)

作家的癖好

作家“诨名”

作家的母亲

作家的自省与自责

作家被“养”的窘态

作家笔记与创作

作家不要太累

作家的感受力

作家与稿费

作家创作苦闷期

“诺贝尔”与中国作家

作家身后的殊荣

谁培养了作家

作家也是手艺人

作家治学

作家的谨慎

作家的“傲”

作家创作动因摭拾

作家的人格力量

作家的幽默(二)

作家与闲聊

作家焚稿

作家的爱情

作家要不断“破壳”

作家弃世

政治家与作家

作家的晚年

作家与编辑

作家漂泊

作家没有豁免权

作家何以称“军”

胡作家的“胡闹”

作家说“和谐”

创作话题

随笔随说

辞约旨丰

点拨与触动

也谈“同题创作”

“旧瓶”与“新酒”

话“夸张”

面对作品

窗与文学

“意境”说

文无定法

文学“命名”的无奈

“细节”粗说

阻隔与沟通

文学、电影一“缘”牵

创作风格谈

简约美

精品与名著

走出模仿

说“杂”色

跟着人物走

文学批评的异化

人物的多色调

创作移位

感受批评

漫说改编

巧设悬念

创作与激情

倾向与技巧

“进入角色”

精练与紧凑

创作的超前性

漫说文学批评中的比喻

角度与深度

创作生活中的变数

创作资源说

小说主题多元化

长篇“流行病”

“日记”与创作

语言觉醒

“纯文学”有多“纯”?

“酷评”也是评

艺术话题

说“朴”道“灵”

艺术上的“喧宾夺主”

艺术的瞬间

文学的色彩美

艺术的“虚”与“实”

艺术的“空白”

“无技巧”境界

“残缺”漫说

艺术借助想象

背影的艺术

文艺功能乱弹

艺术的“恰”与“过”

作品的结尾艺术

梦与文学

艺术的“雅”与“俗”

含蓄琐谈

借鉴艺术

艺术的互通

一句话艺术

创作的“热”与“冷”

化丑为美的艺术

艺术的“藏”与“露”

“白描”艺术

艺术的节奏美

创作的“进”与“退”

命题艺术

艺术通感

笑的艺术

艺术的质朴美

手的艺术

艺术的“扬”与“抑”

艺术的对比

独创艺术

限制艺术

艺术的遗憾

文坛话题

从文与经商

新词大展

杂说副刊

转型期的大众文化

文人与官

“纪实小说”质疑

精致文化

文人下海余韵

文坛评奖漫议

文学热与心理潮流

叶蔚林现象

提携后学

说“懂”

提倡“争鸣”

仰望大师

“大话”品牌

关于“圈外文评”的对话

“宫廷剧”泛而滥

文学圈

说“毒草”

苏叔阳发难

高人低调

首脑弄墨

文人性情

自立标杆

文贵存真

书序种种

逆境与创作

说“灵感”

文人宜散不宜聚

“拒绝”的魅力

文艺的偏爱与偏见

续书现象

“自我”与“自我表现”

文学无国界

明清作家的商品意识

语言串味

追求个性化

阅读快感

译名趣谈

文人的怪诞

文人之间

“大师”的另一面

话“流派”

约稿

文学造市

难得书生气

文人哭穷

文人忌“失节”

理性文化

精神猛士

边缘写作种种

文名贬于“谀”

创作快乐

与生俱来的“浅阅读”

术业有专攻

阅读期待

试读章节

笔者曾两次赴宁、沪约稿,在接触的中青年作家中,大多是先谈稿酬价码,然后再谈作品的内容与要求,友情归友情,撰稿却讲行情。前不久,北京、上海出现的一些“议价作家与剧作家群”,他们凭借着自己实力联合经营,公开挂牌,明码标价;深圳文稿公开拍卖,霍达的一部电视剧本《秦皇父子》以100万元成交,在中国文坛上算是天文数字,使国人咋舌。但依国际惯例,电影的剧本一般是影片总投资的5%~8%,按此比例,霍达的开价是可行的。虽然这次竞价在运作中有待进一步完善,可它对文人“自救”,促进创作的发展,文化市场搞活,无疑是令人鼓舞的兆头。

从已启动的市场稿酬情况来着,敢开价的作家,拿出的作品一般是有分量的。编辑约到这样的稿子,心里是踏实的,作品以实论价,编辑与作家构成平等买卖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写作高手,促进有竞争力的作品问世,从而提高报刊、影视质量,形成文化市场的良性循环。

可以这样说,社会经济发达,文化市场就活跃,作家们日子也就好过,这是为历史与现实证实了的基本规律。唐开成年间,白居易的诗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来买鱼肉,他的诗不仅国内有价,国际市场也有价。当时的“鸡林国”商人,曾在中国想方设法购买自居易原稿,价高竞可以抵“百金”。唐朝付稿酬一般是两种形式,一是馈赠式,一是作者自定价。后者如裴晋公修福光寺,求文于大学者皇甫浞,皇甫开价每字索绢三尺,文人那时就有如此市场意识,实是难能可贵。当时另一位大文人韩愈曾以写墓志铭“致富”,后世有人对他“谀墓中人”有所非议。其实韩愈传世之作是拿不到稿酬的,他以有偿“墓志铭”来养纯文学创作,又有什么不好?到了明代就不同了,社会日趋保守,文人地位开始滑坡,润笔也少得可怜。有位曾人翰林院当过修撰的很有影响的文人,替人写了一篇文章,得稿酬仅有500枚铜钱。

