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甬人风采录(第1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余建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余建华编著的《海上甬人风采录(第1辑)》收录的“海上甬人”,指在上海工作、生活,籍贯为现宁波市行政区(含原宁属定海籍)人士。本书收录的人物,包括在各行各业中有所建树的知名人士,对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协会工作有较大贡献者,以及有一定特长者。本书成熟一辑出版一辑,人物排列分界别,再按出生年代为序。本书每篇文章包括人物的近影和历史照片;以记叙体为主,采用专访、通讯等形式。文章不采用尾注、脚注、文末注,重要著作文献在文中直白。

内容推荐

余建华编著的《海上甬人风采录(第1辑)》是一部展现当代海上宁波人精神风采的报告文学。该书选取了40位在党政、经济建设、科教文卫以及其他平凡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在沪宁波人代表,展现了他们在上海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领域所创造的富有“宁波精神”的非凡贡献,《海上甬人风采录(第1辑)》反映当代沪上甬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弘扬宁波文化的软实力。

目录

凡例

政治

 方祖荫:百岁人瑞

 李储文:“双百再共樽”

 戚原:风雨人生

 蓝瑛:文化宣传阵地上的耕耘者

 严政:将毕生热情献给祖国

 陆平一:“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江震:鹰击长空剑指蓝天

 邵有民:理想,一生的追求

经济

 赖振元:龙腾中天固本培元

 沙洲:为文为商为藏慈善为上

 董锡健:上海智业领域的开拓者

 郑宏舫:心有宏图润四方

 应裕乔:自甘“隐身”的“无冕之王”

 屠海鸣:他心中的三份事业

 吴国迪:大商至善

 裘东方:开发的是土地建造的是家园

 严健军:致高致强兼济天下

教卫

 周永昌:医术有道医德可嘉

 陈尚霖:走出逆境铸辉煌

 袁恩桢:经济学探索之路

 张奠宙:数学界杰出的“三栖教授”

 张令浩:军中“爱心天使”

 张娟赢:医者仁心蕙质庇人

 周家伦:心系教育情暖家乡

 裘端常:裘门家学有传人

 谢瑞满:从甬港学子到浦江名医

文艺

 贺友直:画“小画”的大家

 陈诏:煮字裁衣总关情

 王克文:创造自己的艺术世界

 林仲兴:从工人到文史馆馆员

 徐家荣:翰墨春秋五十载

 毛国伦:艺术成功之路

 陈鹏举:诗家书家玩家

 贺竹元:自由的画笔

其他

 刘惠成:百岁草根圣贤

 戴龙珠:乒坛耆宿

 张兆熊:勤奋好学终生笔耕

 胡丽妹、刘洪:将门虎子厨厨动人

 李世均:沪上有名“虫教授”

 杜少帆:身体虽驼背做人却挺立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方祖荫,原名方跻堂,1915年7月5日出生于浙江慈溪鸣鹤场镇。2014年已经虚岁100,满百成瑞,就在眼前。

方老是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又称“上海市宁波同乡联谊会”,以下简称“同乡会”)的发起人之一。1988年10月19日,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成立,方老被选任常务理事。1989年2月25曰,同乡会成立,他又被选任秘书长。方老是同乡会的老领导。笔者自退休后,也在同乡会工作了好长一段时间,对他比较熟悉。但是,真正要全面反映方老的风采,还得深入采访。于是,约时与方老见面,他欣然答应了。

一位百岁的长者,又是饱经风霜的革命老人,从事经济工作几十年,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一座挖不尽的富矿。但是,我多次登门拜访,每当话题转入正题时,方老总是老话一句:“我老了,糊涂了,过去许多事情都难以回忆了。”

笔者手头有一本方老10年前完成的回忆录——《苍松长青——往事回忆及其他》。2004年,方老在离休干部党支部的“鼓励和督促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在他九十华诞之前写成出版。他在卷首的前言中开门见山地写道:我对写回忆录有过不少顾虑。在过去的革命岁月里,做了一些工作,也有不少教训。但平平凡凡,并没有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辉煌业绩。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政治思想水平低,是不是值得如此浪费笔墨去整理过去的稿件来写回忆录?即使编印出来,是否有人肯花时间去阅读?

