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湜华编著的《玄妙观中三年少》内容介绍:王、顾、叶三公,从“玄妙观中三年少”时代开始,长达七十余年的友谊,是世人瞩目的、敬仰的,值得后人世世代代学习并发扬光大的。笔者作为三公的后人,有责任尽我所知形诸笔墨,以便更多的人来学习,从中得益。但笔者的知见毕竟有限,更何况难免有偏执,有错误,尽管如此,觉得还是责无旁贷,所以还是倾我之全力,写成了此书。
王湜华编著的《玄妙观中三年少:追述王伯祥、顾颉刚、叶圣陶三人之友谊》是除王浞华先生之外,任何人也写不出来极有学术史料价值的著作。王伯祥、顾颉刚、叶圣陶皆为当代国学大师级的人物,是特别璀璨晶莹的文星。《玄妙观中三年少:追述王伯祥、顾颉刚、叶圣陶三人之友谊》以追述三人友谊的方式,按时间的顺序,记录下他们整理国故的巨大奉献,展示了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渊博的学识以及严谨的做人操守。忆及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所作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来为三老的写照是当之无愧的。
“三年少”之间长达七十多年的交往,通信当然是极重要的内容之一。他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信必复,而且基本上不拖欠。颉刚仁丈早年还有自己抄存信底的好习惯,所以保存的信件尤为完整。可惜经过八年抗战的颠沛流离,兵燹战火,各自损失惨重;尤其历次运动,搞得人人自危,更为甚者,浩劫的破四旧,更是对文化的一次大扫荡、大杀灭,人人都怕遭殃而自我焚毁信件,更使大批重要历史文献毁于一旦。此节即略述家父伯祥公与颉刚仁丈通信的点点滴滴。
家父保存颉刚丈的信本是极精心、极完整的,可惜上海“一二八”时,毁于战火。现在据《顾颉刚日记》的记载来看,至少有好几十封之多。现尚保存于《顾颉刚书信集》中的,只还有二十一通。其中第一通是一张明信片,正面是“万里长城”,大概是家父特别珍爱吧,不知怎么就幸免于战火。顾潮、王煦华等编《全集》时,即来我家拍摄了去。所以还有书影收入。因为“三年少”中只有颉刚丈一人有条件升大学,家父迫于生活,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工作,所以颉刚丈在信中竭力鼓励家父继续努力求学。信的全文如下:臻郊足下:
前寄数书均收到否?不复为念。前日圣陶来函备告足下近况,读毕为叹息着久之。同是养息,谁可为媒,爱莫能助,真无可如何事耳。硕民、彦龙近况何似,均念。私谓君之于学皆有根柢,虽不遇于时,正当养精蓄锐。为一鸣惊人之谋;万不可因困食之故,就抑郁之心长颓唐之气,于前所学者不自理拾,使他日有机会时将增疏散之感。鄙意如此,不知能邀君一点首否?此间功课日夕肄之,应成祭疾,然得食得寝,何敢不强为安之(暑假时如火如荼的一团看戏兴致,至今已烟消雾傲,星期日亦怕外出,此亦求学一佳讯也)。寄君万里长城一影者,盖有所厉也。
诵坤白
十月十九日P15-16
王、顾、叶三公,从“玄妙观中三年少”时代开始,长达七十余年的友谊,是世人瞩目的、敬仰的,值得后人世世代代学习并发扬光大的。笔者作为三公的后人,有责任尽我所知形诸笔墨,以便更多的人来学习,从中得益。但笔者的知见毕竟有限,更何况难免有偏执,有错误,尽管如此,觉得还是责无旁贷,所以还是倾我之全力,写成了此书。
本书之所以能顺利出版,首先应感谢华艺出版社石永奇社长、郑治清总编,殷芳责编、郑再帅编辑及诸位同仁的鼎力支持与帮助,要不是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还不知搁浅在哪里呢!
现在不但能顺利出版,还得到重点对待,各个环节都做到认真细致,使我十分感动。必须在此再次感谢华艺出版社领导、编辑及诸位同仁。
感谢北京西城文史学会金诚副会长通读书稿,提出宝贵的阅读意见。尽管如此,由于笔者的粗疏,书中还不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敬请读者不吝指疵,谨致谢忱!
王湜华
201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