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河涛论文自选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黄河涛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河涛,生于1949年1月,重庆人,北京大学文艺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二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这本《黄河涛论文自选集》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文丛”之一,收录了其自的社会科学论文。

内容推荐

这本《黄河涛论文自选集》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文丛”之一。

《黄河涛论文自选集》收录了《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消费的审美趋势》;《美学在商业经营中的竞争力》;《名牌效应与企业竞争》;《刺激消费:先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市场研究的弗洛伊德》;《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审美无意识》;《企业文化的分期与市场经济的考量》;《企业文化建设:既要讲守法,也要讲道德》等作品。

目录

自序/1

工会理论篇/1

工会领袖们的困惑: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1

访法归来话工会/7

“接轨”与“挂钩”/13

职工下岗与“千年回合”谈判/19

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工会在反倾销诉讼中能做什么/22

中国人世后,工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30

SA8000与工会维权策略/4l

谁来承担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46

加入WTO对职工就业、职工权益的影响与工会的应对/51

依法维权、主动维权,建立处理职工群体事件的有效机制/63

论工会“维权”的发展趋势与对策/69

工会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77

工会“创争”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82

创建学习型组织与新时期工会建设研究/93

论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97

审美与企业文化篇/106

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106

消费的审美趋势/114

美学在商业经营中的竞争力/119

名牌效应与企业竞争/126

刺激消费:先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130

市场研究的弗洛伊德/136

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审美无意识/140

企业文化的分期与市场经济的考量/143

企业文化建设:既要讲守法,也要讲道德/146

实施《劳动合同法》与变革企业文化/148

企业形象与企业CIS战略/154

论劳动者审美教育的特点/161

中国新文化生长的土壤/166

观察美的变幻摸准心灵的脉搏/169

产品几度夕阳红/171

永具迷人的风采/173

思随流水去茫茫花红波碧醉荷香/175

禅学文化篇/177

禅与中国石窟艺术的盛衰/177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禅宗意蕴/190

艺术的时空结构与艺术的感知/200

试读章节

第三个挑战也是工会领袖们最头疼的问题。在美国,企业养老金已经占到企业净资产50%以上,成为企业生产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雇员实际正在迅速成为真正的资本家和“生产资料”所有者。这样一来,工会实际上成为一个既代表企业、又代表工人的共同利益的组织。这正是传统工会最害怕,并竭力阻止过的事实。德鲁克认为,这种工会在当时日本已经成为现实,即通过终身雇佣限制工人流动以减少罢工威胁,使工会在私营企业变得无足轻重,成为一个变相的管理机构而已。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企业产权结构的大调整,也震撼着企业劳资关系的原有格局。德鲁克认为,摆在美国工会面前的选择是:或者由工会只代表雇员,既反对管理层,又参与管理;或者像德国那样通过雇主和雇员“共同决定”的形式;或者像瑞典那样工会参与对养老金的管理和控制;或者请工会主席进人董事会。不管哪种方式,其结论是,工会需要重新确定自己的“作用与功能,需要重建工会”,“使之成为劳资双方最终利益一致的化身”,他认为“工会必须彻底地来一次变革。否则,将应验我的工会朋友的话,工会将变得无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德鲁克看到美国工会在私营部门已失去优势,认为:“工会将沿着这三条道路中的一条向前发展,如果它什么都不做,它将会消失……第二种选择是力图通过政治力量来维持自身的发展,但是这将需要压倒一切的选举力量——而工会已经失去了这种力量。还有第三种选择:即工会重新审视它的作用,即工会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形势,超越只关注工资和工作条件的传统工作方法和思路,建立新的劳资关系和注意发展“白领”阶层加入工会等等。

二、建立“社会伙伴关系”

工会是劳动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从原始积累向自由资本发展时期,工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提高生存和福利条件,组织起来,建立工会,目的是要打破由投资者垄断的劳动力要素市场。工会对这个市场的调节,靠的是对劳动力价格的议价来实现的。是以集体议价代替个人议价。

一切经济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工会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一个如何调节劳动供、需关系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投资者,雇主的行动原则只有一个,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工会作为劳动的供给方,作为工人的代表,它的战略目标至少有三个:一是增加报酬,如工资、各种补贴、退休金支付及带薪假等等;二是改善工作条件,如关心工人健康、生产安全及工作环境质量等等;三是扩大就业,为工会会员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等。而在当代中国,工会还应该有第四个目标即工会的社会责任。然而,在一个竞争的市场里,工会无论对哪一项目标做选择,都要受到劳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限制。

可以看出:工会既然是通过劳动力价格的集体议价来调节劳动力供需关系的,那么,工会的一切活动就必然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约束。工会无论把哪项经济目标作为自己的选择,都要受到市场总供给、总需求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会这种选择的限制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首先,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工会的调节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改变了世界要素资源的格局,尤其影响了劳动力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供、需关系。同时,削弱了工会在双边垄断中对劳动力供给的控制能力。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全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把工厂转移到中国。中国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也连续两年成为直接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

其次,经济全球化凸现了各国工会的竞争。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加剧,促进了世界要素资源格局的改变,影响了劳动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供、需关系,挑起了各国工会围绕劳动力供需之间的价格竞争。发达国家工人的高工资、高福利,使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劳动力价格的竞争中失去了相对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马克思说过:“大工业把大批互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个地方。竞争使他们的利益分裂。但是维护工资这一对付老板的共同利益,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的思想(反抗、组织同盟)下联合起来旧0。当年,马、恩正是看到了工人内部和工会之间的竞争,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伴随着工人阶级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工人、工会经历了竞争、联合的过程。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使工会在更高层次上又遇到这个问题。