方老就是这样一位谦虚低调的人。

捧着“金饭碗”投身革命

慈溪鸣鹤场镇是一个依山傍水、民风淳厚的农业集镇,位于慈溪市东南部的五磊山下,在栲栳山北麓,是三北一带的古老集镇之一。

方祖荫的祖父是一名晚清秀才,名方槐芬,字问云。方槐芬一生在家乡从事私塾教学,晚年依靠小土地出租和其子银薪维持生活。方祖荫的父亲名叫方灿然,字霞轩,长期在家乡余姚县丁莲表家族开设的会源钱庄供职,从学徒、职员,一直到解放前夕当上经理。1952年,当地土改,方祖荫的祖辈被划为“开明工商地主”。按照方老自述,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

宁波人的传统是几代同堂,其乐融融。方灿然是长子,方祖荫又是长孙,因此特别受到厚爱。他少年时期生活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封建家庭,耳濡目染,受旧礼教的影响很深——本来宁波人就是规矩重嘛!长辈希望方祖荫埋头读书,知书达理,将来能出人头地。

方祖荫幼时求学于家乡的敬乐小学。15岁毕业时,因为年龄太小,就留校再读一年书。直到1930年16虚岁,在当时可以“成丁”了,便离开老家到上海谋生。经过亲眷介绍和担保,同年9月进入慎大钱庄学生意,当一名小学徒,拜副经理钱观仙为业师。巧的是,钱庄的经理叫汪鉴堂,“鉴堂”与“跻堂”在宁波话中属于谐音,因此只得改名为早年祖父给的号“祖荫”。这样,方祖荫的名字沿用至今。

1931年9月,经过亲戚介绍,方祖荫到刘鸿生创办的中国企业银行当练习生,银行将他作为管理人员培养。银行在当时属于新兴行业,经理范季美曾经留学日本多年,副经理叶起风也曾经在中国国货银行任职。因此,内部组织系统和管理都很规范和先进。该行对职员要求严格,但又很开明,职员的业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方祖荫利用业余时间到外面学习。1932一1937年,他先后到慕尔堂、量才补习学校、第四职业学校、青年会夜中学等处读书,包括学习语文、英语、哲学、簿记课程,将学历提高到中等教育水平。

在中国企业银行,方祖荫整整工作了18年,从练习生开始,到职员,也干过跑街(对外营业员),1946年提升为襄理(第三把手——位于经理、协理之下),成为银行的一名高级职员。

方祖荫在外读书期间,接触了很多新鲜事物,也结识了许多朋友。1936年10月,他参加了“银联”。这是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上海市职业界救国会在银行系统的外围组织,对外公开的口号是“联络感情,交换学识,改良业余生活,提倡正当娱乐,增进服务效能,促进银钱业业务”,实际上是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在这个组织里,方祖荫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先后当选为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等职。1938年9月,他在地下党同事夏继演(其言)引导下,加A.T中国共产党。从此,方祖荫的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他毅然放弃了直升沪江大学商学院攻读大专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八年抗战和其后的解放战争中。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方祖荫已经担任“银联”地下党组织的党团书记(即现在的党组书记)。1949年3月,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他被调到中共地下党“上海市人民保安队”总部工作,为迎接上海解放做准备。他与唐守愚、沈涵单线联系,直到上海解放。其后,上级通知他到设在外滩海关大楼的人民保安队总部报到,接受新的任务。为新中国的诞生,方祖荫舍生忘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建设新上海任劳任怨

上海解放初,方祖荫奉命调到军管会金融处,组织上委派他参加接管中央银行业务局的工作,参与筹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营业部,任命他为首任营业部经理、党组成员,后又任放款室主任。

1952年10月,方祖荫调至公私合营银行上海分行任副经理,分管信贷业务工作。1954年10月,调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任私人业务室主任,统管上海全市私营企业存放款业务。同年12月,根据工作需要,再次奉命调至新组建的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工作,先后任商业处、轻工业处、综合计划处、物资计划处和协作处等处的处长。无论调到哪里,他均较好地完成任务。P1-3

序言

本世纪初,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又称上海市宁波同乡联谊会)有一项重要的文化举措,组织专人、历时7年,编撰出版了《宁波人在上海》系列丛书(共4辑)。它既是宁波帮在上海开埠以来各个时期历史作用的全面反映,也是宁波人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丛书出版以后,受到广大乡贤和社会有关人士的好评,也为研究宁波帮在上海的发展轨迹,留下了宝贵的人文史料。

