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处世十大法》由李一冉编著,本书从《论语》中提取精华,以调整心态为主导,以转变习惯性思维为指南,以处世哲学为目的,以感化人心为良善,以启发良能为至善。运用圣人的处世智慧,让我们拥有圆融的心态,体悟经典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之处世十大法/国学经典系列解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李一冉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论语之处世十大法》由李一冉编著,本书从《论语》中提取精华,以调整心态为主导,以转变习惯性思维为指南,以处世哲学为目的,以感化人心为良善,以启发良能为至善。运用圣人的处世智慧,让我们拥有圆融的心态,体悟经典人生。 内容推荐 《论语之处世十大法》由李一冉编著,《论语之处世十大法》从《论语》中提取精华,以调整心态为主导,以转变习惯性思维为指南,以处世哲学为目的,以感化人心为良善,以启发良能为至善。运用圣人的处世智慧,让我们拥有圆融的心态,体悟经典人生,成就生命辉煌。 目录 仁爱之心态: 舍得之心态: 纯礼之心态: 谦德之心态: 感恩之心态: 忏悔之心态: 宽恕之心态: 反省之心态: 慎独之心态: 诚信之心态: 附录 论语 试读章节 《论语》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心’的人,不可久处困窘的生活,也不可久处安乐的生活。”正如俗话所说:“饱暖生淫欲,饥寒起盗心。”只有心性仁厚的人,无论贫贱富贵,都能自然而然地实践仁德;理性明智的人,无论贫贱富贵,都能妥当适切地奉行仁道。孟子日:“人者仁也,无仁心者非人也。”若世界彻底失去“仁”,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残酷的、冰冷的、黑暗的,更是恐怖的。 一日狂风大作,海浪一层高过一层,轮船即将葬身鱼腹。一个人跪在甲板之上,向上帝祈求道:“上帝啊!我坏事做尽,丧尽天良,我死不足惜,可是千万不要连累一船无辜的人啊!”这时他的头顶响起一个声音:“你知道要把这些丧尽天良的人都聚集在一条船上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吗?!”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类为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不惜掩盖其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仁德”之心,冠冕堂皇地做出令人不齿的行为。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而这5次均为自然而为。现在地球正面临着第6次物种灭绝,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而人类是造成第6次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有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平均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但是因为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这些惊人的数字,预示着人类已经逐渐丢失其本有之“仁心”,造成大自然原始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如果由于人类自身的行为致使灭顶之灾的来临,势必人类也不会成为幸存者。 回望历史,朝代更迭、政事不和等多种因素导致战争频繁,致使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生灵涂炭。远到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军,四十余万被俘赵军将士惨遭活埋;近代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仅南京大屠杀,就有30万同胞惨遭杀害;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多少无辜的人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都是因为引发战争的刽子手丧失了“仁心”,为了征服天下而丧心病狂地发动战争。老子日:“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历史是最真实的见证者,德国希特勒、日本东条英机、意大利墨索里尼这些刽子手,不仅没有野心得逞,反而身败名裂,成为千古罪人,遗臭万年。 早在过去,人心纯朴善良,彼此互相关爱,春秋末期,甚至还有“仁兽”麒麟的出没。麒麟,之所以被称为“仁兽”,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有好生之仁心;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知跪乳之恩,蚂蚁且不会独食,虎毒尚不食子;据报道,南美洲一位妇女将自己生下几个月的婴儿遗弃荒郊野外,却被一条野狗叼走喂养起来。