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讲稿》是中国当代新诗研究学人李怡近20年来在高校讲授“中国现代新诗研究”、“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外文化”等课程的课堂实录。本书梳理百年新诗发展的脉络和规律,阐述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揭示其中的中外关系。本书现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规划项目”,成为中国新诗研究的重要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新诗讲稿/北京开放大学人文教育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李怡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新诗讲稿》是中国当代新诗研究学人李怡近20年来在高校讲授“中国现代新诗研究”、“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外文化”等课程的课堂实录。本书梳理百年新诗发展的脉络和规律,阐述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揭示其中的中外关系。本书现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规划项目”,成为中国新诗研究的重要成果。 内容推荐 《中国新诗讲稿》是中国当代新诗研究学人李怡近20年来在高校讲授“中国现代新诗研究”、“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外文化”等课程的课堂实录。本书对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及演变情况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对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之中的文化关系、审美选择、个体经验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讲解,融学术前沿的思考和基本的文学史知识于一炉。本书现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规划项目”,成为中国新诗研究的重要成果。《中国新诗讲稿》既可以作为研究生、大学生的基础教材,也可以为其他文学爱好者、诗歌爱好者研读修习。 目录 绪论 一、“不学诗,无以言” 二、问题重重的现代诗歌研究 三、中国现代新诗发生发展的若干问题 第一讲 中国现代新诗发生与发展 一、不同的文化与不同诗歌传统 二、文化交流、现实困扰与中国新诗的诞生 三、“传统”与中国新诗的艰难前行 四、抒情文体与与中国新诗的艰难前行 第二讲 胡适和初期白话诗 一、关于“俗”与“白” 二、跨出二元对立 三、预示着未来可能性的诗歌 四、胡适的贡献 第三讲 郭沫若的新诗创作 一、郭沫若的气质与文化渊源 二、《天狗》与郭沫若的诗歌史贡献 第四讲 新月派及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一、新月派与中国新诗的巴那斯主义 二、闻一多的理论与创作 第五讲 徐志摩的诗歌 一、现代社会的“传统灵魂” 二、白话新诗的古典意趣 三、徐志摩的语言天赋 第六讲 李金发的诗歌创作 一、中国新诗取法西方的典型样态 二、何种意义的象征主义? 三、晦涩及其他 第七讲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一、苦难的幅度与“提炼”的艺术 二、音节与女性化 第八讲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 一、冷的理性 二、卞之琳与历史的过渡 第九讲 对冯至诗歌评论的几点辨析 一、感伤、传统与鲁迅的认定 二、哲理性与历史的转折 三、十四行 第十讲 艾青的诗歌创作 一、反叛性的艾青,从感伤到忧郁 二、繁复的诗歌力量 三、个体的与群体的 第十一讲 穆旦的诗歌创作 一、边界体验 二、穿越表象的思考和对思想的感悟 三、成长的受难 四、抗争的力度 五、抽象抒情与哲理诗 第十二讲 七月诗派领袖胡风的历史贡献 一、“透彻的真实” 二、社会派理论家 三、胡风与“鲁迅传统” 第十三讲 建国至文革时代的中国诗歌 一、论争之于建国后诗坛新格局与新思维的形成 二、何为当代:从“失语”与“换语”开始 三、如何考察:关注对象的丰富与复杂 第十四讲 “朦胧诗”现象讨论 一、如何评价“朦胧诗” 二、如何看待朦胧诗时代的一场论争 三、由艾青之忧看当代诗歌的潜在危机 第十五讲 第三代诗歌迄今的诗歌问题 一、为什么要“pass北岛” 二、理解当下的诗歌创作 后记 试读章节 任何学术研究都必须首先思考自己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即将讲述的“中国现代诗歌”也是如此,在真正进入中国现代诗歌的思考与讲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在于:为什么是中国现代诗歌?为什么有要研讨它的必要,中国现代诗歌带给我们的意义何在? 我想,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中国现代诗歌牵动着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化乃至我们整个中国文化在二十世纪自我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的环节,其发生发展影响了方方面面的东西。对于一位中文系的学生而言,虽然我们可以有多种文体的选择,并不一定将诗歌研究作为自己的专业,但是却有必要对现代诗歌的情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因为新诗的很多问题已经远远超越了这种文体本身,甚至超出了文学,涉及到现代文化发展范围之内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这,也是由诗歌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 一、“不学诗,无以言” 无论是用什么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只要是对语言形式展开研究,或对某些国家的文学批评或诗歌批评进行梳理,大家所都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在文学的几种文体中,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达到最紧密的结合的是诗歌。随便翻开文学史,我们都可以发现,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很多关于诗歌的论述实际上谈的是思维,谈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本身。即使不用那些专门的诗歌研究者所使用的溢美之词,也能够发现这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诗与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语言方式的联系非常切近而紧密。