新时期以来,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浪潮中,人才迭出,披沙拣金,尽显风流。海上宁波人中也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先进分子,诸如颇有影响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卓有成就的经济建设和科教文卫等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两院院士、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从海内外来沪创业有成的精英,以及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成绩或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也是我们海上宁波人的骄傲。

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人、一个群体发展的内核和血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的生命基因,熔铸着文化的力量,一个群体前进的每一行足迹闪耀着文化的光芒。宁波帮之所以能够在海内外融入主流社会,并且创造非凡业绩、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宁波帮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宁波人富有锲而不舍的务实精神、信誉至上的诚信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因而能够在各方面展示动人风采,做出骄人的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文化正是道路、精神和力量之魄。

为此,本届(第五届)协会决定在《宁波人在上海》系列丛书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力量继续编撰有关宁波人在上海的丛书,并将该丛书定名为《海上甬人风采录》。旨在通过这套丛书,着重反映甬籍上海人的时代风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宁波帮的正能量,进一步薪火相传,永续发展。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沉淀,需要世世代代积累。海上宁波人风采夺目,风光无限,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海上宁波人的风采和业绩不断整理出来,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殷切希望广大读者对这套丛书提出批评和建议,同时更欢迎大家发掘和提供更多海上甬人的风采,使之不断地充实载录,以臻尽善。

后记

在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领导和广大会员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海上甬人风采录》丛书第一辑终于与读者乡友见面了。

《海上甬人风采录》是协会之前编辑出版的《宁波人在上海》丛书的姊妹篇。《宁波人在上海》丛书按不同历史时期共分四辑,第四辑主要介绍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为上海各方面建设做出显著贡献、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宁波籍人士。原定计划是在第四辑之后再出续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沪上宁波籍俊才层出不穷,一本续集实在不能当此重任。鉴于此,继《宁波人在上海》丛书之后,再编辑出版一套介绍甬籍上海人现代风采系列丛书的计划,便提到了协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2012年4月11日,协会第五届二十一次会长会议讨论并原则上同意协会“宁波人在上海”研究中心上报的《海上甬人风采录》丛书的编辑方案。5月28日,编辑部拟出丛书第一批名单(讨论稿)上报协会领导。陈正兴会长于6月8曰作出具体指示:丛书要尽可能收录对社会有影响,在本职工作上有突出成绩,以及对家乡和宁波、对上海协会有贡献的海上甬人。在协会担任现职者和有争议者暂不收录。根据上述精神,编辑部经过研究讨论,于9月25日正式上报丛书凡例和第一批104人名单。11月28日,协会召开丛书编委会议,听取研究中心副主任童志强汇报丛书前期工作,审议批准丛书凡例、第一批入选名单和第一辑经费预算。陈正兴会长指出:编纂这套丛书是协会宣传和弘扬宁波帮精神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本届协会的一件大事。要发动广大会员积极向协会推荐在沪的甬籍精英。在编纂中,一要讲究质量,力求社会公认、反响良好,可为史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二要求实,符合历史事实,不夸大其事,客观公正评价人物;三要突出亮点,编写的人物既要好中选优,又要注意各界代表性,着重写出闪光点和能感动人的事例,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2013年2月25日,编辑部召开作者会议,落实作者,布置任务,提出要求,丛书步入实质性的组稿、审稿、改稿阶段。9月3日,编辑部向会长办公会议汇报丛书进展情况。12月2日,协会召开丛书编委会议,听取编辑工作汇报。至2013年年底,丛书第一辑编辑工作基本完成,最后确定本辑入选人物40位。

一年多来,编辑部在编辑丛书的过程中,一次次地被乡友们的风采所感动,为他们的业绩而骄傲。他们不愧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着我们一定要尽心尽职地编好这套丛书,以激励更多的读者乡友,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协会领导的重视。编委会同志精心组织、悉心指导,特别是得到入选者及其单位、家属、作者、乡友以及上海世纪文睿的大力支持,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书中的疏漏不足之处,欢迎读者乡友批评指正。

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

海上宁波人研究中心

2014年4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新时期以来,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浪潮中,人才迭出,披沙拣金,尽显风流。海上宁波人中也不断涌现出大量的先进分子,诸如颇有影响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卓有成就的经济建设和科教文卫等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两院院士、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从海内外来沪创业有成的精英,以及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成绩或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也是我们海上宁波人的骄傲。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沉淀,需要世世代代积累。海上宁波人风采夺目,风光无限,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海上宁波人的风采和业绩不断整理出来,发扬光大,传承下去。——陈正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