近代社会,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作家一直比中国作家日子好过。法国大仲马以写作为职业,用稿费收入造了一座大厦,而且还供养了大批食客。单他豢养的爱犬就有13只野狗伴食,他养的宠物,可以开个动物园。欧美有的作家,一部作品即成富翁富婆的不可胜数。

五四时期中国是典型的半殖民地社会。经济状况可想而知。当时的一批大作家几乎都以稿费为生,多数是贫苦的,少数仅够温饱。鲁迅当时并不富裕,他对待稿费却有自己的原则。他曾说过:“稿费,有的地方是要的,有的地方,就可以不要。”他为宣传抗日的《夜莺》文艺刊物写稿,就不要稿费。郁达夫是一位多才高产的作家,可生活却十分拮据,经常连喝茶的钱都没有。一次他得一笔稿费,请朋友开荤,付账时,从鞋底抽出钱来。朋友惊愕问其故,他说:“这东西过去老压迫我,我现在要把它踩在脚下,也压迫压迫它!”这是作家的幽默,也是作家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我们处于困难时期。可从解放区进城的作家,因革命资深,由供给制转人工资制,其收入与当时物价相比,不算少。他们出于“写作即革命”的朴素认识,许多作家如周立波、柳青、肖三等都不时把自己稿费捐助贫困灾区、公益事业及灾区农民。正如赵树理回答美国记者贝尔登提问时说的:“……我也是一名战士,写作这就是我为党的事业工作,为工农群众服务的战斗岗位。”在极“左”时期,一度以取消资产阶级的法权而取消了稿酬。“文革”时,许多作家遭受迫害,如能发表作品且表明在政治上被信任,这是最高的待遇,谁还奢望以稿换钱哩!后来听说毛泽东逝世后有百万元稿费存款,这说明当时的中央政策,还不是“左”到没有不认领袖的地步。

今天我们开宗明意承认作家是劳动人民一分子。创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中国人民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也深切地认识到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是社会前进的不竭原动力。他们不再留恋被“供养”,而自觉走向市场。这是一种觉醒,一种自我升值,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希望所在。幸甚!

P24-25

序言

第二本作品集《随笔随说》已整理、编辑就绪了。此刻的心情“平淡”如常,因为一个很少偷懒的劳作者,在走进人生旅程的尾声,到了孔夫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可以坦然地面对过去、当今和未来。远大的目标,已经暗淡、游离;自我价值,已从争强好胜中冷却、消解。这是本性的回归,这是人生难得的觉悟。

官场以外的文艺、科技、学术中人,几乎都有自己短、长期的目标与路径。他们可以自行其是,可以义无反顾,在常态的纷争与碰撞中,有所开启,有所借鉴,有所吸收,从而打造出有着个人印记的“自我”。

这本“文艺随笔”的选项,是我数十年文学评论阅读、写作过程中,一个预想的分叉课题,是一次长途疲劳中的潜越、偷闲。

处于“政治运动”的多发时代,我是踏着不断强化“阶级斗争”的节拍,走进文坛。当时特别是作为文艺评论类作品,更多受制于不同时期政治风向,其明确的政治工具属性,很难“独善其身”。文艺作品固有的美学及欣赏性,长期为社会说教功能所代言,论者少有纯个性化的言说。

可以说“变异”是任何固有生态的潜在因子。人们在长期乏味、压抑的阅读中,期盼一种活泼、轻快的评论新文风。当1962年秦牧的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面世,其特具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独特的视角,给入耳目一新,成为当时千万普通文学爱好者追捧的兴奋点。这从该书一版再版,直至1981年统计,总数高达70万册得到验证。

与其同时,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也铿锵地进入中国读书界。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创作理论研究,也不是有效地写作技巧入门,而是充满了温情的人生哲理。主人公海梅精心打造的“金蔷薇”,是文学创作过程、理趣的生动缩写,圣洁的理想之花,总是出自卑微的尘土,出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诚然,《艺海拾贝》和《金蔷薇》,对我文学写作的“初恋”和“成长”期,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我的阅读,渐渐从那些高头讲章的概念求解中,从层出不穷的术语翻新游戏中,从结构叠床架屋的庞杂中,悄悄抽身。于自己多年捡拾的文化碎片“库藏”中,写些自以为言之有物、意趣并存、有感而发的文坛话题。书题中的两个“随”字,正是我对自己写作状态的一种苦心追求。

我庆幸有了《合肥晚报》文学副刊十几年编辑经历,有了这个岗位,有了这个平台,才有我写作经常性的历练,才有我文学眼界不断地提升。我以为文学编辑出书,如母鸡下蛋一样正常,职业使然。作品若是“媳”,那读者就是“婆”了。“媳妇”总得见“公婆”。是美是丑,无须自夸,也无须自谦。还是要真诚地尊重读者天赋的感受,尊重其“评说”的话语权。

真诚地期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4: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