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北宋诗人苏轼的意思是一个人即使粗布裹体,但因饱读诗书,精神气质也会变得华贵优雅。
一座城市,如果城乡居民无论贵贱,都能热爱读书,那么这座城市的气质,定会变得高贵而优雅。
一座城市的居民将读书作为城市的精神,两千五百年时间里书香浸润他们的锦绣家园,那么,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也必然大放光彩。
这座城市,就是苏州。
话说春秋时的吴国,包括吴王,全国都是战士。但自从吴王阖闾以后,吴都就有了读书的历史记载。先是阖阊亲自阅读齐国人孙武的军事著作,公开传达了吴国王室重视读书的信息。阖闾的叔叔季札,封地在延陵,贵族按理也要住在都城,他也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吴国王室成员。他出使鲁国,观赏乐舞时的评论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高度文化修养,展示的也是吴国贵族的文化修养,让中原诸侯对吴国人的品德和素养有了新的了解。即使到了吴亡国前夕,有个叫申叔仪的大夫,在和鲁国大夫宴会时,唱起了吴歌,委婉地希望借粮以度荒年,也显示了吴国官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而在这烽火连天的年代,虞山之麓一个平民青年言偃,不是热衷军功,却是负笈渡江北上,投身孔子门下。他在鲁国武城为地方长官时,就注意普及礼乐教育。他的教育理念是,老百姓也应该接受教育。他回到吴地,躬行教育,并且深入到海边乡村,将读书学习普及到普通百姓。
无分城乡、也不分社会地位贵贱的读书传统,在吴国时形成,并传了下来。
固然,华堂人家,提倡的是诗礼传家,因此家族里人才辈出。以三国时吴郡大族陆家来讲,无论陆康,还是他的儿子陆绩,及其侄子陆逊,陆逊之子陆抗,陆抗之子陆机、陆云,几代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读书怎会如此?又如清晚期的常熟翁家,翁心存是大学士,其父是管教育的学正,长子翁同书是进士,四子翁同稣是状元,翁同书之子翁曾源也是状元,常熟翁家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望族,背后支撑这个家庭的,也是读书。苏州一般能衣食无忧的人家,大多数的家风都是读书。“养不教,父之过”,成了苏州人的共识。苏州人见了面,谈到彼此孩子,不是关心孩子会不会赚钱,而是谈关于孩子读书的情况,以谈钱论金为俗,以谈孩子读书为荣,这是苏州不成文的民俗。
苏州城是苏州地区读书的中心,各个县城是分中心。苏州人范仲淹成长岁月颇为坎坷,他回到家乡苏州来做地方官,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办学。范仲淹办的苏州府学,是当时苏州最大、最好、规制最高的建筑。同时,苏州还有吴、长洲、元和三个附郭县,这三个县的县学,也办在苏州城里,加上书院,苏州城的学校数量,可列全国城市最多之列。此外苏州有许多义庄等慈善机构提供资助,行业协会集资办学,也为贫苦孩子读书提供了帮助。大量的少年儿童甚至青年,在家庭、祠堂、私塾、书院乃至苏州的府学、县学里读书,以致苏州城里学子如云。一个城市学生多,必然会对市民的价值观和气质有正面的影响。许多优秀的学子,后来进入中央政府,走向全国,也将苏州的重教育、好读书之风带到了各地。
至于农村,也是到处书声琅琅。一方面是苏州农村普遍有这个需求,农村人只要有能力,也会尽可能让孩子上学。另一方面,每一个镇都有从事教育的场所,甚至大量的村也有私塾。大量底层知识分子在农村从事教育,他们中许多是相当优秀的教师。比如明末清初昆山秀才朱柏庐,他在农村从事教育,编了数十本教材,其中《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影响很大,今天看来许多格言也有积极意义。因此,普遍的教育、浓厚的读书之风,让苏州村里、乡里(或镇上)出秀才、举人甚至进士,都不是稀奇的事,甚至状元、榜眼、探花,也有不少出在农村地区。比如明正统间23岁中状元的苏州人施槃,就是太湖中东山岛(当时尚未连陆)上的金塔村人。清末榜眼重要思想家冯桂芬,出身苏州农村,小时生活贫困,他高中后,不是以做官为乐,而是牵挂农民的困苦。翻开苏州各乡镇志书,读书、教育、出人才的记载,历代不绝,甚至一些镇也有文昌庙,可见文风昌盛。
苏州人读书,可从经国、济世、养性三个方面来观照。P3-5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书香苏州》终于完稿了。作为“书香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书香苏州》在编写过程中基本根据“书香江苏”系列丛书确定的体例和要求组织编写,但考虑到点和面的结合,将每一篇的首篇确定为具有“概述”性质的导读;考虑到苏州历史上读书人的故事比较多和苏州“全民阅读”活动的丰富多彩,将“读书篇”分拆为古代和当代两个部分,目的是要通过对古代部分的加强,反映苏州的书香底蕴,通过当代部分的加强,体现苏州“全民阅读”活动的活力、全民参与和与时俱进。
限于时间和水平,本书还不够完善,我们当继续努力,在今后有机会时修改完善。
本书“读书篇”作者嵇元。“著书篇”作者:首篇马亚中,其他部分王石、陈达、茆萌。“藏书篇”作者:首篇孙中旺,藏书部分叶瑞宝,图书馆部分费巍。“刻书篇”作者黄镇伟。“实践篇”作者施晓平。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本书附录中的《“状元之乡”——苏州历代状元一览表》、《“院士之乡”——苏州两院院士一览表》由苏州名人馆提供。《当代苏州部分民间阅读组织一览表》由施晓平提供。