“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的名言;“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诗歌那样顽固地恪守本民族的特征。”这是T?艾略特的著名判断。中外古今的哲人显然对此有高度的共识。 略作一些比较可能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比如说,我们通常把文学的分为“抒情文体”和“叙事文体”,叙事的如戏剧、小说,大家都比较喜欢看小说,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看小说,也可以接近小说中的世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小说”不直接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民族文化与思维方式的挑战性的追问。小说带来的首先是虚拟世界,一个人造的世界,一个图像加以描绘的世界与人生图景,这是它首先能够吸引我们的地方。所以,在小说中,我们常常并不是直接接受人生的什么理念,不是直接认可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主张,更不直接叹服于语言的精致、语言的韵味节奏。我们直接感受到的还是那样一个“人造的世界”,随着阅读,我们自然而然就进入到了这个“世界”之中,与其中的人接触,了解他们的命运,我们甚至跟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如果小说对读者不具有这样的吸引力,那么这小说肯定就是蹩脚的小说,这小说家也是个蹩脚的小说家。一个小说家首先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1980到1990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王朔的小说和他参与的电视剧,都很“火”,很吸引人,当然原因种种,但对大众接受者而言,首先就是因为他很会讲故事。我们知道,中国1980年代某些的叙事文学,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吸引不了人,虽然好像充满了各种“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但很多作家却缺乏了(或者说忽略了)一个基本功——讲故事的基本功。今天的一些电视剧收视率不高,也是因为其中的故事没有吸引力。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常常有别样的吸引力?虽然我们一直在警惕和批判“好莱坞文化”中的“美国霸权”,但好莱坞电影叙事依然对现代观众充满魅力,因为它可以把自己的理念、态度、精神等等非常巧妙非常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这可以说就是美国文化的“主流话语”或者“主旋律话语”,然而抓住了叙事的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并不为“受教育者”所反感。最近几年热播的美国ABC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Lost》,SYFY电视台播出的号称电视剧史上最长的连续剧《星际之门》,我们不得不佩服编剧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讲述能力,据说在拍摄前连演员都不知道下一集的情节,真可谓是挖空心思,叙事作品制造这么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虚拟世界,就极大地吸引了自己的接受者。就像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作家自己说:“我常常用这样一句话说明我的计划,‘一代就是四五千突出的人物扮演一出戏’,这出戏就是我的著作。” 抒情文学显然有别于叙事文学。例如,诗歌和小说的不同在于,它不必借助一个人造的世界,虽然诗也有叙事诗,但最代表诗歌特点的是抒情诗。读诗歌不必像读小说那样,需要进入一个虚拟世界之后才开始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诗歌不必依赖这样的一个中间环节。那么,省略了这个中间环节,诗歌是通过什么来与读者直接对话呢?能够牵引读者的情绪、拨动读者的灵魂颤动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一首诗,就是“简单”的词语和词语的组合,诗歌就是通过最简洁、最单纯、最少杂质的词语连接关系来勾动心灵的内部情绪,引发灵魂的颤动。可以说,诗歌只剩下了语言,也只依赖语言本身!它天然地直接诉诸你的灵魂,倾注到你情感的波浪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诗歌可以直接表达对文化的感受,这是一种最“经济”、最直接的表达,而不必通过别的中介。 同时,这种“直接”传达,又与我们生命中最隐秘的部分有着某种应合关系。P1-3 后记 大约从1998年开始,我在西南师范大学讲授“中国现代新诗研究”,2004年秋天起在四川大学讲授“中国新诗与中外文化”,2007年春天起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中国现代新诗研究”,授课对象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这给了我一个系统梳理和思考中国新诗发展的机会。结合讲课,我陆陆续续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关于中国新诗的一些想法,也根据同学们的反应和讨论不断调整内容,到今天算是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观点和思路。 感谢北京开放大学愿意将我的讲课稿收入他们策划的“人文教育丛书”,这给了我一个重新阅读和整理相关思路的机会,特别是王宁宁老师的关照和督促,让我在疏懒中挤出时间完成整理、修订书稿的任务。 原来的讲课没有刻意约束,有时候兴之所至,马跑得很远,蒙同学们不弃,悄悄帮我录了音,我在重庆的研究生丁晓妮同学又不辞辛劳,将这些录音一一整理成文,供我进一步修改完善。多年前,当她将这些文字稿电邮过来之时,我又惊讶又感动,这一切都是她默默进行的,我事先并不知情。没有她的工作,也许我自己根本就没有整理成稿的决心,那么,今天也就不会有这部书稿了! 既然是讲课实录,文字难免口语化,恐怕也有若干不够严谨之处,我也一度打算通通修订,南口语转换为我们习惯的书面语,但是左思右想,还是放弃了,因为,它本来就是“讲稿”,为什么一定要削足适履,纳入到我们看得太多的“论文范式”中去呢?如果口语的鲜活能够多少体现一点自由思想、自由讨论的课堂气氛,纪念一下当时那“教学相长”的美好时刻,不也是一种新的学术形式吗? 最后,再一次衷心感谢那些为书稿的整理、出版而提供帮助的朋友们,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支持! 李怡 2013年8月于江安花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