动物尚且不失其仁爱之心,不禁感叹人类的“仁爱之心”丧失到何种程度! 《论语》子日:“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倘若每个人都能致力于“仁德”,就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亦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可以做利己利人利天下的善事了。 那年秋天,孔子正致力于编著《诗经》与《春秋》。有一天,他和子夏到村外散步,见猎人在田野里搜寻猎物。此时天气渐冷,田野里一片空旷,猎人没有找到猎物,忽然发现地头上的一株大树之上栖息着许多乌鸦,猎人张弓射箭,就听“啪”的一声,一只乌鸦应声落地,一旁的子夏连连赞道:“好箭法!” 孔子抬头,只见树上群鸦惊飞半空,呀呀乱叫,辗转盘旋,不肯远去。猎人喜滋滋地提起死乌鸦,刚要离开,半空中的群鸦便围追着猎人边飞边叫,任猎人怎么驱赶都无济于事,只好无奈地扔下乌鸦,仰天怒骂道:“真晦气!”然后背上弓箭,扬长而去。 目睹一切的孔老夫子感叹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道就在自己心中,难道在远地方吗?我要仁道,这样仁道就应念在心了。“仁心”是为人之所固有的,不必远求,如果能够克己私欲,复归于礼,“仁”便现了。正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呼吁世人该是觉悟的时候了,该是恢复仁爱的时刻了! 《中庸》日:“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当今社会有三种力行仁道的人,仁爱之心本自具足,只有仁爱之心得到升华,方能从“勉强而行之”到达“安而行之”之境界。 P3-5 序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真理传承等,深深影响了人类精神世界及文明繁荣之进程。 孔老夫子以一位智者的目光,看破世间的冷与暖,名与利,是与非,得与失,他的言行典范值得我们效仿学习,终生受用无穷。《论语》以它独有的智慧光芒,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可以安身立命的光明大道。 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总会听到类似“真累,好累,累死了……”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让人感觉累呢?有人说:“不怕身累,就怕心累啊!”话外之音不只是我们的身累,心更累。如何做到身累,心不累,抑或达到身心俱不累的最佳状态呢?这就需要从《论语》中汲取圣人的智慧来调整我们的心态。 当今社会,最难调整的就是人之处世心态,有的人玩世不恭,有的人混世魔王,有的人悲观叹世,有的人烦恼厌世,有的人不满骂世,有的人害怕逃世,有的人执著喜世……形成了世间的百态人生。 但圣人教诲我们却是另一种处世哲学心态,佛家是慈悲度世,道家是不畏救世,耶稣是和睦处世,回教是清净离世,儒家是勇于治世。从儒家留下的经典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孔老夫子爱国治世的情怀及开创世界大同的理想。 《大学》讲正心修身,《中庸》道自性根本,《孟子》论处世智慧,《论语》言调整心态。我们之所以会累、会苦,就是因为我们活在小我之中,活在欲望当中,凡事斤斤计较,贪得无厌,不守信用,苛责他人,骄傲争强乃至不懂感恩,缺乏古圣先贤的教诲,结果在这个社会上处处碰壁,诸事不顺甚至怀才不遇。当我们换个角度,换种心态,人生将不再迷茫。 人之所以心生怨恨,甚至心狠手辣,皆因缺乏仁爱之心态,因为仁者爱人;人之所以自私贪婪,甚至贪得无厌,皆因没有舍得之心态,因为施比受更有福;人际关系不和,甚至反目成仇,皆因失去纯礼之心态,因为失礼则乱,得礼则安;人之几成而败之,甚至成功在握,皆因缺少谦德之心态,因为骄兵必败;人之所以牢骚满腹,甚至埋怨抱怨,皆因少了感恩之心态,因为感恩没有冤家;人之所以没有改过自新,甚至酿成大祸,皆因没了忏悔之心态,因为放纵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人之所以心情郁闷,甚至心胸狭隘,皆因失去宽恕之心态,因为宽恕没有仇敌;人之所以痛苦烦恼,甚至痛不欲生,皆因迷失反省之心态,因为要求他人痛苦,要求自己幸福;人迈向坎坷荆棘,甚至坠落深渊,皆因丢了慎独之心态,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之所以诚信不足,甚至伤天害理,皆因缺少诚信之心态,因为至诚无欺。 我们运用《论语》这十大处世心态来应对万事万物,自然能心态端正,大我显现,达到“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境界,这样幸福就不会那么遥远,甚至能触手可及。所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此书从《论语》中提取精华,以调整心态为主导,以转变习惯性思维为指南,以处世哲学为目的,以感化人心为良善,以启发良能为至善。运用圣人的处世智慧,让我们拥有圆融的心态,体悟经典人生,成就生命辉煌。 末学才疏学浅,智慧有限,只是丹心一片,弘扬国学。若有诠释不到之处,还望各位大德多多海涵为盼! 李一冉 2012年4月16日 于丹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