本书编写中得到了苏州日报社、苏州图书馆、苏州公共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书香苏州》编委会
2014年6月
苏州人崇文闻名天下,在“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中,崇文是历史底蕴,也是文化传统。崇文的基因是书香,苏州的书香从历史走来,又深深地积淀为百姓的文化心理,化作文化的记忆,镕铸为城市的文化品格。
苏州大石头巷吴宅内有一座砖雕门楼,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曾住过此宅。门楼下枋以元代翁森《四时读书乐》组诗为题,自东向西,精镂细刻着“春、夏、秋、冬”四组人物。以读书为乐,这正是苏州人崇尚书香的真实写照。
“读书总是好的”,这是旧时苏州百姓中流传的口头禅。与这句口头禅相映生辉的是苏州沧浪亭中的“静吟亭”、“闲吟亭”。静也读书、闲也读书,从平民百姓的朴素认识,到文人士子的风雅积习,在古往今来苏州人的合力中,读书已成为融化在苏州人生活中的习俗。
苏州人崇尚读书,为古城留下了一个个书香印记,书院巷、大儒巷、旧学前、读书湾……这些街巷文化讲述的是苏州人的读书故事,传承的是人间天堂的书香精神。
一座砖雕门楼,一句口头禅,一条街巷印记,一种传统习俗,承载的是苏州人推崇读书的深厚传统,这种推崇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狭隘,也没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功利与俗气,苏州人读书追求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自信,是明理尽责,兼善天下的守望和担当。苏州人认为,这才是“书香”的真谛所在。
在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自信中,苏州人读书,便有了崇文冠天下的美名;著书,便有文采传千古的成就;藏书,便有了“藏书胜藏金”的意识;刻书,便有了“刻书赛积德”的情怀;推广阅读,便有了“阅读让城市更美丽”的现代理念。
在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守望中,绵延千余年的书香传统,使这座城市耸立着众多的中国书香中的苏州记忆:论教书,这里有“儒学规制甲天下”的苏州府学;论藏书,这里有中国最负盛名之一的“铁剑铜琴楼”;论刻书,这里有名冠江南的“汲古阁”和“扫叶山房”;论编书,这里有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论对书的评点,这里有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论戏文,昆剧《痴梦》是中国戏曲中最典型的读书题材,戏中的主角朱买臣就是从位于苏州穹窿山麓的这块读书台改变命运的。书香,使这座城市成为历史上的“状元之乡”,书香又使这座城市成为当今的“院士之乡”。
在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接力中,从泰伯奔吴的尚德到南方夫子言偃的讲学,再到范仲淹的兴办府学,苏州通过“尚武”向“崇文”的转型,建构起了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古名言为核心的历史品格。这一品格如长虹贯日,薪火相传,烛照千秋。在当代,费孝通先生又以“文化自觉”赋予了苏州书香品格的开放胸怀。
书香,使苏州人在精神的逍遥中建构起城市的文化高度,化育为城市的创造力和满城的风雅,最终以独特的书香品格彰显在世人面前。书香,使苏州树立了视读书的高度为文明的高度的认识和境界。书香不仅使苏州人温文尔雅,不骄不躁,也使苏州成为文人士子们向往的精神家园。从历史中走来的书香,而今正通过对“全民阅读”的倡导,在建设“书香城市”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向迈进。
2014年4月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书香,使苏州人在精神的逍遥中建构起城市的文化高度,化育为城市的创造力和满城的风雅,最终以独特的书香品格彰显在世人面前。书香,使苏州树立了视读书的高度为文明的高度的认识和境界。书香不仅使苏州人温文尔雅,不骄不躁,也使苏州成为文人士子们向往的精神家园。从历史中走来的书香,而今正通过对“全民阅读”的倡导,在建设“书香城市”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向迈进。
陈嵘主编的这本《书香苏州》是“书香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分“读书篇”、“著书篇”、“藏书篇”、“刻书篇”、“实践篇”五部分。
作为“书香江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陈嵘主编的这本《书香苏州》在编写过程中基本根据“书香江苏”系列丛书确定的体例和要求组织编写,但考虑到点和面的结合,将每一篇的首篇确定为具有“概述”性质的导读;考虑到苏州历史上读书人的故事比较多和苏州“全民阅读”活动的丰富多彩,将“读书篇”分拆为古代和当代两个部分,目的是要通过对古代部分的加强,反映苏州的书香底蕴,通过当代部分的加强,体现苏州“全民阅读”活动的活力、全民参与和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