近200年的工会史,是资本与劳动不断对立统一的历史,也是劳资关系不断调整的历史。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工会也不断改变自己的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工会的战略调整,始终围绕劳资关系而展开的,劳动关系始终是工会战略调整的主线、核心。

西方发达国家工会最近的一次战略调整,是在资本世界性范围内流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围绕建立新的劳资关系而展开的,而建立“社会伙伴关系”几乎成为各国工会战略调整的首要目标。2005年10月,美国第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公司面临的劳资关系危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美国第一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德尔福公司,决定采取降低福利报酬的措施来摆脱企业财务困境。德尔福首席执行官史蒂夫·米勒认为,目前,德尔福小时工的工资和福利已相当于每小时65美元,是竞争对手的2到3倍,公司希望能削减60%。但遭到美国联合汽车工会的强烈反对。工会提出,如破产法庭批准德尔福更改工人工资和福利,工会将批准工人实施罢工。但企业主一方认为:公司被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目前劳工协议的苛刻限制压得喘不过气来,已经无力再在全球舞台上竞争,才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公司首席执行官米勒希望工会不要选择罢工来对抗。公司所有的做法都是为了使德尔福经过重组,成为一个能盈利的新公司。目前,德尔福每年要拿出4亿美元支付4000名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此外,钢铁价格和其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给公司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加上产量下滑,使得公司经营困难,走向亏损。美国汽车联合工会主席在声明中说,他的组织对德尔福的决定感到“深深的失望”。认为,工会很愿意做出让步,使德尔福免于破产,但德尔福的要求太高了,如果按照他们的要求削减工资,工人们将连自己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一台汽车都买不起。另一方面,联合汽车工会也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工会主席在给成员们的信中说,如果让破产法院来裁决,结果对工会来说,可能更糟。在这种情况下,汽车工人工会与公司在相互做出让步后达成了协议,同意每年削减10亿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开支。

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人队伍结构的变化向各国工会提出严峻的挑战。建立“社会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工会战略调整的首选目标。P2-4

序言

从没有想过出论文集。退休了,学院科研处告诉要为包括我在内的老教师出集子,这才匆匆地收集、整理过去近30年写的文字,从已经发表过的论文中选出35篇结集。校样出来,又一次重新审视这些文字,回顾这20多年时间跨度的“心路”历程。

同老一辈比,我辈算是幸运的,但比起“60后”、“70后”,又算历尽坎坷。下乡“北大荒”十年,搭上末班车,77年恢复高考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银行,为要房子,应聘到学院。旁人说这是“犯傻”、往下走,我自忖得了便宜,却不又敢“卖乖”;要在学校站稳“脚跟”,必须提高学历,不情愿地读了研究生;我真正的学术生涯却是从这以后开始的。

“上山下乡”是我辈绕不开的经历,那句“青春无悔”一直让我疑惑不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作为这场浩劫衍生的“上山下乡”还能无悔么?其实,那个年代,对于绝大多数的“我们”来说,除了下乡,还有别的去处吗?所以,有悔、无悔都由不得自己。悲剧时代,难以造就个人的福音。如果说“上山下乡”还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让我们感受了中国的现实,体验了中国的社会,明白了无论做什么要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不脱离实际,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学术生涯。在北大读研究生,方向是文艺美学。我这个岁数的人,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民“美学”热还记忆犹新。美学,在康德那里是思辨的,在黑格尔那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实际”,即黑格尔对门类艺术的研究。我喜欢康德,但似乎更愿意接受黑格尔。我把选出的论文分为三块:工会理论篇、审美与企业文化篇、禅学文化篇。排在最后部分的禅学文化所选三篇,都可以看出这种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曾出现一次关于“信仰危机”的讨论,那是对文化大革命狂热的“个人崇拜”的一次市俗批判。与此同时,“宗教文化”出现空前的热潮,“佛教文化热”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近年来,“为什么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说法流行,如果说这是一个“假命题”,那么说这是又一次信仰危机恐怕不为过。而这一次信仰危机有其更厚重的社会背景,按当下的一种说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增大,官场腐败越反越厉害,“官二代”以权换钱所带来的社会不公,“打黑”的人进了外国领事馆、“唱红”的人“严重违纪”等等,使老百姓仅存的“信赖”变成更大的“信仰”危机。“宗教热”常常是社会信仰危机的补充品。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企业竞争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生活。80年代中期被介绍到中国的企业文化自然而然地进入我的研究视野。但在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时,又会有意无意的加入审美的视角。如1990年出版的《冲出困境——走向现代管理的企业文化》一书中,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审美文化”一章。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中国社会的供需关系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变化,企业竞争加剧,我尝试着把美学研究与市场经济结合,尤其是把审美与企业竞争、消费相结合,在《中国经营报》开辟了《经营与美学》专栏,先后发表了4篇小文,后来又发表一系列相关论文,如《企业审美文化与审美文化产业》、《消费的审美趋势》等。其实,在研究这种结合的时候,我国的人均GDP还没有达到1000美元,1000美元是社会消费审美化的临界点。现在,这种结合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普遍选择。

工会理论篇是从近10年论文中选出的。我所在的学院属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会问题、劳动关系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正如恩格斯在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所作的书评时说:“资本和劳动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1997年后的国企改制,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劳动关系冲突加剧,使工会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史无前例地突显出社会生活对工会的需求。现在,即使是普通人都会发觉,涉及到工会的事情越来越多,尽管现在工会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部分论文研究的问题,基本属于这一类。

任何事情有它的两面性。一种思想方法,一旦形成“定势”,就可能走向反面。不脱离实际,不小心也会滑向“迎俗”,如应景、命题之作。回顾这20多年的文字,虽然我告诫自己要从良知出发,说实话、说真话,但我不敢否定没有“迎俗”的影响。论文集的出版就算是存档以自省、自察吧!

2012年6月于花园村增光路45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